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剑桥大学作主题演讲-把握汉传佛教精神脉络
发布时间:2024-10-28 01:30:48作者:药师经全文佛教在线海外讯 2014年11月23日,学诚法师在庄严肃穆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拜堂,面对剑桥大学二百多名师生,发表题为“慈悲、圆融、宏博——把握汉传佛教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神脉络”的主题演讲。主持人是礼拜堂的切尼主教(Stephen Cherry)与人类学家汉弗莱女爵教授(Caroline Humphrey)。主要到场嘉宾有:剑桥国王学院普罗克特院长(Professor Michael Proctor),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院长杰夫·沃德教授(Geoff Ward),剑桥嘉治商学院克里斯托弗·洛赫院长Christoph Loch),原剑桥大学副校长道森女爵教授(Sandra Dawson),剑桥大学副校监、原副校长安妮·朗斯代尔教授(Anne Lonsdale),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麦大维教授(David McMullan),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中国顾问理事会秘书长何玺阳居士。
演讲开始前,切尼主教致辞说,聆听一位来自其他宗教的导师分享其宗教体悟的机会是很少的。邀请学诚法师来这里讲座正是基督教基本践行之一“好客”的体现。汉弗莱教授细致的向观众介绍了学诚法师的弘法事业,认为正如佛教所言“一灯明千灯明,灯灯无尽”,分享将令幸福增长广大。
学诚法师在演讲中提到,佛法于19世纪在英国开始传播。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出家人、1902年出家受戒的阿难陀弥勒比丘便出自英国。1928年太虚大师访问欧美,与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默契会谈,开启了汉传佛教的弘扬之旅。
大乘佛法的包容精神是主动放弃自我对于名相概念、分别妄想的执着,吸纳对方文化的精髓,与其同愿同行,严土熟生。汉传佛教进一步发展深化了包容精神,产生了兼容并包的八大宗派。同样以宽容和自由作为文化内涵的英国国土,强调不断突破自我的剑桥精神,将是大乘佛法安住的最好土壤。
把握汉传佛教的精神脉络事关重大,否则很容易在卷帙浩繁的汉传佛教经典中迷失方向,产生一孔之见、宗派之见,甚至于以种种研究工具、现代理念来质疑汉传佛教的正当性、否定汉传佛教的合法性。
历史上,中国汉传佛教以“慈悲”的精神深契佛陀本怀,将源自印度佛教的如来藏思想发扬广大,奠定了心性论的中国佛教主流形态,更由此开创出了“圆融智慧”的汉传佛教重要特征。汉传佛教一方面圆融中国儒释道文化,实现“佛教中国化”,凸显佛教平和、融通的宗教性格,一方面圆融佛教学派,为汉传佛教的宗派建立奠立基础,将佛法圆融智慧发展到极致。如今,宏博的“人间佛教”既是汉传佛教因应时代挑战的智慧结晶,更是自身慈悲圆融宗教品格的逻辑必然。未来,如果尝试将汉传佛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文明的对话、汇通、转化乃至圆融,对人类的福祉将是莫大的功德。
演讲后,进入问答环节:
1)非常欣赏汉传佛教圆融的思想和智慧,但不管如何圆融,但总有无法解决的各诸如与人类的价值观念、天性或者政治理念等相关的种种冲突。或许汉传佛教能够为人类解决这些道德困境提供新的思路。请问汉传佛教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性道德困境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学诚法师举例以中国五十多个民族具有相同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能够和平相处,汉传佛教相继传入东亚其他国家并逐渐与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融合共生,并成为其文化主流之一的事实,说明汉传佛教采用包容的方法消除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分歧与冲突。
2)清朝的时候,藏传佛教跟内地的汉传佛教有过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但不知现在的状况如何,希望法师可以给予介绍一下,今日藏汉佛教间有否合作?学诚法师首先回答说,今日汉藏佛教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得以加强。首先举《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喻,介绍这部宗大师的著作如今不仅在藏地各宗流行,而且汉地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僧俗二众学习。同时师父又举近期刚刚结束的昆明讲经交流会上藏传、南传和汉传三个传统的法师同台说法的盛况,强调不管是哪个宗派,都要共同去面对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类,都要努力去探索彼此间合作的各种可能性。
3)在法师积极推广人间佛教的诸如慈善、文化及教育等方法上有无特别注重之处?在实际推行中遇到阻碍如何面对?
学诚法师解释说,人间佛教首先从理念上弄清楚。三世诸佛都在人间成佛,佛讲法主要面对的也是人类。除了去西方极乐、兜率净土以及他方净土外,主要的是要成就人间净土。而成就人间净土,在人间成佛,非仅一生的努力即可,而是二生三生乃至百千万生都在不断的努力。所以藏传有转世,而汉地所谓乘愿再来,即是在前生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发扬光大,在人间行菩萨道。通过修行,让自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有意义,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给人类带来祥和,这就是人间佛教,依此终能成佛。
4)请问英国的知识界如何研学汉传佛教,在英国培养慈悲和圆融的精神?
英国对佛教的接受能力和条件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正如在我刚才的讲座中所说,英国人崇尚超越的思想,佛教也主张超越,解脱自在。但二者有很大不同,佛教追求内在的自由和超越,而西方的超越痛苦要依赖于种种外在的条件。因此我觉得西方需要有佛教的这种开发于自心的自在和超越。过去汉传佛教的法师来这里的机会很少,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以今日我能在国王学院教堂做讲座而言,这里面所体现的包容精神与汉传佛教的包容特色相契,这也意味着汉传佛教将来跟英国各种宗教和学术机构的交流有着巨大的潜力。
5)汉传佛教是否具有成为西方社会流行宗教的潜力?为适应西方人的生活,汉传佛教需要作那些适应性改变?对西方人来说可从汉传佛教里找到最为相应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禅修对西方人会有帮助的。修禅能够让我们躁动的心停下来,趋向宁静,久而久之,内心的智慧就会开显,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开悟。汉传佛教的法师要多去了解西方文化,其中翻译就很重要,不仅要掌握语言,更要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和传统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译佛教的经典,才能真正让佛法走入西方人的生活,才能让西方人理解和接受正法。
6)佛教的基本教义和西方的基督教乃至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的共同或差异如何?
世界上任一个传统宗教之所以能够存世久远,必定有其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理由。各个宗教的教主无非是希望芸芸众生解除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痛苦和匮乏。各个宗教应回到各自宗教的本义上来看待世界上因为信仰的原因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发生在各种宗教信仰上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宗教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经济的原因或者政治的原因。所以如何来理解和定位世界上各种政治、经济和宗教各自的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就很重要。各个宗教宜应从各自宗教所主张的和平、仁爱、慈悲精神释放出来,世界就会越来越和平,人类就会愈来愈幸福。所以从各个教主对世间的关爱,对人类的关切上来说,所有世界性的宗教,尤其传统宗教应该没有理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切尼主教总结说,所谓人间的宗教,应该是一如既往地践行慈悲并在走向未来的信愿中体现这一内涵。在不同的信仰和传统间举行对话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慈悲的方式与他人相处是创造和平的超越之路,但现代的人们却因为终日忙碌而无缘走上这样一条宁静致远的道路。让我们努力给自己一点空闲,静坐思维法师今晚带给我们的教言。
全体冥想2分钟后,活动正式结束。听众们都普遍反响热烈,觉得法师的演讲涉猎广博,思路清晰,讲态沉稳,应对入流,令人充分感受到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同时也激发了大家深入了解汉传佛教的兴趣。
演讲开始前,切尼主教亲自带着学诚法师参观了历史悠久的国王学院礼拜堂。主教介绍了礼拜堂的历史,特别介绍了祭坛上面鲁本斯的名作《三博士朝拜》,讲述的是来自东方的三位博士远道而来为刚刚诞生的耶稣送来三件礼物的故事。因缘际会,演讲之所以选在此地,也许是暗示着“慈悲、圆融、宏博”正是来自东方的汉传佛教带给基督教的三件礼物吧。
同日下午,剑桥大学蒙古与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希尔德卡德·丁博格博士(Dr. Hildegard Diemberger)带领学诚法师一行参观了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佛教展品,里面有精美的佛像,隽秀的贝叶经梵文,制造纸张的原始材料,甚至还有一张承载数字化经文的现代光盘。
相关新闻:学诚法师剑桥大学演讲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