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怎么样学佛?
发布时间:2024-06-27 01:34:36作者:药师经全文
前面从两方面阐述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法。尤其是佛法,指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它可摄于九乘法门、三乘法门,或者分为显宗、密宗法要。这样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认识,不然,有些人趋入显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认为密宗的法不殊胜、不究竟,对此产生各种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不了解之前绝不能轻易诽谤,否则,且不论佛教的因果如何可怕,单单是世间伦理也说不过去。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就讲过:“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佛法包括显宗和密宗,只有将这二者圆融无违地修学,学佛才会很全面。不然,你只学习密宗,却不了解显宗;或者,只喜欢显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显宗的小乘法门,对大乘教法一概否定,这样的学佛都不完美。因此,你如果自称为一个佛教徒,就要圆满地修学佛法。就好比学习世间的知识,读完小学、中学之后,只有再读上去,才算是学业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佛教。
假如你想诋毁某个法门,至少也应先亲自研究一番,看它的教义是否不合理。倘若真是如此,到时再诽谤也不迟。打个比方说,你看我钱包里有些东西,但根本没翻过,就断言“钱包里的钱全是假的”,这让别人怎么相信?如果你说“我是听别人讲的”,或者“我估计是假的”,那就极为愚蠢可笑了。同样的道理,不论是藏传佛教、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诋毁,否则,除了有很大过失以外,只能说明你不认识佛教。
那什么是佛教呢?昨天也讲了,佛教的教义归纳起来,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在此基础上再“自净其意”,这就是所谓的佛教。以前我给很多有缘道友发过一张释迦佛的唐卡,下面就附有这个偈颂。此偈虽然看似简单,但涵盖了佛教的全部教义,所以,你们千万不要觉得它很好懂而轻忽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样的佛法怎么样修学。此问题从三方面来阐述:一、依止善知识;二、发菩提心;三、次第闻思修行。这三个内容,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三个要诀。
(一)依止善知识
大家要明白,学佛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引路人,如学知识要找老师,治病要找医生,开车要找司机……那我们修学佛法时,善知识更是必不可少了。《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然,在依止善知识之前,首先务必要观察,要寻找一位有德行的人。如果你特别着急,刚听到某人的名字,刚刚见到他,就认定他是善知识,马上特别激动地去依止,这样会比较草率。《事师五十颂释》中讲过,依止上师之前,师徒间要互相观察六年或十二年。以前元帝忽必烈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就很有智慧,他观察六年后对上师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收我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可见,若要了解一位善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够了,必须要经过长期观察。而且,你在观察善知识时,不能以神通强、长相好、口才棒、财富多、威望高、名气大为衡量标准,关键要看他能否引导众生断恶行善。《大般涅槃经》中云:“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若具足这个法相,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依止。可是有些人并非如此,遇到一个上师就随便依止,过两天看他有许多过失,又开始极力诽谤,这种行为非常不合理。不过,这就是末法时代的标志。
有人或许认为:“依止善知识是多此一举,我自学佛经就可以了。”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因此,有些人不要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很了不起,你若想修学真正的佛法,必须要依止一位善知识。
在我的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钱财、名声等虚幻不实的东西,自己虽然也得过很多,但这些都没什么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这两者。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能舍弃善知识。《大宝积经》说过:“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
”只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因此,道友们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二)发菩提心
学习佛法最根本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其实就是制定目标,比如你想前往拉萨,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错。佛法就像个超级市场,内容十分丰富、应有尽有,无论你是要发财、要治病、要解脱,在里面都可以得到,而每个人最后所得的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各自的目标不一样。我们作为大乘行人,学佛时一定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困于自利的发心。只要你把方向搞对了,有了大乘的发心,那么成就一定很快。
大乘的发菩提心,其实不仅为藏传佛教所重视,汉传佛教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言。如印光大师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所以,以自利心修学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佛,这种力量才不可思议。如今学佛的人有很多,但以利他心摄持的却很少,正因为他们最初的发心错了,以致最后的果也不圆满。就好比你只想呆在成都,不想前往拉萨,这种发心就把你限制在那儿了。因此,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人,难免有自私自利,但只要有一个广大的誓愿,力量自然也就大了。
如同台湾的证严法师,虽然看起来瘦瘦的,似乎只是个普通的比丘尼,你在路上碰到了都不一定跟她打招呼。但因为她的发心极为广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看到“慈济”在全球的事业,当初很多人问她靠什么力量,她回答说:“愿大力就大。”可见,心的力量的确不可思议,《华严经》也说:“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要想获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愿,速速发起度化无边众生的菩提心。
昨天有个人跟我说:“我要建立一个慈善机构,一定要利益众生!”我试探她说:“这个还是很难吧,不是那么容易吧?”但她的誓言很坚定,我见后也暗自高兴。我们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要有这样的心力,不能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发愿力也变得越来越小,像分子、原子、原子核、夸克……最后就没有了。其实只要你心够坚强,任何困难、痛苦都可以转变。有句格言说得好:“只要心能转变,世间就可以变得美好。”因此,只要心能承受一切,就没有面对不了的事。即使你这辈子做不成,那就下辈子;下辈子还不行,再下一辈子……就像佛陀在因地时多生累劫利益众生一样,只要有不退的誓愿,最终一定能呈现出宏大的事业。
有些人可能是接受过外道或小乘的原因吧,一直发不起大心来,甚至听到大乘广大的发心和行为,就有点害怕、担心、犹豫、困惑。实际上,这种心态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经常串习利益众生的念头,这些就慢慢可以消失。其实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利他心都特别重要。现在有些学净土宗的人,认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众生都不管。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无法往生。且不说藏传“往生四因”中必须要有菩提心,就连汉传的弘一大师也说过:“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因此,求往生者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帮助别人,劝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积累的善根不多,来世也很容易往生。
宋朝的王龙舒居士在《龙舒净土文》中,就讲过这样一则公案:唐朝有个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识到了阴曹地府。阎罗王接见他时说:“你一辈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个老人现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说:“我发愿要念一万遍《金刚经》和朝五台山,这两个愿没有完成,现在还不想往生。”阎罗王说:“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但总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没有回答,阎罗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间。(如果是我,肯定高兴坏了,马上选择往生。)由此可见,劝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此文还引用《劝修西方偈》说:“若能劝两人念佛行善,超过自己精进的功德;劝十人行善,有无量的福德;劝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萨;劝万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弥陀佛。”现在有些人号召力很强,动员别人做善事一呼百应,大家都纷纷行动,这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入于心,诸佛菩萨之事业可以展开的一个标志。既然利他心有如此的功德,大家就应共同发愿行持善法,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度化众生。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从今天开始,应该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我要示现成佛!”不然,你学佛几十年,全都是为了自利,临死时还在贪执自己,修行绝对不会成功。而有了利他心就完全不同了,纵然你没有为自己做很多事,修行自然而然也会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为利益众生而发愿。
此外,你们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至少劝一个人行持善法?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能力虽然千差万别,有些人只要振臂一呼,当下应者云集;而有些人即使磨破嘴皮,说上一百遍,连最亲的父母、孩子、亲友也无动于衷。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你发心不退,在这一辈子中,至少劝一个人皈依佛门应该没问题。
总而言之,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即使你依止了善知识,但如果发心不对,每天都是为自利而奋斗,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强。
(三)次第闻思修行
修学佛法必须要有次第,而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讲得很清楚,闻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没有它,人与佛法就很难融合,所以大家对此不能轻视。
1、听闻正法
我们这些具无明烦恼的轮回众生,对于跟贪嗔痴相关的事,生来就有意乐,串习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间的解脱法门,则很难依靠自力掌握,此时就必须依止一位上师,在上师那里听受佛法,令心逐渐得以调整。否则,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日光,被无始以来乌云般的浓厚习气所覆盖,很难自然而然现前。
关于闻法的功德,《正法念处经》第六十一卷中讲得比较多,如云:“以闻法故,心得调伏。”所以闻法能够调伏自心,而从没闻过佛法的人,不管是说话、做事,都会与贪嗔痴比较相应,无法趋入出世间解脱。因此,我们首先听闻正法非常重要,作为智者,乃至命终之前,也要听受佛法。《正法念处经》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应听法。”萨迦班智达也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
有些道友闻法的意乐很强,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会通过光盘来听受,其实这跟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一样,甚至比这个还方便。试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师亲自听法,戒律中说要依止十二年,这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比较困难。而且就算你有这个条件,能始终陪在上师身边,上师也不可能天天给你传法。然而,听光盘就不一样了,你想听课的话,随时都可以听。依靠这种方便科技,如果你能听十年课,实际上跟依止上师十年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呢?因为你依止上师,并不是依止上师的身体,也不是依止上师的心,而是依止上师所传的法。毕竟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根基,只靠一种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对一般人而言,听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我们通达佛法、不造恶业、舍弃无义之事,乃至获得涅槃。如《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2、如理思维
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反反复复去思考。否则,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根深蒂固,仅仅只听一两句佛法,不可能那么容易对治它。有些人说:“我学佛已经七八个月了,为什么还有分别、执著、妄想?”其实不要说七八个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应该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没有这样坚持不懈,依靠不断如理思维来调心,习气则不可能被断除。
在藏传佛教中,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大宝积经》中曾说过:“不如理思维,愚痴无解脱……若如理思维,息广大烦恼。”可见,如理思维还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它就无法脱离愚痴,有了它则可以息灭广大烦恼。
大家若要如理思维,就应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皈依三宝、菩提心之利益……一层一层上去,若能如此,最后定可安住于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圆满的觉空无二、中观的离戏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维很重要,否则,你听完一堂课后,什么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这样肯定收获不大。反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讲了什么,对每个道理慢慢去思维、消化,不但会对自相续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说宝雨经》云:“如理思维故,即为供养一切如来。”因此,大家听闻以后,一定要如理思维。
3、如实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师后,仅仅是听了佛法、稍作思维,却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也不能断除烦恼。就像饭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别人吃,或听别人吃饭的声音,根本不可能填饱肚子一样。不过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一点,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只对理论研究很有兴趣,成天探讨公元多少年发生什么,这个人跟那个人的时代如何如何……可是对佛经中所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万法皆空等甚深道理,从来没有思维过,更没有修行过,这样的话,这些内容就无法与自相续融为一体。
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过:就像穷人日夜在数富人的珍宝,自己却身无分文[1];良医知道如何开药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药也治不了[2];
聋子弹奏悦耳动听的乐曲,但自己根本听不到[3]……同样,我们理论上再精通、嘴巴上讲得再漂亮,但内在没有修证的话,还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了最后,“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什么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师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话,烦恼种子也很难断除。
所以,广闻和实修比起来,实修更为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当那一刻到来之时,唯有平时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羡慕的对境都无济于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间。我们如今既然有缘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虑对你们最有利的是什么?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死时都是各奔东西,谁也帮不上谁,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劝大家行持善法,这远远超过给你们金银财宝。
因此,我内心非常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抓住机遇学习佛法,不要天天忙于世间琐事。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赚钱,但你的生命又能维持多久?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别念计划的有些事,不要说这一辈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间的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会的一些责任,有些人必须要承担,而至于其他的,就应该有所取舍。
所以,我不会劝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实我若多讲些出家的功德,等一会儿下课后,可能会有好几十人跑来剃度。但我并不这么强调,因为出家需要认真观察,绝非一时的冲动。如果你因缘具足,到山里出家也未尝不可,但若暂时没有这种因缘,那也应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尽管各自的工作压力、生活情况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间,若能从中抽出一点,把它用于修行方面,这对你的死亡和来世才真正有意义。
在佛陀时代,曾有两个比丘,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去实修,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只注重闻思,不重视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当众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他如此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那位阿罗汉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却对熟读经典的三藏法师不赞一词。
佛陀知道他们的心思后,便开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这位阿罗汉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头上夸夸其谈的学者,最多不过像仆人一样,自己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成为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过程中,显宗、密宗的法门特别多,但最契合我们,对直断烦恼、往生净土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这些法门时,我们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胜窍诀来摄持,便可如《华严经》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赵州禅师求法:“我非常困惑,请您给我指点开悟之道。”禅师问他:“你米粥喝了吗?”他说:“喝了。”“那就去洗碗吧。”听到这句话,弟子当下开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与上师的方便法聚合时,稍稍一句话,也可以让人明心见性。
还有一个弟子问百丈禅师:“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吗?”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语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维修行,结果就开悟了。
不光禅宗有这种开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为。例如,第四世多竹钦在12岁时,上师命令他喝酒。他刚开始不敢喝,后来想到上师跟佛没什么差别,就一口气把酒喝了,以此瞬间证悟了心性。
还有一个猎人叫达吉,他经常牵着国王的猎狗在森林里打猎,猎杀了难以计数的鹿子、獐子等野兽。他自认为是打猎高手,常在钦则益西多吉面前夸耀,尊者也饶有兴趣地听着。有一次他猎杀了一只鹿,又来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见状,脱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脸上狠狠地扇了五下。当时他就昏厥在地,醒过来之后,上师的一切证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证的大成就者。
这样的事例,不是一种传说,而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摄持的方便,开悟并不是那么困难。《法王经》中说:“若有慧者,则方便解;若无慧者,则方便缚。”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窍诀可令其马上解脱,比如上师跟他说“吃饭、走路”,甚至把鞋脱下来重重打一下,他当下就开悟了。但对没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会成为束缚,不要说用鞋子打,就算上师给他传密法中最殊胜的窍诀,他也会对上师生邪见诽谤,最终让自己堕入地狱。所以,窍诀还是要靠智慧来掌握,这一点相当重要。
以前藏传佛教中有个人,一直恳求上师给他讲最甚深的窍诀。后来上师跟他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假如是有邪见的人听了,肯定不屑一顾:“这个我早就懂,算什么窍诀?”但那个弟子对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亡,于是精进修持善法,最后已经开悟了。
可见,开悟说起来似乎也并不难,但我们作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还是要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舍弃了善法,今生也就白过了,如经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则虚过。”现在你们这么多人行持善法,我见后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比什么都让人开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会天天杀生、造恶业,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学佛后有深刻的体会:“我遇到佛法真幸运!不然,这一辈子在无明、烦恼、业力的束缚下,恐怕还要造无数的业,最终招致无边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缘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时,一定要学会珍惜。
总之,在学佛的过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稳固有序地向前迈步。否则,随便打乱这种次第,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
我本人而言,虽不是什么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师的时间,比大家稍微长一点。就像一个开车的司机,时间久了的话,技术应该会不错——不过我的时间虽长,技术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么样,在我这一生中,年轻时有福报依止上师,对佛法有特别大的信心,对佛教的教理也有坚定不移的正见,若把这些与大家分享,对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应该只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害处。假如你们通过学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能快快乐乐、心平气和地面对,这就是幸福,这就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