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发布时间:2025-01-07 01:34:26作者:药师经全文
《梵网经》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你不发愿,名为「菩萨恶作罪」。所以学菩萨戒的人要发一切愿,除了孝顺父母,还有师僧。这里所谓的「孝顺父母」,是指「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如果你只想到你自家的父母,那就不符合大乘的义趣,那是小乘法,就算犯戒了;大乘菩萨戒对「父母」的定义,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以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杀生。你杀众生就等于杀父母,吃父母的肉,因为他过去生是你的父母,只是现世变成别人或其他形态而已。所以应当常教化一切众生,学习大乘,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学大乘,但如果你只想到自家的父母那就又犯戒,因为你心量狭窄,爱欲心不舍,这样绝对不行,佛弟子要愿能孝顺父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这才是名「孝顺父母。师僧」。
要常发愿:愿得好师,有正见的师长、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所以大家要发这样的愿,才不会遇到这些外道邪师,教你去学《弟子规》、《群书治要》……,不会遇到有人教你去学小乘不究竟法,而且希望常得诸佛护念,遇到善知识、好师、同学教你大乘经律,让自己能够明了大乘经律,修学大乘佛法,「十发趣」是教你修空观,因为十发趣的菩萨多修空观,「十长养」多修假观,「十金刚」多修中观,乃至「十地」,是三观齐修,愿使我开解佛乘,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绝对不退心,纵然人家威胁你,恐吓你:不学小乘要把你害死,你也绝对不退学大乘佛法的心,因为你前面已经发过愿,已经烧身臂指,绝对是依止大乘,如果一切受菩萨戒者,不发是愿者,名为菩萨恶作罪,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学。
所以你不这样发愿,不会想学大乘,也不会想要利益众生,也不会想要成佛,这就犯了菩萨的恶作,所以一样是不信三宝,一样是破戒。前面讲「说四众过」,就是令众生不能生大乘善信,自己也不生,当然就直接就破戒了。持戒跟破戒的界线、标准在于:持戒是你能深信大乘,能够深信自己是未成之佛,有无作戒体、有光明金刚宝戒、有真心本性,从来不受染污,这就是「持戒」,如果你不相信这件事,你就算是退菩萨心、破菩萨戒,或是你不了解这件事,纵然事相上持得再好,装得再像,一样是破戒。然而,此心实不可破,没有戒体是可以真的被破,只是你自己根器破漏,此心即是真如、即是戒体,亦即是「光明金刚宝戒」,《大乘起信论》所谓「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是没办法破,戒体也无法破。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这里经文总共发了十个愿。第一个愿是「孝顺父母。师僧。」在大乘经里面只要讲到「父母」,标准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些人会觉得这样讲好像境界太高了,实际上不会,这是打开你的心量,你就不会跟一切众生计较,你就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心量狭小,所以要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心态来对待一切众生,当然包括对你自己的亲生父母亦复如是,这才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孝道。
一般人讲到孝顺只会想到自家的父母,如果只指此生的父母,那么与自己父母利益、看法相违背的,你因为只孝顺此生父母,你就会认为他是你的仇家。所以自古就有所谓「世仇」,可能是由你曾祖父那一辈的冤仇,一直传到现在还延续着。如果作如是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没有所谓「世仇」的问题,没有所谓「仇家」的问题,所以这观念是能够化冤为亲,能够化小为大,把你的小情小爱给转化,变成大爱,这在佛教里是叫「大慈悲」。经文讲「孝顺父母。师僧。」。「师」就是你的和尚,或是教你佛法的在家居士,都能称为师。「僧」就是指出家人。佛弟子要发愿孝顺师僧,恭敬三宝。
第二个愿是「愿得好师」。你不只要孝顺你的父母师长,还希望佛力加持你能得好师,不要遇到邪师,遇到邪师就很糟糕。世间人讲:「一句话可以转变人的一生」,你遇到一位好老师,你这一辈子受益。可是你若在佛门遇到邪师,那你就永劫受害了。相反地,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像祖师大德们,你不要认为他们已经不在了,他们只是色身不在,他们的舍利还在,他的舍利就是他的著述,这些都是「好师」,是真正善知识,真正的良导。为什么我不说依止哪一位古德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缘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推荐,但是如果缘不同,你看他的著述,你怎么看都看不懂,没有办法契入,那就是跟他没有缘。要是有缘,你一看就会觉得很亲切,就能老实依教奉行,但是你所依止的必须是古来有修有证的大德,这叫「愿得好师」。你要是有福报能遇到真正的大德,你无量劫来的生死都能断掉,所以应当发愿:愿得好师。
特别要提醒的是:现代人看到古文就没耐性看下去,几乎都会去找现代人讲的白话批注,其实这正是没有耐性的表现,无法得到学习佛法的真实受用,若真想修证佛法,想明心见性,成就菩提道,除了看经典外,还是要依止祖师大德的教导去学习,看其开示、批注。
第三个愿是:「同学。善知识。」不光要有好师长,也要有好同学、善知识。你们在学校的同学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世间同学在一起就是互相讲一些是非、俗事、物欲。女众就是讲一些情情爱爱,这个人又怎样,那个人又如何,男众亦复如是,说哪一个人好看,哪一个人不好看,都是在讲些无益语言,这些不算好的同学。甚至有更糟糕的,他带你去为非作歹,带你去吃荤腥、去造业,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同学、同参道友,所以要发愿─愿得好的同学、善知识。意思是说不要有这些障道因缘。
如果真遇到这些障道因缘呢?要会将障道因缘转化成善知识,叫「逆增上缘」。人家障碍你学佛、障碍你修行,你要想到:他越障碍我,我应该越精进、越用功、越忏悔。觉悟到─这就是过去生我们障碍人家学佛,所以这一生想要修行,才受到这样的报应。你知道是这样就好,心里不要罣碍。但是,现在人所谓的障道因缘,其实未必是家庭障碍你,未必是工作障碍你,多半都是自己障碍自己,自己人情,自己放不下。你如果心想说:「我先生只有周六、周日才在家,我做人家太太应该待在家里煮饭」。那这就是你自己障碍你自己,为自己做障道因缘,那就没有办法,因为是自己放不下,这只是举其中一种例子。男众也是,不要因为太太念两句,说你不顾家,你就不敢学佛修行,你心态上要能够突破这些障道的人事因缘,转这些障道的业缘成增长菩提的善缘。所以在境界当中,要能够转得过来,要做自己的善知识,即使在顺境,也要能够不迷,那么顺境也是善知识。
学了佛,受了菩萨戒,有钱了、有名了、有财产,不要胡思乱想,应当护持正法,或是兴建塔庙寺院、盖道场,弘扬大乘,护持大乘佛法,这也是菩萨戒。四十八轻戒后面就会讲到,受菩萨戒了,要能来护持佛教,帮助佛法流通,建立如法的道场。不要有钱了,只会想─现在要到哪里去玩、去避暑,哪里有好吃、好喝、好玩的……这都是增长恶业。虽然你觉得你已经有在吃素,但是你的心散乱,时时向外攀缘,这就不算是在顺境当中觉悟的人。
像善无畏大师─他是密宗的祖师,他虽拥有王位,可是他还是舍弃王位去出家。释迦牟尼佛也是、达摩大师也是、安士高大师也是、新罗国的金乔觉王子也是。新罗国就是现在的韩国。金乔觉他是王子出身,都是过着好日子,他也都把这些都放下。像白蛇传里面讲的法海大师,历史上真有这个人,他的和尚是黄檗禅师,他的父亲是裴休丞相,他在唐朝当时候做到翰林的位置。翰林这位置在唐朝是没有官阶,等于是「内相」,所有皇帝的诏书、密旨都是由他起草。因为安禄山造反之后,唐朝更重视翰林的位置,以免军机泄露。
所以法海大师的父亲是宰相,他算是个内相。一个是外相,一个是内相,都是居宰辅的地位,他也是放下,去出家,这就是在顺境当中不迷。所以重点在于不迷,而不在于年纪。有些人年纪很大,越老越迷惑,迷惑到后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颠倒,满心是世间意,在佛门搞世间法,要在清净的佛门中推自己有兴趣的《群书治要》,推广人间佛教、讲世界和平,这就是年轻时出家学佛,没有修证,以至于越老,世间习气越重、越颠倒,年纪越大还越爱攀附权贵、越没有道心,这就是在顺境当中迷惑颠倒,不仅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亦复如是。在佛门,出家的年纪越大供养越多,所以有一些人就禁不住被赞叹,禁不住别人恭敬,这也是在顺境当中迷惑。
第四个愿是「常教我大乘经律」,希望能跟这些善知识学大乘经律,而不是学小乘、不是学人天乘。学大乘,你这一生才能够究竟圆满的解脱。像净土宗「念佛法门」就是大乘,阿弥陀佛就是善知识、就是好师;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同学、就是善友;祖师大德就是你的亲教师、就是和尚,所以应当跟他们学习,学习净土法门、学习大乘经律。大乘经律里讲的「十发趣」,这是第五个愿,「十长养」这第六个愿,「十金刚」这是第七愿,乃至「十地」,这是修行的过程。十发趣就是十住位,多修空观;十长养是十行位的菩萨,十行位的菩萨多修假观,少修空观。前面是多修空观少修假观,后面是多修假观少修空观。再来十金刚,他修的是中观;那么十地呢?是从初地一直到第十地,修的是「圆修三观」,空、假、中俱修。为什么讲这个四十个位次呢?就是要「如法修行」,才不会遭受到阴魔的扰乱。希望你能够如是发愿,不受这些邪师以及天魔的扰乱,所以讲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
第九个愿是「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够了解经典,开解佛乘,能如法修行。虽然已经知道要这样发愿,但是对经典也要能够开解。对于经典不了解,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修,以至于盲修瞎练、人云亦云。邪师今天叫你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跟着喊口号:「念佛求生净土」。明天他告诉你要学《菜根谭》,你又跟着喊口号要学《菜根谭》,后天又换一样,说要学《了凡四训》……等等功课,最后你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说是多也不是多,说是一也不算是一,没办法合会。问题在于:教的人根本也教错,乱修一通。
修行不是只在讲几句似是而非的好话,或做几件世间人认为的好事,而你以为照说、照做就是修行,那你搞错了!修行要「脱黏解缚」,什么叫脱黏解缚?脱除你对境界的执着,对于世间法的执着,乃至于修行对于禅定境界的执着……等等,你都要能够把它化空,你要能理解,修行的重点在于脱黏解缚。众生六根被六尘所束缚住,你要能从中解脱、不执着,见相不生心,你要做到「了了见无一物」,这才叫修行。不是像世间人认为的一样:只说几句鼓励、安慰人的好话,捐些钱做几件好事,表面上看起来像个好人,他以为这样就是学佛修行,就能作佛了,那些都是因为完全不解经义导致的,所以你要开解经典。经典讲的是「诸法实相」,讲的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既不属垢秽,亦不属清净,你要能够观察得到,为什么说「观察」,佛经说过「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学佛修行不是要你用想的,佛法不是想出来的,是要能够在这些境界当中跳脱出来,但仅仅跳脱得出来还不算真正得道,更要做到「心境一如」,跳脱出来,心不随境界转只是刚开始,还没办法知道心境一如,要持续地用功。
所以,一定要发愿,要了解经典,不要想:经典的文字太多、字太小而不愿学习。想想你在看股票的时候,字再小你都看得到,你在看银行存折的时候,字那么小你也看得很清楚,绝对不允许少一个零,少一个零你一定起烦恼。那些字都比经典的字小得多,你还是在看,常常看。要是在看报纸或手机的网络新闻:「今天又发生什么是非,哪一位艺人又如何,是不是又外遇了、是不是又离婚了,谁又跟谁结婚了……」,字这么小你也是在看。新闻几乎统统都是这些是非,世间人很爱看。
所以众生只是心散乱,找借口不肯看经而已,叫他看经典,他就说:「阿弥陀经太长、心经不懂、大悲咒念了没意思,他不念。」或说:「阿弥陀佛是念给死人听的……等等。
」都有他的理由,总是不能如法修行,不能了解经典的义趣。叫他听讲经他也没有办法认真听,所以不能解经,不知道佛教的四依法,难怪会受人迷惑,受到那些外道二乘邪师的迷惑,因为那些邪师都专讲你爱听的,教你怎么得到名闻利养,教你怎么过着幸福的人生。实际上他给你的那些是假的,他给你的是糖,你一旦把糖含到嘴巴里面一定会融化,就像你的幸福终究会被时间给融化、被无常给融化,不是真的啊!唯有明心见性,了脱生死,这才是真常,不会受时间的磨灭,不会受无常的磨灭,所以佛弟子应当发愿开解经典,了解经典而后如法修行。第十个愿「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是要大家坚持佛陀的教诫,就是所谓的「光明金刚宝戒」,乃至于十重四十八轻戒,都要坚持。「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意思是:这色身可以放下,也绝对不退心,要做到深信大乘,心不退转。这「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从现在发愿,尽未来际,舍身命后也不退转,永不退转。」所以叫「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大众应当要发这十个愿。像现在的佛门弟子,面对财色名利无法不动心,以至于佛教衰败,真正佛教的义理无法弘扬,使得有学佛、没学佛的人都认为:为了维持道场、维持生活,拿佛教做招牌,吸引大众、招揽人气、收费,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裨贩如来」,也导致佛教的衰败现象,如《当来变经》中所说一样,处处可见。这都是因为没发这些愿、持守这些戒律。
第三十五条是告诉你:一定要发这些愿。「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不发愿,那表示你没想学,没想成佛,你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菩萨。这一条是发愿,下一条劝你发誓。
~~出处节录:《梵网经菩萨戒正说》一书,悟显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