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第2讲
发布时间:2024-02-08 01:30:03作者:药师经全文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五重玄义的释名,大家对经题和品题有了了解,释名之后就要显体,显体就是显示经的性体。前面的释名就像宾客,而性体则像主人,名是假名体是实质,名是能诠体是所诠,一切文字无非是方便语言,为的是让人依照文字而领悟理体,就像由手指月,由手指而见到月亮。如果只是执著语言文字,而领悟不到文字所依之体,那么就是读遍三藏十二部经典也不得真实的利益,所以在释名之后必须显体。
本品是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论中说,“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一真法界就是诸法的实相,华严宗认为,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称为一真法界。十法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个法界。十法界是由分别心而来,是现象法界,一真法界是无思无虑如如不动,它是本质法界。一真法界和十法界是理和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即理即事高度无别,一真法界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众生和佛同样具足的佛性,一真法界,但是众生迷之而轮回六道,生死无穷,诸佛证之而妙觉圆明,现成菩提。《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指的就是这个性体,这个真如妙体遍能出生染净诸法,所以说性具三千。
我们这个真如妙体可以生出染净的,染法和净法都是由我们这个真如妙体所生。《止观》上面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在我们现前这一念就具足三千,为什么这么说呢?彻悟大师说,凡起一念必落十界。如果我们的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那就是佛法界现前;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那这就是菩萨法界;如果是与无我心和十二因缘相应,这就是缘觉法界;以无我心观四谛,这是声闻法界;如果是以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的心,那这就是天法界;我们人法界呢,就是与五戒相应;如果修戒修善等法,而有嗔恚心有胜负心,那这就是阿修罗法界;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下品十恶就是十恶不是太恶,这个是从下往上排,下品十恶,这是堕畜生法界,如果以缓急相半心,这个时候到中品十恶,那这就是饿鬼法界;如果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那这就是地狱法界,所以我们的真心具足十法界。那这十法界,你与哪一法界、你的心与哪一法界相应,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念头,决定什么样的法界现前。那我们今天不念佛法界就是念九法界,如果你心不清净,那就是意念纷驰,就是念九法界;如果你不念三乘,那就是念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你的念不在三乘,你的心不在三乘,那你就是念六凡;你不念人天,你的心不在人天,那就是念三途;不念饿鬼畜生,那就是念地狱,每起一个念头,就是一受生之缘。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的受生我们的果报,都是在我们这个念头上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念佛呢?别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这样,这是一念具足十法界。
而这十法界的每一界又具足十界。拿我们人界来比喻,大家好好想想,我们人界中也有佛,众生修行和平等慈悲和万德洪名相应,和佛法界相应;六度万行、般若智慧,和菩萨法界相应;修四禅八定、上品十善,和天人相应;同样,像修恶、贪欲重、嗔恚重、造大恶业,那这就是和三恶道相应。所以每一界中又有十界,十界中各有十界,十乘以十就是百界,这百界中,每一界又都有十如是,就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来究竟,这一百乘以十,这就是一千,而这一千种如,都各有众生、国土、五蕴的差别,一千再乘以三,这就是三千,这就是一念具足三千。
本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使得我们明白,我们的自性本具三千,那么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在读诵此经的时候,就不要再起妄求之念,一念具足三千。我们明白了,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就和阿弥陀佛相应,正如《观无量寿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以上是显体,第三是明宗。上面显体是让修行人领悟理体,属于性德,明宗是为了让人明白修行的宗要而起修,属于修德。性德人人本具,而修德必须要精进努力修行方得造诣,所谓依性起修、由修证性,自然得真实的受用,所以显体之后就要明宗。
本品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十种广大行愿,每一愿都是从自性本体而发,每一行也都是从自性本体而起的,所以这十大行愿都是称性之修德。性德离过绝非,竖穷横遍,那么这由性德而起的十大行愿,也都是离过绝非竖穷横遍。
导归极乐就是导归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十方所有诸佛的功德,阿弥陀佛这四字名号,阿弥陀佛全体具足,全体具足这诸佛的功德,所以称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那么极乐世界就是法界藏土,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称性之净土,那么以称性的十大愿王为因,以称性极乐世界为果,也就是说,以不生不灭为本来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在本品的最后,对于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会所有的法身大士、普贤菩萨尚且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那何况我们今天的众生呢,所以我们更应该以求生极乐世界为我们的愿心、为我们的愿。
第四是力用,也可以称为功德,本品的作用非常的不可思议,是以拔众生苦、与诸佛乐为用。经中的偈颂说,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我们学过《地藏经》都知道地狱中种种的苦,那这里说了,只要能够受持普贤大愿王,就能迅速的消除地狱种种的苦,地狱的苦都能消灭,饿鬼畜生这些苦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人道的众生由于往昔的贪嗔痴,造了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今生感得身体不好,被种种的烦恼所纠缠。
我们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也不愁吃也不愁穿,但是身心反而备受煎熬,生活得不愉快,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欲望大而心小了,我们今天受持普贤行愿,让我们心量大了而欲望小了,那么我们就没有这些痛苦的煎熬了,所以受持读诵普贤大愿,就能帮助我们灭罪除苦。经中说:“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恶业都能消灭。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要以深信的心,深解义心,深信的心来持诵普贤大愿,而不是只是念念、滑口而过、念过以后欲望该怎么大还是怎么大、心量该怎么小还是怎么小,那这样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深信心持诵普贤大愿,把我们的身心安住在普贤大愿当中,这么读诵就起作用。随着我们读普贤大愿,我们的心量就越来越大,我们的心量越来越大,我们对一切的有为法我们就都能够放下,对一切的众生,我们就能生起慈悲心来,这样我们自性的光明就会显发出来,一点一点的熏修,心量越来越大,慈悲心越来越大,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大,为了自己的欲望心就越来越小,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六道分段生死的粗苦,我们刚才讲了,尚且都能拔除,那三圣变易生死的微苦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拔众生苦。修持普贤大愿王能与众生诸佛乐,经中的偈颂说:“族性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下,坐已降服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持诵普贤大愿王,就能感得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生到高贵的家庭、相貌智慧圆满、诸魔外道不能障碍、堪受三界众生的供养,是受三界众生的供养,能很快在菩提树下降服魔众成等正觉,成佛之后转大法轮普利一切的众生。这段偈颂,就是修持普贤十大愿能给予众生诸佛乐的证明。佛乐尚且能与,那菩萨的神通乐、二乘的涅槃乐、诸天的五欲乐自然就不必说了,所以本品是以拔众生苦与诸佛乐为力用。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学习普贤十大愿王,以便更好地以深信心来持诵,这样能获得无尽的利益。
五重玄义的最后一个是判教,判就是判别,教就是教相,就是判别经的次第浅深。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本经是在第一时华严时所说,如日初出,日出先照大高山王,这是佛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所说的法。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这五味当中,本经是属于乳味。
八教是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本经是为利根的大菩萨们所说,不用方便引诱,直接施以大乘顿超之法,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顿超直入不经阶次,所以属于顿教。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我们通常都好简单地说藏通别圆,本经带说别教之理正明圆教之义,所以属于兼说别教正明圆教,所以本经是以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五重玄义我们就介绍完了,下面我们来看译经人。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罽宾国就是北印度羯湿弥陀国的别名,三藏是指法师的能力才能,能够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才能称为三藏法师。般若是译经法师的名字,唐朝贞元年间,南印度乌荼国的国王将自己亲手书写的《华严经 入法界品》的梵本,献给大唐国普利中华,唐德宗下诏让般若法师来翻译,所以我们抬头看是奉诏译,是唐德宗下诏,让般若法师来翻译这个梵本。般若法师和利言法师、超悟、良秀、良愿、圆照以及清凉国师共同翻译的,从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开始翻译,到贞元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在隋唐的译经史上,般若法师是最后一位大译经师,他所译出的《四十华严》,也是唐朝译出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经典。
下面我们正释经文,晋朝的道安法师弥天高判,经无论大小,都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本经也是三分,本经序分是总结前面所说;正宗分是从,若欲成就此功德,到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流通分从,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一直到最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好,我们先来看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我们刚才说了,这一段是本经的序分,序分分两种:证信序和发起序,也就是通序和别序。诸经之首都有证信序,也就是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要有这六种成就。比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大众若干人俱,要有这六种成就才能证明此经是佛说,这叫证信序,一切经都要有,所以也叫通序。发起序是一部经所发起的因缘,每部经发起的因缘不同,所以发起序也各各不同。比如《法华经》是以佛的毫光远照为发起的因缘,《净名经》是以长者子宝积献七宝盖为发起的因缘,每部经的发起序不同。
这段经文不是本经的证信序,而是发起序,因为这一卷是《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卷,所以证信序是在《四十华严》的第一卷,第一卷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等等,这具足六种成就,这是本经的证信序,所以本经的证信序是在《四十华严》的第一卷,而这段经文是本经的发起序。
我们看,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尔时,是指上面第三十九卷下半卷,普贤菩萨说偈颂,称扬赞叹如来殊胜功德完毕之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我们上一节课介绍过了,菩萨全称应该是菩提萨埵,中国人从简,喜欢简,所以就是菩萨。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萨是通称,凡是修行菩提行的有情都称为菩萨。
菩萨有五种解释,第一种从所求和所度化来解释,就是常求菩提度化有情众生,是从即因谈果来说,也就是所行是为了证得菩提,所以得菩提名。因为能把化人视同自己一样来度化,所以彰显萨埵的名号,这是菩萨的第一种解释,常求菩提度化有情。
第二种解释,从内心有慈悲和智慧来解释,菩是菩提,显示心中有甚深智慧,一切的行持都以智慧作为前进的指导,所行都以智慧为指导。比如我们在修布施的时候,如果没有智慧,心中还有分别执著的话,那你布施的再多也只是修人天福报,我们说有为法不能证菩提的。这种著相布施,我们刚才说了它是有为的,不是出世间法,不是成佛的因。所以菩萨心中,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来指导一切的行持。萨是萨埵,显示心中有大悲,以大悲心来化导众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大悲心来做指导。以智慧和大悲心来做指导,就比如我们讲经说法,为众生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是为了个人名利,而不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是为了度化众生,那就不是大悲心,所以菩萨心中要有智慧和慈悲。
第三,从精进勇猛上求佛道来解释,菩提是智慧,萨埵在《佛地论》是勇猛的意思,菩萨是指为求菩提智,发起大精进勇猛心的有情众生。
第四种是从愚痴相对待上来解释,从与愚痴相对待的层面上来解释,萨埵是指有情众生,众生分三类,第一是愚痴众生,背觉合尘,背觉合尘、认我为真,以我执为中心,这样就是愚痴的众生;第二是有智慧的众生;第三是金刚萨埵,有智慧而非愚痴,这样的有情众生就称为菩萨。
第五是从大丈夫的十种名号来解释,这是《华严经 离世间品》中讲了十种萨埵:第一是菩提萨埵,由菩提智慧所出生,所以称为菩提萨埵;第二是摩诃萨埵,就是能安住在大乘教法中;第三是第一萨埵,第一是因为它能证得最上乘佛法,所以称为第一萨埵;第四名胜萨埵,胜是殊胜,能够觉悟殊胜的佛法称为名胜萨埵;第五是最胜萨埵,因为所得智慧最上殊胜;第六是上萨埵,能生起最高精进心;第七是无上萨埵,能开示无上的佛法;第八是力萨埵,能广知佛的十力不可思议;第九是无等萨埵,世间所有的众生都不能相比,无等;第十不思议萨埵,能在一念间即可成佛,不可思议萨埵,这是从大丈夫的十种名号上来解释菩萨。
我们再来看摩诃萨,全称是摩诃萨埵,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呢也就是大菩萨。初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称为凡夫菩萨;修行进入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这样的菩萨称为圣人菩萨,进入十信位就称为圣人菩萨;那修行经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以后呢,进入到登地菩萨,登地菩萨这个时候才能称为摩诃萨,大菩萨了,登地菩萨才能称为大菩萨。我们看普贤菩萨他是位居等觉,等觉菩萨是在十地之后,十地之后是等觉,等觉过后是妙觉,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
普贤菩萨在称扬赞叹如来的殊胜功德后,我们刚才讲的在三十九品的下半部分,是称扬诸佛的功德后,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财就是我们说的善财童子,我们大雄宝殿后面的,海岛观音像后面善财龙女,就是在给我们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观音菩萨,普陀观音菩萨,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他是福城东长者之子,长者有五百童子,善财是五百童子之一,在他刚入胎的时候,他的家里突然出现了七宝楼阁,楼阁的下面有七伏藏,七伏藏上面的地自然裂开,生七宝芽,这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玛瑙,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七种宝物从地下涌出,光明照耀。不仅如此,而且还有五百宝器自然涌现,金器中盛一切香,香器中盛种种衣服,美玉中盛满种种的上妙饮食,摩尼器中又盛满种种的奇异珍宝。总而言之,这五百器中都自然的盛满种种的珍宝,这是地中涌出。而且空中也落下种种的宝物,这样家中所有的库房都装满了,就是由于家中自然涌现出这么多的珍宝的缘故,父母以及亲属都叫他善财。当文殊菩萨到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说法的时候,善财童子就带领五百童子前去参礼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已知他过去曾供养无数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就为他说法,令他发起广大菩提心来。善财童子请问文殊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文殊菩萨就让他去参访善知识,并嘱咐他求善知识不要生疲倦懈怠,见善知识不要生厌足,对于知识所有的教诲都要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于是善财童子就辞别文殊菩萨南下,遍游南方诸国,参访了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迦长者、解脱长者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听受种种的法门,最后参礼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为他广赞诸佛殊胜功德,显佛果殊胜,显佛果殊胜就是告诉善财,要想证得如来殊胜的果德,就应当修普贤殊胜行之因,所以善财童子是本经的发起众,也是当机者。所以普贤菩萨称叹佛功德已,告诸大众和善财说,大家看经文:“善男子,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善男子这是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也就是菩萨的通称,因为菩萨能够担当大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足大丈夫精进勇猛之相,所以称为善男子。善男子不是单指的男子,女人不算,不是的,只要女子能够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广大菩提心来,是女中丈夫,也是善男子。十方,大家都好理解,就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在经中称为四围,还有再加上上下,总共是十方。十方的每一方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十方世界中都有佛住世转法轮,所以说十方一切诸佛。不可说不可说,印度有十个大数目,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那么不可说不可说是十大数目最大的。劫,梵语劫波,译为时分,是表时间的单位。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人寿我们讲过,人寿最开始是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这样减到人寿到十岁;到了十岁以后,然后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又再增加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在我们佛法里面称为一小劫,有二十个这样的时间,这个小劫是一个中劫。中劫里面有成中劫、住中劫、坏中劫、空中劫,这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是小劫中劫和大劫的概念,这是佛学的知识,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圭峰禅师在《华严疏钞》中说:“今举大数,但是多时,亦不定其是何等劫”,所以这里的劫是表时间之长,也不定是指的何种劫,它是表时间之长的意思。
佛刹极微尘数劫,佛刹就是佛国土,极微尘是比微尘还要小,我们人眼睛所能看见最细小的物质称为尘埃、微尘,一个微尘里面有七个极微尘,也就是说七个极微尘组成了一个微尘,我们的肉眼所见到的是微尘它有七个极微尘。那我们想想,别说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刹,别说佛刹会有多少极微尘我们数不过来,就是我们一个国家有多少极微尘,我们也是数不过来的。只是一个国家,还没到我们的一个南赡部洲,还没到一个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量更是无法数得过来的,那这样的话,极微尘之多了,大家先有这么一个概念。
一个极微尘就是一劫,那有多少劫呢?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这么多的劫。不可说不可说佛刹里面的极微尘,一个微尘就是一劫,那这有多少劫呢,这是说明时间太长太长太长了。那么十方一切诸佛,这么多的佛,又经极微尘数劫,这么长的劫,相续演说如来殊胜功德,相续演说,不间断才能称为相续,不断地演说都不能穷尽。
对于这句经文,我们还要结合上一句来理解,上一句经文,就是总结普贤菩萨在三十九卷下半卷,以偈来称扬赞叹如来的功德,三十九卷的偈子。因为我们这是第四十卷,所以三十九卷我们这里没有看到,我们来结合一下,三十九卷的偈颂,我们就不给大家一一的读了,大家在下面可以看看,我们就看看偈颂的最后几句:“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若有闻斯功德海,能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这是普贤菩萨在三十九卷的最后的偈颂中,赞叹佛的功德不能说尽。我们来看,赞叹的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他所示现的是菩萨,是因位的菩萨,而且这里只是偈颂,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演说,时间也短,而我们这个里面所称叹的,是称叹佛功德的人,是十方诸佛来称叹,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而且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一切诸佛,称叹的时间不是一时,而是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尘数劫。如果要是一位菩萨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说尽,那这个功德还不足为奇,还不足为殊胜,那这里是这么多尊的佛,经这么多的劫,还不能说尽如来的功德,真的是玄妙殊胜到了极点了,这是说如来殊胜的功德殊胜玄妙至极。
那么如来的果德如此殊胜说无穷尽,要修怎样的因行才能证得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怎样修行才能证得如此殊胜的功德呢?下面在正宗分中,普贤菩萨就广说普贤行愿,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就能成就如来殊胜的功德。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