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心乃万法根源,澄净自心开启智慧
发布时间:2023-11-20 01:33:08作者:药师经全文
前面我们分享到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时,提到光是本体,当我们修持自己,真得走到遍树幢幡的境地,真地开始广做佛事了,这个学佛的事情就靠谱了。今天要分享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到的西方诸佛的大光佛,大明佛。
1.修持是对内而非对外,心外求法是外道;心是万法之根,万物之源
我们都听闻这样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无量幢幡遍树这是标示此修行人走到哪里,道场就到哪里,这个道场不是固定的某个庙宇建筑,也不是某个名山古洞。《维摩诘经》中居士对道场有一场精彩讲述:此菩提心才是真道场,于是直心是道场、平等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方便心是道场、包容心是道场、柔软心是道场、惭愧心是道场、忏悔心是道场、勇猛心是道场、精进不辍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无著心是道场、无贪心是道场、持戒心是道场、住定心是道场、般若智慧心是道场,这无量无边的道场不在他处,只在各位内心,若内心中一念清净,念念相继能保持久一点这就是有功夫,能长久的清净,这个心就是道场。
所以遍数幢幡等于所及之处皆道场,这种心量和心态不可思议。我们如何学习无量幢佛带给我们的法宝?修持一定是对内而非对外,心外求法是外道,而这个心是万法之根,万物之源,我们抓住这根源,万法都在掌握了。
比如在《普门救度手册》里提到《领众念佛法》,这是因为过年节被宰杀的动物太多,我们路过市场的时候,这么重的杀业学佛人很难过,怎么办?看着难过,又没有手段帮助,所以我们提出了这种《领众念佛》的方法,你走过去,表面上看着是你的身体在市场中穿梭而过,可是在其中我们升起了慈悲心。这慈悲心借由阿弥陀佛的圣号散播开去,希望所及众生都能跟随念佛,修行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念你得利,他念他得利,不念就不得利,于是我们把心念投出来,谁乐意跟、乐意去做,那就谁得利益,这事就太自在了。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是给了大家一个释放慈悲、落实慈悲的方法,若深说便是这无量幢幡了。你能以此心念,走到哪里,哪里是道场,你一路走去,便是幢幡耸立,这才是真地向佛学习。
2.修行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澄净下来的过程,找到自性的过程
当我们能保持,借由种种方法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澄净下来了,随后的利益就自得了。《楞严经》中有一个比喻,混了泥沙的水澄净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把水装在静置的容器,长时间保持,待泥沙自己沉下去了,除去泥沙,清水现前就可以了。
于是净器就是持戒,静置就是禅定,清水现前这是初缚烦恼,除去泥沙这是般若起用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的过程。我们学佛,不管学的什么宗门,这三个是通用的,只是各个宗门对应的这三者略有不同。
对念佛人来说,静置是保持持名念佛的手段,长久坚持下去,坚持到什么程度才算初步有了成就?就是泥沙自沉了,这就是功夫成片了,到这个时候勉强得到类似智慧的受用,这个部分得到的智慧算做暖法部分,还不能归类般若。
我们在各种环境都可以把佛号纳入进来,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喝水也好、吃水果也好,都可以,于是走路的时候呼吸、节奏念佛,吃饭、喝水、吃水果,这个时候做《普门施食》、《普门供佛》,你只要会用里面提供的方法,应该是在任何处、任何时都能找到方法保持念佛了。
清水出现了,泥沙也除去了,就剩下纯净的水了,再怎么晃都不会浑浊了,这就是把无明剔除了。剔除无明,自性的大光现前,这个状态就是禅宗说到的——明心见性了。明心和见性其实是一回事,明和见都是动词,心和性都是名词,这样就是一个并列句子。明白什么是心了,也真实地看到自性了,自性能看到吗?能。但是这也依然是物化后的结果,如果不物化自性是看不到的,因为自性是和整个虚空法界合一的,自性本身就是无相的。
为什么要物化一个相出来?是为了给我们方便说,就像起了一个名字,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所以只是名字罢了。佛说是相,非相,名相而已,自性也是没有相的,可是为了给我们讲明白,必须要说一个可描述的类似我们可理解的事物,如果不能描述,语言、文字就都无力附着了,那也就没法讲了。
3.自性的本体是光,明是相用
自性的本体就是光,光是可见的,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全部的光,也看不到光的来源和最终的去处。看不到光的全部,只是通过某一个侧面的描述和比喻,我们能略微地明白一点,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你一块他一块大家一拼,大体的样子就出来了,可是就算是再努力地玩拼图,也不如真正的自己得见、真正自己去验证。
就像一个球,我们说得再好,我们用再好的技术呈现,这个球也只能是表现出一个侧面,于是任何一个物体,我们一眼看过去其实只是看到了一个侧面、一个部分,我们利用平常学习的推导模式,能知道余下的部分,没看到的部分是什么样?就像你看到一辆车子,虽然你没看到全部,但是通过部分信息,你可以推导出全部,这就是管中窥豹的功夫,这是我们凡夫常常用的。
自性也是如此,佛陀那么辛苦费力气地给我们描述自性,也正是因为希望我们知道一下大体应该是什么,我们虽然不能依靠这些片段去猜测全部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一天见到它的时候,你就会忽然间知道,原来佛陀费劲口舌说的就是这个。
光是本体,明就是相用。我们或许不知道,有一种光是黑色的光,在农业上使用的,但是黑色的光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和周围对比来猜测推导,所以光的用就在于明上了,如果光不能照明,光不能帮我们朗然得见一切,那么这个光就是不充分的。大光随后自然是大明,广大的、普遍的、普及的、不分别、不捡择地利益群机,这就是佛法落实在大众中、利益大众的根本方式,于是你有了好东西,当然要分享了,独乐乐不如众乐。
当佛光的光明朗照世间的时候,山河大地豁然清明,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看得清,这个时候大众是欢喜的。有情众生只要没见到这束光明,都是处在黑暗中的,看不清当下、看不到危险、看不着前方、看不到方向,可是佛法的光明,帮助我们开启了自性的光明了,这一切你知道了,也就心态安然,不会再去计较分别了,也不会再惦念不舍了。更不会念念升起无边妄想了,这个时候真是除去泥沙全余清水,任他摇晃颠沛,依然是清水一盏。
4.借佛光为自己照明,找到自性
我们还达不到这个状态,所以就借佛光为自己照明,用无常观,知道未来会有无量种可能;用因果观,知道当下一切承受,皆是前因成果,自然不会再去抱怨任何,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早明白道理,可是再用因缘一推也就知道,彼时没明白那是因为因缘不具足,虽然金刚种子早已埋好,可是条件不合适那个时候没冒出来,而此一生他冒出牙来了。所以当好好护持,不要令芽苗被火烧了,那就成了焦芽败种,就成了佛教的罪人,佛陀的弃徒了。佛陀早早把方法留给我们,埋藏的我们的根须能够得着大地深处,于是当我们的根基越扎越深,才会发现其中的宝藏,利益越来越多越丰厚,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不深扎根须,活命尚且艰难,就不要想有一日能枝叶参天了。
《法华经-药草喻品》里面三草二树,比喻的就是在佛教里的种种众生相,你是菩萨,你就要做大树,你要暂时放弃飘香四溢的花草的梦想;你是大树,你就要懂得低下头去,专心致志地向你生命的源头进发,而不在风景处流连忘返;你是大树,就要学会忍辱、学会坚强、学会百折不挠地努力,方才能成为大树,能荫护一方,能为无量众生遮雨蔽阳。这大树就是大菩萨,小树勉强叫做小菩萨,不管大树小树,在佛法里都会得到充满润活。
不管是有毒的草,还是无毒的花草,或者是能解毒的药草,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还是暂时没偏于善恶的人,都可以在佛法里得到利益和滋养,只是因为根须很浅,所以佛法的大雨普洽,这些小花草也能吸收饱满,大树小树都能吸收饱满。这就要看各位是以什么心在学佛了,若以大树心、小树心学佛,佛法里有成就菩萨法、有菩萨法式、有菩萨种种修为、种种念、种种持、种种观、种种定、种种想、种种摄、种种有为、种种三昧境界。
若我们以小小的花草心来学佛,佛法里有种种求、能满种种愿、能离种种苦、能得种种乐、能得种种滋生、能得种种成长、能得种种开敷、能得种种庇护、能得种种喜乐。
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基?不要问他人,要看各位能在佛法中把底子扎多深、打多实,你能扎根,你就可以抵抗风浪,你就可以抵抗种种很强大的灾难;如果你的根基不牢固,风来水走就会垮塌破败。
希望各位能真地舍下杂念、攀缘、计较的心,老老实实地在佛法里扎好自己的根子,这个根子不只是哪部经可以涵盖的,而是真地懂佛陀的意思、理解佛陀的意思,你才能明白这句经文是在说什么,这个指导修行的能力你就掌握了。若你能读得懂一部经,你应该可以读得懂其他经,如果这部懂得了,另一部没懂,那就是学的方法有问题,可能还只是抠在表面,没扎在内里核心区。
我们拿《地藏经》来做基础,希望各位能读得懂《地藏经》,然后你就很容易读懂其他经文,这是我的希望。可是看近来的状态,大家的反馈并非都是如此,只有几位同修能和我交流一些读《地藏经》的感受和个人的理解体会。这部经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若都不能理解,难一点的、高一些的、生僻拗口一些的经文,我们也就只能望而却步了,那么佛法随后的种种利益,各位可能就不容易得到了。
或许这部经里没描述自性是什么样的,但是终会有一部经,你会找到自性是什么样,哪怕只有轻鸿一瞥那么点的感受,也是你真实的获得,也是值得庆贺的。可以老实地告诉各位:大乘经文,每一本、每一部、每一卷、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每一句,都是无量圆满的,或许并非每个同修都能读到,可是这是事实。
我们分享那么多次《佛教框架体系》,其实就是希望各位能借由这个模式的指导,更快一点、更立体一些、更深刻一点、更方便入手,去寻、去找、去体会、去感受佛陀的无量慈悲,无上智慧。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阿弥陀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