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传新编:10、孙兴公,博学通儒佛传世喻道论
发布时间:2024-12-22 01:34:11作者:药师经全文
隆宣法师总监
释永真彭殿清撰集
东晋孙兴公(公元314~371年),又名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人,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少有高志,尤工书法,博学善诗文,东晋中期之思想家,精通佛、儒。曾任临海章安令,官至廷尉卿,喜与高僧交游,笃信佛法。孙绰与名僧竺道潜(又名竺潜,门下有竺法友、竺法义、康法识、竺法济等)、支遁(僧侣,俗姓关,字道林)都有交往,除讨论佛法外,还诵讽作诗,著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文。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禊音xì。修禊,指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的诗人和书法家。著有《喻道论》、《天台山赋》、《论语集解》、《老子赞》、《遂初赋》、《道贤论》等。《喻道论》是继《牟子理惑论》之后又一部阐述佛教的论著,以问答的形式对周孔之教(周公和孔子)与佛教的关系、出家僧徒是否违背孝道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喻道论》载于《弘明集》卷第三。
孙兴公认为佛教徒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亲”的道路,是最大的孝行。出家修行是比儒家更高的孝道,不单是在生活饮食上礼敬父母,更在于能出离生死,并将释迦牟尼修行、传教,后又返国探亲,为父亲净饭王抬棺,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三个月,尊为孝道典范。
孙兴公“三教一致”的观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在《道贤论》中,他把两晋时的七个名僧比作魏晋之间的“竹林七贤”:以竺法护比山涛(巨源)、竺法乘比王戎(浚冲)、帛远比稽康(叔夜)、竺道潜比刘伶(伯伦)、支遁比向秀(子期)、于法兰比阮籍(嗣宗)、于道邃比阮咸(仲容),说他们都是高雅通达、超群绝伦的人。
当时桓温(晋代军事家、权臣)独揽朝政,阴谋篡位,上疏请迁都洛阳,朝廷畏温,朝臣慑于桓温的威势,无人敢提出异议。唯孙兴公上疏力争,反对迁都。招致桓温大怒,然因其理由充足又难以压服。卒年五十八。(居士传一晋书弘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