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外在威仪与内心的宁静

发布时间:2024-09-11 01:33:29作者:药师经全文
外在威仪与内心的宁静

修行人通过戒定慧三学使内心宁静。他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安详自在,让人看了无不恭敬佩服,可谓举手投足无不在威仪之中,由此力量快速地架起了世间与佛教的一座坚实的桥梁。

首先是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克己利他的行为使修行者得到世间人的尊重,处处体现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大众僧一举一动,威仪庠序使得见者欢喜,也感染每一位众生的心灵,所以,连小孩子见到如此安详且具足威仪的师父们,都会合掌恭敬地念句“阿弥陀佛”。善根由此而植入其心田,何愁不会开花结果!

次者禅定。戒能生定,再将禅定带入生活中,使平常事情保持简单,剥去缠绕杂染之法。一旦内心得以宁静,杂染法就没有隐藏之地了。那种清净自在的威仪幢相就表现于外表,不但自度又能度人。即便你真正摔倒在地,也会倒在容易爬起来的地方。你不必服从令你倒下的那股冲击力,也不必考虑会卡在泥沼里。禅定力会立即恢复你内心的平衡。烦恼少了就自在安详,如此表现于外在的威仪,会令众生欢喜而易接近你,当然也就容易被感化教化。

进而开发大智慧,这是度众生不可缺少的菩提资粮。智慧总分为俗智和真智两类,众生认为真实的物质世界和身心为俗智,实者它是浮虚不实在的,皆由种种因缘条件而显现,虽非究竟之真相,但离开它也不能达到真智,故必须依俗而起真。所以外在的威仪和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内心宁静,破除无明妄执而与胜义真智相应,继而以真智再去度化有缘众生。

佛教的威仪和戒律不但能使内心寂静,亦可由之开发真智去感化芸芸众生,而且又能够彰显修道者个人的修行风范,达到实际自利利他的教化功效。佛法之所以能够常住于世间,就是因有戒律和威仪一套完整做法一直在延续着,由此作为桥梁才能生定发慧。由此可见,佛门礼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必须行持的功课。

百众学中有一缘起故事讲道:时有长者请佛及僧于家中设食,比丘僧皆去赴供,佛在寺中为诸人天说法,故令人取食。长者供僧粥和干饼,时有比丘喝粥作呼呼声,嚼干饼作百百声,外边下雨作索索声,瓶中饮水作骨骨声等,诸声响合。恰有一刚出家比丘善于歌舞,闻其声韵忆起过去的管弦声,忍不住从座而起,随其音曲手足舞蹈。大众中有不住心者使之微笑,行食诸人无不大笑,施主亦深怪而讥嫌,受请诸比丘心生极大惭耻。食毕诸比丘将此事白佛,佛便问诸比丘:汝等以何心于施主家食而作声耶?答曰:以掉举心而作于声(掉举即心向外攀缘,未能安住当下)。佛便制戒,不得嚼饭作声,应具足威仪,细嚼慢咽,慈悲护他心念,亦不遭施主讥嫌。

由此可见佛陀的慈悲用心,让我等从小事做起,时时注意威仪,处处护念众生,把握好每个当下来成就定力,再从禅定中源源不断地产生大智慧,有智慧者才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故不可不慎也!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