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1 10:12:04作者:药师经全文整理法华宗作为佛教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它不但影响力大,对众生也是有许多益处的。而且法华宗的思想也是有深厚道理的,所以在了解法华宗的思想时一定要认真。只是法华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的主要学说或教义有:一心三观、十如实相、圆顿止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性具善恶、无情有性、五时八教,等等。
“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的观心法门。据载,慧文曾依《大智度论》修观心法门,悟“一心三智”之旨而立一心三观说以传慧思,此为天台理论之滥觞。其后历代辗转相承,观心法门一直处于天台理论的枢机地位。三智是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知一切法空)、道种智(菩萨之智,知种种法差别)、一切种智(佛智圆明)。三观是从《中论》的“三是偈,,推演出的空观、假观、中观,于一念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是一心三观。“十如实相”是天台宗的世界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慧思将此文加以转读并赋予自己的理解,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之义;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名字施设,各各不同,即假之义;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之义。对十如的第十种本末究竟等,慧思解释为佛与凡夫同样具足十法,所以说成究竟平等。“圆顿止观”是天台宗修行方法的核心。智认为,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佛法虽广,但“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而圆顿止观又是三种止观法门(另外两种为渐次止观和不定止观)中的最殊胜者。圆顿止观指不经过由浅人深的阶段,一开始即缘纯一实相,以体证“实相外更无别法”境界的止观。智所发展的天台止观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谛圆融”是贯穿天台思想始终的方法论原则。三谛即空、假、中。智认为,三者并不是认识上的先后次第关系,而是“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于一心中同时存在,相连相即,互不妨碍。也就是说,讲空,假、中即在其中,讲假、中亦如是。三谛圆融说是对大乘佛教空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念三千”是智依据《法华经》而发展出的观法。所谓“一念”是指当下日常生活的一念心。“三千”是《华严经》十法界、《法华经》的十如是及《大智度论》的三世间相乘所得的结果,指代一切法。一念三千的意思是由于一念心起的缘起总体即为空假中的中道实相,因此三千中任举一法,必然同时具备三千的全部。
“性具善恶”是天台宗性具圆义的不共法门。所谓“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性具善恶”是“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十界互具,则众生界必具佛法界性德之善,而佛法界亦必具众生界性德之恶。自竺道生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来,“具善”一说还能为佛教界普遍接受,虽然“善”之一义与通常所谓的“心净”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但说众生界特别是佛法界具性德之恶,这确为天台宗一家所独创。
“无情有性”是唐代天台宗荆溪湛然所提出的佛性理论。所谓“无情有性”,意谓不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连墙壁瓦石等无情物也都有佛性。湛然借助于《大乘起信论》中真如的不变随缘义,以及“依正不二”、“凡圣一如”的义理,认为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湛然的无情有性说达到了中土性觉理论的极致。
“五时八教”是天台宗的判教理论。五时是就根据时间的先后分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判的,即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通过五时八教的判释,天台宗对全部佛教经典作了一个安排,使其各自居于合适的位置,既调和了佛教内部的矛盾,又突出了本宗所依的《法华经》的崇高地位。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经而提出的“会三归一”理论,一方面把天台宗的教义说成是至上的“一乘”,另一方面也为它调和融合其他学说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方便”法门的旗号下,天台宗对佛教各种经典和学说以及传统文化的不同思想作出了融会贯通,并有选择地把它们“会归”到天台宗的教义中来,表现出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在调和圆融的基点上创宗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