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姬可周:论药师佛信仰对健康人生的意义(摘选)

发布时间:2024-09-17 01:33:03作者:药师经全文
姬可周:论药师佛信仰对健康人生的意义(摘选)

【作者简介】姬可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科员。

【摘要】药师佛作为佛教重要的神祗之一,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信众对药师佛的了解却和药师佛在佛教中的实际地位相差悬殊,因此认识和宣传药师佛信仰就很有必要。药师佛信仰以所发“十二大愿”为轴心,其大愿不仅从信仰上给信徒以教化,更从理想的层面给信众以信心,所以,研究药师佛,就跨越不了药师佛“十二大愿”,这也是药师佛信仰的中心。药师佛信仰所具有的精神正好是对治当下物质充盈社会期,人们精神、心理、自我放弃、堕落等疾病的良药,因此,在现代社会宣传药师佛信仰是对宗教信仰的完善,也是对人们自我信仰能力的提升。

【关键字】药师佛信仰人生健康

药师佛是佛教的诸佛之一。药师,梵名,音译为斡杀社篓噜,又作药师如来,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他是为人医治无明病疾,解除病苦,令人身心安乐的医生,所以又名大医王佛,或名医王善逝;又因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过十二大愿,故又名十二愿王。关于药师佛的形象,每个宗派或者庙宇的塑像也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讲,一般都是结枷跌坐,左手持一药钵,右手执一药丸。因为,据《药师念诵仪轨》讲,是左右持药器,名叫无价珠;右手结法界定印,于掌中观想药壶。所谓法界定印,就是左掌置于脐下,右掌叠置于左掌上,二拇指指头相接。其意思是,左右的四指表示众生的四大,右手的四指表示佛界的四大。因为众生的疾病是由四大不调引起的,所以,就依佛界之四大调和众生之四大,义为药壶,并以二空(即二拇指)召入众生的疾病。因此,该印又名药壶印。药师佛身着袈裟,结跏跌坐在莲花台上,但也有将其造为螺发形象,左右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所谓施无畏印,就是举起右手、五指向前,掌心向外,左手作拳,又挚袈裟的两角,安于脐上。意思是施与众生安乐无畏之印。所谓与愿印,就是右手仰掌、舒展五指向下,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义为满足众生之愿。[1]

据任继愈先生所编《宗教词典》介绍,药师佛与一般诸佛较大的区别主要是在颜色上,药师佛全身呈蓝色,一般造形是左手结定印托钵,钵内盛有能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大悲水(亦称甘露),右手持降三毒的状如青棵的诃子仲至膝上。一般寺庙中还同药师佛一起供奉有他的两个上首弟子,一是左协侍日光菩萨,一是右胁侍月光菩萨。因药师佛“曾经发过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2]所以在广大佛教信徒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

药师佛信仰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有自己的“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药师佛十二大愿。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缧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总归为一句话就是“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众生所求都能如愿。第一愿望,是令我们一切众生一真皆真,入佛境界,入佛愿望。第二个愿望,是佛的愿望是利益世间的真实功德,就是佛后心。第三个愿望,是悟道人世间的众生从来不缺少任何东西。第四个愿望,是世间一切都不那么简单。第五个愿望,是告诉人间众生如何得到清净的戒体。第六个愿望,是我们有多少业障需要忏悔。第七个愿望,是找回自性,找回本来面目,使我们不再孤单漂泊。第八个愿望,是改掉身上的女性气场。第九个愿望,是如何成就金刚不坏之身。第十个愿望,是保持灵魂的完整。第十一个愿望,是第十二个愿望,是

药师佛信仰是以崇拜药师佛为特点的一种佛教特有的崇拜形式。在佛教中,药师佛亦称药师如来,又称净琉璃世界,以清净如琉璃而得名,是东方世界的教主。因其能除生死之病,让众生身心安乐,获得解脱,故受到广大信徒的喜爱,因而,在很多寺庙里都被供养在中,接受人间的香火。可以看出药师佛的特点是能够治疗人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从生理上来讲,古之佛教徒,尤其是密宗,佛教徒本身就是一位医者。在藏传佛教密宗研究上,有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不懂生理学和医学,就很难搞懂密宗。[3]药师佛旨在解决人生在世时出现的生老病之三大苦,药师佛对人间的疾病有深入洞察,为人类解除痛苦而表现出特殊功能。

在中国南朝刘宋之后,药师佛信仰已经在人间广为流行。佛教界宣传药师经典是“致福消灾之要法”、“王者攘灾,转祸为福”,只要供养药师如来,就可以如愿得报。特别是到近代以后,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佛教为鬼和死人服务的性质,提倡人生佛教。许多佛门高僧都大力宣传药师佛信仰,太虚、弘一等人对药师佛评价很高,弘一大师晚年勤劝修持弥陀法门者兼修药师法门,如此获得往生西方的利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追求幸福生活和长寿健康成为每一个人基本的需求之一,为此,就要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引导人们什么是健康的生活观,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怎么样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人的健康给予这样的定义,“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适应能力”。如此看来,任何人不只是身体的健康就是健康的全部,还包括生理和身体不能有缺陷。我们回过头来再对照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中的第六大愿说“闻我名已,一切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这不仅是药师佛的发愿,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愿望呢。

慈悲观是佛教的主要核心观点之一,大慈去苦,大悲得乐,带领广大信众实现离苦得乐是佛教的根本任务之一。苦和乐作为人生生命过程的衍生品又时刻伴随着,不能因为你是老人或小孩而少这个多那个,也不会因为你是商贾走卒或位高权重而增多这个减少那个,人生不能离开“生老病死”四个字,其实人的生命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生命的延长是以生、老、病、死为代价,生命的不幸更是以生、老、病、死为主因。药师佛的功能是不仅能解决正在活着的人的身躯之病,更能解决人生思想的心理之病,前者用佛教的话讲就是大众的色身之病,后者则是灵魂之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说:“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由此可知,身心俱有的两种疾病,药师佛都可以给予诊治,药师佛为众生服务的目的就是要众生身心轻安,离苦得乐。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有一段是说“佛告文殊,若欲生十方妙乐国土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欲得生兜率天见弥勒者,亦应礼敬琉璃光佛。若欲远诸邪道,亦应礼敬琉璃光佛。若夜恶梦鸟鸣百怪蜚尸邪忤,魍魉鬼神之所娆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若为水火所焚漂者,亦当礼敬琉璃光佛。若入山谷为虎狼熊罴蒺艹梨诸兽象龙,蚖蛇蝮蝎种种杂类,若有恶心来相向者,心当存念琉璃光佛,山中诸难不能为害。若他方怨贼偷窃恶人,怨家债主欲来侵陵,心当存念琉璃光佛,则不为害。以善男女礼敬琉璃光如来功德,所致华报如是。况果报也。是故吾今劝诸四辈,礼事琉璃光佛至真等正觉”由此也可以知道,无论是文殊、弥勒、远离邪道、天灾人祸,只要信仰、礼敬药师佛都能够得到“真等正觉”。可以见得,药师佛在佛教界中的特殊地位。

佛教通过信仰的方式,能够给人心理上一种慰藉,使人得到心态的平衡,佛教信仰具有超越精神,可以通过非逻辑思想方式达到调整人的价值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人心病的治疗。药师佛信仰则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标杆,用慈悲的理念和拯救众生的目的,以同体大悲和成佛的志愿,以此来从心灵上彻底解决人生的问题,让人心得到最根本的解脱,这是佛教医学最高的目标之一。[4]《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直解》(天台苾刍灵耀撰)云:“药师者,良由九界众生具足,报病、业病、烦恼病,以款如来同体大悲,故不获已得。得出世用戒定慧法药,遍疗众瘵,名之为药,报病者,众生假四大以为身,则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陡然而兴。《金光明》复论四时外感,寒暑违和,身为苦本。

苦以逼身,广之则成无量恼身恶疾,所谓天下无无罪众生,故天下无无病众生也。此则宜用世间归戒十善等药以治病本,更用金石草木之药,以治病表。业病者,即众生所构杀、盗、淫、妄五业、十恶等罪,此系现行恶因,发于身口七支,架造无边大罪,宜用欲定,未到四禅八定等药,以息身、口粗恶。烦恼病又有三,一见思病,二尘沙病,三无明病,当用二十五王三昧中,即空药以治。见思病即假药以治,尘沙病即中药以治,无明病然虽药能治病,苟或用不得人,则药反成害,纵是醍醐亦成毒药,如旧医乳药,魔外邪治,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通过药师信仰将身心二病结合起来综合治疗,是对当代医学治疗疾病机理的一种补充,生活中也已经得到了认可,宗教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精神病灶的良法,这一点也得到了心理学的实验证明。

人们通过对药师佛的信仰可以到达一个什么样的信仰世界呢,或者说心理的向往目的呢,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对药师佛居住的琉璃世界进行了描述,整个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在琉璃世界也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没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没有五欲的过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垣、宫殿都是七宝所成。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5]也许正是因为此,药师佛信仰在广大信徒心目中就拥有着特殊的地方,其他神祇多是掌管生命过程中的身外之物,或者就是身后的极乐世界,这对现代社会许多现实的人来说,都算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繁忙的生活世界里,还来不及考虑的角落,而药师佛信仰则成为人们为更好地提升现实生活,解决身心健康的重要寄托地。所以药师佛信仰在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和信赖。这就是药师佛信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药师佛信仰由于契合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抓住了人类生存的最低欲望,因此这种信仰就具有了无尽的生命力,也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永远诉求,给人们带来延续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直接愿望。[6]

从信仰的角度讲,药师佛不仅满足了当心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要,同时他所描绘的极乐世界也成为我们向往的地方,从佛教的因果关系看,这告诫信众,药师佛信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古今社会,而且可以说同时也适用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适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特别是随着人们生存条件改善之后,人们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整个社会又开始面临新的变化。如今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与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共识,于是药师佛信仰所提出的“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理想,仍然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之一。对于此,需要我们在青年人当中进行广泛的信仰宣传和教育,不仅让信奉者知晓药师佛信仰的精神实质,更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学理上看到信仰佛教对社会和人生带来的益处,这也是佛教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岳峰.药师佛[J].五台山研究2000(1):31-32

[2]任继愈.宗教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753

[3]云公保太药师佛与藏医学[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7-19

[4]黄夏年.人类身心的垂护使者——药师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50-58

[5]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5

[6]吴信如.药师佛法的本质与精神——《药师佛法研究》序[J].法音1997(12):32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