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乘菩萨道与道友展开之争论二
发布时间:2024-12-11 01:32:43作者:药师经全文吾:戒律的设立本就是为因地上的初修者而设的,而修持有成的果位中人是不受限制的,对于他们是无可无不可的,这便是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禅宗祖师若说真见性者,即便上阵杀敌,也始终不离清净中。
道友:非解脱之人都要受到戒律的约束,而你所谓的有果位的人,阿罗汉是最殊胜解脱,结集经典也要尊这戒律,更何况巴拉密不圆满的凡夫菩萨,而大乘他们面对的凡夫出修者也在教咒语,这不就是引导出修者不尊戒律么?释迦说的很清楚,经律无私的照耀给人们,而大乘却不让人们看律,这就是其中区别。吾:不同的修持程度自然对应不同的戒律,这本无可厚非,而菩萨戒远复杂于比丘戒,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讲,起心动念处处犯菩萨戒,是没有办法入手的,而修持需要一步一步的来,所以要沙弥戒、比丘戒慢慢来,不能一开始便给你看。而持咒语虽然有他的道理存在,但也不足以代表大乘佛法,因为佛法是无为法,要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解脱,甚至也不在禅定上解脱,在心念行为上修正自己,才是真正大乘菩萨道。
道友:我说过,要想引用大乘理论做论据,先要证明大乘理论本身是有根据的,自己理论上没有根据,不能立足,何以拿来做论据?菩萨戒哪来的?结集来的还是结集经文里有介绍?大乘菩萨道一样,说得天花乱坠,就是没有释迦所说的理论支持,漫天飘咒语、理论和释迦对着干,还是那句话,说灵验,婆罗门有灵验的,说宏大的,印度教比佛教更宏大,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吾:这又是属于历史考证的问题了,困难度是相当的大,虽证明不了世尊在哪里说过,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世尊没有说过。而从佛法的教理精义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而对它的怀疑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不能作为反对大乘的充分理由。道友:考证,那么就出现一个问题,一个有结集历史,一个没有,有结集的各部派虽有不同,但大致脉络没问题,而没有来历的文学作品却自称大乘,和释迦理论相悖。释迦称赞四圣谛八正道是大乘,如果菩萨道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来历,他也没资格自称佛教,自称大乘。
吾:至于集结,除了第一次集结外,其它几次的集结的可靠性就有点值得怀疑了。这就要想他们为什么要集结?为何集结过之后又会有再次、乃至三次、五次的集结?显然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早已分不清哪部经出自哪里,所以才有集结讨论的出现,事实上越到后世的集结越有问题,距佛千百年后的集结,直接导致南传佛教的不承认大乘,更为他们抹杀汉传佛法提供强有力依据。
道友:是三次结集以后,百年以后的二次结集没什么问题,所以各部派出现了一些分歧,但主线没出现什么问题。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作为释迦正法结集制度都需要怀疑,那些没有来历和原始理论相悖的所谓大乘,都是神话来的,又有什么值得相信的。吾:当然不排除大藏经中有其他派别的经典存在,但金刚、法华等都是佛的大弟子须菩提、舍利弗等亲自祈请的,也被怀疑就说不过去了。显然是佛的这些再传弟子的徒子、徒孙们只承认自己祖师说过的,对于别的祖师一概不认可。
吾:成佛之路虽是三大阿僧祇劫,但资格高低不是绝对的,学佛第一个便要“莫轻初学”,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觉,这便是发菩提心,大悲愿力的不可思议,不能以世俗的常理计度。道友:不是说什么理论加上“凡夫不能理解”、“世俗不能理解”、“不能以世俗常理记度”、“不可思议”来说就能掩盖,释迦所讲与天人讲、与人讲都是一个法,何尝有什么握拳不教、两舌妄语之论,包括释迦经论都是无私地照耀给人们,对于凡夫和天人,释迦所讲理论一样,何来什么常理、非常理、不过是大乘的诡辩罢了,如释宣化,讲的口吐莲花,最后还不是自己打脸。吾:世尊说的虽是同一法,但不同的听众,因自身程度的不同,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某种差异很正常。两舌、妄语虽然是佛子必遵之戒律,但戒律之目的在于规范行为,以至于进一步改变心行,这便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的修行既定次序,然世尊是果位中人,定慧早已成就,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戒律要守,因为他的行为随时是合于戒律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两舌、妄语之说。有的只是方便,面对不同的问道者,在不同的时刻,因时、因地、因境有着不同的解答,是很合理的,毕竟类似于“夏虫不可语冰”的道理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道友:然而大乘所说,已经不是一法,而是两法,不属于理解不同,产生的也不是差异了,而是背离释迦理论。按照大乘所讲,释迦本人就是两舌妄语之人,这岂不是谤佛。如释迦理论,阿罗汉是否无余涅槃、最殊胜解脱,菩萨巴拉密是否圆满,如果这种概念性理论都能出现理解差异,那就搞笑了。是或否,是不需要理解的,这属于定义。非此即彼,必然存在两舌妄语。“夏虫不可语冰”、“三士论”、“燕雀鸿鹄论”是隔离而不是普遍理论,且必须要自身理论严密,毫无差错,不过很可惜,大乘理论不在这之列,自身的来历都还要靠神话和所谓境界来维持,理论还要和释迦定义理论相悖,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是三季人吾:这不是两舌妄语而是方便,世尊对于每一个弟子,殊胜的地方自然要赞叹,而不好的地方自然要呵责,这并不矛盾,怎么能用凡夫的“两舌”一词呢?当然依大阿罗汉的标准而论,只有佛才真正够格,但佛也同时也是大菩萨成就。因为罗汉道与菩萨道只是分别代表出世与入世两种不同理念,而佛法是包含所有世法、出世法的,因而也不存在谁高谁低之说,更不存在贬低的说法,有的只是佛的某些弟子还需要更精进而已!
道友:注意,不是殊胜,而是最殊胜,并点明如来、无所著与阿罗汉解脱无异,没有比阿罗汉更殊胜的解脱,可入无余涅槃;而对于菩萨的定义却是巴拉密没有圆满,无三明六通的凡夫。而大乘却声称释迦说阿罗汉不入无余,不如菩萨,这不是两舌妄语么吾:代表九次第定最高成就的灭尽定,的确是阿罗汉所独有的,也的确有很多菩萨做不到。但佛的弟子当中许多也证到了无学位,但他们是佛吗?绝对没有这种说法,佛经中也不会这样说。而以大乘菩萨道来讲,凡夫是因地中的菩萨,但果位中的菩萨便没有成就了吗?难道不是圣人吗?若拿维摩居士、以及文殊菩萨举例你又要不承认了。就拿你们认可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菩萨来说,虽然尚未成佛,难道他便一点功德、道德成就都没有吗?难道不算是圣人吗?道友:无佛法自觉才是佛,在结集理论早有定义,用大乘举例就要拿出他的根据,一个释迦授记的菩萨,虽然巴拉密不圆满,但居然还不如一个居士;文殊是释迦智和行的具象神话出的人物,两个任务都够神话。弥勒现在还是菩萨,还在圆满他的巴拉密吾:无佛时成就的叫独觉佛、辟支佛,其实也是阿罗汉果位,而弥勒菩萨是有他自己的功德成就的,距离成佛也只是一步之遥,这就是大菩萨的成就。
道友:释迦原本就是菩萨,不过就是未解脱,释迦觉悟后号称“阿罗汉、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哪有什么大菩萨。吾:你老说大乘附会,你们又何尝不附会了?佛的十个名号中有“阿罗汉”吗?应该是将其中的阿罗汉换成“如来”才对,阿罗汉的最高成就是佛没有错,但将阿罗汉定义为佛就大有问题了。道友:不存在贬低?原始佛法号称大乘,但没定谁是小乘,而菩萨道自称大乘,贬低原始理论是小乘(下贱乘),焦芽败种、自了汉,这如果不是贬低,我想不到有什么词能叫贬低。这和释迦所说“最殊胜解脱、入无余涅槃、与如来无异、大乘、第一义”根本就不是一种定义。吾:要知道阿罗汉也是分各个果位的不同,佛说的最殊胜解脱,是指到达佛境界的大阿罗汉而言的,非是所有的阿罗汉,而大多数阿罗汉也确实是自了汉,被如来呵责很正常。不能因为经文中有呵责过“阿罗汉”的,都冠以与释迦理论冲突的“伪经”头衔。
道友:阿罗汉,四果,而阿罗汉是如何自了汉的?释迦哪位圣弟子如何自了了?没能力时不度就是自了么?所谓经文只是说自了汉么?说释迦原始理论是小智、小法、小乘,释迦不让烧手指头的也烧了,还要怎么玩?要不是得要释迦的名头,估计早就说释迦解脱不究竟了吾:出世本来就是消极的做法,而求解脱、求佛果、道果,也是贪求的一种,这个出家是谁在出?修道是谁在修?还不是因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是我在出家,我在修道,这种度脱自己的做法不是自了是什么?并无甚么贬义褒义,只是相比于菩萨道的大行与大愿,自然小了许多。而燃指的做法只是“焚修”中代表不惜身命的苦行一种,本身与大乘道不相干,但也与大道不违背,作为助道品亦无不可。四摄法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才是菩萨道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