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学佛人开悟前,这五颗“心”一定会圆满具足!

发布时间:2024-10-27 01:33:59作者:药师经全文
学佛人开悟前,这五颗“心”一定会圆满具足!

开悟明心,见性成佛,这是学佛人追求的目标。但是佛法浩渺如苍茫大海,一入经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样的境界,才算是离开悟不远呢?研读经卷典籍不难发现,历代祖师开悟前,都是圆满具足了这五颗心。

第一,信心

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非信心具足不能得渡,因而大乘菩萨道五十二阶位的修证,首先要经过无量劫,才能成就十信位菩萨,此时求佛的信心不再退转。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学佛的信心可能会不足,这是定力不足的表现。比如修禅定时,可能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结果心神完全散掉。

而开悟明心的古德则不同,无论外界如何嘈杂,周围人有多么放逸,他们都能于定中清净自在,不忧不恼,持咒、念佛,八风不动。

第二,慈悲心

慈悲给人温暖厚重、可依靠的感觉,慈悲心是大乘佛法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经中记载只有修证到初地菩萨果位,才会开始平等心的修持,之前都需要修慈悲心。学佛人以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为目标,随着修行的推进,慈悲心应该越来越坚固,否则就可能是在学佛过程中走了弯路。

阳春三月,野外见到花鸟虫鱼,你会选择去折花捕虫,还是会静观眼前春景,其实,佛魔只在一念之间。再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因为学佛或者健康因素选择吃素,其实这种素食主义,与慈悲心是无关的。若看到肉食,心中联想到众生而不忍食,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心。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就是圣人的慈悲心。

第三,慧心

佛门不讲偶像崇拜,佛像非偶像,乃是起到表法作用的道器,众生礼拜佛像,也是在降伏心中的贡高我慢。所以学佛有所成就的人,会远离生活中的一切迷信和偶像崇拜行为。

随着慧心的增长,依靠佛门行骗的伎俩,以及其它非佛教的思想,在慧心面前都无所遁形。

第四,包容心

佛学修到一定境界,已经可以了知世间诸多因果,所以在遇到别人污蔑、辱骂自己时,会从因果角度去考虑问题。别人骂我、辱我,必有其因,我能坦然接受,不气不恼也是在化解这段因果。别人如何待我,是我的因果,我如何待人,是他的因果,也是我的修行。得理不饶人,是人生来就有的习气,懂得包容,就是佛门的智慧了。

《弥勒菩萨偈》有言:“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历代高僧,对折辱于自己的人,从不耿耿于怀。可以说佛学修持越好的人,越会选择原谅别人。学佛应该是越学心量越大,如果能修行到菩萨一般,心量大到无所不包,也就离成道不远了。

第五,出离心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修行到一定程度,随着定力的增长,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反而出离心会日益增长,让六根出离六尘,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时的妄想杂念不需要去刻意压制,而是来去无痕,杂念才生即灭。佛学修得好,对世间五欲的贪著越来越低,出离心反而越来越强,世间的名利如梦似幻,不值得贪著。

小编觉得如果能够具足这五颗心,一定是非常有修行的学佛人,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成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佛与做学问一样,每日精进一分,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