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9讲

发布时间:2024-02-08 01:30:18作者:药师经全文
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记第9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前面学习了引一佛同以及引二万佛同,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文殊菩萨引最后佛来说明同于释迦牟尼佛。

这一段分三部分,第一是曾见之事与今佛以前的事相同,第二部分是讲,曾见之事与今佛当前之事相同,第三是曾见之事与今佛出定以后将要做的事相同。好,我们看经文: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这是文殊菩萨说明曾见之事与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事相同。这个以前,指的不是过去世,指的是佛这一世示现的事情,就是指佛放光现瑞这以前之事,并不是指的过去世,大家要知道。

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的时候有八位王子,就是有八个儿子,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儿子罗睺罗。诸佛一定是都先有儿子,然后才出家,这是为了示现世间欲乐不可贪恋,要降伏这个欲乐。这位最后佛有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虽然只有一个儿子,在数量上不同,但是有儿子的这个事情是相同的。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四大洲,各领四天下,就是我们说的都是金轮王。有的人就会问了,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位金轮王,怎么会同时有八位金轮王呢?窥基大师解释说:“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就是说,这八位王子是轮流着、轮着来做金轮王的,不是同时做。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这八位王子,听说他的父亲出家了,出家以后得证无上正等正觉,就感觉到出家的高贵,也都放弃了金轮王的王位,都随他父亲、随佛出家了。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要做出选择的话,一定是舍劣取胜,都会把自己的、自己认为比较低劣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放弃,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金轮王所享受的欲乐,是我们现在的众生没有办法能够想像的,那么这八位王子,都能将这些欲乐放下而随父出家,把轮王放下,把这些欲乐放下,去出家修学佛道,可见修学佛道是一件多么殊胜的事情。

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这八位王子发大乘心,常修梵行。梵行就是指的持戒,因为他们都发大乘心,又能精进修行,当然就能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所以说皆为法师。这里八位王子,说的是发大乘心,发大乘心那就是菩萨的境界,而我们看佛的儿子罗睺罗,是阿罗汉、住小乘果,那么怎么说他们是相同的呢?智者大师解释说,在《法华经》下文,给罗睺罗授记的时候就知道了,罗睺罗其实也是大菩萨。所以罗睺罗和这里的八王子一样,都是大乘种性的人。

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这八位王子,能够舍弃金轮王位出家,出家之后又能发大乘心,常修梵行,皆为法师,这都是因为他们善根深厚。这么深厚的善根是怎么修来的呢?是由于过去世在千万佛所所修。佛是一切众生最殊胜的增上缘,能够遇到佛、跟佛出家修行,就更容易修福修慧了,这样能够更快的栽培善根。而且这里说的是在千万佛所植诸善本,那么所修的善根当然非常的深厚了。

所以我们佛法,修学佛法、诵经念佛,我们一定知道,是一切世间善所不能比的,是福中之福善中之善。这里的八王子,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可见他这个善根之深厚。这是第一,曾见最后佛之事与今佛过去事相同,就是放光之前佛的这一世的示现是相同的。

我们再来看第二,曾见最后佛之事与今佛当前之事相同。这里有现瑞同和疑念同两部分,我们看经文: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这是讲最后佛的本土六瑞,最后的佛他的本土当中所现的六瑞。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是说法瑞;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这是入定瑞;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这是雨华瑞;普佛世界六种震动,这是地动瑞。这些瑞相,我们在前面的经文中,也已经详细的介绍,所以我们不再重复。不在这个地方啰嗦,耽误大家的时间。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这是众喜瑞;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这是放光瑞。这位最后日月灯明佛本土所现六瑞,与释迦牟尼佛此土所现的六瑞完全相同。这里古佛所现本土六瑞的含义,与前面释迦牟尼佛所现此土六瑞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我们刚才说了,我们就不再一一解释。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这是讲日月灯明佛放光照他方的万八千世界,所现他方世界的六种瑞相,与现在释迦牟尼佛所现他土的六种瑞相是一样的。他土六种瑞相,经文中也详细介绍过,所以这里就用这句经文全都概括了。

以上这一大段是讲的现瑞同,下面是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古佛会中,大众的疑念也与现今释迦牟尼佛会中相同。古佛会中的诸菩萨,见到日月灯明佛放光现瑞,得未曾有,也都想知道,这是何等殊胜的因缘佛放此光。这里虽然没有讲谁来问谁来答,但是和如今处处相同,所以可想而知,问和答肯定是具足,这里只是为了言语简洁,不再多费言辞了。这是文殊菩萨讲曾见之事与今佛当前之事,现在法会当前之事相同。

下面是讲曾见古佛之事与今佛将要做的事相同。这一段分六层意思来说,有六种同:第一是因人同,第二是说法名同,第三是时节同,第四是唱灭同,第五是授记同,第六是灭后通经同。我们先来看第一因人同。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

往昔日月灯明佛起定,起定是因妙光菩萨说经,在后面的《方便品》中,释迦牟尼佛是因舍利弗说经。一个是妙光菩萨,一个是舍利弗,为什么说因人相同呢?这是因为,日月灯明佛的八位王子,是以妙光菩萨为师,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舍利弗是他的老师,他是拜舍利弗尊者为师,所以说因人同。我们再看,从后面的经文中,佛为舍利弗尊者授记,舍利弗其实也是大菩萨再来,他和妙光菩萨一样都是菩萨,所以说这里也是相同,因人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是第二说经名同。往昔日月灯明佛从定起,说大乘经,名字是《妙法莲华》,这和释迦牟尼佛从定起之后所说的经,名称都是相同的。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这是第三时节同。日月灯明佛当时讲《法华经》讲了多长时间呢?这里说是六十小劫。我们换算出来,一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大概是这么一个时间,那六十个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日月灯明佛都一直在坐法座说《法华经》,不曾起来过。当时会中听经的大众,也是六十小劫都坐在一个地方身心不动,听佛来说《法华经》。这里谓如食顷,就是说大众听经过了六十小劫,但是没有感觉到时间很长,好像一顿饭的时间,就是谓如食顷,一顿饭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呢?这里面,第一有佛的加持力,第二也有听经人的诚心和清净。佛加持这些听经的人,让他们得到法喜法乐,所以才能感觉到谓如食顷。在后面,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经文中说:“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和这里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的情形是相同的,相似,所以说是时节同。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就是听经的大众,不论身心都不疲不倦,听经听到这个程度,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像我们平时听经的话,要是心散乱的话,几分钟就坐不住了,身上就开始发痒,心里就开始按捺不住,就开始急躁。我们想想,六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非常的了不起了。我们现在坐一会儿,现在我们都有点功夫了,坐个一个小时还可以,如果要是坐的长了的话,就受不了的。现在我有深刻的体会,过去刚学讲经的时候,讲了半个多小时、四十分钟,就开始非常的累,思维就不这么敏捷,心就定不下来。现在在上面讲两个小时,感觉还是这样的如如不动,但是还是有点劳累的,有点口干舌燥,但是心还是比较静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和这些与会的大众差别这么大呢?这就是大家在听经的时候意念太多、思虑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太多。这就叫什么?心不清净,没有进入到佛的境界当中去,你要是进入到佛的境界当中去了,那你的心肯定是清净的,真的是刹那之间。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打柴,就是现在浙江省的衢县。他看到两个老头正在小溪边的大石头上下棋,于是他就把他的斧子放在地上,站在那里看两位老人下棋。看了一会儿,有个童子就跟他说,你该回家了。这个王质突然想起来该走了,这个时候他弯下身去拿他的斧子,但是他看到它的斧柄已经腐烂了,那个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凹凸不平。

斧柄,木头做的,腐烂,我们想想要多长时间的?斧头也已经生锈,锈的了不得了。王质觉得非常的奇怪,他就回家了。回到他的家以后,他发现他的家乡已经大变样,没人认得他。他问了几位老者,这些老人说,通过他说的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了。唐朝诗人孟郊有一首诗,就是写的这件事情,“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红”就是对这件事的一个写照。我们看樵夫王质遇到的这两个老人,其实一个是南斗一个是北斗两位神仙,他看他们下棋看的入了神,他进入到仙人的境界当中去了,我们说超越了时空隧道了,今天叫超越了时空隧道,入到仙人的时空当中去了。俗话说:“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所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几百年就过去了。

所以这个时间过的快慢我们都有体会,是跟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人的心态急躁、煎熬,你有一件好事,明天天亮就要实现,你整夜过的非常慢,如果你心里无事,过的非常快速的。所以和我们的心里的境界、和我们的清净心有很大的关系的。大家在听经的时候,真的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非常的投入,非常的清净。你进入了清净,进入到佛的境界,那你这一节课过的是非常快速的,不仅不累,反而会有一种轻松。很多经常听经的居士,他们就反映,平时心再散乱,只要一听经,不管听懂或者没有听懂,第一个利益,他是心静了,烦恼就少了;第二个利益,再烦恼的事,听过经以后,念完佛以后,肯定晚上能睡的好。所以不管是听经还是念佛,我们都是这样,万缘放下,念兹在兹,就安住在这一件事上,这样你的心保准清净。你的心清净了,烦恼少了,痛苦也就少了。我们现在说的,等等的一切都是顺宇宙的规律,这样身体也就好了。我们现在都去追求保健品,都去追求好药,其实心清净是第一保健。心清净,人才能身体好、才能长寿。但是我们学的是净法,都是随缘,我们一定要随缘,我们这一世学佛是为了无上菩提,除无上菩提之外,别的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都不是我们能要的,大家一定要明白。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这是第四唱灭同。所谓的唱灭,就是宣布入涅槃。日月灯明佛用了六十小劫的时间说完《法华经》以后,度化众生的因缘尽了,《法华经》都是佛最后极谈,帮助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成佛,这是佛的极谈。度化众生的因缘尽了,为了警示世人人生无常,在大众面前宣布将要入灭。佛入灭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佛应世也是度化众生,应世间人的感佛来应、来度化众生,佛示现入灭也是要应众生,因为人生无常,所以佛宣布入灭。

梵是指的色界天主梵天王,魔是指欲界天主,欲界的天主,魔王,他化天的天主我们说。沙门译为勤息,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所以也称为勤息。婆罗门译为净裔,也叫梵志,是印度社会中最尊贵的种姓,他们自称是从梵天人的口中出生,他们也修种种的善法,目的就是还生到梵天。天、人、阿修罗,这我们都知道,这是六道。六道这里只举了三善道,因为三善道的众生更容易修学佛法。

日月灯明佛在这些大众面前说,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中夜就是半夜,中夜又表中道,如来所做都是顺中道,不著空有二边,所以说中夜,代表是中道。无余涅槃,就是五住烦恼已尽,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已亡,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往昔的日月灯明佛在说完《法华经》后,宣布自己要入涅槃;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后面的《见宝塔品》中也说,如来不久当入涅槃,这和日月灯明佛是一样的,所以说唱灭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这是第五授记同。诸佛出世必做五件事:第一是转法轮,第二是度父母,第三是令无信之人立于信地,第四是未发菩萨意、令发菩萨意,第五是授当作佛,就是授记。这里也是这样,日月灯明佛在入涅槃之前,为德藏菩萨授成佛记。日月灯明佛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名号。多陀译为如,阿伽度译为来,也就是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阿罗诃译为应供,三藐三佛陀,大家都知道,三藐三佛陀是正等正觉。这里略举了佛的十号中的前三个名号,蕅益大师说:“若三若十,平等平等”,就是说,举三个名号和举十个名号是平等的。在后面的经文中,释迦牟尼佛为声闻、学无学人授记作佛,也为这些声闻、还有学无学授成佛之记,所以说古佛今佛这里是授记同。

下面是第六,佛灭度后流通此经相同。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这是说明日月灯明佛授记完毕之后入涅槃。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又用了一日一夜说《涅槃经》,说完《涅槃经》之后释迦佛才入灭的。那么为什么日月灯明佛说完《法华经》之后,没有说《涅槃经》呢?这是因为,如果五浊不重、不是特别浊恶,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就不说《涅槃经》,说完《法华经》就入灭了。日月灯明佛在住世的时候五浊不重,所以不必再说《涅槃经》。还有我们贤劫的上一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上一尊佛迦叶佛,他住世的时候是在人寿二万岁。我们人寿是八万四千岁,然后每一百年减一岁,这叫减劫;在减劫中,人寿二万岁的时候进入劫浊,五浊的劫浊刚开始。迦叶佛是在人寿二万岁的时候示现成佛的,也就是说五浊不重,所以迦叶佛也是在说完《法华经》就入灭了。而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是五浊相当之重,他做菩萨时,在因地时发愿,在五浊重的时候、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度化五浊恶世的众生。五浊非常之重了,所以说,说完《法华经》之后,世尊又说了一部《涅槃经》,大家知道这么一个概念。

涅槃有很多种解释,我们简单的介绍两种。《金光明经》中讲三涅槃:性净涅槃、圆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性净涅槃,这是从理上来说,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一切众生跟佛无二无别,这是法身德;圆净涅槃,这是从修上来说,智极名圆,惑尽名净。虽然众生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但是如果不修,烦恼不会断尽、智慧也不会现前,如果通过修行,烦恼断尽、智慧现前,这就叫做圆净涅槃,这是般若德;方便净涅槃,是为了度众生,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这叫做方便净涅槃,这是解脱德。

唯识宗讲涅槃有四种: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这四种。

自性清净涅槃,和我们刚才讲的三种涅槃、性净涅槃是一种道理,自性清净涅槃,就是一切众生,不论是天上人间或者地狱的众生,也不论是飞禽走兽蠢动含灵,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因为身体出生而生,也不能因为身灭而灭,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个不生不灭的佛性,佛与众生平等平等,没有任何的区别,只有佛通过修行证得了;众生迷惑,佛性没有减少,但是它不能显现。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断烦恼证菩提,让我们自己本有的佛性、自性清净显现出来,也就是证得涅槃妙果,这是自性清净涅槃。

有余依涅槃,依就是依靠,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但是色身还在,色身在,还要在世间受微苦。也就是说,烦恼障断除了,微苦所依的色身还在、还未灭,这就叫做有余依涅槃。还有这个身体的微苦在,这是三乘初证无学道所得的。三乘,初证无学道时,得有余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就是有这个报身在总是要灭的,我们通俗的讲总是要死的。不但见思烦恼断尽,这个色身也没有了,微苦所依也灭,不会在三界生死轮回了,所以叫做无余依涅槃。这是三乘这些已证无学之身、灰身泯智时所证。

第四是无住处涅槃,无余依涅槃只是断了烦恼障,到了无住处涅槃,所知障也断尽了,大悲般若常所辅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寂而常照,于十方世界,随缘赴感,利乐有情,来去自由,无不自在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就是佛的境界。唯识宗中又说:“一切众生都具有自性涅槃,就是本具的佛性”,一切众生都具有,所以我们常说一切众生皆是佛。所以后边常不轻菩萨说嘛,“我不敢轻汝,汝皆得成佛”。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轻视一切的众生,佛性具足的。

二乘人具有前三种涅槃,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自性涅槃、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到了第四种涅槃无住处涅槃,只有佛、只有世尊具足这四种涅槃。如来坐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不再有漏,所以苦依永尽,名无余依涅槃。非苦依在,也就是真常五蕴。佛的色身在,名为有余依涅槃。如来不住二边,名为无住处涅槃。所以说佛初成正觉,就已圆入四种涅槃。

现在说,日月灯明佛中夜入无余涅槃,是为了度众生示现和二乘人一样的灭度,这是方便净之妙用。非灭唱灭,方便。非灭唱灭,其实何曾灭呢?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方便净之妙用。

好,我们再看经文: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这是说明古佛灭度后流通《法华经》的利益。

佛灭度后,这是说明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通《法华经》的,是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之后开始流通的。妙光菩萨,是流通此经的人。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这是说明妙光菩萨流通此经所用的时间有多久。这里说用了八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来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我们前面讲了,日月灯明佛八个儿子、八位转轮圣王也都出家,这里说都拜妙光菩萨为师,跟着他修行,听他的教导。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位王子受妙光菩萨的教化,于无上菩提能够坚固不退。是诸王子,供养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八位王子,供养无量诸佛,到这个时候福智圆满,八位王子皆成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成佛了。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这就是说,八位王子中,最后成佛的一位是然灯古佛。我们经常讲然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修到八地菩萨,第二阿僧祇劫将满的时候,值遇这位然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听说然灯古佛,他就用他身上仅有的钱,买下一枝五茎莲花去供养然灯佛,而且看然灯佛脚下有泥水,他就用他的头发为然灯佛铺路。然灯佛为他授记,九十一劫后,也就是在贤劫时成佛,号释迦牟尼。这一段是讲,八位王子跟着妙光菩萨学习《妙法莲华经》所得的利益。

在妙光菩萨的八百弟子中,有一位弟子名叫求名,顾名思义,因为他贪著利养、喜欢世间的财富、不能够专心修持妙法,所以叫做求名。虽然他也和别人一样,读诵了很多的经典,但是不能够通畅流利,很多的经文随读随忘、记住的很少,这都是由于贪著利养、不能够专心受持读诵所造成的,称为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位名叫求名的弟子,虽然有贪著利养的习气,但是由于跟着妙光菩萨修持《法华经》栽培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也能够值遇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修了无量的福德。求名,我们在下文中知道,他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已经是一生补处的菩萨,候补佛,他将来成为娑婆世界贤劫的第五尊佛,释迦如来是第四尊佛,贤劫的,他是贤劫的第五尊佛,就是我们的下一尊佛。这里讲的是弥勒菩萨在过去世,也是随妙光菩萨修学《妙法莲华经》所得的利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以上是引八王子和八百弟子来说明流通《法华经》的利益。这段经文是结会古今。

古佛时的妙光菩萨,就是现在的文殊师利菩萨;当时的八百弟子中,求名菩萨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弥勒菩萨在往昔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时,他是妙光菩萨的八百弟子之一,那他对于世尊放光现瑞的因缘,其实也是知道的,他是示现、示现心中有疑,发菩提心示现心中的疑问,来代大家请问的。文殊菩萨在往昔就是八王子和八百弟子的师父,持法华经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所以由他来解答众人的疑问,肯定是不会有错的了。

到这里,答问序的第三部分,广举曾见瑞相回答,我们就介绍完了。我们接着再看长行的第四部分分明判答。好,大家看经文: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就是现在见到释迦牟尼佛所现的瑞相,和过去的日月灯明佛所现的瑞相丝毫不差。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就是所以文殊菩萨思惟,古佛今佛既然所现瑞相是一样的,那么起定之后,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后,所说的法一定也是一样的。因此文殊菩萨很分明、很肯定的回答,今日如来应当和日月灯明佛一样说大乘经,经的名字是《妙法莲华经》,这部经是教导菩萨的,是佛所护念的。

到这里,答问序中的长行我们就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