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情—读书、教子

发布时间:2023-11-19 01:33:45作者:药师经全文
人生最快乐的两件事情—读书、教子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快乐,可是到头来,一点都不快乐,原因很简单,是追求快乐的方式方法错误了,起步方向错了,与快乐永远不会见面。一位圣子说:“我拥有快乐,不是因为我拥有得太多,是因为我要求的太少。”这是一种有大智慧的人,说出的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淡定的人生体验。人生难得的是快乐,要想真正得到快乐,我们只需做两件事情:读书、教子。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一、 至乐莫如读书

人生在世,犹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航行,又有风、又有浪,前无岸、傍无伴,心中没有主心骨,势将惊慌失措;所以我们应随时求助于古今圣者之名言,以为安身立命之准绳,然后可以摆脱急流险滩,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舟船的航行要靠航标灯的指引才能到达目的地;车辆行驶要靠交通规则的约束方行驶到终点,那么人生之路有没有规则可循呢?人生的交通规则是:孝亲尊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人,学习圣贤哲理,诚于中,行于外,必定成为世人的老师与模范。正像孟之说的那样,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呀,我也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人啊。如何做到:孝亲尊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呢?《三字经》、《弟子规》、《孝经》是落实人生之路的交通规则的必修课。《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开篇说“首孝弟”。《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刚来到人间的时候,本性是相同的,都是善良的。然而习性各自不一样啊。习性是后天的习染,一切不良的嗜好,无止境的享受,贪得无厌,腐化堕落,行为败坏,丧失人性,随着习性的膨胀,为所欲为,后果不堪设想啊。因此我们要长养善良的本性,克制不良的习性,达到纯善至善。读书,明理,心安理得。理得坦然,心明眼亮。懂得孝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德的根本。要长养孝顺、友爱、忠诚、守信、有礼、行义、廉洁、知耻这些美好的品行,把这些品质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在人生的旅途中时刻尊循人生的交通规则,这样我们的人生是无比快乐的。如果不遵循人生的交通规则,他的整个人生轨迹是灰暗的和不如意的,浑浑噩噩的人生何乐之有啊?在民国时期,纵使拥有一百万美金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因为这是利用职权,行贿受贿得来得赃款,因此他整日绞尽脑汁,不择手段,一旦事发,十分惶恐,如坐针毡。南侧海部长又有和乐趣呢?电视连续剧《金陵秘事》。

二、 至要莫如教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面对孩子撒谎,面对学生打架,作为一个家长,或者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如何规劝与教育他们呢?据蔡礼旭老师说,有一对父子,孩子十六岁已经学会开车。有一天父子相约开车出门,到了一个风景区,孩子要去加油,便约定下午四点在这里碰面。孩子加好了油,还有一段时间才到四点,便就进去看了一场电影,打算看完电影再回去接父亲,结果一看电影,忘记了时间。等他想起来时,心里也很焦急。这个孩子没有学过《弟子规》,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他就跟父亲说:“车子坏了去修理,所以回来晚了。”父亲说:“你怎么可以骗我?”孩子接着说:“真的是因为车子坏了。”父亲又说:“我已经打电话到加油站去了,他们说整个下午车子都在加油站里,根本没有修理。”儿子一听很惭愧,东窗事发,被爸爸知道了。

接着父亲就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但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生气。我教了十六年的孩子,居然会这样骗我,是我教育失败了。所以,我要好好检讨这十六年对你的教育,我要自己走回家。”那里离家有18英里的路,走回去可能已经半夜了。父亲很坚持,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边走边反省,儿子开着车在后面慢慢地跟着。这一次对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大的震撼,他会很内疚。孩子对这件事会记多久?终身不忘!相信这趟旅途是他所走过的最长的旅途,也是他父亲给予他最成功的教诲。所以,父亲规劝与教育孩子要时时以一个反省的态度来感化小孩。

我们从整个事件来看,好像看不到父亲的快乐,表面上看起来是生气、难过、反省,正是由于父亲一番真诚的难过与自责,才对儿子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才对儿子撒谎的不良行为有一个深深地触动。孩子以后果真有了改正,果真像颜回那样不贰过了。这种喜悦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是十分珍贵的。

父子之间,当事情发生时,当境界来临时,作为父亲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确实为子女着想,不带有一丁点的个人情绪,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规劝与教育子女。上面的那位父亲就是用一种理智的、智慧的方式处理的。说来很惭愧,后学的儿子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粗心大意,出现了一点点纰漏。因为有一科副科成绩不及格,尽管是副课,但它会影响毕业,因此要补加一科驾照考试,需要补交3000元人民币。当时,后学在办公室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得知这一消息,在电话里劈头盖脸的,把儿子好一顿批评,批评的时间之长,语气之严厉,如今简直无法形容,只是觉得儿子在电话的那一端,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后学当时只是心疼那三千块钱了,没有明确的告诉儿子,人生重要的不是金钱,最重要的是勿要粗心大意,这将是一个人的致命伤。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内疚。因为后学沉不住气,沉不住气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哪来的快乐呀?

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孩子的老师呀。那么面对一个学生手持泥快,要打向另一个男学生的时候,作为老师要怎样来处理呢?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北京育才中学担任校长时,一天他正在巡视校园,他发现男生王友同学,用泥快要打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校长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的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走过来,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递给王友,并说:“这是我奖给你的,因为你遵守时间,准时到来,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愕的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愕了,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快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是因为你很正直善良,又有勇气,应该奖励你呀!”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有勇气,我也不应该打自己的同学呀,我错了。”陶行知满意的笑了,紧接着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认错,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从那位父亲与陶行知校长处理这两件事情来看,都宽恕了对方,一个是自责,一个是包容。父亲的自责,“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则人矣”(魏禧)。校长的包容,“时时体悉,件件从宽”(吕近溪)。“怒”和“恕”很相近,发怒,就是成为感情的奴隶,宽恕,就是为对方考虑。“人情不可拂,常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袁氏世范)。

“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吕新吾)。那位父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陶行知校长完全从王友同学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了“善相劝、德皆建”《弟子规》。这个“善”的真正含义,恐怕不仅仅是友善,友好的意思吧。已达到了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的境界了。陶行知校长一点私心杂念都没有,什么校长的尊严啦,学校的声誉了,什么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啦,什么都没有,内心一点染污都没有,在王友面前,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尊贵卑贱关系,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关系,一种纯善至善的师生关系!陶行知不愧为大教育家,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陶行知对王友同学心诚色温,气和词婉,面带微笑,十分感人;王友同学对陶行知校长由惴惴不安到眼睛瞪得大大的,由惊愕不解到释怀悔过,这种愉悦之情,师生双方永远不会忘记的。

亚洲书亭敬呈各位师长、朋友

2012年4月6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