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少林历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二)

发布时间:2024-11-16 01:34:45作者:药师经全文
少林历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二)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朋友们,今天继续给你们讲一讲少林寺,一座典型的北方丛林。天王殿后,钟鼓二楼高耸。二楼各高27米,四层飞檐云,节庆之日,钟鼓齐鸣,声传云霄,如惊世之音。原二楼俱毁于1928年。1995年重建时,依据释永信从日本带回关野贞120年所拍的照片。原钟楼上的铁钟,火焚时落地坠毁,据钟铭可知,造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口径170厘米,壁厚自下至上4~12厘米,铭文记其有“壹万壹仟斤”,上铸有八卦图形,表明其高悬时应各配一方。旧《少林寺志》称其“声闻三十里”。遗址上还有一铁铸地藏王菩萨像,袈装搭肩,胸膛袒露,双目微含,慈祥而可敬。像高1.7米,坐于宝装莲花座上,由铭文可知,为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所铸。

少林寺钟楼始建于元代淳拙禅师。《淳拙禅师道行碑》有“至正乙西(1345年),树梁武帝撰初祖碑,创钟楼……”之说。钟楼对面为鼓楼。原鼓楼为元大德年间(1297~1300年)为慧山藏云所建,早于钟楼。后历代均有整修,至火焚前亦然巍巍。鼓楼原名“转轮阁”、“藏阁”。少林寺塔林中有《山公庵主塔铭》,慧山7岁出家,少林中兴之主福裕五十等年,在京师扶持福裕“旦暮侧侍,善奉教诚”,福裕之后足庵住持少林寺,他为监寺,中林和尚住持,都提点,曾到南方请回《大藏经》一部,回来后建“转轮阁”以储之,所以该阁又叫“藏阁”。他在北京时间很长,熟识了许多皇储等达官贵人,有能力收得许多布施以建阁,而且很可能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转法轮之说,汉藏并用,但藏传佛教更为流行。

清雍正十三年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更名“鼓楼”。晨钟暮鼓,时时警示世俗人家。今日钟、鼓二楼,节庆之日,常有官员及富人击鼓撞钟,以祈福祉。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为佛寺之最大建筑。“大雄”为佛的德号,意为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法华经》云:“善哉善哉,大雄世尊。”此殿原仅存十四根石柱和神龛遗址。火焚前的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清康熙帝书有:“宝树芳莲”四字,悬于殿前额,并有乾隆皇帝书“香岩云梵”及对联:“法域启三明慧通眼藏,香岩标七净妙涤尘心”。这里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的大雄殿为1984年10月按原图重修面阔五间,为二重檐建筑。内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宝树芳莲”按旧制复制高悬。

殿内四根柱下,分别以麒麟和石狮各一对做柱础,高1.42米,身长2米,雕工精细,可怖可爱,俱依焚前样制。进得殿来,视佛容,令人肃然起敬。大堆宝殿之东为紧那罗殿。为1983年到1984年按旧貌重建,面阔三间。门前柱上有对联曰:“默坐爨炊世无闻,挥棍嵩少显禅门。”殿内的紧那罗王像,高2.6米,蓬头垢面,袒腹赤足,手握一根烧火大棍,威壮无比。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据旧《少林寺志·祥异》记载,元代至正初年,有一位僧人来到少林寺,但见他蓬头裸背、赤足,只穿一件单裤。进寺后就在厨房帮忙,终日勤劳,每天上山打柴,回来后就烧火做饭,很少与人说话,闲下来则闭目打坐,终年如一日,人们都很奇怪,也不知他姓什名谁。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3月2日,红巾军一部突然来到,要到寺里抢掠,这个僧人持烧火棍勇猛冲出,突然变得有数十丈高,独立在少室山上,大叫一声:“吾紧那罗王也!”红巾军望之皆风逃而去。

这时大家才知道他是菩萨的化身,就为他在寺中塑了神像,敬为护法伽蓝。这个故事,和相传三国时蜀国大将关云长在荆州玉泉寺显灵,特被封为护法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少林寺多以武功之神敬之。少林寺老僧,今日名誉方丈德禅大师介绍说,紧那罗实有其人,姓许,名那罗,偃师人,是元代寺内一个烧火做饭的和尚,刀、枪、棍、等十八般武艺精通娴熟。少林武僧称唐代著名武僧县宗为头辈爷,称他为二辈爷。但这些都是传说。少林寺金贞元元年(1153年)至大定七年(1167年)住持祖端重立有“那罗延持金刚神像碑”,碑上线刻那罗延怒发髭须、背目圆瞪、赤足袒胸、威猛可怖、手持金刚杵的形象,这说明紧那罗形象立于少林寺,至迟在金代已有。金代重刻,那么原碑立于北宋则完全可能。在佛教的护法神中,有天龙八部,第一是天,第二是龙,以下依次为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他们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崇拜的神灵,佛教产生后也请为护法神。

观世音信仰在中国普及后,天龙八部之神皆为观世音的说法相。在观世音的三十三身说法相中,也有紧那罗。紧那罗是梵语音译,意译为“人非人”、“音乐天”或“歌神”,他的歌不仅优美动听,而且魔力无比。把天龙八部之一单独请为护法神的只有少林寺,也说明明代少林寺已确立了自己的“武神”大雄宝殿之西为六祖堂,与紧那罗殿相对,可谓一文一武,也是1983年至1984年按旧制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殿正面供奉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两侧供奉禅宗六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背依泥塑“达摩归西图”,在巍峨险峻的葱岭之中,从西域返回的北魏使臣宋云碰到了西归的达摩,只见他穿着一只鞋,称“只履西归”大雄宝殿后为法堂,法堂二侧为东西禅堂。法堂按照旧制重新修复,1993年完工。法堂即藏经阁,是供高僧讲经说法和保存佛籍经典的场所。

初为元至正初年所建,明洪武年间重修,弘治年间(1497-1505)时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这里原藏有十二大柜经书计卷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皇帝有谕曰:“嵩山少林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导化善类,觉悟群迷,护国佑民无不为助…肃皇太后命工绩入藏经637函,通行颁布本寺。说明这里是当时全国重要的藏经之所。今之法堂内供白玉佛一尊,为1997年缅甸居士所捐白玉卧佛一尊,长7米,重16.5吨。并存有少林寺典籍、清代的部分藏经及多种版的大藏经。法堂前有铁锅一口,口径一米六七,深84厘米在7厘米宽的沿边上铸有铭文曰“万历四年十一月少林禅寺常铸造大锅一口重一仟三百斤”外壁有五耳,据说这是当年僧人们炒菜用的。锅旁有石磨一盘,直径1.84米,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制造。

由此可见当年僧众之多。法堂西侧甬道上原有古槐一株,据传为秦槐,受汉武帝所封,称“五品秦槐”,宋诗人文彦博《宿少林寺》诗中道“五品封槐今尚在句,元诗人都穆在《游嵩山记》中道:“经阁后有古槐一株往视之其高十丈围三十尺。”有石碑一通,上书诗曰:“秦宫一炬久成灰此寺千秋尚有槐,封爵宛然同汉柏,抵今谁复问兴衰。”“五品秦槐”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的一次大风中摧倒,后又生出第二代“秦槐”,128年被火烧死。今人游寺,只有读诗怀之了法堂两侧的东西禅堂,是供僧人们坐禅的地方。禅堂始建于元,重建于明。唐代应有禅院,金元时期,少林又领禅风之先,应该有禅堂一类场所,现在能见到记述的是《嵩岩俊公塔铭》曰:“延祐中…时凤林主法…创正殿,塑佛像,构禅堂”,其创正殿,也是重建之意,构禅堂,也有重建的意思。

明人于宝《重建禅堂记》道:“至咸化年间,有宝心禅师……一日归来,祖庭徘徊,四顾楼阁殿庑……唯禅堂弗获备美,师遂兴心鼎建。壮然一新,师之力也。”又有《翻修禅堂记》云“…独西禅堂一区,根本完固,所覆之瓦,远年脱落,有风雨震凌之患…寺僧周广有动于中,慨然出资……起于正德庚午(1510年)四月,毕于是岁六月所费之财,皆广所独输,所运之谋,又广所独断。今之禅堂为1983年至1984年在原址重建,西禅堂更名为客堂,为少林寺接纳四方客人之处。客堂门前有对联曰:“禅宗祖庭,天下名山占魁元;达摩道场,四海高僧皈少林。”客堂内有1米高的达摩铜质像,为日本宗道臣所献。方丈室位于法堂北之中轴线上,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是寺中住持或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该殿建于元末明初,明代及清初几经重修,乾隆皇帝来之前又加以整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弘历游嵩山,曾住在方丈之内,所以又称其为“龙庭”或“行宫”。乾隆是“秀挹嵩云”匾悬其上。室前台高一米,台上有木架悬一铁钟,钟上铸有“至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重六百五十斤”字样。并有住持嗣祖传法沙门息庵、书记邵元、藏主元心、直岁觉明、副寺子端、知容子整、首座义照、官门子敬、提点子安、维那福显、监寺子义等,反映了当时寺院的管理体制。钟上还铸有少林寺下院以及和受到少林寺保护的如禹州顿历寺、信阳妙相寺、熊耳山空相寺、永宁白马寺、南阳观音寺等22个寺院,可以看出少林寺的庞大体系。方丈室两侧有两排寮房。

东寮房五间,门外有对联曰:“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西寮房五间,门外有对联曰:“少宝山下神林静,五乳峰前钟罄悠。”方丈室前有“垂花门”,门垂花彩绘,两侧与两掖门之间有“法轮常转”、“日月增辉”字样。方丈院内壁上嵌有宋、金以来的石刻画像及游人诗刻20余品。如宋代大书法家蔡京书“面壁之塔”四字,昂然有势。又有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法王寺僧人祖昭绘“二祖慧可禅师碑”,又有“达摩面壁像碑”。碑中题字道:“两只突眼,一嘴络腮,有人认得。想不起来,呀!道是渡苇江上客,一花五叶只今开。”活脱脱地画出了达摩的面部特征。方丈室后登十二级台阶便是立雪亭,亦称“达摩亭”,是纪念二祖慧可立雪以明志、断臂以求法的地方。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这了,麻烦给小编点个大大的赞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嗯~,360度各种姿势来求赞求关注!! (^o^)/动动您发财滴小手,举手之劳└(^o^)┘感谢各位看官们!!我们下篇文章见。是续集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