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学诚法师: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发布时间:2024-10-28 01:32:02作者:药师经全文
学诚法师:在三宝的摄受下找回自己的本心


近来,我注意到在北京很盛行读儒家经典。我认识了一位大学老师并和他进行了交谈。他每周六、日教十几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读经,教的方法是老师读一句,小孩子读一句,中午还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第一、第二次,孩子们午饭吃一半扔一半,老师劝说和批评也不起作用。第三次,老师索性等孩子们吃完饭,吃他们剩余的饭菜。第四次,孩子们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因为他们看见老师吃自己剩下的饭菜。第五次,老师说自己的碗筷自己刷。下一次,老师安排孩子们轮流为所有人洗碗。再下一次,老师鼓励小朋友自愿帮助大家洗碗。再下一次,因为主动要求洗碗的孩子多了,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有资格为大家洗碗。孩子们回到家里,不仅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得很干净,而且还请父母也这样做,并且主动帮助父母洗碗。父母心疼孩子,不让孩子洗碗,孩子却执意要帮忙。如此一来,父母感到十分惭愧,因为教育了这么多年的孩子,却比不上读经几个月后的改变。我问这位老师其中的道理,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效果?他的回答是,其实孩子们并不懂什么大道理,他们看你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我们通常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而这位老师却把劳动变成奖励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教育。通过上面的例子,我想说明的道理是,教育有时候需要理论,有时候理论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现在城市里有很多人赌博, 打麻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做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的事情,却不愿信佛、学佛,更体会不到我们学佛的意义和价值。这实际上是他们心灵的问题,他们没有接触佛法的因缘,不知道学佛的乐趣。诸位来寺院里做义工,我看到很多人有时吃剩饭,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快乐,吃得津津有味。而这种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这种喜悦也是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所以务必要去观察和体会、分享别人的法喜,用我们自己的心去感受。人的一生要知道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生活的品质和心灵得到提升。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应该如何体现?答案就是“我为人人”,不断努力付出、奉献。否则自己的心就和别人的心越来越远,也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为什么会离自己越来越远呢?例如一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或者佛门里的一位法师,因为他到了某一个地方,做了某件事情,这个地方或寺院就会越来越有价值;相应地他也借助这件事情,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位德行高尚的法师,他讲经说法很精彩,即使不用麦克风,大家也会用心去听;反之,如果在一个很好的场景里,唱着一些很没有品位的歌曲,说着一些很没有价值的话,别人就不会喜欢听。世人的成就要通过外物的优劣多寡来体现,与之相反,我们佛教要用心灵的提升来体现和衬托外物的价值。世人往往过于注重物质,是色法;而佛教更加注重精神,是心法。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用心。做同样一件事,用心很重要。打个比方,搬砖头如果只是从这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再从另一个地方搬回原地方,反复地进行,就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把这些砖头和沙土堆积起来就能建成一座大庙。任何一座大楼都是由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我们看见,通过自己的劳动,楼房一天天加高,就会充满希望和喜悦,并愿意继续添砖加瓦。我们广化寺的殿堂房屋就是靠大家用建筑材料、出力用心建造起来的。同样的,我们坐禅念经如果念出了味道,就会愿意继续念下去。这说明,学佛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培养内心的力量,把心磨练得越来越深细、全面和系统。这样,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有了好的落实之处,就如同滴水溶入大海之中,永远不会干涸。有很多居士来广化寺住了几天之后,对寺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家学佛很多年,十分精进,诵经念佛,但是和在寺院的感受就是不一样,不可同日而语。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环境不同。他们在寺院这个大环境里受到强大的、共同的善法力量的熏陶,可以熏化内心无始以来的烦恼并慢慢把它冰释。我们内心的烦恼厚重如冰山,自己的力量却如同微弱的萤火虫,必须靠外在的猛火的热量才能把冰山消融,获得清明的智慧。在家的居士不管是打坐、诵经或是念佛,都不免会心烦意乱。而在寺院里,晨钟暮鼓,出家人的生活作息不是靠人为的召唤而是靠法器的声音来指挥的。它的声音使人进入有序的生活工作状态。出家人的生活和自然界、和法器的声音连成一体。世间人对外在的东西用烦恼的心去分析和判断,而出家人用智慧、用佛法去对待,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大家在寺院里透过做事来看清楚自己的本心,透过发心得到真正的法喜,实现生命最崇高的意义和价值。学佛三要听了同学们的心得报告,觉得大家进步很快。我们已经开始学习运用佛法,尝试让所学的道理能够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同自己的身心相融合,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更应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扎扎实实打好学佛的基础。以下略举修学佛法的三个要点,以资策励。第一,发心、发愿。世间上有许多人也懂得发心、发愿,但大多是为自己的家庭、事业、生活发心,为眼前的利益发愿。他们当中有些人尽管事业做得很大,但由于所发的心不够广大,所立的愿不够长远,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福报。我们佛弟子发的是广大的利他心,立的是长远的菩提愿。我们的心愿跟世俗的心愿不一样,获得的成就也就不一样。这些虽然说起来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从生生世世修学佛道的大事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果我们不发心、发愿,缺乏心力、信念的支持,就很难做得下去,很难做得好;而如果所发的心愿不能够跟实际所做的事情相联系,就很容易变成悬想、空谈,算不上真正的发心、发愿。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习发心、发愿,踏踏实实走好学佛的第一步。

第二,了解、理解。修学佛法不仅要时时策发自己的愿心,更要进一步了解整体事相,理解宗旨理念。平时我们很容易以个人当时当下的主观心态孤立、片面地了解某次法会、某项活动、某样东西、某一个人,并以此作为自己分析、判断相关人、事、物的唯一依据,这样往往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难对整体组织的运作状况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很难对整个团体的宗旨理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不能对整体事相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就容易产生曲解。也就是说,你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部分,就认为所有的都是这么一回事,而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如果对团体的宗旨理念理解不够,就会造成误解。也就是说,大家所共同努力的方向跟自己所认为的不一样。如此一来,就会逐渐形成个人与整体之间的违缘、与团体之间的疏远,并且会在这样一个充满曲解和误解的思维体系当中,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我们在面对日常的生活、学习时,只有发广大、长远的心愿,去关顾整体、缘念团体,增加了解以减少曲解,深入理解以纠正误解,才能够从整体运作中去把握宗旨理念,才能够透过事相的了解渐渐加深对义理的理解,才能够籍由了解和理解逐步确立佛法的正解。第三,服从、服务。发起了愿心,确立了正解,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实行了。这就需要服从师长教授、服务同行善友。如果师长有安排就去做、不安排就不去做,或者仅仅照着师长所说去做,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由,这只是一种机械的、初级的服从。随着我们程度的慢慢提升,光这一点是不够的。只有当我们能够透过师长的言语教授,领会内在的含义,并将师长的意趣付诸实施,才称得上真正的服从。服务就是将佛法的内涵借助事相显现出来、通过言行表达出来,利益同行善友,造福社会人群。因为人、事、时、地、物等实际状况的不一样,在今天这个时空因缘下成立的事情,换一个时间、换一种环境可能就不适合。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学习,从契合因缘的事行中切切实实地服务他人。当我们真正发起广大的利他心、长远的菩提愿时,一定会关顾整体、缘念团体,一定会通过了解与理解获得佛法的正解,也一定会付诸行动,努力服从师长教授、服务同行善友;而当我们真真正正做到服从和服务时,一定会加深对整体事相的了解和对宗旨理念的理解,也一定会在与整体的融合中增长利他心、从对团体的认同中坚固菩提愿。所以,发心、发愿,了解、理解,服从、服务,三者辗转相因、互为增上,构成了修学佛法的三个要点,并引导我们在三宝的摄受下,在师长的引领和团体的带动下,发起信愿、萌生正解、实践正行,踏踏实实渐次修学,勤勤恳恳累积资粮,直至证入无上佛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