药师经全文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七集

发布时间:2025-01-20 01:34:59作者:药师经全文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七集

第十七集

第十九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前在承天寺的广钦和尚,他禅定功夫特别好,经常半个月、几个月的入定,对他们来说也就是一刹那间就过去了。有人也看到过虚云和尚的公案,他初到云居山真如寺时,做饭后,静坐入于禅定,待到出定时,做饭的锅都已长草了,而他出定时第一句话就说我的饭熟了没有?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瞬间的事。时空不是那样子的,我们这个时空概念是死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可以分成六个大时,不是这样的。

释迦佛以大神通力摄护诸大菩萨、诸声闻,宣化《妙法莲华经》六十小劫但如一饭顷,象吃一顿饭一样。我们一般的都在这个时空概念上比较强,越强就越难跨越。如我们等人,就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但我们和知心的朋友在一起坐、一起聊天,就会觉得时间特别短暂。所以这时空是扭曲的,我们把它定格是一种共业的虚幻,本来是没法定格的。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

寂灭力会产生种种自性,什么种种自性呢?

安于静虑而起变化

因为三摩钵提会随顺种种众生的自性所需示现种种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这又是一种行持的方法。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二十一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

过去的人呢,闻字可以入观,观文可以入观,随音可以入观,过去很多人听法、诵经就入禅定了,我们现在的人这样的力量弱得很!宗大师过去在世时与大家作功课,手鼓、铃子晃荡晃荡就入定了,随时可以进入某种特殊的境界,超越时空的境界。我们现在的人,就是执着的意识太强了,想把时间、空间打碎,特别难!这个执着建立的幻业坚固,把自己封锁起来了。

第二十一轮这种三昧的运用,就是种种变化的运用,这个地方,无有自性了。

无作自性,

只是随顺,叫他力的显现,他力,他那里一想,这里就幻现出来了,影射出来。所以菩萨的三昧幻化是无量无边的,可以自力发起,也可以借助他力的需求发起。

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二十五种定轮是本师对众生的修持种类的一种善巧的划分。这不是佛的本意,是众生有这二十五大类,佛以自己的智慧眼观察给我们宣化出来,若不是佛以这种大威德因缘,是难以宣化的。我们知道许多的教化内涵,众生虽然在此中,但不得明晓,不得运用,所以得仗借佛力宣化,才能使我们有一个切入、得证的增上。

第二十二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

寂灭力就是断烦恼的力、禅那之力,依一相一行的发起,于诸善恶,不作取舍,于诸是非人我不作取舍,佛魔不作取舍,禅宗宗下所谓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个斩,他无所斩,是真刀——智慧之刀、文殊之剑。这叫寂灭力,得入一相一行的发生一种力,这种力使众生皆有归向,提携于有缘。

种种清净

在种种幻化境界中、种种众生业力中,无染无着,是为寂灭力,他不取舍故。

而住静虑,起于变化

以此因缘,以此寂灭力,不取不舍,发生清净的功用,产生变化。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这又是一种定轮。

第二十三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

资生、资长、增加、给予。使这种寂静发生,资于至静。

而起变化

所谓地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定轮。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二十四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

前面是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这个是资于变化,以寂灭力发生这种所谓三摩钵提的启用。许多人在修禅那,断除烦恼,神通自然会发露出来,宿命、天眼、天耳,一些因缘自然会引发出来,神通也是一种三昧力,它也可以超出常伦。

你有天耳,你可以听到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讲法,那你肯定比别人有力啊!他听不到,你能听到;你有天眼,可以看到十万亿佛土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你会生大欢喜啊!这个力叫境界力,神通也是一种力,三昧耶这种力,资于变化,这种变化超出常人的因缘。都可以产生这种不可思议因缘。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第二十五定轮: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就是把三种法全部地拿起来修。有这样因缘的人可能是了不起的人吧!或者可能是菩萨、古佛再来!一般人心力不够,因为他一起以圆觉慧发起的,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

它把自性、佛性通过奢摩他、禅那、三摩钵提来开显,内发的至静轻安来表现佛性的一个方面;内发的大悲轻安来表示三摩钵提这种变化的一方面——自性的一方面的因缘;再用禅那断除一切烦恼,永出生死苦海,用来表现佛性自性的一个方面。同时这三个方面来体现这种佛性的圆满!所以叫圆修三种自性。

清净随顺

因为佛性是无作无起,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究竟广大,普照法界,安稳众生,真实摄护,清净随顺才能发起这种佛果的得见!佛果非假修证,以修证启用罢了。佛果非修来的,那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亦非修来的,它本具有这样的功德,不过是假于修证的方便,来启发这种真实不动的内涵,如此而已。非是新有,非是生起,是本来具有。

“为众开法藏”,这个法藏要有,这个宝库要有,这个宝藏要有,本来要具足这样的因缘,才能开法藏,打开这种秘密宝库,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是修出来的,修出来的是有为法,生灭法,非佛法!是有漏的,是变异之相。

所以这三种清净随顺原来是随顺法性而建立的清净法益!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离不开这三门,离不开此三种作业。若离开此三种正修路,皆是魔业!因为这三种正修路,皆是依所谓地佛性,也就是大菩提心为根本的。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

菩萨二十五轮,这叫正定聚。若依这二十五种定轮发生功用,起修,那必然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这二十五种定轮是不能启动的、不能运转的、不能成就、建立的!

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不能超出,一切诸佛不能舍离,因为诸佛舍离掉,也就无法断除烦恼,得以寂灭、寂静,运用种种幻化之力度脱众生、饶益有缘,一切菩萨亦复如是。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我们现在是菩萨也好,是末世众生也好,

依此轮者

依靠、皈依、随顺、依止。

当持梵行

清净的行为,真实的、善巧的行为,所谓地依菩提心发起的这种行持。因为在印度对这个“梵”字特别重视!印度人都称自己是梵天的儿女,就象我们中国人自称为是龙的子孙一样。故此,文字称为“梵文”,行为称为梵行!就象我们中国的圣人之行称圣行。一称梵就包含一切善巧、一切殊胜、一切利益、一切尊贵。

我看到过印度人对文字的赞叹,好比说一个“阿”字,这一个“阿”字就是世界的本体!就是世界的本源相!你怎么不震撼呢?“阿”字本不生,如是知自心,这是众生心相,也叫法界相。一个兰字是净法界相,一个种子字一写,这个法界是纯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是无碍的、是彻达的、是一体!所以让人震撼,什么震撼呢?把文字当成一种活泼的、神圣的、有内涵的、广大的这种功用的具体所在。它不是一种名字,或者人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它是一种纯净的、本来具有的。

过去说梵文不是人造出来的,就象我们中国的这个道家,他认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这是先天的、后天的,先天八卦就是先天就有这个东西,不是人设计出来的,它本身就具有这种因缘。这是让人震撼的,是有力度的。本具的东西它有一种力,大的力,不可思议的力。每当我们读到梵行,就知道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专用名词。

寂静思惟,求哀忏悔

你要行持梵行就要寂静地思惟。因为梵行是依戒律而行,依法而行,就会产生所谓地寂静的功德与正思惟的利益。

求哀忏悔是学习佛法,学习一切世间法,学习一切善巧最根本的因缘,你不忏悔,不是空净之器,不能作法器,不能得利益。人一忏悔就象把一个茶瓶的水倒了,可以注入新的热水,注入奶也好,水也好,注入什么都方便。我们不忏悔就象封住盖子的瓶子一样,装着原有的东西,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新东西加不进去,所以说忏悔是求法、学法、成法的第一方便。

现在人不知道忏悔,现在人忏悔是口头上忏悔比较多一些。忏悔,真正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叫忏悔!把自己过去的一切作业的过失影象放下来,叫忏悔!自今以后永不再做是为忏悔,把原有的水倒出去了,那叫忏悔!但我们的知见能放下吗?很多人说,对不起,我这个事做错了,但下回还会这样做的,这不叫忏悔,这叫机巧,这是一种谄曲,为了保自己的现下平安,让人原谅自己,自己原谅自己,说这种委曲的语言。这样的人很多,也很可恶!怎么可恶呢?就是嘴上说忏悔,但是比谁都强,不能产生新的法益,不能改变自己。这个可恶,不是骂人,说他没法改变自己,没法接受新的利益、功德、善巧!

忏悔主要是放下我们自己的知见,与过去善恶二业的执着的痕迹,放下了就叫真忏,是名真忏悔,叫无相忏。现在人口说忏悔,我经常听人说:哎呀!我做错了!我忏悔,我以后再也不做了。但十分钟后,他跳得更高!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是哪一个人。这跟忏悔一点都不相应。

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忏悔不是一个口头的话,主要是要消除,要永不再做,这叫忏悔!要不然我们就亵渎了这样美好的名词。忏悔不但是佛教中有,一些外道也要忏悔,不忏悔就不能虔诚的接受新的法益,改变自己,使自己智慧增长或者法益增长,或者使自己产生新的变化。没有理由,也没有因缘,有因缘也是表皮的。

我们出家人在别人真正忏悔,发露出来,一定要给他从这个地方消掉,消失于无形之中;不发露的人,你可以揭发他,他不知道忏悔嘛,揭发他,让他碰碰钉子也好,哪一天改正了,可能引导他忏悔。现在人根本不知道忏悔。出家人也很少有人真正有耐心听别人诉苦,帮人解决疑难,真正地从根本上帮人解决疑难,就是听人忏悔的意思。我们学佛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可以这样做的,做什么呢?真正地听人忏悔,帮人解决疑难。要发愿亲近善友嘛!什么是善友呢?善心是最大的善友!真正能听大过失的人述苦,给他以安慰,他真是能得大忏悔,会改变自己的。很多恶人,你不给他一个机会,他真厉害着的呢。

所以说忏悔特别重要,我们自己要会忏悔,会发露,现在人不会发露,给非人说自己的过失,这个人本来就是烦恼炽盛的人,再给他说,他更炽盛,不光不能给你带来清凉,反而给你带来新的烦恼、新的嗔恨。所以我们要知道忏悔的对象,一般看人喜悦的时候,知道这个人有善巧,有方便的时候,都可以给他忏悔。忏悔最好在上午,下午、晚上或者人急迫的时候不要忏悔。我们学法,要知道时节因缘。

经三七日

在佛菩萨形象前诵经、持咒、拜忏,都可以忏悔,或者在善知识面前发露,在大众面前发露,有人在十字街头忏悔自己的过失,诉说自己的过失。三七日,是二十一天呢?是三天呢?还是七天或几天呢?这个地方是善巧说,没有定数,利根人一忏悔即见明相、瑞相、圣相、诸佛相;钝根人,可能千日能见,也是善巧。所以这个三七日不是定数,许多人强执定数,就会出现过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

就是把这二十五轮编上号,或把这二十五轮的句子内涵写下来,然后就是抓阄吧,忏悔了以后,得相好了,去抓一个,看哪一个轮子,适合自己,一定要按这个轮,一点不怀疑地行持,一定迅速的会得利益!这个法特别地快,一般九十日决定能成就了,一般的善根,不要说大善根,真是这样的。佛不说绮语、不说异语,都说的是诚实言、真实语!

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

就是依这二十五轮的某一轮,依这样的因缘,

便知顿渐

你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是你抓了那个轮,就依那个方法就对了,不管是顿是渐,不管单修或三种重修,或两种法门的前后修,或者是齐修都是可以的。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是决定的,什么法也怕疑悔,你要是生疑惑了,生疑悔了,你就不会把它坚持下去,你的心中就有阴影,它就不能成就光明,真正这种利益就不会现前。好比说我们办个事情,办到一半时,不想办了,或者生疑惑了,感觉这个事办不成,就会丢失,半途而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这是佛告诉我们“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这都是所谓地禅定。他把禅定这样分开,可能大家好看一些,否则你不知道啥叫禅定,是不是坐那儿不动啊!?过去祖师有拿砖磨镜的公案,打坐不是禅定?坐也可以说是禅定。禅定的内涵,他从这三个方面(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来给我们阐述,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运用。佛说法直接了当!直接说既浅既深。

现在我们知道,法师讲经越讲越多,越讲越复杂,小本子讲成大本子;过去的祖师讲法,大经讲成薄经,厚经讲成一页、两页纸,三五句话,指导你的行为就对了。过去讲经给你指个路,现在讲经给你一大套理论,什么理论呢?谈玄说妙!毫不相干!会使人高推圣境,或者轻贱佛法,因为没有力度故。释迦佛讲法最直接,你要感觉特别亲切之时,直接启用之时,才知道佛说法没有一点遮掩,没有一点玄的、虚的东西,都是直接地给予、果德的给予、纯正的给予、无上的给予、最亲切的给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