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忍尊者:寻找不快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4-08-08 01:30:46作者:药师经全文
了解内心世界的真正本质或实相,使我们有能力打破不清楚与迷惑的心态。这种智慧就像是一把刀,能够切断烦恼。这钻石一般坚硬的刀锋,足以粉碎所有恶业。透过深入的了悟,得到智慧,内心自然而然达到明澈的境界,建立真正和平的内在世界。佛法并不强调盲目接受教义。自己亲身审察,并在内心体验教法的真实性,比起不质疑的信仰教条重要多了。获得这种智慧,是修心与证悟的唯一有效方法。
慧识不够敏利,在宗教的道路上,不会有太大的长进。这种观念,和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宗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宗教是严格的信仰,离开理性,甚至违反理性。因此,宗教超越质疑、逻辑、辩论,或是科学上的验证。很不幸,许多宗教思想的败坏,导致教条主义,更加强这种讽刺的观念。然而,在此我并不想谈论这种被称为“宗教”的退化形式,事实上,那只是迷信罢了。我所关心的是一种内在的纪律,带给自已及他人,内心得到真正的安详。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笃信宗教的人,一定害怕接触新挑战威胁他的信仰。但是,真正的宗教就是智慧之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为何惧怕黑暗呢?光明是不会受黑暗影响的。同样,慧识所发出的清明光芒,也不会被困惑不清的心扰乱,科学的求真精神,与真正的宗教没有什么冲突。毕竟,科学的试验和日月的光明,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因此,科学与内心智慧的光芒,又何须对立呢?
缺乏分辨力的弱者,以消极的态度来接受宗教信仰。他们没有哲学思想背景,对于能够支持信仰的理论又十分无知,当别人询问他的信仰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这种人经常生活在紧密防备的状态,恐怕遭遇的人事,会粉碎他安稳的精神堡垒。这种态度,错不在宗教,而在于他们的了解太有限。真正的佛道正好相反,能够使人把所有不同的生活中经验都融合起来,形成有意义而连贯的整体,把恐惧与不安全感一扫而空。
当然,真正的宗教信仰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和学校所教导的东西,不完全一样。譬如,数学的逻辑,使你能够以合理的态度,应付某一个定义严格的外在问题。问题被限制在某个范围内,得到的答案,完全契合特定的问题。佛法的逻辑刚好相反,具有更高深又全面的目标,处理的是内在的问题,针对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寻求答案——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离苦得乐。运用佛法的逻辑找到答案,会发现不但解决了个别独立的问题,同时,原先以为没有关连的许多内心运作,相互也有关系。这种推理方法,要求非常严格,你必须不断查证与研究其中的因果。究竟来说,这种推理,使人更加满足。因为,它影响生活的内在品质。
如何运用这种内在的佛法逻辑呢?或许,你觉得不快乐,因此,仇恨的意念开始从内心升起,不要消极的观察这种过程,或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吞没,应该研究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试着发现自己不快乐的原因,看看仇恨是不是适当的反应。换句话说,你要问自己,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否能够改进所处的情况?从事这种分析,并不是要你神经兮兮的陷入出神状态,相反的,它是使疑问得见曙光的方法。
这种质疑的态度,是追溯因果关系的过程,带领你得到解答。这就像科学家不断的做实验,只为得到一个最好的答案,解决问题。做内心的实验时,同样应该对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此,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成熟,因而克服折磨生活的不自在与不满足。譬如,你能够分析正在增强的嗔心,不但能找出原因,并且找到有效的方法驱除,乃至完全消除嗔心。
我们经常因为强烈的欲望与渴求而受苦,由于曾经体验过与某件事物有关且无法控制的“快乐”感觉。当这种感觉升起的时候,必须检查并且清楚的看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快乐的感觉,为何会造成渴求与欲望的不安?同样,当你不快乐的时候,要查清楚,为什么这种感觉会自动导致仇恨?有时候,对事情是既不快乐,也不是不快乐,这种中性的感觉,往往导致心理混沌,那是一种无知的状态——你根本不想理会或对抗。这三种对内心经验的反应,不一定很粗浮,往往非常细微,难以察觉。生而为人,我们随时都受它们影响,虽然常常不知不觉。想要训练自己的心念,一定要磨炼智慧,并且对自己内心的运作更有自觉。
仔细察看感受的特性,以及它如何作用,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说,所有心理上的问题,都来自感受。快乐的感觉升起时,无法自主的心念,就开始受它左右。不快乐的感觉升起时,你的心念当然也无法自主,问题自然接踵而至。即使是既不快乐又不痛苦的中性感觉,也会带来问题与痛苦,你不想理会中性感觉的原因,因此,不去探测它的实相,这种把自己与事情隔绝的态度,正是无明的本质,和开展慧识完全背道而驰。
感受引生欲望,仇恨与其他心理问题,但是,这只是片面的事实。这些心理状态,会再引起烦恼,形成循环,环环相扣,在意识中旋转无尽,几乎占去我们所有的时间与能量。
仔细察看感受的本质,并且研究意识、心念、精神等的活动,非常值得,谁能够否认?宗教的教义是否教导我们更有效的方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安详?科学与哲学是否反对这种研究的方法?根本没有。事实上,如前所述,具有哲学背景只会加强这种内心探索的体悟。假如自己的信仰欠缺这种扎实的基础,一旦碰到别人质问某个难题,原以为胸有成竹的答案,会突然消失了。其实,心理问题的解答,不应该如此脆弱。
让我们深入观察感受的本质。无论是快乐,不快乐,或是中性的感觉,大部分的感觉,都是从错误的分别心生起的。这种分别心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所根据的是谬误心念的投射,使自己看不见真相。这是指所有现象的真相,无论外在或内在,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现象。感觉的升起,不仅是对人的反应,也可能是任何东西。大部分的冲突,都有一个对象,依这个对象而生起烦恼的是主体。主客体可能被当做互不相干。当你觉得,我恨“那个人”时,事实上,是你的感觉创造了这个对象。我的意思是,你感受的对象,和外在现象的真相,根本无关,它只是错误的分别心所绘制的影相罢了。
因此,处理心理冲突的潜在来源,其实相当简单。只要记住,会引生烦恼,不外是迷信妄心的概念罢了。用这种道理来检查对境,对于实况,会有清楚的观点,不必诉诸非常复杂的推理。只要用自己的生活做实验,每当你在觉察、行动或感受时,要立刻检视是否在自我欺骗,或者,更确切的说,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对所觉察的对象,投射了不真实的分别。它可能欺骗你,而造成冲突与烦扰。
我们总以为,是他人造成我们的问题,夺走了我们的快乐。但是,仔细观察,却找不到这种敌人。从无始以来,历经无数生,乃至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你或许认为,我从来不是那样,我是好人。其实,用这么简化的方式来看事情,永远得不到彻底的觉悟。必须审查自己看待事情的心态,发觉自己如何把错误的观念加诸他人,和所有其他的现象上面。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绘影绘形,狭窄的解释一切现象。甚至不需要分析究竟的真相你便能够发现这种倾向,只要考虑相对的事相,问一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什么?”这时,一个你自以为“我”的鲜明相对影像,忽然出现在相对的层次。现在,仔细检验这个自我形象,再问自己:“我真是这个样的人吗?我在任何人面前,任何时刻,真的都是这样子吗?”诚实的做这项检验,你描绘出来的形象,就会消散了。看见这个不实的形象消失,你会发现自己一定也扭曲了其他现象。你绘制的感官世界,只不过是错误投射的产物。这个虚构的宇宙所引发出来的幻觉,使你来回穿梭在得意与失意之间。这种使人不满足的循环,建筑在幻
觉上,本身就是生死轮回。你的审查会使你看见,它是自己的意念形成的。
训练自己这样看待一切,决不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国家与父母的错误,你会了解问题实际上出在自己。为了使你能够自我分析,首先你需要引导,以便能够清晰地思考。帮助你理清许多将被揭露的不同心理现象。有些真相不是一下子就很明显,必须在事前得到可靠的指导。所以,自我分析的过程,必须涵盖教理。不过,这份检验真正的力量,得自你本身没有谬误的智慧能量,使你能够有效掌控自己的生活。
接受这套方法,把它用在每天生活中试验,安全可靠。这是实用的哲学,没有花招也不会误导人,只是让你看见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来自对幻觉世界的投影。这种幻觉欺骗你,使你错误的把一些感受区分为“好”“坏”。其实,幻觉世界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世界。它会属于谁呢?审查一下!我对“人类”的印象和任何人都不会一样。所以,佛教哲学从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境由心造,所有的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这些话语含有深刻、重要的意义。不是虚伪、被知性污染的头脑所能了解的。一定要试验,并且亲身体验,自己的投射本质上虚幻不实。只有这么做,才能看见隐含的真相。
审查是积极的活动。禅修并不是坐在一个角落,什么事情也不做。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无论做什么事情,或和任何人相处,都能够审查,不是吗?
我们必须记住,感觉不只是生理的觉受,也可能是心理、情绪,甚至是迷信。所有存在的现象,都是感觉的对境。然而,大部分时间,你对自己的感觉并未觉察。所以,必须经常观照内心,自我审察,这样,才会逐渐培养出分辨的慧识。这种慧识,足以控制模糊、纷乱的感受,而不受其束缚。
我们己经说过许多次——“不要分别!分别是所有问题的源头”。不过,你一定要明白,“分别”这个字眼,带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意义。错误的“分别”意念升起时,自己所绘制的幻觉世界,混淆了真相,你却忍不住认为——“我喜欢这个”。“我痛恨那个”。“他是对的”。“她是错的”。诸如此类。这些反应和真相的本质完全无关。因此,这种分别完全出自烦恼。
但是,有一种正确的“分别”,是慧识的精髓,明白万相的真相,使你的心清澈、明白。否则,事相会令人迷惑,搅成一团。即使是处理俗务,也有必要具备这种分别的能力。否则,连午餐都无法做了。假如你认为:“我已经连一点分别心都没有了,所以,只要把所有的食物都丢在这个锅子里面就好了。”那么,你煮的饭会一塌胡涂,不是吗?
为了深入观照内心,以便发现应该加强与改正的地方,当然需要具备分别的能力。否则,谁能够检查你呢?譬如,当你进入深沉的禅思时,要保留一部分心思,来观照禅修的品质。你必须知道,一切是否正确的进行,我的能量是否运行顺畅?我是否仍然把握住禅修所缘的对象?否则,未经检验的心,就会分散到百千万个不同的方向去。
有些人认为,深沉的禅思意味着,内心不再做任何分别。不过,无论如何绝对不能失去正念。不管是研究某个佛法的观点,或发展一的定力,或是练习深入透彻的观照力,禅修与正念,应该同时并存。务必在心意的正大门,保持这份警觉,非常重要又值得。
想想看,当你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时,用掉多少能量?你深陷在眼前一排排花花绿绿的洗衣粉和牙膏,想要做最正确的选购,好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有价值,“我应该买这个?也许那个比这个好。哪一个比较便宜呢?那个包装似乎比较好看”。其实,当你犹疑不决的站在那里时,不妨问自己:超级市场的物品与自己内心的慧识,那一样东西提供更多喜乐?超级市场所能提供的喜乐十分有限。但是,透过慧识所获得的深刻体悟,恒久、而充满福佑的喜乐。这是事实。而且,没有人能够干涉或阻扰这种从智慧中得到的快乐,因为它存在潜意识。只要如法的训练自己,便永远不会失去这份喜乐。
你拥有如此珍贵有力的机会,运用人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接受佛法、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心灵文化时,必须清楚地断定,什么能为人生带来最大的益处。在世俗欲望的迷宫中,是否真的能够使你获得满足,还是必须深入前探索,才找得到真正喜乐的来源?如果从不加以分别,也不清楚的断定,便接受宗教或是其他修行之道,修行不会有多大长进,必是十分肤浅。因为人格的深处缺少扎实的基础,内心仍然混沌,受冲突的情绪蒙蔽,不会显著的受益。所以,请各位千万要观照内心,决定什么真正对自己最有益,并发掘自己的自性清净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