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人间佛教之成佛之道(二)

发布时间:2023-11-22 01:30:24作者:药师经全文
人间佛教之成佛之道(二)

作者简介

学佛的次第:(单元一)

一、佛法无边道有一贯

(一)佛法无边

1、不得入门无所适从

佛法如大海,广大甚深,无边无畔,这是修学佛法者共有的一种感觉。佛法教系的众多,义理的深密,行门的繁复,实在使人有处处珠玑,不知从何下手之叹!久学佛法的人,对此尚不免有所困惑,初学佛的人, 莫测佛法的高深,不得其门而入,无所适从,也就不足为怪了!

2、饮其一滴可得法味

佛法虽是这样的广大无边,然修学佛法的人,如果就自己权宜所近取而学之,即使一句或四句偈,也可以得到佛法的受用。犹如海水的汪洋浩瀚,需者自可按其需要,量腹而饮,以取饱足;即使尝其一滴,亦可以知四大海水之全味。佛法亦如是。无边佛法,有如甘露大海,饮其一滴,亦可以尽得佛法之妙味。

3、应机受益不必兴叹

法贵应机,药在对症,只要应机对症,由此而得到佛法的实益,固不必因佛法的无边,望洋兴叹而退没进修向道的心。

(二)道有一贯

1、修法相同得益有别

佛法观机施教,因机有利钝,故法有浅深,大小、空有、权实、显密,皆因机宜的不同而有如是差别的建立。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同是一法,因行者不同,受益各有等差。一样修行布施,有人因此得人天福业(来世是人身或者是天人)有人由此而趋向出离(成阿罗汉)有人从是而成波罗蜜多(成菩萨或佛)。由此可见,因为修行者的用心发心不同,故行有巧拙,而益有大小。所以,一切佛法,行之在人,大根人行之获大益(有慧根的人修行很快就获得大的利益)小根人行之获小益(相反则获小的利益)。

2、佛法一味不分大小

我们尚从佛法佛法平等一味去观察,则中边皆甜,固不必于中强分大小,重次二轻彼。佛说,三世诸佛皆以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而成佛,成佛之法,当然是大乘法。由此看来,同是一法,是大是小,说法迥异。这就不是我们倚傍门户所能自圆其说的。

3、浅深差别应机得益

佛法有其一贯之道,其中虽不无大小浅深的差别,只要学者随益而用,各称其机,都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的。

(三)依次学佛

1、依一般常道说次第

因为人的根性利钝不等,所以在进修佛法的过程中,有顿悟与渐入的不同。利根上智的人(聪明有智慧的人)可以不循渐次直接顿入(很快开悟)但终究利根上智的人少,所以,修学佛法还是要按正常次序一步一步的修学层次不能放弃了,再说那些有高智慧的人,他们的智慧也是经过多生多劫的修行而得到的,所以他们现在学可以马上顿悟,而这也是他们在多生多劫前一样,一步一步修来的。

2、依次修学最为稳当

一切世出世间的功德,都是从因缘而生起的,所以,修学佛法,要循次渐进,不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急求速成,这是入门的通病,因为众缘未具,结果必无所成就。学佛的目的在利己利人,而欲达成这种目的,最稳当的办法就是遵循圣教所开示的一贯之道,循序渐进,才有把握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下一堂课我们就开始按照印顺导师所著的“成佛之道”科注本,开始我们的修学佛法的第一步。

四谛,也称四圣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佛教徒要依佛陀的教义修行,最终达到寂静涅槃。

四谛

苦:因烦恼习气带来了苦逼

集:是贪嗔痴的原因

灭:断贪嗔痴达到涅槃

道:所以要修八正道

八正道Aryastangika marga 也称八圣道,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要达到佛教最高境界(涅槃)的八种修行方法和道路。

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观念 坚持真理

正思维:正当思维,远离贪嗔痴等杂念

正语:好话,爱语,不说谎话,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正业:正当的职业和经济来源,不做和杀生,偷盗,邪淫有关的职业

正命:正当的生活

正精进:努力,勤勉,改掉坏习气

正念:正当念头,觉知

正定:禅定

波罗蜜paramita 又音译波罗蜜多,意译有“度”、“度无极”、“到彼岸”等。是指,依波罗蜜的修行,可以使人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的意思。般若是至高之善的智慧。所以从至高无上的布施到至高之善的智慧,乃成为最圆满的“六波罗蜜”这就是作为菩萨需要修行的方法。

六波罗蜜(六度)

布施:dana 檀那 施 善行(法布施 财布施 无畏布施)

持戒:sila 尸罗 尸 戒,戒行 戒律

忍辱:ksanti 羼提 忍

精进:virya 毗梨耶 进

禅定:dhyana 禅那 禅 静虑

智慧:prajna 般若 智 慧

四摄法,是菩萨度人的四种方法,摄受众生,摄是取得信任的意思,使其依附,听经闻法入道,最终获得解脱。是以布施为中心之菩萨慈悲行的综合。

四摄法:

布施:以财布施 法布施摄受众生 依附受道

爱语:以好话 善言摄受众生

利行:以身口意善行摄受众生

同事:依众生不同根性,幻化成其喜欢的模样方式,摄受众生

《成佛之道》分享学习:之前在说到佛教的分类,有提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小乘和大乘佛教已经了解(公众号上期:《人间佛教之成佛之道(一)》有分享)。关注本公众号,查看历史记录即可找到。

学佛的次第:(单元一)

二、循三士道次第而进

(一)从教法的浅深次第说

1、五乘教法与三士道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修学无上甚深的佛法,也应如此。佛法虽无边,但总括起来,可以摄为三士道的次第或五乘教法的次第。这虽出在佛经,但三士道的次第,详见“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论”;而五乘教法次第,可参看太虚大师(印顺导师的老师)的“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2、二者的相摄表

五乘佛法与三士道的次第,相摄情形如下:

(二)以相依相摄说

1、共与不共法的意义

五乘教法与三士道,名数不同,而义理一贯。乘以运载为名,法以轨持为义,道以游履受称,皆为修行者由生死此岸以达正觉彼岸所必遵循的途径。也是学佛人趣向正觉解脱由浅入深的次第。菩萨乘虽高,然没有人天善法及二乘解脱做根基,菩萨乘是建立不起来的。我们修学佛法,也要这样由浅近的境界逐步增进累积直到高深的境界。后的必有前,前的累积后。所以凡是前的法都称为“共法”;而最后的法称为“不共法”。

2、五乘共法是学佛的基础

我们如果连五乘共法的五戒十善功德都没有,而妄想完成三乘圣者的解脱,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如果智慧是中上的修学者,依照五乘佛法的浅深次第去修学,对于五戒十善等人天善法决不会以此就满足了,一定会向上求更深的法。人天善法具足了再修三乘的解脱,就容易趣入了。所以这并不是枉费光阴。反之,如果是智慧偏低的修学者,但却妄想得上上乘法,这和那妄想得空中楼阁一样,是同样愚痴的,其结果是远者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连近者小者的利益也丧失了。

(二)以相依相摄说

3、学佛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修学佛法不能忽略进修上的实际情况。世间一般的事业无不是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而扩展起来的,何况进行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依次第修学怎么能达成呢!要不以浅近的功德利益而满足,得继续前进,人天乘法或声闻缘觉乘法在修菩萨乘的修学者看来,这些都是修学达直大乘的基础,而最终以达到最高境界-成佛!

4、大师开示道次除弊病

基础未立,大法不能凭空而起,结果只有徒托空言,侈谈玄妙,所谓修行,也只是杂乱无章,趋间就易,越省事就越好,有的修行者连五戒十善都做不到。这些都是没有得到佛法的善巧,不懂要依循进修佛法的正轨而向上进修所致。宗喀巴大师和太虚大师等针对这些弊病,倡导修三士道和五乘佛法的次第,使人知道浅深佛法之间,前后相连,从浅入深的一贯次第,须依照这样渐次逐步上进,才可获佛法的真实利益。

关于上面所提到的从最初我们先要修学的人乘,天乘(修人天福报,也就是修来世继续做有大福报的人或者是在天上做天人的)必须要修五戒十善,所以什么是五戒十善,接下来我们会具体教学的,一些初学者别急(但皈依的佛弟子都会懂五戒十善的),大家跟着丽骐一起,按照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逐步精进修学,循次前进,终得正果!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印顺导师顶礼厚宗上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