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寓意故事:让生命从此多一份从容与洒脱

发布时间:2024-12-15 01:34:38作者:药师经全文
寓意故事:让生命从此多一份从容与洒脱

有一位修行高深的老和尚,收养了一条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吸食老和尚在为狗送饭的同时,总是念念有词地唤着:“放下!放下!”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就问:“您为什么总是说‘放下’呢?”老和尚不语,让他们自己去悟。

弟子们就观察老和尚,终于发现:每天当师父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极拳、悠闲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惬意地享受生活。

弟子把观察的收获告诉了师父,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经很好了一个会生活的人知道调整自己的生活,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承受烦恼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日常感情,大部分人都曾经拥有这种感受。放下名的累,放下利的困,放下情的伤,也许才能摆脱身心的疲惫,也许才能普度自己的心灵,也许才能让自己在闹市中寻求一块心灵的绿地。

有时候正是太在乎自我,反而成为烦恼的源泉。婴儿不仅不会受五光十色的外物干扰,甚至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活得纯真快乐。成人则欲动而神乱,心动而气耗,情欲动而精散,很难返回先天的直常,所以老子说:“你能返回婴儿的境界,就进入了道的境界。”回到婴儿的状态只是一个比比喻,就是回到本来无欲无为的状态从懂事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我们的欲望和贪心越来越重,我们的苦和杂念越来越纷繁。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想得太多。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所牵累、被自己所负累的时候,只不过有些人会及时地调整,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以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很贫穷,但精神状态却很好;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可精神生活却匮乏了,心的负荷沉重了。寻寻觅觅,何时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在精神的泥潭中突围?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有些故事永远没有结局,有些人永远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还是会在苦苦地追求着,等待着,幻想着。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能做到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那该有多好!

人之所以不快乐,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不要看到别人过得幸福,自己就有种失落和压抑感。其实你只看到了别人的表面现象,或许他过得还不如你快乐。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整天忙碌着,奋斗着,得到了开心一时,得不到痛苦一世。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没有知足心。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有很多层次,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有着太多的虚荣心。人不是因为拥有的东西太少,而是想要的东西太多面对着诸多的诱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会因此而迷失自己。

古人说:“耳根如飙谷传声,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没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对所听到的事情,对于所想过的事情,心是若能像月色倒映水中,空无不着痕迹,那么便可以做到超然的境界。世人放不开对外物的留恋,希望永久保有,事实并不可能,因此不免陷痛苦之中,执著于得失之间。人与空谷静潭之别便在于一“俗”字,七情六欲牵绊我们于世上。

当年,惠能大师作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超脱物外、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平常心。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事来就应,不思虑,不计较。过于计十较,过于思虑,人们就会被杂念所困就会失去自我,成为杂念之奴。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与忧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要过得有意义,需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感恩心来待人,用无着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事事无著的人而言,内心是“虚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没有偏袒,不必执求。佛家又云:“忧生于执著,惧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惧。”面对贪、嗔、痴及诸烦恼时,我们能够悠游法界,心灵自由,就会当下自在。

人和世间万物皆为一体,是自然之子,来于物化,去于物移,生生死死,均为物质运化。人应该抛弃小我,成就大我,最终的目标是无我。物我两忘,这才是真正与天地融为一体,实现自我获得快乐的根源。生活不能太沉重,推窗见日,豁然开朗,让阳光遍洒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淡泊之中,让生命从此多一份从容与洒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