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十讲 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一、阿底峡尊者
发布时间:2024-10-29 01:33:48作者:药师经全文
第十讲 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12月8日,农历十月十八,是阿底峡尊者圆寂纪念日,学诚大和尚在次日上午作了题为《阿底峡尊者的启示》的开示。大和尚教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菩萨行为。佛法从三宝、佛菩萨、所有善知识的身上来,佛法就是要用到有情的身上去。
一、阿底峡尊者
1.种姓圆满善根深厚
根据有关记载,农历十月十八,是 10世纪末至 11世纪中叶的一位大德,也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阿底峡尊者圆寂的日子。无论在藏地还是汉地,阿底峡尊者都是大家非常景仰的人,他对西藏佛教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底峡尊者原是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国王。这个国王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做莲花藏,第二个儿子叫做月藏,最小的儿子叫做吉藏。后来,这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次子月藏出家了,法名为吉祥燃灯智,也就是后来大家所尊称的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在幼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好学,有大智慧。10岁以前,他就学会了医方明、工巧明等,对历史、文学等都非常通达。那个时候,他就知道皈依三宝,知道认真地持戒、修行,非常有善根。
2.遍访名师通达五明
到了 11岁,阿底峡尊者就对皇宫里的生活感到非常厌烦了。皇宫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丰富多彩,比世间一般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是他居然能够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对世间的繁文缛节、不真实的五欲快乐,生起厌离心、出离心,非常地厌患,所以他就到外面、到深山里去参访当时的修行人。
修行人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当时的一些婆罗门教徒。在过去的印度,种姓制度非常鲜明,婆罗门种姓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徒总是认为自己要比其他的人高尚。阿底峡尊者本身是王子出身,所以见到这位婆罗门教徒在修行的时候,就示现出一种比较富贵、比较有地位、比较特殊的,也可以说比较高高在上的形象。
这个婆罗门看到阿底峡尊者的时候,就知道阿底峡尊者的来意了。他对阿底峡尊者说:“我修行的功夫已经超出了一般人,所以在我心里已经没有国王、奴隶的概念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王子、国王,还是平民百姓,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反过来说,这个婆罗门本身,他自己已经没有觉得比人家高一等。当阿底峡尊者听了这些话以后,就觉得这个婆罗门还是挺了不起的。他就把自己所带来的一些宝剑、用品都供养给这个婆罗门,祈求这个婆罗门摄受他。
这个婆罗门认识了阿底峡尊者以后,就指示他到那烂陀寺去找菩提贤论师。阿底峡尊者就根据这个婆罗门的指引,到了那烂陀寺,见到了菩提贤论师。然后,菩提贤论师告诉他:“你应该去找明了杜娟菩萨。”阿底峡尊者拜见明了杜菩萨以后,明了杜娟菩萨又指示他到黑山的南部,去拜见阿缚都帝尊者。
阿底峡尊者听过阿缚都帝尊者的开示以后,回到自己的国家,请求父母允许他出家。他的父母见自己的儿子执意要出家,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忍痛割爱,暂时允许他出家。然后阿底峡尊者又到阿缚都帝尊者那里去,非常有信心,恭敬、顶礼,请求这位尊者给他开示、教授、教诫。阿缚都帝尊者传给了阿底峡发心法之后,又指点他到黑山寺去亲近另外的一位瑜伽师。这个大瑜伽师的名字叫做罗侯罗笈多,在那个地方,阿底峡尊者受了欢喜金刚的灌顶。
然后,他回到皇宫见父母,辞行,再到阿缚都帝尊者那里去修行,学习了中观,获得了自续派的中观正见。他非常用功,对佛法的教理非常通达,在 21岁的时候,无论是佛法、世间法,内明、外明、因明他都完全通达了,非常了不起。他常常同其他宗教的人进行辩论,都获得胜利。由此可见他对教理通达无碍,也由此可见,当时他在印度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3.精进不息教证无双
阿底峡尊者 29岁时,在金刚座摩底毗诃罗寺持律上座戒护论师那里正式出家,然后又学习了两年论藏,在 30岁的时候,对大众部、上座部、正量部、一切有部这四大部派所有的三藏教典都通达了,贯通和掌握了各个宗派对一些戒律方面的微细差别,以及各个教派的不同行持。他曾经长期住在止迦摩罗尸罗寺依止那洛巴,又曾经依从飞行寺的法护尊者学习《毗婆沙论》12年,对当时外道的一些宗派,比如数论宗派、胜论宗派等的经典也都能够通达。这些外道的一些论点,《大藏经》里也有收录。
阿底峡尊者在印度对佛法修行非常深入,非常有功夫,但他并不以此为足。如同玄奘大师一样,他对内外典也非常精通,很小的时候已经懂得很多东西,但他有着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一种求法不懈的精神,一种想要通达一切圣教的
精神,永不止息,所以他曾经三度入海求法。
当时金洲地区,就是现在印尼苏门答腊那个地方有位大法师 ——法称论师,也称法护尊者,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对这位大师非常崇拜,就决定依止金洲大师。当时阿底峡尊者同 125位弟子坐船用了 13个月才到达金洲大师的居住地 ——苏门答腊。金洲大师看到阿底峡尊者一行到来非常欢喜。此后 12年,金洲大师同阿底峡尊者居住在一起,毫无保留地把佛法传授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也非常认真地精进修学,尤其是《现观庄严论》、《入菩萨行论》等殊胜教授。我们常常谈到“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这一不共教授,都是阿底峡尊者从金洲大师那里学到的。
阿底峡尊者学成以后回到印度,已经 44岁了。那时印度有四座大寺庙 ——那烂陀寺、飞行寺、金刚座寺、止迦摩罗尸罗寺,阿底峡尊者回到印度后,先住在金刚座寺。然后,因为护法王的迎请,又移到止迦摩罗尸罗寺去常住。由于阿底峡尊者名望非常高,并且有非常卓越的才能和佛法的成就,他就成了那座庙里举足轻重的大德。当时那座寺庙前面右边画着龙树菩萨的像,左边画着阿底峡尊者的像,由此可见当时在印度,人们是把阿底峡尊者同龙树菩萨相提并论的。另外,在殿的左右墙壁上画着通达五明的人,在左右两边都画有阿底峡尊者的画像,所以在寺庙的前头或者说在寺庙的殿的两边,阿底峡尊者都是被画在墙壁上的,其原因就是印度当时的大寺庙对他的成就都非常景仰。这是阿底峡尊者在印度学习、修行、成就、弘法等方面的功德。
4.尊者入藏利益深远
那尊者又如何同西藏的佛教有关联呢?
当时西藏地区经过朗达玛灭佛以后,佛法很衰微。西藏阿里有个出家人叫做智光,也是王族的后裔。他看到当时西藏佛教内部意见分歧,各种佛教的理论头绪非常多,莫衷一是,常常发生矛盾,智光尊者觉得需要到佛教非常兴旺的地方去求法,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如理的、正信的佛法,才能够决定究竟谁是了义之说。所以,他就派了 7位非常有智慧的法师,到迦湿密罗去参学,还给他们每人派遣了两个仆人,一共 21人。这些人临行的时侯,智光尊者吩咐他们,除了求法以外,还要迎请当时印度的高僧大德来西藏弘法。
他们要迎请印度的高僧大德到西藏弘法,首先要了解到底哪些大法师可以到藏地来弘法。这些大法师首先在佛法教理方面要确实有成就,其次要有意愿来藏地弘法,要有这种愿心。当时从西藏去的这 21个人因为水土不服,陆陆续续死了 19个人,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一个叫做宝贤译师,一个叫做善慧译师。这两个人回到西藏阿里以后,除了把学习佛法的一些结果向智光尊者报告,还告诉智光尊者说阿底峡尊者非常了不起,有成就,在印度影响非常大、非常好。于是智光尊者又派精进狮子到印度去迎请阿底峡尊者。但是,这次精进狮子无论怎么请,阿底峡尊者都不答应。精进狮子回到阿里后,向智光尊者报告了这个经过。智光尊者又让他去迎请阿底峡尊者下面的那些大德,既然阿底峡尊者不肯来,阿底峡尊者座下的人,跟他同伴的人能够来西藏弘法也好。
那时,智光尊者为了迎请高僧大德筹集了很多供养,但是当他到了西藏南部,非常不幸地被一个异教徒抓住,这个异教徒是一个国王。智光的一个侄孙,叫做菩提光,带了很多兵马去救智光,跟那个国王谈条件。那个国王说要把智光赎回去,就要用同智光身量相等的金子来交换,他才会把智光放了。菩提光在阿里地区大量筹措金子,结果还差了一个人头的重量。但是,菩提光还是拿了这些金子去跟国王谈条件,要求赎出智光尊者,但那个国王就是不同意,不过这次菩提光在监狱里见到了智光尊者。智光尊者告诉菩提光:“这个国王信仰外道,你跟他讲不清楚,你也不需要给他金子了,你要把这些金子作为迎请阿底峡尊者的供养。”他说他自己宁可为法舍身,死在那个异教徒的地方。菩提光回去以后再去找金子,但不久智光尊者就圆寂了。
这就是阿底峡尊者故事里的一段,我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尤其是我们学习道次第的同学。其中我们要学习的、要领会的、要把握的和我们有关系、需要借鉴的地方很多。
首先这种精神 ——为法忘躯的一种精神,就是把佛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把佛法当成比自己的头颅还重要。谈到21个人到印度去请高僧大德,19个人都死了,过去我们汉地也有很多法师到印度去求法,也是如此 ——“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也可以说是一种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精神。由此也知道,我们要听闻到佛法是多么地不容易。
阿底峡尊者那么小就如此地有善根。他学了那么多,懂了那么多,依然还是孜孜以求!不会像我们学了一点就够了,就不想学了;学了一点就认为自己比别人要好,学了一点就认为不需要再去学别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