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念佛应兼念观音圣号

发布时间:2025-01-19 01:34:17作者:药师经全文

北京的悟性老法师,为专持《大悲咒》的中国高僧,他“敬印”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悲咒》、《心经》由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印行流通。这本小册子《诵咒须知》中说:“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有求必应。唯须深信不疑……若更能每日恭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千声乃至万声,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临终必蒙阿弥陀佛接引。”

《印光法师文钞·复甬江某居士书》说:“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 “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法华经》云: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嗔恚愚痴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贪嗔痴三惑自可消除也。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解脱耳。”

印祖《与周法利童子书》劝其“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印光大师1932年撰写的《一函遍复》,净土学人少有不知者。印祖文中,谈净土法门圆融,谈念佛之人须尊亲孝师;谈无论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还是救灾济贫,皆须回向往生西方;谈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谈女人如何上敬老、下育小,以及月经期间如何念佛。此外,还谈如何念观音得感应。“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

印祖一生专修净土,不喜游历,也不入社会团体。当时的中国佛教会亦无其名字。印祖弘法,很少讲说,多以笔耕,固有《印光大师文钞》三大部行于世,令佛门里外叹莫能踵。

《文钞》绝大部分是与其时居士和法师的通信,少数也有为流通儒道两家的善书而作的序文,如为《安士全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寿康宝鉴》等书写序以助流通,盖因这些善书宣扬戒杀、戒盗、戒淫,为净土修行之辅臣。诸序中有《石印普陀山志序》,印祖盛赞观音菩萨“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印光大师以月喻观音感应之妙,文字精妙如此:“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现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人在世间,所求不唯成佛道而已,各各随业流转,报恩还债,种种需求,在所难免。印祖1940年专为人写了篇《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教人为求子而念观世音菩萨的方法,与他教人为求生净土而念阿弥陀佛的方法,完全相同:“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赞观音文》说:观音护持众生,“永离恶道,得生佛前。”“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观音菩萨十二大愿中第十愿是:“南无前幢幡后宝盖,观音如来接引西方愿。”第十一愿是:“南无无量寿佛境界,观音如来弥陀授记愿。”佛经上说:“观音菩萨”其前身为“正法明如来”。印祖解释说:“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因此,观音菩萨有神通佛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比方说,西方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应以耶稣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耶稣而为说法。中国人有崇拜孔子的,观世音菩萨即现孔子身而为说法。为官者信服国王总统,观世音菩萨即现元首身而为说法。影视歌迷崇拜明星大腕,观世音菩萨即现大明星而为说法。《妙法莲华经》会上无尽意菩萨问佛祖“观世音菩萨……云何而为众生说法?”释迦佛祖一口气列举了观音菩萨十八种“方便之力”,列其首者“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念佛而能往生者,必获西方三圣与诸圣众接引。西方三圣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两大菩萨也。《无量寿经》说: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中,“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观无量寿经》教我们如何观观世音菩萨,说到观音菩萨的妙手时,佛明确告诉我们:观音菩萨“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印光大师《与海盐徐夫人书》教修净业方法:“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怎样用观音菩萨反闻自性功夫念佛?印祖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