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论《维摩诘所说经》的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3-07-08 09:32:34作者:药师经全文

论《维摩诘所说经》的不可思议

  论《维摩诘所说经》的不可思议

  涯舟

  闽南佛学

  大凡提起“不可思议”一词,多喜用理超四句、体绝百非、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等词语形容它。但这些都是诸佛及大菩萨的悟境。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理起四句、什么是体绝百非,什么是心行处灭、什么是言语道断。至于凡夫二乘对此境界,可谓真是“不可思议”的,最高玄谈几句而已,有如生盲谈色,终无法知其究竟。可以这么说,“不可思议”是凡夫二乘及有所得者对不二法门无从理会的写照。

  凡夫执着一切事物具有实在性,不能从事物的表面,而洞达它的不真实性。二乘顺契空性,但不能即空而承认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空、是有,对他们来说俱是羁缚,未能圆融无碍,这当然不可称之为“不可思议”。唯有诸佛及大菩萨契入不二法门、深明空有无碍,及由此而产生的功用,方可名为“不可思议”。

  《维摩诘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通篇阐述不可思议事理。诚如僧肇法师所说:“此经始自于净土,终于法供养,其中所明虽殊,然其不思议解脱一也。(1)”所以,无论是境是智、是权是实,还是因与果、依报与正报等等,都是诸佛菩萨的法门,绝非二乘的境界。凡夫、二乘及有所得的大乘学者,既不能正确理解空有之理,当然也无法思量诸佛菩萨举足下足的事情了。然而,诸佛菩萨为了方便引导所夫、二乘及有所得的大乘学者,特示现不思议事迹,使他们放弃自利的小心,慢慢地向般若大道迈进——尚未发菩提心的,使发菩提心,受持顶戴;已发菩提心的,使增进深入,直趋佛道。这也正是诸佛大菩萨示现不可思议境界的意义所在。

  虽然《维摩诘经》总明不可思议,但自有本迹、依正等的不同。故嘉祥大师曰:“肇公云:‘其文虽殊,不思议一。’但寄迹不同,故门户各异。若就人而言……次就法不同者……(2)”在这里,嘉祥大师于人法二方面,对不可思议作出初步的阐释。道生云:“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重(3)”。道生提此所说的理空与神奇,是与嘉祥大师不可思议本迹的说法相一致的,并无差别。下面,我就此不可思议本迹二事,略作进一步地探讨,阐述,以就正于同道。

  一、不可思议本

  (一)净土愿行

  《维摩诘所说经》中,不论是佛陀合盖现土、按地变净,还是维摩诘请座灯王,手接妙喜等种种不可思议种通变现,考其原委,莫不是依于净土愿行而来。菩萨由发菩提心,修净土行,方能契入不二法门;而于此出方便善巧广度众生的。因此说,净土愿行是不可思议神通的理本。

  嘉祥大师云:“夫取净土,要具二义:一者要起大悲为众生;二由菩萨修直心等行。具此二条,方得佛土。”于此亦不难看出,欲得净佛国土,不外有两条渠道:一者菩提心(发愿);二者大悲行(修证)。

  菩提心是菩萨庄严国土,成就众生的起点,亦即成佛的基础。没有菩提心,当然谈不上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菩提心上,不进一步去修证实践的话,也同样达不到净土度生的目的。嘉祥大师云:“菩萨取土,由大悲起,大悲由众生起,众生是取土之缘,缘中说果,故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4)”佛土无论如何庄严清净,不可思议,究其根本,还是从众生而来;同时,嘉祥大师也明确指出它只是净土的因缘罢了。如果要实现净土,还需通过具体的行为,如度化摄受众生等菩萨行。由此可知净佛国土,必须愿行并行,缺一不可。

  菩萨愿行,佛国品有祥细的论述,经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报而取佛土。”⑤

  以上,首二句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而言,即众生报据自身的业力而报得佛土。后二句则为站在菩萨的立场而言,即菩萨依所度化众生根基的浅深,而应之以不同的佛土。嘉祥大师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后二句云,随诸众生应以何国,此明适缘示净土不同。华严百万阿僧祗品:‘净土随根浅深,故示土优劣。’所知是应。又随以何净、秽、杂等五种之土,则知是应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调伏而取佛土,不云随秽示土,故知明报土也。”(6)四句总度一切众生。“随所化”句,是教化外凡夫等,令起信解;“随调伏”句,是化教内凡夫令修众行;此二句,是化地前人,而取佛土。后二句,则化登地以上的菩萨。“入佛智慧”句,即谓入佛果,指七地以上大菩萨。肇公云:“七住所得无生慧也。(7)”‘起菩萨报”句,正辩修因,指六住以下大菩提心。

  “菩萨取土,由大悲起”。从上所述,可知“随所软化”四句,是明菩萨的大悲愿。而佛国品“直心是菩萨净土”等十七句,则为正明菩萨净土之行。僧肇法师《注维摩诘经》说:“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由众行。上举众生的释土净;今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8)”‘直心是菩萨净土”等十七句的次第是:初之三心是根本心。这三心的次第如僧肇说:“上三心,是始学之次行也。

  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真直,然后入行能深,入行既深,则能广运无涯。此三心之次也。备此三心,然后修六度。(9)’其次是六波罗密心,其次为四无量心、四摄法,其次为方便及道品,最后是回向心,回向真如佛果,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能得具足一切功德国土。其下除八难、自守不讥、修十善等行,是菩萨的方便善巧,广为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前面已分别对菩萨大悲愿与净土行作了阐述。现在,就“随所化”等四句为初章,“直心是菩萨净土”等十七句为次章,以便对二者加以比较,把二者的关系,归纳为四点说明如下:①初章广泛地阐明报应二土,此是净土果;次章则广论菩萨六度万行化他及自行,此是净土因。②初章是明菩萨修净土的因缘。凡夫的为了自身的安适,求生净国;二乘贤圣则急于脱离惑患入证涅磐,由于他们愿力薄弱,不能再从空而方便度生。唯有菩萨能游戏神通,普化众生,取于佛土。吉藏大师也对此作了准确的界限:“以普欲化物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简非小行。(10)”次章正明修净土之行。⑧初章直明菩萨为众生取土。次章说明之所以成净土的因缘,菩萨修净土因时,其自心净,亦让众生的心清净,双修自行化他,这是因中利益众生。成佛以后,得净土的果报,先前所教化的众生随来受生,这是果时教化众生。以因果二时都为利益众生,因此可知菩萨是为利益众生而成净土。④初章明为众生而取净土,即为菩提心,此心即净土的根本。换句话说,要想得佛净土,只有发菩提心方能成事。次章则为阐述净土之因,亦即修菩萨行。唯有起此净土愿行,方能趋向不二空性,得佛净土。

  (二)不二法门

\

  太虚大师说:“菩萨所行大悲妙方便,从如理智发出如量智,任运上求下化不落思议。(11)’这是说,菩萨由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积聚了无量功德,而后得以契入不二法门。再于此不二法门,亦即性空慧中出方便行,广为庄严国土,成就众生,此无论是理是迹,都非凡夫、二乘贤圣所能思议的。

  从事相上说不二法门具有浅深不同的次第,仔细加以考察,可有三个层次:①措言于法相。此经中前三十一位菩萨各谈自身所发悟的不二法门,或言生灭、有无、垢净、圣凡、因果、依正、生佛等二事空无自性,等无差别,是入不二法门。但是不二法门即是性空慧,即是诸法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岂可言说?假使说诸大菩萨所说的不二法门是真实不虚的;那么,它还是相对于虚妄而说的。道生云:“前诸菩萨各说不二之义,似有不二可说也。若有不二可说者,即复是对一为不二也。(12)”于此亦可知,有一必有二,二固然不可说,一更是不可四众论坛.论《维摩诘所说经》的不可思议说,如论说“破一不执二”是也。关于这个问题,太虚大师有更详细的论述:“今所言不二者,绝是非对待,并不因有对待外,而立绝待为不二。若立绝待为不二而谓非对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则有非一在,若立绝对即非绝对在;而所立之绝对,恰与非绝对相对,虽言绝对,依然是二。(13)”②有言于无言。知生灭等二事,了无差别;离言语心缘等相,如经所谓:“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14)”此是文殊师利对于不二法门的理解,以为一切法是无言无说,离诸问答的。这比先前诸大菩萨认为不执着于二事,乃入不二法门的说法,显然要深刻的多。然而,久知诸法实相离言绝待,留用语言去表达此不二法门,这也未可说即是终极之境。吉藏大师也提出这样的批评:“文殊明不二之理无言,而犹言于不二。(15)”③无言提无言。道生云:“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诘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前乘实,岂可默哉!(16)’这是说,文殊师利了悉诸法不可说,但未明不说就是说。要知道语言是虚妄无实的,对事物诠释表达的能力有它的局限性。离言的不二法门,显然不能用它来诠释说明。故此说,维摩诘的默然乃棋高一筹,匠心独运。“净名默显不二之理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17)”吉藏大师在这里,对维摩诘以默显不二法门大加赞叹。什公云:“所会虽一,而亦有精粗。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于此可知,维摩诘对文殊师利的提问持默然态度,并非不予答复,恰恰是以此阐释离言的不二法门,可谓高明之极。

  诸大菩萨所阐明不二法门的方法,虽然有如上三种次第;至于他们所契入的不二法门,却是一味的,了无差别的。什公云:“夫语默虽殊,明宗一也。(19)”这是极有见地的。再者,文殊师利及诸大菩萨之所以用各种方法从侧面阐释不二法门,也无非是度生的方便善巧,此与维摩诘的默然,难道有高下之分?演培法师说:“如没有三十一位菩萨及文殊大土的亲托,根本就显不出维摩诘的境界高。因此,我们应以平等观来看这个问题,不可于中妄生分别谁高谁低。当知三十一位菩萨,各从不同的角度,体悟事物的法性,法性通一切处平等无二的。尽管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而所表现的不二法门,则是平等一味,并无差别可言。(20)”口果说演培法师对此作深度的探究。那么,传灯法师《维摩经无我疏》中,则是侧重于广度上予以抉择:“此三十三大菩萨之所说法门,皆大觉之经常,无生之捷径。或以言而言其道,或以言而遗其言,或以无言而遗其言。夫至于无言遗言,道亦至矣。……道以言传,非言说而无以指其要,言为糟粕,非遗言的无以得其醇,遗言犹言,非默然无以会其致。是以会而归之,殊途同辙………’统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诸大菩萨所说之不二法门,于迹上虽有浅深之别;实则同为于平等空性流出,同为方便善巧,没有高下之分。

  二、不可思议迹

  (一)合盖现土

  世尊施现神通使五百宝盖合为一盖,并于其中,普现诸佛说法及山河大地等种种瑞象于庵罗会上,其直接因缘是宝积与五百长者子献盖于佛。至于宝积与五百长者子,都是“久已发无上心,而未修净土”的菩萨,僧肇法师接着又说:“所以宝积俱诣,如来现盖,皆启其萌也。(22)”这是说世尊现盖的因缘。什公进一步阐述此神变的意义有二点:“一者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献其所珍,必获可重之报,照因小而果大矣。(23)”演培法师则说:“诸盖合成一盖,是变多为少,亦即是显所修四无量等种种妙因,将能证得一真法界的理体。遍覆大干世界,是变小为大,显示所证的真如理性,遍充法界而无所不在,亦即显示因小而果大。(24)”从以上几位佛教学者所述,我们便可以知悉,诸佛及大菩萨现种种不思议神通变化,并非无由,究其根本,皆为众生做佛事。其次,现此不可思议神通,欲令众生产生仰慕心理,于大乘愿行生起信心,直趋涅槃大道。

  吉藏大师在《维摩经义疏》一书中,对此事迹,作了更深层义理的探求。他认为世尊合盖现土,具有五种因缘,即“一者即事受用,如合四钵成于一钵故也。二者合成一盖,现诸佛国,因此得说净土法门。三者欲开不思议宗,盖不阔而覆大干,土不狭而现其内;释加略阐于前,净名广敷于复,相成之道既彰,信解之心弥固。四者欲明诸法无决定相,多非空多,多可为一;一非空一’一可为多,令悟实相,未曾多一。五者表诸长者现在同悟无生,未来同成一法身果。(25)”

  (二)按地变净

  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26)”佛土本无所谓净秽,之所以有净有秽,皆是众生之心加以分别思量的缘故。再者,佛土之净秽尚依众生的业力果报而决定,如什公云:“佛土清净,阶降不同,或如四天王,乃至如六天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者,复是见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下言譬如宝庄严佛国,始是释迦真报应净国,净国即在此世界。如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27)”此处除了阐述佛土净秽乃随众生业报之外,有一句话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即“净国现在此世界。”此世界本清净庄严,但众生则被身自业力所局限,妄生分别,故视之不同。至于世尊以是按地变其为“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实庄严土”,纯粹是还其本来面目而已。岂离此垢染的世界,另有庄严佛土可现?

  舍利弗起疑佛土不净,世尊乃以是按地,现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仔细审察世尊按地变净不可思议神通的因缘,可归纳为三种:一、舍利弗因承佛威力,所以有佛土不净之念。并非舍利弗本人有这样的念头。要知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些都是大菩萨悲济行,原非二乘贤圣力所能及的。但此欲明佛土本为庄严清净,其有美恶善丑,实出于众生本身的因缘。所以威神力使之起念,借此发言论的端绪,大做佛事。二、释疑证信。世尊知悉舍利弗生起“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之念,为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舍利弗听此话,虽然承认不见净土是自己的过错,但尚余余虑未消,且以为所见的佛土,实为“丘陵坑坎荆棘河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的。世尊为消除舍利弗的余虑及证信前所说,所以是按地为现净土。如吉藏大师云:“佛虽说净土,若无人证见,犹为难信。故次梵王释明有所见之人,证佛不虚。梵王虽见,身子不,犹言无事;故如来变土,成上佛说及梵王所见。(28)’三、二乘贤圣见净土而不睹,视如沙砾土石,实为生盲。其不见的原因,却在于心存染,意念分别高下。世尊为破其妄执,令起大乘净土愿行,得平等智,所以示现净土。

\

  (三)借座灯王

  舍利弗在本经中,虽然处于配角的地位,于此经弘扬中,却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世尊按地变净及《香积佛品》维摩诘遗化人赴吞积请饭,都由舍利弗而起。此借座灯王一事亦因舍利弗动念而起的。经云:“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怵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生。(29)”有人据此,以为舍利弗念座是由于“年耆体劣”,这恐怕并不太符合经义。舍非弗此举亦无非是助维摩诘弘化而已。正如僧肇法师所说:“怵座独寝,旨现于此。舍非弗默然领玄机,所扣其兴端。(30)”此颇能契合本经的幽旨。

  由于舍利弗的念座因缘,维摩诘乃询问文殊师利,并施展神通力借座于须弥。此不可思议神通可有三个层次。维摩诘现不可思议神通力,彼佛遂遣诸师子座,此其一;其次,高度严净的三万二干师子座进入丈室,悉皆容纳,没有妨碍;再者,诸师子座对毗耶离等城也都没有影响,悉皆如故。

  若就丈室而论,此室内外皆不可思议。三万二干大师子座容纳于丈室,此时室内虽然变得“广博”,但外观并没有变大,“悉见如故”。如果说丈室内变大了,可是室外的相状尚为依旧;如果说丈室小,但它却能够容纳三万二千大师子座。此室真可谓不可思议!嘉祥大师就此事曾评论道:“高广之座,来入方丈小室,方艾小室,容高广之座,大小有增减,而容入宛然,故是不可思议也。(31)”

\

  推求维摩诘请座灯王的意义,可归纳为二点:一、现须弥灯王佛积聚无量无边严净功德,而成就的师子宝座于此丈室,为了使那些初起菩提心,尚未修般若行的初基菩萨,睹此胜状,心生仰慕,加深他们的志愿,得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欲借此请座之机,于现不可思议神通力,使此事迹广为流布.众生大做佛事。

  (四)请饭香积

  前面所说的借座灯王,及后面要论到的手接妙喜等事迹,都是阐明以大入小不可思议。此处,维摩诘遣化人赴香积请饭,却是阐明以包大小不可思议。如经云:“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赐。(32)”。再者,施展不可思议神通力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前者是默感,而这次却是遣化菩萨成事。

  维摩诘遣化菩萨赴香积请饭,广演佛事,以我利益二土众生。据此经次第,共有五类很生得大法等。一、使小乘圣者,回小向大,如经云:“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33)”二、令诸菩萨增益功德福慧。经曰:“彼有菩萨名维摩洁,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34)’三、使婆罗门、居士等人,闻香集此。同得法乐。经云:“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干大干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洁舍。(35)”四、诸天神亦闻香集此,共沾法乐。

  经曰:“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36)”以上所述四类,都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五、此类为来自众吞世界的诸大菩萨。经曰:“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37)”

  遣化请饭固然不可思议,而众食香饭更是不可思议。此会中大众,每人都饱食香饭,然钵中香饭,丝毫不见其少。所谓:“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38)’其次,会众食后毛孔皆出微妙香气,并且身心快然,随适如竟,有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其后还至庵罗树园,佛与维摩诘等人,再次以毛孔之香广作佛事。

  至于娑婆、众香二世界净秽不一,众生劣胜不等,也是维摩诘遣化请饭的一大因缘。故僧肇法师云:“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国众生志意狭劣,故请香饭之馀,以弘佛国也。(39)”

  (五)、手接妙喜

  借座灯王是以大入小不可思议,请饭香积是以小包大不可思议。至于维摩诘以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接来此娑婆世界,则有二种不可思议。首先,妙喜世界广博而维摩诘之手狭小,而其手居然能够断取并接妙喜世界如陶家轮者。这是以大入小不可思议。其次,妙喜世界入此娑婆世界后,于此世界不见有迫隘狭窄,而妙喜世界也没有增大或减小,尚为如故。这是以大入大不可思议。

  诸佛及大菩萨所做所为,皆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由于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神通,都能契合会处大众等因缘,善以对机说法,考察维摩诘此手接妙喜事迹,也具有五种因缘。一、舍利弗问维摩诘没生事,遂引发东方世界无动如来主事。二、佛为众说,维摩诘原为妙喜世界的大菩萨,为助佛弘化而来此娑婆世界。故会众对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心生仰慕,意欲得见。三、世尊为演佛事,劝告维摩诘为大众接妙喜世界及其佛菩萨等众来此。四、妙喜世界山川江河乃至菩提树、妙莲花等,都可为此娑婆众生作佛事。五、佛欲借此境,赞叹妙喜世界庄严微妙及诸菩萨行净,使此娑婆众生亦行此不可思议解脱之道,得佛国净土。

  三、结  说

  《维摩诘所说经》通篇呵凡斥圣,破小弹大,广为开显诸佛及大菩萨无方妙用的无碍法门。那些有所得之徒,又怎能测度得到这不可思议法门呢?统观此经三处四会,佛及维摩诘等诸大菩萨广演此不可思议本迹,大致有五种目的。一、欲称叹诸佛菩萨解脱法门不可思议,使二乘贤圣及凡夫等众,虚心顶受,仰慕信行,得以续佛慧命,净佛国土。二、维摩诘已远得无功用心,化现神通说法,有所施为,任运即不假思量议度。既得此不二法门,又欲以此不二法门示与有所得之人,令契此门,同得解脱大乐。三、欲显示一切事物空无自性,皆为缘起地存在。女。经中所说的小能包大、大可入小等事,即说明大小没有绝然的固定性。四、本经欲开显二种人法:①二乘凡夫及有所得大乘者可思议的人法。②诸佛菩萨所行之境、能行之智、所说教门,并绝二乘凡夫有所得境界。这为不可思议人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此经广为阐发之不可思议,无论是本、是迹,皆是对可思议参称叹不可思议的,令二乘凡夫等众舍可思议而契入不可思议。既无可思议,亦无不可思议。因此此佛菩萨所行之道,非思议,非不思议。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