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净土法门法师:成佛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

发布时间:2024-05-26 01:34:28作者:药师经全文
净土法门法师:成佛难在哪里?

难在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

老法师:陈居士他的学习报告我们刚才听到了,他有相当深刻的领悟。如果真能依照六祖能大师的这个四句话,我想我们大家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善果。能大师说「圣人求心不求佛」,为什么?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求佛向外了,求心是向内的,心本来是佛,不是心外有一个佛。所以求心是求真佛,求外面佛往往著相了,是妄想当中去立了一个佛,未必是真的。所以下面这句话说得好,「愚人求佛不求心」。我们今天到底是求佛,还是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这个云字,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它搞错了,要注意把它修正过来,这是简体跟正体的混淆,混淆不清了。

这一段是我们眼前修行重要的开示,我们大家,我不说外人,真的疏忽了。我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为什么效果不彰,原因到底在哪里?这都是感应。云南同学在《坛经》里面看到这四句,供养我们大家。经教里头像这些话世尊真的常常说,大乘经里头到处都能看到,可见得这是佛陀重要的开示。佛法就是心法,离开心没有佛法,哪来的佛法。佛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是心。六道凡夫迷在妄想颠倒之中。妄想,大乘经又称它作无始无明,迷了。要知道心本来是觉悟的,心是真的,真的永远不会变,它怎么会迷。佛对愚人说迷,不说迷他不懂。怎么迷的?一念不觉。佛说得很多,但是一念不觉不容易懂。佛没有说错,只是我们听不懂,什么叫一念,这个概念我们没有。

我跟大家一样,几十年时间没搞清楚,什么叫一念。我是在《法苑珠林》里头,看到一段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世尊向弥勒菩萨提出一个问题,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个问题里面问了三桩事情,凡夫起个念头,不管念头是善是恶,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多少细念,这个我们不知道,我们从来没想到。这一个念,心有所念,还有几念、几相,几念是念头,几相是物质现象,几识,识是心理现象,你看问这三桩事情。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这一弹指时间非常短,一弹指里面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怎么会知道?百千念,一百个千,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个微细念头。

在一弹指当中我们能不能觉察?觉察不到。现在科学用秒做为时间的单位,一秒钟,一秒钟能弹几次?我通常讲五次。有人告诉我可以弹七次,我相信;换句话说,一秒钟的七分之一是一弹指。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细念,微细念头,那一秒钟呢?乘七,二千一百兆。要是乘五,一千六百兆;乘七,二千一百兆。诸位想想,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谁能知道?这就是经教里常讲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简单的说无法想像,在哪里?就在面前。近的,我们的身体,是在这个频率,高频率波动之下产生的幻相。向外包括整个宇宙,我六根能接触到的,眼可以看到,耳可以听到,鼻能闻到,身能接触到,起心动念能想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六尘境界,六根六尘都是在这个高频率波动之下产生的幻相。这现相有没有?现相没有。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没有一样是你能够得到的,真相是不可得。能现相的心,心是能现,不可得。为什么?心里头没有这个现相。心没有物质现象,它不是物质;没有现在人讲的心理现象,那就是思想,它没有思想;也没有所谓的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它都没有。但是它起作用能现这三种现象,现了怎么样?现了全是这讲刹那生灭。刹那是形容词,极短暂的时间,刚才讲的,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所以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现的这个相虚妄的,不可得,能现的心也不可得。

我们的功夫要用在哪里?用在相上,这叫事修。在事上修很困难,很不容易成就,要从心上著手,这从理上讲的,能现相的心,心也是空的。所以佛给我们讲,成佛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不难,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想成佛,那有什么困难?当然没有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放不下的是什么?你被虚妄境界误以为真,这就是迷惑。虚妄境界误以为真,你执著它,以为这个身是我,不知道身刹那生灭。一秒钟它已经生灭二千一百兆次,哪一次的身体是你?这我们要问,一秒钟里头有二千一百兆个幻相,就这个现相,哪一个相是我?如果每一个相都是我,那一秒钟里头有二千一百兆个我,我何其多。佛早告诉我们,能现所现统统不可得。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诸法实相,大乘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能现所现都不可得。能现的如如不动,所以说它是真的,所现的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假的。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恍然大悟,悟个什么?人无我,法无我,有为法不可得,自性清净,本无动摇。能现的自性真有,但是你得不到,得是个妄念,实在讲根本没这回事情。

二十四个不相应,第一个就是得。排列顺序有关系,世尊高明,二十四个不相应,最重要的一个排在第一。世间人哪一个不想得?哪一个不追求得?希望都得到。殊不知一样都得不到,而自以为得到,这个里面就产生烦恼痛苦。事实真相统统了解了,放下了,万缘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得失,没有得也没有失,你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人接物跟自性都相应了。自性没有得失,那就像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海贤老和尚这个光碟,里面的内容就是说的这些,细心去看,遍数要多,你会把这些道理统统看到了。真看明白、看清楚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我跟你说的话是真的。我们一般人缺乏的就是这个耐心,看个几遍不懂不看了,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还不懂,算了,不看了。像挖井,挖得不深没水。一直往下挖,挖到一百尺、二百尺、三百尺、四百尺、五百尺,水出来了。深度不够!所以古人教给我们读书千遍,这个千不是数字,它是代表无量的,代表圆满的。什么时候读发现开悟了,那叫千遍圆满了;没有开悟,继续读下去。有,古人的例子很多。三、五年开悟的,利根;七、八年开悟的,中根;二、三十年开悟的,下根,上中下三根。下根不怕,有恒心,二十年、三十年开悟了。

根性为什么不同?妄想、杂念、贪瞋痴慢的习气不一样。习气重的人就是下根,习气很轻的人就是上根。换句话说,很容易放下的,上根;想放,真想放就是放不下去,放不下的,这是下根。下根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干扰,眼见色起妄想分别执著,耳闻声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麻烦。如何见色闻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被外面境界干扰,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被外面干扰这是禅定,这就是真心。六道凡夫无量劫来,被境界薰习时间太久了,习气太深了,所以他放不下,他何尝不想放下!他是真心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

我们把心调好了,身体就健康了,什么毛病都消失了。六祖这两句话说得好,调心不调身是有智慧的人,调身不调心是愚人;求心不求佛是圣人,就是佛,真佛,求佛不求心,永远是凡夫。戒定慧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要会。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二十六集) 2014/4/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26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