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大圆镜智 性智平等──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发布时间:2024-11-30 01:31:06作者:药师经全文大圆镜智.性智平等
──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很想跟大家一起诵念《华严经》,虽然很多时候没法跟大家一起念,但心还是和大家在一起,而且《华严经》我也很熟悉,这些年来不知道诵了多少遍了。这两天我们大家都很专心地诵《华严经》,相信大家都知道,经里有所谓「七处九会」;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一载,七处包括人间三处、天上四处,即指:
(一)第一处菩提场,指佛在摩竭提(摩揭陀)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此处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共六品经(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严世界品、毘卢遮那品)。
(二)第二处普光明殿,指佛于菩提道场之侧普光明殿中,三次聚会,共说十八品经。初于此处说十信等法门,共六品经(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次于此处说等觉法门,凡十一品经,即: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品、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后于此处说离世间法,即离世间品。)
(三)第三处忉利天,指佛于须弥山顶帝释所居之处说十住等法门,共六品经(升须弥山品、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发心功德品、明法品)。
(四)第四处夜摩天,指佛于夜摩天说十行等法门,共四品经(升夜摩天品、夜摩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
(五)第五处兜率天,指佛于兜率天说十回向等法门,共三品经(升兜率天品、兜率偈赞品、十回向品)。
(六)第六处他化天,指佛于他化天说十地法门,即十地品。
(七)第七处逝多林,指佛于给孤独园说入法界法门,即入法界品。
以上是指《八十华严经》一部三十九品,七处九会所说。整部《华严经》就是这样展开的。
由于佛说法的地点,一处比一处高,也就是层次不断往上升,虽然有三处是在人间说的,但主要还是为菩萨们而说的,所以一般人都会觉得佛所说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感到非常的难懂。可是,佛告诉我们,不要有高低、分别之想,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和佛本来是没有差别的,只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妄想执着,所以原有的智慧就被遮蔽了、蒙蔽了。我们原本具备大圆镜智;然而什么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即是佛的四智之一。「四智」即法相宗所立的四种如来的智慧: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一、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二、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
三、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四、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
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大圆镜智,就会好像圆满的镜子一样,照见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了知宇宙万法的一切真相。
这个宇宙有多高?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广?我们是看不到的、测不到的,而我们自己却又容纳在其中;为什么我们无法知道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平等观,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我见、我执与无明烦恼,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有分别的、有是非、长短、黑白、对错的,因为我们是凡夫的心,没有达到觉性圆明或真正觉悟的境地,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分别的,都是不平等的;而事实上,心、佛、众生原是一体的,原是没有分别的,只是我们妄起分别,因而生出种种的烦恼;但佛是已经彻底證悟了的觉者,所以在佛的眼里,一切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达到这个境界,将是多美好的事情?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世界都是有美好、丑陋分别的世界,《华严经》告诉我们,這世界的美好与丑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内心分别,世界就分别;我们佈心没分别,世界就没有分别。就好像在《无量寿经》里面,弟子问释迦佛,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么美好?而我们娑婆世界,你的国土,却有这么多的凸凹不平?这么多的江河大地?当时释迦并没有回答,只是用力一踩,大地即时震动,显现整个娑婆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就是说这个宇宙的一切本来是没有差别的,由于我们的心有差别,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宇宙观;比如,我经常跟大家讲,就好像这个水,我们看到的是水,但鱼看到的是家园,天人看到的是琉璃,而地狱、饿鬼,看到的是浓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业力的差别所呈现的心识的差别。不同的众生由于业報的關切與心识的局限,因此所看到的都是偏差的、错误的或不完整的。前两天也跟大家提过,我们有一句话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你跟夏天的虫又怎能说冰呢?因为牠还活不到冬天生命就结束了,牠从来没看过冰,你跟他说冰,牠又怎可能明白呢?所以说,我们不可以跟夏虫说冰啊,因为牠没见过,所以不可能知道。
若回到上述的问题,这个宇宙、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高、多大、多深、多广?这本来是不可测度的,但我们可以运用「大小无碍」、「一多相容」等概念来理解,所谓「芥子纳须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这是从理上说的,我们如何能够从境上去体悟?当然首先就是不要被外在的假象所迷惑。
说到这里,我想为大家讲一个故事: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一天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份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即能圆融诸法。
我们都知道,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第一种是凡夫的认识,后四种属于佛智。华严宗认为,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学佛的境界。大家都知道,佛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缘起」,而《华严经》所说的是「法界缘起」;什么是「法界缘起」?也就是说,一切之法,互相为缘互相起法的意思。所谓「缘一法而起万法,缘万法而起一法;重重缘起,而缘起之义无穷,故曰无尽缘起。故云『万法相即相入,无碍自在。』」
这种重重无尽的缘起关系,我们唯有深入经义,才能了解、才能明白。不单是十二缘起,而是数不尽的缘起,无穷无尽的缘起;这个「缘」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規律,就好像大家今天的相聚也是离不开缘起缘灭:有的人喜欢来到西方寺,有的他不想来或希望到别的道场去,这些都是缘,缘聚则生、缘散即灭;这里的缘散了、灭了,另外的缘又再生起来,有数不尽的世界,就有数不尽缘起、缘灭,我们必须要懂得,这缘起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一心所变现,所以毋需执着。这都是《华严经》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用心体会其中的义理。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