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古城郭峪

发布时间:2024-12-13 01:33:56作者:药师经全文
●城墙居然比故宫的还高?  ●三大家族中还有陈廷敬?  ●豫楼底层暗道能通城外?
  沁河中游的太行峡谷之中,成片的古城堡群沿河岸星罗棋布。在一长串的古城堡中,与著名的阳城皇城相府毗邻的郭峪村,是一座保存完好、雄伟壮观且功能齐备的乡村古城。2006年,郭峪古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历经四百多年沧桑,郭峪雄伟壮观的城墙内,四十多处明清古宅保存完好,既有牌楼耸立、豪华排场的官宦、商贾住宅,也有耕读传家的普通村民住宅。城内不仅具有古代城镇式村落的各种附属建筑如庙宇道观、商号店铺、书房私塾、作坊工厂,甚至还有专门召集村民聚会、发号施令的广场“申明亭”。  8月3日,记者到达北留镇郭峪村,仰望被数百年雨打风吹的古城墙,品味郭峪古城曾经的辉煌。
  城墙比故宫城墙还高出两米  郭峪,位于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的樊山南麓,独居一片丘陵,扼樊山之口,锁州府之道,所处位置恰好掌控着通晋城、阳城、沁水三地的大道,地理位置重要。鉴于此,人们称呼郭峪时多用“城”,而非“堡”。  与郭峪紧邻的海会寺有通刻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的石碑《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寺禅院记》,碑文为唐代徐纶所撰,中有“东邻郭社之陌,前据金谷之垠,既名额以未标,称郭谷而斯久。”古时,“谷”与“峪”通用,郭谷也就是如今的郭峪。可见,郭峪作为一个村落在唐代就已存在。  67岁的村民张江水对村子的历史非常了解,是记者的义务导游员。“郭峪的城墙高三丈六尺,合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城堞450个,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还建有木亭。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共有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现已不存。北门拱辰门、西门永安门,目前都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损毁。”据他说,为防敌从高地偷袭,永安门外还建有防御偷袭的瓮城。  这座城墙平均高度12米的古城,竟比北京故宫10米的城墙还高出近两米。郭峪人为何要修建如此高的城墙?

郭峪现存一通《郭谷修城碑记》碑刻,由明蓟州巡抚张鹏云撰写碑文,其中记载: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数以万计的农民起义军围攻郭峪村,乡人寡不敌众,惨遭屠杀。为避免村民屡遭不测,张鹏云建议修建城墙,富商王重新带头自捐白银7000两,乡民踊跃捐献,很快筹到白银数万两,没钱的以役代捐。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七日开工修城,到当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不到十一个月时间,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建成了。  现存的郭峪城墙有三截,东门、北门分别长约200米,西门附近一截长约100米,城墙上垛口林立,内墙分三层建有密密麻麻的窑洞。与其他城堡不同,郭峪城墙上的窑洞建在内墙上,共627眼,密密麻麻酷似蜂窝,所以又被称为“蜂窝城”。分三层的窑洞洞口全部向内,既能居住,又便于防守,使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固完整的防御工事,城内的明清古居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除东、北、西三门之外,郭峪城内还建有高、低两座水门。城内街巷纵横,但主要街巷却只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前街、东西走向的上下街和斜街,且均与城门相接,上下街虽并不宽敞,两侧却商铺林立,由此似乎可以窥见郭峪当年的繁华。而南沟街、中街、后街、上下范家胡同、窦家胡同及松木圪洞等连城内人自己都搞不懂的小街巷,纵横于郭峪城的每一个角落,保证了城内建筑之间的通达。上街、前街与斜街的三岔路口,形成一片规模不大的广场,名为“申明亭”。当年,城内的执事者就在这里敲钟后,向汇聚而来的村民发布消息、公布决定。  狭窄胡同内藏着官宦豪门  在郭峪城内行走发现,城中的道路并不规则,多为交错的狭窄胡同,地势也有起有伏。除从东门入城的下街外,几乎再难找出一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直行街道。这些鳞次栉比的街道胡同内,官宅民居交错密布其中。  目前,郭峪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房屋1100间,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为主。“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明清时期就流传很广的民谣,让人深切感到,当时在郭峪村居住的官宦豪门实在是太多了。郭峪城内姓氏多达数十个,其中实力最强、人气最旺的为科第仕宦又兼富商的陈、张、王三大家族。三家中集大成者,分别是“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陈廷敬,被称为“祖孙兄弟科甲”的张鹏云,以及人称“活财神”的商界巨贾王重新。因均有功名,且有钱有势,人们便根据他们住宅所处的位置编出了顺口溜:“前街西为陈,前街东为王,南沟住张家。”  能代表郭峪官宅的当首推陈廷敬祖宅“老狮院”。“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陈家另辟的新居,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张江水说,因陈家大门外有两尊石狮,于是这座院子得名“老狮院”。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着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可见当年陈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老狮院”的结构布局很像棋盘,四座四合院组成紧凑的“田”字形平面,每幢大小都相等,结构布局也完全一致,一条前后纵向的巷道将它们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侧前后两院,朝着巷道有门相通,四院之间也有小门可以相通,故村民将这种结构布局的宅院俗称“棋盘院”。“这是大富豪王重新的宅邸。”陈家“老狮院”往东,路经一木门紧闭的院子时,张江水顺口说了一句。没高大巍峨的门楼及石阶,更无显示主人身份的牌匾与石狮。寒酸的院落,难道王重新真的在此居住?王重新不仅是郭峪城内的巨富和村社之首,且是郭峪城的总设计师和建造者。从城内现存的众多残缺碑文中所列数字统计看,7岁就成孤儿的王重新,为修城池出资最多,捐输银两高达16896两。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7年),64岁的王重新病逝,众人发出“吾乡布衣之望无人矣”的哀叹。“王重新乐善好施,崇尚简朴,为人低调,所以王家宅院结构布局也都相对简单,透露出其俭朴思想。”张江水说,不过到底是巨商宅院,其一串宅院由十三院相连,比乔家大院一串六院还多,“不过现在十三院早被隔开居住,许多院落也已不完整。”  张家宅院是两进式院落,后院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为清顺治年末重修。这座牌楼式大门,门额字牌之上有四组斗拱前后四翘,前后檐下均有垂莲柱,尽显华贵气派。与陈家门楼相比,此处门楼及一对石狮均显得矮小,故又得名“小狮院”。  “中国民居之瑰宝”的感慨  在郭峪城内西北方向,一幢高耸的建筑鹤立鸡群,那就是豫楼。原来,郭峪城池建好5年后,为加强防御,王重新又出资在城中央修建了这座“堡中堡”,并按照八卦之意,取名为“豫楼”,有“顺以动,故天地如之”的含义。  豫楼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层,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时,墙厚缩为0.8米。让人吃惊的是,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这套系统目前依然保存完好。”张江水分析,站在豫楼楼顶俯瞰,全城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如有战事,这里就是全村的指挥调度中心,“可能是王重新对当时的复杂形势的周全考虑,战时如若城门失守,豫楼显然就是保护城内人的第二道屏障。”  豫楼楼体上开设有四个火炮射口,防守中兼具进攻。豫楼外的石阶通向二层,所以一层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地下室”,没窗户,只有四个通风口,内置石碾、石磨、水井、灶台,地下暗道的出入口就设在此处。顺木梯登上三层,有令古建专家都称道的“厕所”,一半的空间深入墙体,秽物通过垂直孔道可以直接排到楼外,这样人性化的设计也是豫楼所独有的。  郭峪城西有座汤帝庙,是城中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这座创修于元至正年(1341年-1368年)的庙宇,明清多次整修。庙坐北朝南,依山势而起,从门前的道路到最后的大殿,共分为两个高大的平台,自然分为上下两院,上下院落差约有3米,汤帝庙就坐落在上院的平台之上。古时阳城十年九旱,几乎村村都建汤帝庙,因郭峪汤帝庙体型较大,被称为“大庙”。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一溜九间大殿看似浑然一体,实则被隔成三座殿宇,正中供汤帝,左右分别供奉着关圣帝及以治水闻名的昭惠王。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殿整体结构向北倾斜。“后来用倒链等工具,硬是将倾斜的斗拱拉直扶正,但大殿整体却没受到影响。”张江水赞叹道:“古时的工艺令人称奇啊!”  说郭峪为“城”,是因其内部布局不仅有街道网络、居民区及商业区,而且还有豫楼、泄洪渠等防御设施,同时还建有白云观、文峰塔及汤帝庙等公共活动场所。正因为城内设施完备,功能区分明显,克服了城堡建筑中的呆板和严肃,即使久居城中,人们也不会产生压抑感和沉重感。1998年,文物大家罗哲文参观郭峪后,情不自禁发出“中国民居之瑰宝”的感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