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发布时间:2023-07-10 09:31:20作者:药师经全文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九六九年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

  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壹、前言

  相信这一部《华严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现在限于时间的关系,不能详细讲。为什么?如果要详细讲的话,六个礼拜恐怕连一个题目都讲不完,所以现在就简单一点讲,先讲一讲这部经的来源。

  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边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的大乘经典里边是最长的,可是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大华严。

  这部经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不过已经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后,这一部经并没有留传到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这部经。被谁请去了呢?被龙王请到龙宫去供养,天天叩拜这部经典。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到绝顶,再没有人比他聪明的了。他把世间所有一切的文章、论议、经典统统都读完了,所以发心要到龙宫里去看藏经。他在龙宫里看见了这部《华严经》。《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你看有多少!一个世界的微尘已经就无量无边了,大千世界的微尘就更多了。

  怎么叫大千世界呢?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这是一个世界。积聚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一千个月,这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这算一个中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这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边的微尘已经就数不过来了,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偈颂,那就更数不完了。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所谓“一四天下”,“一”就是一个须弥山,“四”就是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叫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微尘数那么多的品,你说这有多少?我也算不过来。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那么多。下本有十万偈颂,四十八品。这位龙树菩萨的记忆力非常好,他把下本记到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以后又由印度传到中国。传到中国的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九品没有传到中国。

  释迦牟尼佛分别在七个地方,一共是九次法会讲了这一部《华严经》。你如果能把这部《华严经》明白了,就是得到佛的全身了;你若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你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是都不完全,你若能明白《华严经》的道理,那就把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这《华严经》就比如大海,其余的经就如小小的河流一样,小小的河流和大海是不能比的。现在这个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少之又少。如果说没有,我们现在这不讲了嘛?怎么可以说是没有呢!甚至于,有人学佛法学了一生,连《华严经》的经名都没有听过,你说这是多么可悲!这一部《华严经》不要说是讲,就是这么念过去,也很少人能把它念完一遍。念一遍最快也得要二十一天,所以这一部经是难遭难遇的。

  这部经的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这么说: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在菩提树下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了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了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了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了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了一品六卷;第七会又在普光明殿,说了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了一品七卷;第九会是在逝多林,说了一品二十一卷。逝多林,就是现在所谓的坟场,是埋死人骨头的地方。这是说的下本的七处九会。

  这下本前边的三十九品、四十四万五千偈,后来传到了中国,还有九品、五万五千偈没有传到中国。这部经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已经都全备了,所以在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经》时,认为这部经已经可以作为全经了。

  这位清凉国师就是华严菩萨的化身,怎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化身呢?因为他就专门讲《华严经》,不讲旁的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两只手长过膝盖,有四十颗牙。我们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几颗,有四十颗牙的这就出贵人,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颗牙,这位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他的眼睛在晚间看起来有光的,眼睛放光,白天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一样,但他那眼睛总是定定的不动。他在建中四年时,写了一部《华严疏钞》;这部《疏钞》,是《华严经》补注中最有名的。

  在没有写《疏钞》以前,他就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加被,就是帮他忙。有一天晚间,他就作一个梦,看见山峰都变成金色的。等梦醒了,他知道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从此之后,他写《华严疏钞》就这么顺着笔写,也不加思索。我们一般人写文章,差不多都要想一想、写一句,想一想、写一句。他不需要想,就像抄东西那么快。经过四年的时间,就把《华严经》注成了。书写完成之后,他又作了一个梦。这个也不一定是梦,不过他就有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龙,由他这一条龙又变出千千万万、无量无边这么多的龙,飞到其他的世界去。这就是看到华严的境界了,一般人就说这是表示流通的意思。

  清凉国师身历九朝,为七帝门师。他一生经过隋、唐九个朝代,做七个皇帝的师父。他圆寂之后,有一个印度和尚到中国来,在半路上就遇着两位青衣童子。这和尚是个证果的阿罗汉,就把这两位青衣童子在虚空中给留下来,问说:“你们到什么地方去啊?”青衣童子说:“我们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去供养。”这位罗汉到了中国后,就对皇帝讲有两个青衣童子来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大约是说的清凉国师。于是乎就把他的坟给打开,一看果然缺了一颗大牙。这一些境界都是妙不可言,你看!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清凉国师才有那种奇特的相貌。

  依照清凉国师的判法,这一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然没有完全翻译成中文,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已具全。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一些个大菩萨,如果不是菩萨的境界,他就不会讲《华严经》。华严的境界是最妙最妙的了,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贰、释经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在听经前,一定要先认识所听的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的经典。谈到大乘、小乘,今天给各位讲一个公案听一听。在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和哥哥无著菩萨是两兄弟。无著菩萨学习的是大乘教理,可是世亲菩萨因为有一种不很好的因缘,所以就入了小乘的佛教里边去学习小乘的教理。这位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无著菩萨总想要度他信大乘的法门,但没有力量令他的弟弟相信。

  他这个弟弟就专门赞叹小乘法,说大乘法不对。后来无著菩萨就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叫人去请他的弟弟来探病,说:“我年纪这么大了,又病成这个样子,你再不来看我,以后就没有机会见面了。”于是乎他弟弟就来看他。他就对弟弟说:“我已经要死了,我所读的大乘经典你可以看一看。你若能看,我死了眼睛也可以闭了。”他这个弟弟来探病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就把大乘经典拿来看。他看什么经典呢?就是这部《华严经》。

  他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好像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又好像大梵天王的网罗幢孔孔相摄一样。这时候,他知道自己以前错了,就大叫:

  “快给我拿一把宝剑来!”

  “你拿宝剑做什么?”旁人就问。

  “我要把舌头割下来。”

  “你为什么要割舌头?”

  “我以前尽用我这个舌头赞叹小乘法,毁谤大乘经,这是有罪过的,所以我要把它割下来。”

  他哥哥一听,说:“你不必啊!”

  “为什么?我这个罪过太大了,我一定要把舌头割下来。”他说。

  “譬如你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要起身是不是还要藉着地的力量呢?你不能倒在地上就不起来了。你要起身的时候,就用手这么一按地就起身了嘛。以前你用舌头赞叹小乘,毁谤大乘,现在你可以用你这个舌头来赞叹大乘啊!”他哥哥说。

  世亲一听,这也有道理,于是不割舌头了。后来他就入山修行,学习大乘经典,也造了一部《十地论》。《十地论》造成的那一天,大地就震动了,他口里也放出光来。这时候,国王就来见他,说: “你是证阿罗汉果了吗?”

  “没有,我没有证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

  “你没有证阿罗汉果,怎么地动了,你的口里也放光呢?”

  “因为我年青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现在这部论造成了,所以地就震动,我的口里也放出光来,这并不是证果。”世亲菩萨说。

  “原来这部《华严经》这样的微妙!”国王说。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意思是到达这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解脱境界。本来解脱是没有境界,有境界就不是解脱。那为什么又说解脱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一个譬喻,根本就没有这种境界,因为到了解脱时,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解脱。

  “普贤行愿品”:普贤,所谓“道遍宇宙曰普,德邻极圣曰贤”,意思是他的道遍满宇宙,他的德行和最高尚的圣人是一样的,和最高尚的圣人作邻居了。行愿品,“行”是他修行的大行;“愿”是他所发的愿。普贤菩萨修行发的行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里边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凡是佛说法都有弟子请法,华藏世界海,以《华严经》为主,这部经的请法主就是普贤菩萨。《妙法莲华经》是由舍利弗尊者请法的,《楞严经》是由阿难尊者请法的。请法主又叫当机众,这一部《华严经》的当机众就是普贤菩萨。

  参、释译题

  唐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

  这部《华严经》前八十卷的翻译人是实叉难陀法师。“实叉难陀”是梵语,翻译为“喜学”,就是欢喜学习。他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把这部《华严经》翻译成中文,译成之后,武则天就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天降甘霖,下的雨都是甜的,象征这一部《华严经》是非常的重要。经文翻译完成,由贤首法师讲解这部《华严经》,当讲到微尘世界刹海震动这个地方的时候,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就下了一道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这部《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难尽!

  这一品,是唐朝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的。罽宾国,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是所有的一切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翻译这一品经文的三藏法师名叫般若。“法师”也可以说是“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师父;又可以说是“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于人。“般若”是梵语,翻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直接把“般若”翻译成中文,而保留梵音呢?因为它是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因为尊重它,所以就不翻译。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将这一部经典从印度文翻译成中文。

  肆、释文

  A1. 结前所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在前边那一品说完之后的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这位道遍宇宙,德邻极圣的普贤菩萨。“菩萨”是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 Bodhisattva”,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萨就是“觉有情”,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什么叫有情呢?所有一切众生都叫有情。

  今天 Jerry 问花草若是无情,怎么又会有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就略略讲一讲。

  草木虽然是无情,然而还都有性。有什么性呢?有生性。什么是生性?“生性”就是儒教所讲的仁。这个“仁”,就是性,又可以说是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母。我们人有没有这个“仁”呢?人当然是有“仁”了,人若没有这个“仁”就不叫个人了。不叫人,叫什么?随便你叫什么都可以。就因为有这个“仁”,所以就叫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为道,这就是个道。

  一切草木也都有这个“仁”。你看草木都有个生机,春天到了,它就生枝长叶,然后开花结果,这都是因为它有一个仁的性。花草树木不单有仁的性,也有一种很愚痴的这种知,这个仁的性只是很小,所以你剪花的时候,那个花就出声了,发出一种畏惧的声,不过我们人听不见,若用一种科学的仪器就可以听得见,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为什么它有声呢?因为它也有性,只不过这个性不具足而已,就只有一点点。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树木就连一盎斯都没有,就只有像头发那么一点点。但这只是譬喻,你不要就认真了,说:“那个法师说人有一百磅的性。”不是的,你不要执着。为什么花草树木也有性?为什么花草树木久而久之就有一种感觉呢?因为它们生长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在中国就有樟树求戒,也有白果树受戒的情形。为什么它们可以受戒呢?若说它们没有情,怎么又会变成人形去受戒呢?这岂不是太矛盾了嘛!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境界,所以就认为这是矛盾的;你若知道了,这就明白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因为它和人住在这个世界上久了,年纪老了,经验也多了,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来,也就是有仁了。有了仁,然后就有一种情感;有一种情感,也就想受戒。在没受戒以前,它不知道做了多少坏事,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所做的不对了,于是就想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但度有情的,连无情的一切花草树木也都要度,令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所以叫“普贤”。他所有一切花草树木,他都要度的,你看这种行愿多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度人、度有生命的,他连没有生命的也都要度。“菩萨”二字,又可以翻译为“大道心众生”,菩萨也是个众生,不过他的道心大;又叫“开士”,菩萨是什么都公开的,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小菩萨。谁是小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小菩萨,当菩提心发得久了,这就是大菩萨。好像最初受菩萨戒就是个小菩萨,当菩萨受戒久了,又能依着菩萨戒去修行,这就是个大菩萨,再过三百年、五百年就变成一个老菩萨了。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最殊胜的功德。什么叫称扬?称是称呼,称呼佛、世尊。赞是赞美赞叹,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

  什么是“如来”呢?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佛以前都有很多的名号,因为太多了,人不容易记,所以就减少成一万个名号;一万名号还是不容易记,又减少成一千个名;一千个名号还是太多了,也不容易记,于是又减到一百个名号。因为众生的记忆力都很不好的,这一百个名号还是记不住,所以又减成十个名号。“如来”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如”是不动的意思,就是静;“来”就是动的意思。所以“如来”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又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这是静;“来成正觉”,这是动。虽然在名称上有动有静,但在佛的本体上却是非动非静,动静不二;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怎么说呢?因为动是从静中生出来的,静也是从动中显出来的,所以动静不二,这叫如来。

  普贤菩萨在前一品赞叹如来的功德,是胜过一切的功德,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也不能比。如来的功德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虽然是说不完、讲不尽,可是普贤菩萨还是用他广大的行愿,来赞叹如来这种特别殊胜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这个功,你要立才有功;德,你要做才有德。怎么叫立功?举一个例子,好像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对学校尽心尽力,而在薪金所得之外,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又做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功。德是做对一切人有好处的事情,助人还不求代价,代价就是报酬。譬如你布施给某一个人五万块钱,你不在这五万块钱里有所希图,希望将来或者可以得回五十万,你若有这种心理这就没有德了。要施恩不求报,对任何人有好处都不希望他报答,也不希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德。

  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说作德要做这个大的,小的德就不要做了。什么是小德?凡是对人只有很少的利益,虽然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但是德再小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也就大了;你若是不做,永远都不会有德的。所谓“道是行的”,修道就是要去修行,不是口头上说修道,一天到晚念着修道,却始终也不修行,这叫“口头禅”,没有用的。同样的,这个德也要去做去,你若不做就不会有德,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如来的功德是不能赞叹穷尽的。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之后,告诉在华严法会上所有无量无边的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诸菩萨”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菩萨,也可以说是很少的菩萨。因为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这个“诸”字若当语助词,就是说话的时候帮助语气的一个助词,可以当“一”字讲,那就是一个菩萨。若是按着多的意思讲,“多”就是“诸”,也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萨。那么在这地方的意思究竟是很多,还是很少呢?在这华严海会上不能当“一”字讲,不能当一个菩萨讲,为什么?因为华严法会里的诸菩萨有无数那么多。

  善财童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神通可大了,他的神通妙用是最不可思议的。这位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就因为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所以把中国的佛教就影响得很复杂。怎么复杂呢?有一些佛教徒就要学善财童子,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我最低限度也要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师父,这不是太多吧!”这种行为是最迷信、最不正确的。我从来最反对这一件事,我并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的出家人作师父,是因为这在佛教里是一种最坏的风气和习惯。

  有人就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他怎么不是最坏的?中国人拜三十个、四十个师父就是最坏的呢?”什么事情都有它的真理,善财童子之所以有五十三个师父,是他第一个师父教他去拜第二个师父,是他师父叫他去的,不是他自己听说某某人是一个有道、有修行的,于是也不告诉他的师父,就偷偷地跑到那地方又拜了一个师父,这叫“拜了一个师父,背了一个师父”。“背”就是背叛了,违背的意思。你若是对你的师父好,为什么还要去拜另一个师父呢?好像我们人有一个父亲就够了,只有释迦牟尼佛可以作我们第二个父亲。我们总不可以去找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么多的父亲嘛!师父是我们出世的法身父母,你拜那么多师父干什么呢?

  善财童子把他第一个师父所有的道德、学问和神通妙用都学完了,他的师父也没有什么可教他的了,所以就教他到南方去拜某某人作师父。他到那地方拜了另一位师父,拜了师父,又把这师父的一切本领和一切能力学完了,这个师父又介绍他再到南方去拜某一位尊者,或是某一位菩萨,或某一位比丘作师父,说:“他的道业比我更高。”这是他的师父介绍他去拜别的师父,不是他自己偷偷摸摸地去拜旁人做师父。第一个师父介绍第二个师父,第二个师父又介绍第三个师父,乃至于介绍到第五十三个师父。他把这五十三个师父所有的神通妙用都学到了,所以善财童子的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你不要以为他是个小孩子,他的本领很大的。

  中国的佛教徒因为受这种的影响,也各处乱拜师父,拜完一位,又偷偷摸摸去拜另一位师父,拜了一个又一个,这都是佛教的败类。所以我在中国或香港时,凡是已经皈依过三宝的人想再皈依我,我是不收的他们的,为什么?我认为他是最不好的一种佛教徒,因为不是他师父教他来拜我,而是他自己偷偷来的,这是违背良师。尤其这个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不可以一次又一次皈依。受戒可以,你受三戒、四戒、五戒、八关斋戒、或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受多几次都可以。但皈依只可以皈依一次,拜师父只能拜一个师父,不可以东拜一个师父,南拜一个师父,北拜一个师父,西边又拜一个师父。这样子将来你死了,究竟要到哪一个师父那儿去作徒弟呢?没有地方去了,根本就无所皈依,因为师父太多了。尤其在佛教里头,我们要讲真理。

  中国的佛教徒里,转来转去都是这几个老佛教徒,他们从小就皈依,以后又左一次、右一次皈依,这一生甚至于皈依了几十百次。你问他:“什么叫皈依?”他把眼睛睁着,没有话讲──不知道!皈依了几十百次,不知道什么叫皈依,你说这可怜不可怜!他说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他师父,他都皈依。但是,我相信他一个师父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都没有相信。你要信,相信才能得救的;不相信,根本就不会得救的。尤其在中国,比丘之间互相闹意见,也都是因为徒弟的关系。好像这一个法师的徒弟跑到那一个法师那儿去了,无形中就表示这一个法师没有道德。如果他有道德,怎么徒弟会再另拜别的师父呢?于是乎,两个法师之间就生了意见了──“你把我的徒弟给抢去了!”法师和法师就斗起法来了。一斗法,两个人的本相都现出来了。什么本相?这无明火大发。这都是因为徒弟偷偷摸摸去皈依的缘故。你就怕我把你的徒弟给抢过来,我也怕你把我的徒弟给抢过去,都跑到这个上来了。

  这是佛教一个最坏的习气,我希望美国这儿不要有这种的事情发生,皈依只皈依一次。你想要皈依不是吗?你就去找一个好的师父,皈依之后就不要再背叛师父,不要做个叛教的徒弟来违背师父。

  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这把中国的佛教影响得有不正确的风气和习惯。在美国佛教还没有普遍时,不要把这种毛病流行开来,不要令人有这种的习惯。好像耶稣教、天主教的领洗只有一次,不会说这一次洗得不干净,再洗一次,洗来洗去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佛教里边不需要这样子,不要皈依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说:“我头一次皈依大约佛不知道,所以我再来第二次。”你头一次皈依,佛若不知道,那第二次、第三次,到第一千次、一万次,佛也不会知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佛不会睡着了,说你这儿皈依,他没看见。佛是大觉者,你心里若真正想要皈依佛教,他已经就知道了,所以说感应道交是不可思议的。你如果说佛不知道,那你根本就不信佛,根本也就没有皈依,这样你就是皈依几千万次也是没有用的。

  你皈依以后,一定要尊师重道,要对师父恭恭敬敬的。我现在讲这个道理,并不是要我的皈依弟子来恭敬我,因为我觉得我的皈依弟子对我已经很恭敬了,不需要叫他再恭敬。皈依之后,切记不要违背师父,不要不恭敬师父。不恭敬师父的人是会堕地狱的。堕什么地狱?讲《地藏经》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千刃地狱”吗?不孝顺师父的徒弟就会堕到那个地狱。有一种徒弟不但不顺师教,不依照师父所教的道理去做,自己还要别开生面,依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且还毁谤师父、骂师父,甚至于打师父、杀师父、毒死师父,用种种的方法来害师父,这都有的。你不要笑啊,这个世界什么众生都有的。好像坐师父的凳子、随便玩师父的钵,这都是犯过的。除非是师父叫你这么做,如果师父没有叫你这么做,你自己就冒冒失失去做,这都是犯过的。这种关系是很重要的,这不是说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有师父在这儿,做徒弟的就没有自由,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毁谤师父,不能背着师父来互相谈论,这样都是犯口过的,都是犯罪业的。

  这一段文是说如来的功德说不能尽。“善男子”:你们这些皈依三宝、受过五戒、修持十善的善男子,我现在告诉你们。“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佛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经过不可以言语说、不可以言语说,这么多诸佛国土,极微尘那么多的劫数。极就是到极点了,到什么极点?到微尘的极点。微尘的极点是什么呢?就是邻虚尘。这个邻虚尘是人的目力所看不见的。我们现在从太阳照进窗户透光的地方可以看见微尘,这是能看见的。把这能看见的每一粒微尘再分成七分,这叫邻虚尘。这种邻虚尘你的目力就看不见了,这就叫极微尘。“相续演说,不可穷尽”:经过佛刹极微尘数这么长的时间,接接连连相续不断地来演说如来的功德,也说不完的。

  A2.正示普因(分二)

  B1.长行 B2.偈颂 B1.(分三)

  C1.正显普因分 C2.显经胜德分 C3.结劝受持分 C1.(分四)

  D1.标示所应 D2.征列名数 D3.牒名别解 D4.结益令知

  今D1.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如果有众生想要成就佛的这种功德。是不是单单佛才可以有这种无量无边的功德,一般的众生就没有份呢?不是的。佛教是最平等的,绝对没有这种专制和独裁的思想在里边。佛教讲人人皆可以成佛,而且不但人人可以成佛,就是一切飞、潜、动、植的众生也都可以成佛。天上飞的,水里潜藏的,这一切的动物、植物、树木花草、胎卵湿化四生十二类的众生,也都可以成佛的。不是说只可以我成佛,你不可以成佛,没有这个的。也不像某某宗教说:“只有我这一个神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成佛,只怕你不成,你成了就是真佛,没有一个假佛的,所有的佛都是真佛,所有的众生都可以成为真佛。不是说只许可我成佛,不许可你成佛,这种的教义太狭小了。就单单你一个真神又有什么意思呢?那就变成一个孤独的神了。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佛是很多、很多的,而且佛佛道同,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

  我们一切众生,想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应该修行十种广大的行愿。这十种广大的行愿修成功了,就可以得到佛这种的功德。

  D2.征列名数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何等为十”:什么是十种的广大行门呢?这是问十种广大行门的名目。

  “一者礼敬诸佛”:第一就是礼敬诸佛。礼就是有礼貌,有礼法。礼是彼此恭敬的一种表现,你对人有礼貌,别人对你也会有礼貌。礼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人之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一种礼,人如果没有礼貌,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分别了。为什么要有礼貌?就因为我们对旁人有一种恭敬的心,所以就行一个礼。我们恭敬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礼,对佛更需要有礼貌而恭敬。

  以前中国人也不愿意向佛叩头,和现在的美国人是一样的。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有很多人告诉我说,美国人最不愿意的就是叩头、拜佛。我说:“那最好!他不愿意叩头,我一定要他叩头。他如果不叩头,我就不教他佛法,这没有什么客气的!”你叩头,我就教你佛法;不叩头,你想和我学佛法,我也不教你。为什么?你对佛都没有礼貌,我又何必教你呢!以前中国人也是这样,信佛是信佛,就是不愿意叩头、拜佛,和那个猴子一样。猴子不懂得拜佛,你教它,它也不愿意。还有马、牛也不会拜佛,它心里虽然恭敬佛,但它也不拜佛。以前的中国佛教徒就是这样子,对佛敬而不礼,心里虽然信佛,但是不拜佛。

  北魏时,西域勒那摩提尊者看见中国人这种情形,信佛而不拜佛,这是没有什么用的,于是乎他就到中国立了七种的礼法,来教化中国人拜佛。佛教传播到各地的这种情形,到处都差不多的。佛教最初传到中国,中国人不愿意拜佛;现在传到美国,美国人也不愿意拜佛。为什么不愿意拜佛?就因为从来也没有拜过,因此就有一种我相、我慢,认为这个我比须弥山都大,怎么可以拜佛呢?于是乎有的人看人家拜佛,他就往那儿一站,像个木头似的;有的看人家拜佛,他就往那儿一坐,像一块石头似的,有种种不同的样子。

  我们信佛的人必须要拜佛,连佛都不拜,怎么谈得上信呢?所以我们必须要礼拜佛像。有人说:“这个佛像是木雕的,我们拜他有什么用啊?”并不是这个佛像就是佛,你不要认错了。佛是遍满一切处的,没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地。这个木像不过是一种表法,用来代表佛而已。好像每一个国家都有国旗,一般老百姓都要向国旗行礼致敬,这国旗是一块布或者是胶做成的,那你向它敬礼有什么用呢?这也是一种代表,国旗就代表国家的一种生命,所以人民向国旗敬礼,也就是对国家恭敬。佛像也是这样子,不过是代表佛的一个象征而已,并不是说这个佛像就是佛了。那我们为什么对着佛像来礼拜呢?佛是遍满一切处,我们应该向四面八方去顶礼叩头哪?这也不是。礼敬必须要有所皈依,要有所皈依就要有一个目标来代表。就像一个国家有很多省分,你若要向它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去敬礼,那怎么来得及啊?所以只向这一面国旗来敬礼也就够了。我们向佛敬礼,也是同样的意思。

  向佛敬礼,有七种礼法:

  (一)我慢礼。什么叫我慢礼呢?就是看见人家拜我也拜,但是我相还不除,拜佛总是不自然,总觉得我拜佛做什么?我何必拜他呢?叩头叩得很不欢喜、很勉强。或者看见他人拜佛,我若不拜佛,这好像好特别似的,觉得不好意思,所以也就拜佛。虽然拜佛,但是这个我相没有空,还有我慢存在,看着人家叩头,他也叩头,心里却想:“这真是迷信,叩头有什么用呢!太迷信了!”

  (二)求名礼。什么叫求名礼呢?听到很多人赞叹说某某人拜佛拜得很多,他又拜佛、又拜经、又拜忏,真用功修行啦!听人家这么赞叹,他也想要得修行的名,于是他也就拜佛,也就拜忏来随喜。他虽然也随喜,但他不是真的为拜佛,是为求这个修行的名字而拜,这叫求名礼。他也不是信,也不是为不信而拜,他是看见人家拜佛就有人供养、恭敬、赞叹,说这是真正修道的,他也要得到供养、恭敬、赞叹,所以就拜佛了。

  (三)身心唱和礼。怎么叫身心唱和礼呢?就是看见人家拜,我也拜;人家叩头,我也叩头,身和心就随着人家转——人家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不管拜佛有好处没有好处,也不管拜佛是正信或是迷信,也没有求名的心,就是随着人家去做。这种礼没有什么功,也没有什么过,是平平常常的。

  (四)智净礼。什么叫智净礼?智是智慧,净是清净;以真正的智慧,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来拜佛。这是有智慧的人拜佛的方法。你这儿一拜佛,就不会再去杀生、偷盗、邪淫,这是身业清净。你这儿拜佛的时候,没有贪心,也没有痴心、瞋心,只有恭恭敬敬拜佛的这么一个心,所以意业也清净了。你拜佛就念佛或持诵经咒,这样子口业也不犯了,口里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是口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以真正的智慧来拜佛,这叫智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怎么叫遍入法界礼呢?拜佛的时候,要观想我这个身体虽然没有成佛,然而我的心性是充遍法界的。现在我在一位佛前来拜佛,同时就能遍礼法界一切诸佛。不是单单拜这一位佛,而是在每一尊佛的前面,都有我的化身在那儿向佛顶礼叩头,同时供养诸佛菩萨。所谓“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是周遍法界,这种礼也是周遍法界的,你这种修行也就是周遍法界。有人说:“什么叫法界呢?我听经听了几天了,不知道什么叫法界。”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法界之内包着的,在这法界的里边,没有到法界的外边。所以你的心尽虚空、遍法界,你这恭敬礼也尽虚空、遍法界,你所得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这叫遍入法界礼。

  (六)正观修行至诚礼。正观就是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我们拜一位佛就是拜法界佛,拜法界佛也就是拜一位佛。因为十方三世佛,是同共一法身,所谓“佛佛道同”,我们要专一其心来观想拜佛,不打妄想。不是人虽然在这儿拜佛,可是这个心却跑到电影院去了,或者跑到跑马场、跳舞厅、酒吧或者饭馆里去了。总而言之,不用买票的这种旅行都各处去跑,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有的时候就跑到纽约去了,也不知怎么样又跑回到三藩市,他自己以为这真是有了神通了,其实连鬼通都没有,不要说神通,这就是妄想,就叫邪观,没有正观。

  正观修行,就不打这些个妄想了,拜佛就是一心拜佛,心不二用,不会在这儿拜着佛还打其他的妄想。这种正观修行的一拜,你拜一佛胜过你拜百千万佛,也就胜过其他那些打妄想的人拜百千万拜那么多。所以修行是要得其门而入,你要知道法门。你若不知道法门,虽然是一样的拜佛,人家那儿拜佛就是拜佛,你这儿拜佛就打妄想:“等一下拜完佛,就去喝杯咖啡,或者饮点酒。”你这样就不是正观修行至诚礼,这是邪观。拜佛的时候不好好拜,尽打妄想,这太没有功德了。

  (七)实相平等礼。实相礼是礼而不礼,不礼而礼。有人说:“哦,礼而不礼,不礼而礼,那我不拜佛就是拜佛了嘛!”不是这样解法。是你虽然拜佛而不着拜佛之相,不是你不拜佛就认为自己拜佛了,那就变成一种狂妄了。好像有人来到这儿对我说,他已经到虚空里头去了,这真是愚痴到极点了!这一类的人简直的是不可救药,没有法子救了。为什么?因为他这种执着性太愚痴了。

  实相平等礼,就是不着相的平等礼拜三宝,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没有分别的这么拜。一念也不生,一念也不灭,这就是不生不灭的一种实相平等法。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你真能拜佛,拜到一念不生,那时候十方世界就现全身。你这个身体虽然在这儿,但就和法界一样大,也就是实相,实相无相。你拜得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和法界合成一体,你这个身体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你这个身体,你看这妙不妙!以前你的身只有须弥山那么一点点,须弥山在法界里就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大而已,你不要以为须弥山有多大。现在须弥山在你的法身里边,你把须弥山包住了,你看这妙不妙!所有宇宙的一切万物,没有不在你这个法性里头包着,也没有你不明白的。这种实相平等礼,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若能以拜佛拜到这种境界上,你说这个妙处还能说得完吗?是说不完的。

  以上是简简单单地说礼拜三宝的七种礼。若往多了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个礼数就多得很了。在中国有一部礼经,又叫《礼记》,专记载种种的礼法。《礼记》上说每一个人坐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大人有大人坐的地方,小孩子有小孩子坐的地方,男人有男人坐的地方,女人有女人坐的地方,老人有老人坐的地方,不能乱坐的。我就单举出来一种来说,小孩子应该坐到什么地方呢?《礼记》上说:“童子隅坐。”童子应该坐在角落上,不应该坐到正面。

  讲到这个礼上,我在十二岁以前当小孩子的时候就很讲礼貌的。讲什么礼貌呢?我喜欢人家恭敬我。怎么样恭敬法呢?我在小孩子的时候就欢喜作皇帝,所有村子里的一般小孩子,或者有五十,或者有一百,所有这些小孩子都要听我的指挥。我叫这些小孩子堆出一个大大的土堆,我就坐在这个土堆上边,叫这一些小孩子向我来叩头。很奇怪的,所有的小孩子也都不反对向我叩头,都听我招呼。

  等到十二岁的时候,我见到一个死了的小孩子,那时候才知道人是会死的。于是乎,以后就把这种恶劣的习惯改了,不叫人家向我叩头,我向人家叩头了。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先从我父亲、母亲那儿开始,早晨给父亲、母亲叩头,晚间也给父亲、母亲叩头,给父亲叩三个头、母亲叩三个头,这是早晨有六个头,晚间有六个。以后一想,这个世界不是单单只有我的父亲、母亲,又有天、又有地、又有皇帝、又有师父,于是就给天也叩头、地也叩头、国王也叩头、师父也叩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谁是我师父,因为还没遇着师父呢。但是我心里这么想:“我将来一定会有个师父,我现在虽然还没有遇着师父,我先就给师父叩头。”所以就这么给天、地、君、亲、师叩头。若照一般人的讲法,这是真正的迷信。

  以后我又想,这个世界上有圣人,又向圣人叩头;又有贤人,又向贤人叩头。以后又知道世界上有佛,又向佛来叩头,向菩萨、声闻、缘觉叩头。以后又想世界上有最好的好人,又向好人叩头;世界上有最善的善人,又向善人叩头。我想因为他们能行善帮助穷人,所以我替穷人来谢谢他们,给善人叩头。以后,我又想这个恶人也是很可怜的,我代表这些恶人给佛叩头,请佛原谅他们,赦免他们的罪过,令他们改恶向善。于是我又代表世界上有罪的人来向佛叩头,向佛忏悔;又代表世界上不孝顺父母的人来向佛忏悔。我就认为我是坏人中最坏的,我应该替所有这一切的人来拜佛。

  就这样,到后来每一次叩头,要叩八百三十几个头。我在什么时候叩头呢?我告诉你们,我这种的修行很奇怪的。我一大清早在人都没有醒以前,就起来穿好衣服,洗好洗脸,到外边去点上一支香就开始叩头。无论刮风、下雨、下雪,我也要叩头,甚至下雪,也不管雪是冻、是凉,我的手就按在雪上来叩头。叩这八百三十几个头,跪下起来、起来又跪下,大约要一个半钟头的时间。晚间等人都睡了之后,我又到外边去叩头去。这么样叩了大约有很多年,一直到我在母亲坟上守孝之后,才把叩头的数目减少了,但每天还是叩九个头,不叩那么多了,因为那样费的时间太多了。相信差不多的人都想要知道我过去都怎么样拜佛来着,所以我说一说。

  “礼敬诸佛”的这个“敬”就是循规蹈矩,依照规矩去做去。你的所行所作都合乎礼,这就是一个敬;如果你不守礼,这就是不敬。譬如你对一个人恭敬,你在这个人的面前就要守规矩;如果你不恭敬这个人,你就会放逸,随便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现在要礼敬诸佛,就是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是大觉者,一个大觉悟的人。我们凡夫是醉生梦死,不知道这个三界是苦,也不想出离三界,这就是不觉。二乘在凡夫里边是一个觉者,他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生死无常,非常危险,所以他就修行,得到偏空的理,悟得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这叫罗汉,也叫缘觉。中乘就叫缘觉。这种人在凡夫里边可以算是一个觉悟者,可是他不能自觉觉他,他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他,所以就仅能自觉。

  菩萨和罗汉又不同了,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佛和菩萨又不同,菩萨虽然能自觉觉他,可是还没能觉满。佛是觉行圆满,觉也圆满,修行也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了。佛之所以成一个大觉者,也就因为他这三种觉悟都圆满了,万种的功德也都具备了,所以就称为佛。

  小乘的教理中,他们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不承认另有其他的佛。小乘法,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的法,所以这些小乘人只知道有释迦牟尼佛,不知道其他世界上也都有无量诸佛。因为他不知道,所以就说没有十方佛,只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十方佛是不是没有呢?不是的。他承认有十方佛,也有十方佛;他不承认有十方佛,还是有十方佛。这十方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个的,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现在这位普贤菩萨发广大的行愿,修行这种的愿有多大呢?这种愿,是一种不可思议境界的愿,没有办法能知道他这个愿有多大,所以称普贤菩萨为愿王,他是愿中之王。

  这第一愿“礼敬诸佛”,不是单单就顶礼释迦牟尼佛或者阿弥陀佛,是一礼一切礼,一佛一切佛。礼一佛就是礼一切佛,礼一切佛也就是礼一佛;礼一切佛而不着一切佛,礼一佛也不着一佛。就是要行实相平等礼,虽然是礼一切佛和一佛,而不要着住这个相上。不要说:“我这回功德可是大了!我拜了这么多佛,其他人都没有我这样修行的。”拜佛不要着相,这叫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诸佛是不是需要我们礼敬呢?我们礼佛,佛也是佛;我们不礼佛,佛仍然是佛。并不是我们礼佛,佛就得到多一点的好处,佛就大一点;我们不礼佛,佛就得不着好处,佛就小一点。我们礼佛,是尽上我们众生的这种恭敬心,在佛的份上是不增不减的,所以礼佛不要执着。

  “二者称谮如来”:如来为什么要称赞呢?如来也不需要称赞。不是像我们人似的,你称赞他,他就高兴了,鼻子也笑了,眼睛也笑了。你不赞叹他,哈!他的鼻子也发脾气了,眼睛也发脾气了。要是那样,佛就和人没有分别了,我们也就不需要拜他、不需要赞叹他。为什么?他还是和凡夫一样,我们又何必拜他、赞他呢?佛既然不需要赞,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赞佛呢?这岂不是太矛盾了吗?这不是矛盾。我们赞叹佛,对我们自己的自性上有功德。有什么功德呢?我们每个人自性上都有光。你赞叹佛,你自性的光就现出来了,照破你的黑暗。你赞叹佛的功德,无形中你自己就不会造罪业、不会打妄想了。你少打一点妄想,你那智慧光就露出来多一点。为什么修道人怕打妄想?也就是这个。你打一个妄想,就把你那自性好像染上一层黑的东西似的;你不打妄想,你自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就光明一点。你赞叹佛的时候,你心里是欢喜佛,欢喜佛就和佛的智慧光相合了,你的自性光明也就会露出来。

  怎么叫称赞如来呢?譬如说: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就是称赞如来。天的上边和天的下边,也就是地的上边,没有任何的神、菩萨、罗汉、辟支佛可以和佛比的,谁也都比不了佛。不单天上、天下没有可以和佛比的,就是十方世界也没有可以和佛比的。你看我们这个世界虽然有美洲、澳洲、亚洲、欧洲、非洲五大洲,但这五大洲仅仅就是一个世界之一,还有十方的世界。这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现在预备用火箭送人到月球去,月球也可以说是其他世界之一,不过是一个小世界,不是一个大世界。十方世界的人和物虽然多得很,但是也没有可以与佛比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一切,我都看遍了,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可以和佛比的。

  又或者说: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的身体是金色的,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光明遍照,没有可以和他比的。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光,宛转有多大呢?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阿弥陀佛的眼睛有多大呢?他那绀色的眼目,澄清好像四大海那么大。佛的眼睛就有四个大海那么大,你看佛的身该有多大!阿弥陀佛的佛光里头又化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佛。他不是单单就化佛,而且还化出很多很多的菩萨;不单单只化菩萨,而且还化声闻、缘觉;不单单就化声闻、缘觉,也化出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阿弥陀佛有四十八个大愿,愿愿来度脱一切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分为九品,在每一品里又分出九品,所以九九就有八十一品莲华,接引众生到涅槃彼岸,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都是称赞如来的一部份,修这种的功德就要这样称赞如来。

  “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就是一个静,“来”就是个动。如来可以说是好像来了,但是他的本体还没有动,来无所从来,去也无所从去。“如”就是个理,“来”就是个事,这也就是本经“理事无碍”的境界,本经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如来”是个理事无碍的法界,也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

  “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二众弟子,这就是以身来供养诸佛,以身来做佛事,以身来修行佛法。不但以身来供养,也可以说是以心来供养,以真心来修行佛法,天天向佛叩头、礼拜、诵经,念念不忘,总是欢喜修行佛法,以身心来供养。又譬如一般在家人,没能正式出家,或者忙里偷闲到寺里给佛上支香拜拜佛,这也叫以身心来供养。有的或者身没有来,忙得没有时间,每天在家里诚心敬意的向佛上一支香,叩头顶礼,作这观想来拜佛,这也是以身心来供养。或者又有因为路途遥远种种的情形,也都可以这样来做心供养和身供养。或者用香、花来供养,或者在佛前点灯、点蜡烛来供佛,又或者用乾果、新的衣服来供养佛,有这种种的供养。

  供养本来有十种,十种供养变成百种供养,百种供养又变成千种、万种的供养,这就叫广修供养。我们在一尊佛前供养,就观想遍供法界无量无边这么多佛;法界无量无边这么多的佛,每一尊佛的前边,都有我们的身在那儿对着佛修供养。你这样一观想,这就叫法界供养。法界的供养,也就成就法界的功德;成就法界的功德,就得到法界的智慧;得到法界的智慧,就圆成法界的果位。所以广修供养就是尽你的力量来供养,你有多大力量就尽多大力量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普贤菩萨就是修这种行门,他广修供养三宝。

  “四者忏悔业障”:“忏”是忏其前愆,把以前的罪过要改了它;“悔”是悔其后过,让以后的罪过不再生。所以,忏悔可以说是已生的恶令它断,未生的恶令它不生;也可以说是已生的善令它增长,未生的善令它生;也可以说是已生的善令它生生不已,未生的善令它增增不已。“业”有很多种,业障是三障之一,三障是业障、报障、烦恼障。现在说的忏悔业障,也就是忏悔报障,也就是忏悔烦恼障。

  业障总起来有三种业,就是身业、口业、意业。身所造的业有杀业、盗业、淫业。杀生,往粗了说,就是杀大的生物;往细了说,就是杀最微细的生物,好像杀蚂蚁、蚊虫、苍蝇这一些个最小的生命,这也叫杀。除了粗杀、细杀之外,还有意念杀。怎么叫意念杀呢?虽然你没有真的杀,但你在心里头想杀,这在性戒上已经就犯杀戒了。在自性上应该不杀,但你心里动了这么一个杀念,这在菩萨戒里边也算犯杀戒了。你动了一个杀念、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这都叫犯戒。

  盗也是这样,往大了说,去盗窃人家的国家;小的来说,偷人家的人民;再往小了来说,偷人家一针一线、一草一木。总而言之,人家没有给你,你把人家的东西拿到手,这都谓之盗。

\

  淫业,也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乃至于心里边动了一个淫念,在自性上已经就不清净了。

  意有贪、瞋、痴三恶,有贪心造的业、瞋心造的业、痴心造的业。口有绮语、妄语、恶口、两舌四恶。这种种的行为都是造罪业的地方,我们现在都要发心来忏悔,已经做过的以后就不做了,把它断了;没有做过的不要叫它生出来,这叫忏悔业障。怎么忏悔呢?在佛前或者痛心疾首,很痛心地涕泪悲泣那么来忏悔。你用真心忏悔,业障自然也就消除了。

  “五者随喜功德”:“随”就是随顺或者跟随,“喜”是欢喜,“功”是所立的功,“德”是所做的德行。随喜,也可以说是叫他人随喜自己来做功德,也可以说是自己随喜他人去做功德。你想要忏悔业障,一定要随喜功德,要做种种的功德。你忏悔自己的业障,一时或者这业障不能消除,这就应该做功德,所以说随喜功德也就是忏悔业障,忏悔业障也就是随喜功德。那为什么又说第五是随喜功德?因为第四是专门忏悔业障,你想忏悔业障,就应该实行第五的随喜功德。随喜功德就包括做一切的善事,所有的善功德你都要随喜,所有的罪孽过都不要造。

  怎么样随喜善功德呢?好像有人提议做一件对人有利益的事情,做好事这叫善。什么叫立功?功者共也,就是公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你要做多一点。你看那“功”字,是一个工作的“工”,再加上一个“力”字,这就言其你要出力,尤其做公共的事情,你要尽量出一点力量。现在这种事情多数由政府来做,譬如修桥、补路,这都是立功的地方。你所做的事情,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这都叫功。功在那个地方可以存在的,一般人可以见得着的,这叫功。有一种形象的,人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是谁做的,好像你为某一所学校建了多少间校舍,在这校舍门上刻上你的名字,这都叫立功了。

  德是行而有得于心谓之德。你所做的事情,令你自己心里欢喜,这就是德。你立功一般人会知道,这种德行的事情,一般人就不一定知道。德有显德、秘德之分。显德,是你所做的事情令一般人都很高兴,都很显著的知道。秘德,是你所做的事情对大家都有利益,但是一般人还不知道,好像有了神通,在无形中去帮助所有的众生,而他们都不知道,这就是秘德。

  随喜功德,是自己所做的好事,应该令其他人也随着来做,叫其他人随喜自己的功德;其他人做好事,你知道了,也应该尽你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这叫随喜他人的功德。随喜功德,不单随喜自己,也随喜他人,乃至于随喜法界所有众生所欢喜做的善功德,你也都要帮忙做去。

  随喜功德,又有随喜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声闻缘觉的功德,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怎么叫随喜佛的功德?譬如你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就是随喜佛的功德。你提倡教人行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这就是随喜菩萨的功德。你提倡教人修十二因缘,这就是随喜缘觉的功德。你令一切的人知道修四谛法,这是随喜声闻的功德。你随喜天、人修五戒十善,这叫随喜天、人的功德。所以随喜功德讲起来是无穷无尽的,现在就只讲一个大概。

  “六者请转*轮”:什么是*轮?“轮”以摧伏为义,这一个*轮是摧伏天魔外道,令正法久住。佛成佛之后,三转四谛*轮度五比丘,这就是转*轮。请佛、菩萨、声闻、缘觉、罗汉说法,请所有的法师说法,这都叫请转*轮。好像我们每天讲经,有两位居士或者法师出来请法,这就是普贤行中第六的请转*轮。请转*轮有什么好处呢?这个世界上若有人转*轮,魔王就不敢出世;若没有人转*轮,那魔王就要出世了,这是一点。还有,你在这儿请法,转*轮的这种功德就都是因你请法而成就,所以你这就有功德,就会开智慧。再者,请转*轮也就是随喜功德。因为你请法师给大家说法,对大家都有利益,这其中也就是随喜功德。所以这十大愿都是连着的,好像你要忏悔业障就要随喜功德,你想随喜功德就要请转*轮。请转*轮是最大的随喜功德。

  不单单讲经说法叫转*轮,凡是做一切关于佛教的事,这都叫转*轮。好像印这个notice这也叫转*轮,果前提议做记录也是转*轮,现在这个录音机在录音也是转*轮,你翻译也叫转*轮。他们这儿现在写笔记,将来记清楚了就讲给人听,这就是在准备转*轮。我们诵经、拜经也是请转*轮。凡是你在佛教里做一些有益佛教的事情,都是叫转*轮。你看我们前边这几个中国字,也就是在转大*轮;我们每一天晚间都讲经,这也是转*轮;白天打坐,这也是转*轮,没有一样不是转*轮的。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请转*轮,只要你明白了,这就是请转*轮。你若没明白,觉得做这个工作太疲倦、太辛苦了,哈!这就是怕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佛出世、住世,然后又入涅槃。佛住世的时候,好像世间有太阳一样,举世都光明。佛入涅槃,世界就黑暗了,所以普贤菩萨就发大愿,请佛常常住在世上,不要入涅槃。佛是满众生愿的,若是所有的众生都请佛住世,佛就不入涅槃;若没有人请佛住世,佛把他所应教化的众生教化完了就要入涅槃了,所以普贤菩萨的第七愿就要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普贤菩萨又发愿要常常地跟着佛来学佛法。佛法是很多、很多的,但是我们学佛法不要怕多。你学得越多,智慧就越多,好像阿难尊者,为什么他的记忆力那么好?所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为什么佛法就好像大海的水似的,都流到阿难的心里去了?因为阿难尊者,生生世世都注重多闻,所以他的记忆力才那么好。这常随佛学里边就包含着不要懈怠、懒惰、昏沉,要勤修戒门、慧门、定门,息灭贪心、瞋心、痴心。你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是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这“恒”当一个“常”字讲,就是恒常不变;“顺”就是依顺,依着众生的境界。众生都是颠倒的,那么你是不是恒顺众生的颠倒呢?众生根本就没有知识,你顺着这些没有知识的众生,不也就走到愚痴的路上去了吗?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怎么说从逆流里头把他救出来呢?因为众生都是颠倒的,颠倒就是逆流。好像水往东流,你从东往西那么摆这个船,这就叫逆流。你若是顺着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若是想成佛就不能顺众生。普贤菩萨为什么又要恒顺众生呢?就是要从逆流中,把众生顺过来,把他们从逆流里边救出来,所谓“逆凡夫六尘流,入圣人法性流”,这是恒顺众生。要不然,你顺着众生,他欢喜造业,难道你这个菩萨也要跟着造罪吗?众生有一种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你也跟着众生去起惑、造业、受果报?那不也就变成众生了。

  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令众生反迷归觉,离开迷途得到觉悟。所以恒顺众生也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就是不厌烦造罪的众生。众生造很多罪业,佛也不厌弃他,不会说:“喔,你这个众生造这么多罪业,我不度你啰,由着你堕地狱去!”佛没有这个心。就是众生造罪业,佛也对众生有一种慈悲心、喜舍心,来度这个众生,这是真正精进波罗蜜。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有一生在山上修布施精进波罗蜜。有一次,下了很多天的大雪,山上一切的东西都被雪给遮盖上。有一只母老虎带着小老虎,出来找吃的东西也找不着。眼看小老虎就要饿死,母老虎也饿得走不动了。释迦牟尼佛看见了,心想:“我愿把我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吃,让它们吃了之后,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发了这个愿后,他把衣服往头上一蒙,就跳到老虎的身边去,舍身喂老虎了。这是布施波罗蜜,也是精进波罗蜜,也是恒顺众生的一部份。佛恒顺众生是这样的,我们恒顺众生就要把众生度过来,不是说:“普贤菩萨说要恒顺众生,有的众生吃迷魂药的,我也跟着他吃一点迷魂药;有的喝迷魂酒的,我也跟着他喝一点迷魂酒;有的做迷魂事的,我也跟着他做一点迷魂事”,这不叫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是把众生从迷途里边拉出来,叫众生来顺我,来跟着我修道,这叫恒顺众生。你不要误解了“恒顺众生”,就跟着众生跑,跑来跑去,把家都丢了!不知道那个地方是自己的家乡了。

  “十者普皆回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普皆回向,就是所有的一切事都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给诸佛。把每一天所做的功德都回向给诸佛,所以才说: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就是回向。回是回来,是向里边来;向是向外边去。先要回来,然后才可以向外边去。回到什么地方来呢?一切一切我都要以凡夫来回向圣人,就是以众生来回向诸佛。回凡向圣,这是回向;回众向佛,这是回向;回事向理,这是回向;回小向大,这是回向;回自向他,这是回向。

  怎么叫回自向他?譬如我做了一些个好事,我把我所做的功德都回向给我的朋友,令他也发菩提心,成无上道,这叫回自向他。回事向理,我做这个事情虽然是有形的,但是我要回向这个理,理是无形的,把有形的功德回向没有穷尽那么多的法界。回小向大,我以前是修小乘法的,现在我不修小乘法了,要修习大乘法,这叫回小向大。

  又譬如我们天天讲经就是法布施,是布施中的最殊胜的一种,可以说比用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这功德虽然这么大,可是我自己不要,而愿以讲经、说法、转大*轮这种的功德,来庄严十方诸佛的净土。上以报天地、国王、父母、师长这种种的恩;下就救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的苦恼。假设有遇见讲经的法会,有听见这法的人,赶快都发菩提觉道的心,等我们现在这个报身没有了之后,一起都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回向。普贤菩萨的第十个愿就是普皆回向,他把所做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给诸佛。

  D3.牒名别解(分二)

  E1.当机总征 E2.菩萨别释

  今E1.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善财童子听见普贤菩萨发这十种的大愿,虽然已经明白,但是他恐怕我们这一切众生还未能了解这十种的大愿,所以他就故意又请问普贤菩萨说了。大圣,就是大菩萨,也就是个大慈悲的修行人。“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怎么叫礼敬诸佛?怎么叫称赞如来?乃至于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呢?

  E2.菩萨别释(分十)

  F1.礼敬诸佛 F2.称赞如来 F3.广修供养 F4.忏悔业障 F5.随喜功德

  F6.请转*轮 F7.请佛住世 F8.常随佛学 F9.恒顺众生 F10.普皆回向 F1.(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这位修行的好男子,现在我就告诉你,所说的礼敬诸佛。

  G2.释相(分二)

  H1.所礼境 H2.能礼相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尽,是穷尽。是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包括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世尊。极,就是到极点了。

  H2.能礼相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我因为修普贤行,普贤行是大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种行门。我以普贤菩萨所修行大愿力的缘故,用真正至诚恳切的心,来信解一切诸佛。

  “如对目前”:敬礼佛的时候,心里要观想“我是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的面前”。有一首偈颂,凡是拜佛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也是拜〈大悲忏〉的时候所作的观想,是说: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我们现在拜佛,这是能礼;我们所拜的佛,就叫所礼。不论是拜佛的人和所拜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虽然你自己是空的,所拜的佛也是空的,但在这虚空里头又有一种感应道交的力量,这种情形是想像不到、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想说也说不出来,你心里想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想不出来。我这个道场就好像帝释前边的宝珠,所有一切的影像都在这个珠里头现出来。我们这个道场也就像帝释的那个珠子似的,释迦牟尼佛的形体就在这个珠光里头现出来。我这个身体也像一个影子似的,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边,五体投地,一心拜佛。

  我们拜佛都要存这种心来拜,要观想我们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互相显现。

  中国的孔子也说:“祭神如神在”,你祭祀鬼神的时候,就要像鬼神就在这儿一样。又说:“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拜祭鬼神,要像鬼神就在你的上边或者左右似的。这个“如”字就是你这么想像,想像鬼神好像在上边,好像在左右。拜佛也是这样子,要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的前边,你当然要恭恭敬敬地对佛来拜,不会马马虎虎的。好像我们见着人,对着这个人行礼就会恭恭敬敬的。如果这个人不在这儿,就马虎一点,不会那么恭敬了,所以礼敬诸佛要“如对目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悉是完全,以就是用。完全用清净的身语意业来拜佛。你不能先造了十恶业然后再来拜佛,必须要清净你的身语意业来拜佛。身有杀、盗、淫三恶。你不能先去外边杀生,两只手沾满了血腥,知道自己有罪了,就回来拜佛,来忏悔自己的罪状,不杀生你也不拜佛,这就叫身业不清净。你也不能看见人家有值钱的东西就给偷回来,然后又说我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是犯了盗戒,我快到佛前拜拜佛来忏悔吧!这也不叫身业清净。无论男女,你去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情,然后又想我做了这么多坏事,快去拜拜佛,在佛前求忏悔,这也是身业不清净。你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然后拜佛才有感应。

  意有贪、瞋、痴三恶。我们为什么这么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为有这个贪心。这个贪心就把你支配得总也没有闲着的时候。还有这个瞋心,你贪东西贪不来,不能随你的意,你就生了烦恼了。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太愚痴,所以就生烦恼。若是聪明有智慧的人,遇着任何事情他都不会生烦恼,就因为愚痴才生出烦恼。愚痴到什么程度上?这种愚痴的人最可笑,也最可怜了。他也没有读过书,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读过,他看人家得到个博士学位,被人称呼某某博士很光荣的,他就也想得个博士。根本就没有读书,谁可以给你一个博士!有的人没有学佛法、也没有听过经,但他听说成佛是最高无上的,他又想成佛了。这是不是愚痴呢?也没有本钱,他就想做生意赚钱,没有本钱怎么会可以做生意赚钱呢!又有一种最可笑的人,他根本也没有买马票,就想要得到第一奖,这真是岂有此理,不可能的。

  又有一种人更愚痴,说:

  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

  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处不摇钱。

  欢喜花的人就想了,这花如果永远都那么鲜艳、美丽,永远也不凋谢多好。你看,这是不是妄想!他又想月亮圆的时候是最好的,何必又要缺了呢?如果月亮每天晚间都这么圆的,天天晚间都有光辉,这是最好了。好喝酒的人就想,所有泉水的地方如果都变成酒,他想喝的时候,就随便可以去喝这个酒,这是多好啊!可是这个事情也是做不到的。贪财的人就想,若是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摇钱树,我想用钱的时候,就到树上去摘一点钱就可以了,这是多好呢!这也是办不到的。酒要到处都有,钱也要到处都有,好花常令朝朝艳这是想让美色永远都不会变,明月何妨夜夜圆这就属于气。怎么说是气呢?因为他愿意明月夜夜都圆的,可是月亮不可能每一天都圆的,他就会不满意了,不满意这就是一个气,所以这四句就是说的“酒色财气”。若没有愚痴,就不会有这种种的烦恼,这是意的业。

  口,我们这个口所造的业障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就是专说一些不正当的话,男人欢喜讲女人如何如何,女人喜欢讲男人如何如何,就是讲的这种邪痞的话,一点也没有用处,也没有道理。妄言,就是尽打妄语。妄语有大妄语、中妄语、小妄语。大妄语就譬如你杀了人了,人家问你是不是杀人了?“我没有杀人啦!不是我。”甚至于偷、盗、邪淫都是这样子,这就是打大妄语。恶口就是说出的话很凶恶的,人人都不愿意听。两舌是欢喜做两头蛇,搬弄是非。

  如果有以上这些毛病,都叫身语意业不清净,而现在说的是要身语意业三业清净来拜佛。

  “常修礼敬”:常常修这种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敬佛。方才说犯了杀生、偷盗、邪淫再来拜佛,这是不清净。可是虽然不清净,但你还晓得改过自新来拜佛,这还比不拜好得多,不过这谈不到身口意清净来拜佛。我们现在礼敬诸佛,要常常身口意三业清净,常修这种的礼敬。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诸佛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我们礼拜的时候,要观想在每一个佛的地方,我们也都现出来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尽、说不尽的那么多诸佛国土,像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身来拜佛。因为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只要发这么一个遍礼法界的心,你这一礼也就有遍礼法界那么多的功德。

  善财童子最先拜文殊师利菩萨做师父,文殊师利菩萨就叫他向南边去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有一位就是弥勒菩萨。他到弥勒菩萨处,看见弥勒菩萨所住的地方,七宝庄严的楼阁,重重无尽──楼阁里头有楼阁,楼阁里头又有楼阁,这些楼阁不知有多少。每一个楼阁里边,又都有一位弥勒菩萨在那里说法。他也看见有多少弥勒菩萨,自己就现出多少善财童子在那儿拜佛,有无尽无尽数不过来那么多。我们现在讲《华严经》,就要修这种的“法界观”,法界的观想。譬如你拜《妙法莲华经》,你的身体虽然在佛堂这儿拜《法华经》,但你要观想十方微尘数佛的前边,都有你在那儿拜《法华经》,要发这种无尽无尽的心。因为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量,周遍法界,现这么多身去拜这么多佛,也就有这么多佛接受你的礼拜。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你这每一个身,都普遍地去礼敬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虽然你还没有成佛,但你可以作这种的观想。在每一位佛的前边,也就都会现出你的身,来遍礼一切诸佛。

  卍 卍 卍

  我们这个暑假班人虽然不多,可是有的人有一点诚心,坐禅也坐得很不错的。修道啊,人多也好,人少更好。一个人也不少,万万人也不多。为什么?因为修道是自己修自己的道,不是旁人替我来修道,也不是我替旁人来修道。所以说:“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佛在世的时候,阿难以为佛是他的哥哥,他就可以不修道、不修定力,结果其他的阿罗汉、大比丘都证果了,他还在初果的地方停着。

  今天有人问我,坐禅的时候为什么这手或腿自己就摇动起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坐禅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部份。有的人说:“怎么有人不会这样呢?”这是他或者功夫不够,或者已经过了这个境界了。这手脚动弹是它自己摇动的,不单手脚会摇动,有的时候眼睛也会自己活动起来,睁开又闭上,闭上又睁开,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不想它睁开,它就睁开了,睁开又闭上,就这样像眨眼一样,很快很快的。不明白的人就说:“这是不是中魔了?是不是有魔王来了,让我身上这么震啊?”“这是不是生了病哪?”或者自己就觉得这种情形很可怕的,是不是会发颠狂啊?这不需要怕的。这种动弹就是气血流通的现象,因为你以前没有用过功,气血不通顺,现在你一用功,这个气血走动了,就会把你原先不通的地方都通了。流通,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气血一时过不去,就会这么一震、一振震。这个震,本来会震三十六次,但是你也不要去数它,你或者手震、腿震,或者其他地方震,都是三十六次。因为人身上有三十六个大关节,气血流到每一个大关节都会震动一下,这也可以说是大地六变震动。大地六变震动的时候,你坐在那儿,这房子好像就摇动起来了,这不需要怕的,这是人气血流通的一种作用。

  卍 卍 卍

  G3.总结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怎么叫空,怎么又叫虚呢?虚者不实也,空者无有也。这个虚空界什么时候有的呢?不知道。它有没有穷尽的时候呢?没有。所以这虚空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了,无始无终。这个无始无终的虚空界没有了,我对十方诸佛的这种礼敬才会没有。“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空界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这个礼敬也无穷尽,尽未来际,时时刻刻都在礼敬诸佛。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像这样子去敬礼诸佛,乃至于众生都没有了,众生的业也没有了,众生的烦恼也穷尽了,我这个礼敬才会穷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但是众生界是没有完的时候,乃至于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没有完的时候。因为众生的烦恼是从无明生出来的,众生的业就是由烦恼造成的,众生的界又是由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众生的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既然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礼敬诸佛的这个愿力也是无有穷尽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礼敬诸佛的这种诚恳的念,前一念接着后一念,后一念又接着后一念,念念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这个身体、口和意念,都不会有疲倦的时候。我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礼敬诸佛,永远没有疲倦和厌烦的时候,永远都是无有穷尽的。

  F2.称赞如来(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复次”:是再说它一遍。“善男子”:普贤菩萨说:你这位持五戒、行十善、修菩萨密行的善男子。因为善财童子虽然现童子身,但其实他是一位大菩萨,所以普贤菩萨称他为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什么叫称赞如来呢?我现在告诉你。

  G2.释相(分二)

  H1.所赞境 H2.能赞相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法界是所有的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这十种合起来,就叫十法界。这十法界都不出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我们的这一念心就具足十法界。十法界又具足无量诸法界,所以所谓的法界就有无量无量那么多,乃至于虚空界也是无穷无尽的。“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在这些无穷无尽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中的每一粒极微尘里边,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在每一位佛的地方,又都有无量无数无边那么多的大菩萨聚集在一起,就像大海一样,共同在那儿围绕着佛。

  H2.能赞相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普贤菩萨说,我应该以我所修得的最深、最胜的解,所现前的这种的见解,这种的知见。“知”就是智慧,“见”也就是见性。“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各以超出一切人所有的辩才和天女微妙的舌根。这个天女的舌根最善于辩论,普贤菩萨无碍的这种辩才,比天女更超过了。

  “辩”有四无碍辩,就是:

  (一)辞无碍辩——言辞没有障碍,善于辩论。

  (二)法无碍辩——于一法而生无量法,于无量法又归纳为一法。

  (三)义无碍辩——由一个义理讲出无量义,无量义又还为一义。

  (四)乐说无碍辩——对于说法,时时刻刻都不疲倦而乐说。

  微妙的舌根是最会说、最会讲话的,讲出来的话旁人都相信、都欢喜听。你的舌根若不好的呢,讲出话来就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欢喜听。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个微妙的舌根,都发出无量无边没有穷尽那么多的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每一种音声海里边,又说出很多很好听的言辞海,来称扬赞叹所有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种种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穷尽未来际都是这样接接连连地来赞叹如来,总也不间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穷尽所有的法界,没有不周遍这种声音的。所有的法界都有这种赞叹如来的声音。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像这样的来赞叹如来,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这个赞叹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但是虚空界不会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也不会穷尽,所以我这个赞叹也没有完了的时候。“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之间接接连连,相续不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口、意总是这样地来赞叹如来,不会有疲厌的时候,也不生疲厌的心。

  F3.广修供养(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复次”:为什么又说复次呢?因为前边题目上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就要广修供养,所以说复次。“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男子,就是善财童子。“言广修供养者”:我们现在说一说广修供养这个法门。什么叫广修供养呢?你现在注意听着,我给你讲。

  G2.释相(分二)

  H1.正明供行 H2.校量显胜 H1.(分四)

  I1.出所供境 I2.出能供因 I3.出能供具

  今I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所有就包括一切,包括法界、虚空界。尽法界,就是穷尽这个法界,就是周遍法界,也就是充满法界。虚空界,也就是周遍虚空界,充满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所有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刹,佛刹就是佛国,所有佛的国土。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里边,把这每一粒微尘,再把它破成七分,作为邻虚尘。在这极微尘中,每一粒极微尘里边,又现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又有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在那儿转*轮。微尘虽小而能包容世界,世界虽大不出一粒微尘,这叫小中现大。所谓“于一尘中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在一粒微尘里边也可以现出佛国土。这是小中现大,大不碍小;大中现小,小也不碍大;小大互融,圆融无碍;小也就是大,大也就是小。这就是重重无尽的境界,也就是光光相照、互相辉映的境界。

  “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每一个佛所,又有种种不同的菩萨海会围绕。说《金刚经》的法会,就有金刚会上的菩萨围绕;说《法华经》的法会,就有法华会上的菩萨围绕;说《般若经》的法会,就有般若会上的菩萨围绕;说《阿含经》的法会,就有阿含会上的菩萨围绕;说《方等经》的法会,就有方等会上的菩萨围绕;说《华严经》的法会,就有华严会上的菩萨围绕;说《楞严经》的法会,就有楞严会上的菩萨围绕。

  I2.出能供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我以普遍修行这种愿力的缘故,“起深信解”:生出一种深信明了的心,“现前知见”:现前这一念的知见,一念的智慧。佛法好像大海似的,你有信心才可以到这大海去,你没有信心就不能到这大海里边,所以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I3.出能供具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完全用最好的、没有再比这个更好的一切供养具,来供养诸佛菩萨。所说的上妙供养是什么呢?

  “所谓华云”: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华,好像云似的。“鬘云”:又有一种香华鬘云,就是用华或者绸缎做的很庄严的幢幡之类的供养具。

  “天音乐云”:又有奏出天上音乐的这种云。奏音乐也是一种供养,所以玉帝那地方就有乾闼婆和紧那罗给他奏乐,用音乐来供养佛。

  “天伞盖云”:天伞盖云就是你所烧的香,在空中凝结成一个好像伞似的盖,荫罩着众生。在〈楞严咒〉里头就有大白伞盖,你一颂这个咒,虚空里头就有一个大白伞盖现出来。这大白伞盖荫罩的地方,就没有一切的灾难,不会有地震,也不会有天灾,什么灾难都会没有了。

  “天衣服云”:天人的衣服最轻妙了,好像我们现在的尼龙的衣服一样,非常的轻,又很美丽。

  “天种种香”:天上又有种种香,你念〈大悲咒〉念得诚心了,就会有一股香气,这种香气不是我们人间所烧的檀香或是其他种种香的香气,人间没有这种的香气。这是因为你念这个咒,一切鬼神就用这种香来供养你,所以你就觉得有这种香气。但是你要诚心,若不诚心它就没有了。“涂香”:就是往身上擦的这种香。这种涂香不是往人身上擦的,是放在佛前供佛的一种香。“烧香”:就是烧的这种香。“末香”:就是香末、香粉。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像上面所说这种种的供养云,有多少呢?每一种的数量,就有须弥山那么大!像须弥山那么多!你说这供养是不是一个大供养!

  “须弥山”是梵语,翻译为“妙高山”,言其有不可思议那么高。须弥山的周围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香水海的外边又有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须弥山有多高呢?有八万四千由旬那么高,日月都还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四王天也在须弥山的半山腰,这须弥山就高过四王天。须弥山这么高,你所供养的有须弥山那么大,这个量是最大了,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量了。

  “然种种灯”:然,就是点燃。燃种种灯就不是只燃一种灯。燃种种灯有什么好处呢?在佛前点灯来供佛,主于眼目明亮,因为你让佛前明亮,因此你的眼目也就明亮,所以眼目明亮都是供佛所得的福报。如果眼目不明亮呢?那就是在佛前没有供养过灯。这种种的灯,都有什么呢?“酥灯”:有酥油灯,就是用牛奶油来点灯。“油灯”:又有油灯,就是用普通的油来点灯。“诸香油灯”:又点种种的香油灯,如芝麻油灯等。

  在密宗里头有一种法叫护摩,由密宗的金刚上师在那儿念咒,前边点一堆火,或倒一点酥油,或者是用普通的油来点。有人就拿着衣服或其他供养丢到火里去烧,来供养佛。据说烧越值钱的东西越有功德,你若拿金子来烧,这供养的功德就很大。实际上功德的大小不是这样的,不是说你烧黄金功德就大,你烧一块泥巴功德就小。功德的大小全看你的诚心,最贵重的东西你都可以拿去供养佛,这就现出你有一种真心。有真心就有功德,并不是一定要烧黄金才有功德。这个点灯多少有点像密宗的这个道理。那么说,这些东西一烧就没有了,这究竟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在试验你有没有真心。你若有真正的布施心,烧什么都舍得,所谓的功德就是这一种舍心。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个灯炷,都如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所用的灯油,就像大海水那么多。这种供养,谁能供养得起呢?谁可以供养像须弥山那么大的灯柱,像大海水那么多的灯油呢?《华严经》讲的是法界量、法界性,只要你真心供养,这个量就等于须弥山,这个量就等于大海水,并不一定要用大海水那么多的油来点灯。你的心若发得真,这个量就等同沙界,就像恒河沙数那么多。这里说须弥山王,并不是真像须弥山似的,是说你发心大如须弥山,你这供养就等如须弥山;你发心小,供养的功德也就小。“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像上边所说的种种供养具,都以具足那么多的数量来常作供养。

  以前有一位很穷的人,买了一斤油,到苏州镇江金山寺去供佛,在佛前点灯。金山寺的方丈是一位明眼人,就是开了五眼的人。他前一天就预先告诉知客僧说:“明天你把正殿的门打开,大约十点钟的时候,有一位大护法要到这儿来供佛。他供佛完了之后,请他在方丈室吃斋,不要叫他走了。你要对这位护法客气一点。”第二天知客僧就把各地方也都打扫干净,把正门开开,就等着这位大护法。

  这位大护法来的时候,方丈就穿着袍出来欢迎他。这护法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个很穷的人,就拎着一斤油要来供佛,但方丈和尚很欢迎他,又请他在方丈室吃斋。为什么这供养一斤油,方丈和尚就这么欢迎他?因为这个人一生全部的财产就只够买这一斤的油,他把全部的钱都买了油来供佛。

  当时也有一位有钱人在拜佛,一看这个人供佛一斤油,方丈和尚就对他这么好。第二天,这个有钱人买了一千斤油送到庙上,在佛前点灯。他想:“昨天那个人才供了一斤油,你都这么好招呼;我供一千斤油,你当然更要好招呼了。”殊不知,这次方丈和尚也是预先就对知客师打招呼说:“明天又有一位护法要来供油,在佛前点灯。你把侧门打开就得了,就在客堂里留这个人吃斋,不必到方丈室里边去了。”这知客僧就照办了,但心里很不明白。

  等这两个护法的事情都办完了,这个知客僧就问方丈,说:“为什么那一个穷人送一斤油要打开正门,方丈还请他在方丈室吃斋饭?那个送了一千斤油的这么有钱,怎么方丈也不亲自欢迎他,也不叫打开正门,就在客堂里留他吃斋呢?”方丈和尚说:“你知道嘛,送一斤油的这个人,他就只有这么多钱,他把他全部的财产都买油来供佛了。那个送一千斤油的人钱多得很,不要说一千斤,就是一万万斤油,在他的份上也是很平常的,所以我不需要亲自来陪他。”由这一件事情看来,供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诚心。你的心真诚到极处了就有功德,你的心若不真诚,那你就是供养再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功德。

  H2.校量显胜(分二)

  I1.校量 I2. 征释 I1.(分二)

  J1.所校量 J2. 正校量

  今J1.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这一切供养之中,给人讲经说法的供养是最大的。《梵网经》上说,你若是能为人讲经说法,那你一天就是吃三两金子也不为过,也可以受得了。可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一天可以受三两金的供养,也不必生惭愧心,就尽量去吃去。经典上是这样说,不过我们还不可以自满,说:“我讲经说法,你就是一天供养我三两金子,我吃了都可以受得了。”《金刚经》上也说,你就是以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你给人讲四句偈的功德大。所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是最大的。我现在天天给你们讲经说法,这是用法来布施,也是用法来供养佛。我们这儿转*轮、讲经说法,都叫以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譬如听了布施波罗蜜,有的人就修布施了;听说了持戒波罗蜜,有的人就一天吃一餐,修这个持戒的波罗蜜;讲说了忍辱波罗蜜,真明白佛法的人就修忍辱,不发脾气,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地去修忍辱。有的人听讲了精进波罗蜜,他就昼夜六时恒精进,常常依法修行;有人听讲了禅定波罗蜜,知道四禅、八定能生出无量诸功德,得到种种的解脱,他就依照禅定波罗蜜去修行;有人听见般若波罗蜜,就修般若波罗蜜,不生愚痴的想法。有人听讲苦、集、灭、道四圣谛,就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依照四谛法去修行;有的人听讲十二因缘,就依照十二因缘法去修行;有人听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依照这四无量心去修行。总而言之,听见什么法门就去实行什么法门,这就叫“如说修行供养”。

  谈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就曾经为了半个偈子而舍生命。一偈有四句,半偈就是两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修行一切法,有一天他听见一个罗刹鬼讲: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佛一听,说:“哦,你说的这个是佛法啊,你说的这只是一半哪,还有另外一半,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这个罗刹鬼说:“不错,我说的这是佛法,可是现在我饿得不得了,没有气力再说了,就想找一个人吃一吃。我吃完了东西才可以继续说。”释迦牟尼佛一想,说:“你先把它说完,我就给你吃,可不可以?”罗刹鬼说:“你可以给我吃吗?”释迦牟尼佛说:“可以的,但是你要先把这个法说完了,我明白这个法以后,你就把我吃了我也愿意。”罗刹鬼说可以,就又继续说: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说完了,就对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可以吃你了吧?这个法我已经说完了。”释迦牟尼佛说:“你等一等,等一下我再给你吃。”这个罗刹鬼说:“哦,你是不是后悔了?你原先答应我的,你现在想不算数了?”

  释迦牟尼佛说:“不是。因为你说的这四句偈的佛法,一般人都没有听过,我现在要用刀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等我刻好了,你再吃我,这样可不可以?”罗刹鬼想一想,说:“可以,你就把它刻到树上啰。”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就用刀把树皮给割去,把这四句偈刻到树上了。刻完了,他又想这个树木不坚固。这个时候罗刹鬼又要吃他。

  他说:“你再等一等,我想要令一般人都知道这个佛法,但是树木不坚固,等我再把这四句偈颂刻到石头上,然后你再吃我也不迟。我不是为我自己,我是想令一切众生都明白这个佛法。”罗刹鬼一想,说:“可以,那你就开始工作哪,不要拖延时间了。”于是乎释迦牟尼佛又把这四句偈刻到石头上。刻完了,就请罗刹鬼来吃他。这时候罗刹鬼就说了:“你真要给我吃啊?”

  释迦牟尼佛说:“当然了,我不会打妄语的,请你现在就把我吃了吧!”罗刹鬼说:“你真是一个修行人!我现在知道你是一个真修行的人了,好了,我们再见了。”说完这话,这罗刹鬼就涌身虚空,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来试验他的。所以修道一定要有真心,不为自己。就是有鬼要吃自己也都要为法忘躯,为法把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作布施了。

  “利益众生供养”:行菩萨道的人,为众生说法,来利益众生,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看一切众生,都和自己的子女一样,没有分别地这样的慈悲摄受一切众生。

  “代众生苦供养”:行菩萨道的人,要发愿替代众生受苦,常常在佛前发愿──请把刀、兵、水、火、瘟疫流行,这种种的灾劫都免除,众生所应该受的苦,不妨令我一个人来受,我一个人所应该受的苦,可不要给加到众生身上去,这就是菩萨发心。

  “勤修善根供养”:菩萨勤修自己的善根,也劝化一切众生勤修善根,这也是一种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什么是菩萨业?菩萨所造的业就是六度万行。常行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这叫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常常要发菩提心,时时刻刻都不离开这个菩提心来供养众生,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都要去做。不但自己不离菩提心,也劝化众生,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常发真正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道。

  J2.正校量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像前边所说的诸供养,功德是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可是,“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比起法供养的话,只有一念的功德,一百分也不及这个法供养的一分,乃至一千分也不及法供养的一分,乃至于“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俱胝是梵语,此云“百千万亿”;“那由他”也是个大数目。“迦罗分”:迦罗,是不可思议。乃至于不可思议分,“算分”:你用算来算分,用数来数分,“喻分”:喻是比喻。用喻来喻分,乃至于“优波尼沙陀分”:优波尼沙陀,就是微尘的意思,又叫尘性,就是微尘的性。有微尘那么多的数量,“亦不及一”:也比不了法供养的一分。

  I2.征释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何以故”:什么原因这法供养的功德就这么大呢?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诸佛如来,都尊重法的缘故。不但我们一切凡夫要尊重佛法,就是诸佛如来也都尊重佛法,因为若没有佛法就没有人可以成佛。你想要成佛,必须要学佛法。所谓“法赖僧传”,出家人就是住持佛法的,所以必须要向出家人来学习佛法。以法来供养诸佛如来和众生的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说得出它有多少的。“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因为你依照佛法所说的去修行,就会成佛的缘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假设有菩萨修行法供养的话,他一方面是供养如来,一方面他自己也可以成就如来的果位。“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像这样子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呢!

  G3.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广大最胜供养”:这种法供养是最广大、最殊胜的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乃至于虚空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我这供养才会穷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而虚空界和众生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永远都不会穷尽,所以我这广修供养的愿,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这种供养的愿力,是念念相续,永远都不断的。“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乃至于身供养也没有疲厌,意供养也没有疲厌,口供养也没有疲厌。这身、口、意业的供养,又有所谓的:

  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

  意里无瞋是珍宝,无痴无贪供养香。

  你面上没有一种发脾气的面貌,这就是身业具足供养了。口里若不说恶语,就等于出微妙的香气一样,这是口业的供养。你的意念里也没有瞋,就是供养的珍宝,这是意业的供养。再能没有痴心、贪心,这就是真正的供养。

  F4.忏悔业障(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

  “复次”:讲完广修供养之后就要忏悔业障,你若修供养而不忏悔业障,这也是无有是处的。“善男子”:所以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忏是忏其前愆,以前所造的罪业要忏除;悔是悔其后过,不再重犯。佛教里有拜忏的修法,就是在佛前精进拜佛来悔过。我们拜忏必须要用至诚恳切的心来拜,这样才有功效,不可以马马虎虎的。

  你看智者大师,那时候《楞严经》还没有传到中国来呢,他就对着西方拜《楞严经》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十八年过去了,他也没有见到《楞严经》。若是我们,不要说拜十八年,就是拜十八个月,若没有一点什么成效会停止了,说我这么拜没有什么用啊!就不拜了。

  智者大师一生拜《法华经》,又一天到晚拜忏,抄写藏经一次又一次,所造的佛像、木像连画像,总共算起来有八万多尊。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五色祥光到他家里来,以后就生了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十几岁时,听一位法师诵念《普门品》,他听一遍就都记得了,就好像他前生已经念过似的。等到他去见南岳大师,大师一看见他,说:“你现在可来了,我们以前在灵山会上一起听《法华经》,你还记得吗?现在因缘成熟了,我们又到这个地方来了!”

  南岳大师就教他《法华经》〈安乐行品〉,又教他读诵《法华经》、拜《法华经》。当他拜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那一段,就开悟了。他就把这个境界告诉南岳大师,说:“我拜经拜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的时候,怎么看见释迦牟尼佛还在灵山那儿说《法华经》呢?这是什么道理?”

  南岳大师就给他印证,说:“若不是你呀,也得不着这种微妙的境界;若不是我呢,也不认识你这种境界。所以你这种境界必须你才可以证得,也必须要我才可以认识,给你证明。你现在得到的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一旋陀罗尼。”经过印证之后,智者大师就真的得到智慧辩才无碍。

  南岳大师就对他说:“你这种智慧,就是普通千千万万的法师,也没有法子可以辩赢你的。”由此之后,智者就智慧大开,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之后,他更用功,更精进修行《法华经》。等他临圆寂的时候,还叫侍者给他读诵《法华经》,听完后,又叫侍者拿香汤给他漱口,又说了偈颂,坐着就圆寂了。

  智者大师到天台山以前,那个地方本来有很多打渔的,以后他把那些地方都买了过来,从此三百多里路远都没有人打渔,也没有人杀生了,附近的人也都皈依了他。所以智者大师有很不可思议的境界,他修行的法门是拜忏。

  G2.释相(分二)

  H1.所忏境 H2.能忏相

  今H1.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菩萨自念”:发忏悔心的多数都是菩萨,那些个没有善根的人,他根本就不会忏悔。好像你们一样的,一样皈依三宝、一样的信佛,有的就愿意叩头拜佛,有的就不拜佛也不念经,甚至于他自己原来发动叫大家念经,念着念着,到后来连他自己都不念了,这就是业障没有除。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我过去生中,在无始劫那时候,“由贪瞋痴,发身口意”:因为有贪心、瞋心、痴心,而发出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作诸恶业,无量无边”:造种种的恶业,没有数量,也没有边际那么多。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假使我这个恶业有一个形体、相貌的话,“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就是整个虚空也容不了啦!这个业障如果有形相的话,把这虚空都会给装满、胀破了。你看这个业障有多少啊!

  H2.能忏相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我现在完全以清净的三业,不造口业、身业、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遍于法界最细的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刹土,在一切诸佛和大菩萨的前边,“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诚意地来忏悔,以后再也不造这种罪业了,“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常常住于所有净戒的一切功德上,守持这个戒相。所有的戒相的功德,和所有修的功德,我在这个功德上住着。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像这样子,一直到虚空没有了,乃至于众生也没有,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没有了,我这个忏悔的愿力才能没有。“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但是虚空不会没有,众生也不会没有,众生的业障、众生的烦恼也不会没有,所以我这个忏悔的愿力也不会没有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之间相续不断,总也不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口意三业总也不会厌烦。叩头、拜忏要拜得越多越好,不能拜一拜,就说:“我很辛苦啰,很疲倦了。”要越拜越有精神,越忏悔越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忏悔。

  F5.随喜功德(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这是第五“随喜功德”,随喜有随而不喜、喜而不随、亦随亦喜、不随不喜这四种的分别。随而不喜,就是出于勉强而去做功德。喜而不随,是虽然欢喜,知道做功德是好的,但是他自己不做,叫旁人去做,说:“你做多一点哪,这是最好了。”亦随亦喜,是既跟着去做功德又欢喜。不随不喜,就根本也不随也不喜,不去做这个功德。“功”就是所立的功,“德”就是所做的德行。功是很显著的,德是很秘密的;功是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德有的时候人就看不见。

  “复次,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对善财童子说,我再跟你说一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什么叫随喜功德呢?现在我跟你讲一讲。

  G2.释相(分四)

  H1.随喜诸佛德 H2.随喜六趣善 H3.随喜二乘善 H4.随喜菩萨德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国土,好像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从最初发菩提心,想修一切智慧的那个时候,“勤修福聚”:就都很精进不懒惰地修福修慧,把福都聚到一起。福怎么样聚的呢?这个福是从多方面修成的,不是一方面修成的。所以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以为功德小就不做,因为大功德是由小功德积攒而成的;也不要以为这恶事很小,譬如打一个小小的妄语,这不算一回事吧!你小妄语打多了,就成一个大妄语了。也不是说杀一只蚂蚁是小小的事情不要紧,你杀人也是由杀蚂蚁那儿开始的,所以小的地方就应该注意,不要随便就做。你所应该做的,就是再小的功德都应该做,一点一点的就积成多了,福就聚集到一起了。你看一粒微尘虽然小,可是它聚多了就可以成一座山,大山就是由一粒一粒微尘造成的。我们造福也是这样子。

  “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为着教化众生,就是牺牲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好像释迦牟尼佛就曾割肉喂鹰。有一次,有只鹰在追捕一只小鸟,想捉小鸟来吃。这只小鸟一急,就钻到在因地修行的释迦牟尼佛的胳子窝里躲起来。释迦牟尼佛就护着这只鸟,这时鹰就说话了,它说:“你要保护这只鸟也可以,但是它活了,我就要死了。我没有肉吃就会饿死的,你救它不能救我,这是不平等、不慈悲啊!如果你不能救我,你也不要救它。”释迦牟尼佛说:“你就是吃肉嘛,我给你肉吃就可以啦。”这鹰就说:“可以,那你找肉来给我吃了!”释迦牟尼佛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一块,送给这只鹰吃。这鹰吃了一块,说还没有吃饱,再要一块,他又割下一块肉给鹰吃。这鹰把他一身的肉都给吃完了,还没有饱。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你把我的肉都吃光了还没有饱,那你就看我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吃的,你就吃啦!”这鹰说:“哦,你真是个修道的人,将来一定成佛的。”说完这话,就飞到天空去了,原来是天人来试验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而舍的身命不知有多少,所以说尽大地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地方,不是过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舍身命处。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发愿,要布施一千个身体来救度众生。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能发这么大的愿,舍出我们的生命来教化众生呢?若是能的话,这就是亦随亦喜。若是你认为过去佛这样子做是很值得佩服的,但是自己舍不得这个生命,这叫喜而不随。你若也能这样发愿:“佛能舍身体,我也是个众生,也可以发愿舍身体来救度众生。”可是你舍身体要能真正解决众生的生死问题,或者能救他的法身慧命,要舍得有一点价值才可以,这就叫亦随亦喜。你不要很愚痴、很笨的那么去舍身命。若是你一听舍身度生,就说:“舍身这太难啰,这个我做不到,我也不赞成修这种的法,那有说不顾自己,把身体都舍出来的,我不做这种苦行。”这就叫不随也不喜。或者你出于勉强,本来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但是或者因为环境的关系,或者为了名誉、利益的关系而牺牲生命,这就叫随而不喜。好像某某国家有一些个和尚,因为政治而焚身,他身是舍了,但是不欢喜,甚至还有一种瞋恨、斗争的心,所以叫随而不喜。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生生世世都做这种布施,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不知道有多少诸佛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在每一个劫里边,都布施说也说不能尽、讲也讲不完的佛刹极微尘数,经邻虚尘数那么多的头、目、手、足。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像这样修行这种人所做不到的一切难行的苦行。好像现在有人发心,死后要把眼睛布施给其他人,有的人要把心布施出来,有的人把心、肝、脾、肺、肾都布施给人。在表面上看来,这些也都是人,但实际上这都是佛菩萨发愿来做这种事情的。就在现在这个世上,就能看出其他的佛,行这种的布施,这种伟大的精神。布施生命给一切众生、救助一切众生,这都是难行的苦行。

  “圆满种种波罗蜜门”:种种到彼岸的法门,如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及其他的万行都修圆满了。“证入种种菩萨智地”:得到种种的菩萨智慧,到这种程度上。“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得到佛果。“及般涅槃,分布舍利”:又得大般涅槃、大灭度的这种乐果,并分布他所烧出来的舍利。舍利又叫坚固子,是修戒定慧和种种行门所成就的。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一切诸佛修行的所有这些善根,布施头、目、脑、髓的这种功德,我都随喜去做去。

  H2.随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以及十方一切世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趣,和胎、卵、湿、化四生一切所有的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不论是六趣众生或四生里边所有一切众生所做的功德,乃至一粒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我也都欢欢喜喜地学他们去做去。

  H3.随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十方三世一切声闻乘的众生,和辟支佛乘的众生。“有学无学”: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这叫有学位;证到四果阿罗汉,这叫无学位。“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他们所有一切的功德,我也都随着他们去做去。

  H4.随喜菩萨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一切菩萨,志求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菩萨都修行最难做到的无量苦行,立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广大功德,我皆随喜”:所有菩萨所做的这些广大功德,我也都随喜去做去。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像这样,乃至于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也都没有了,我这个随喜的愿也不会没有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念念总相续地发这种的大愿,永远都不会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也发这个愿,心也发这个愿,口也发这个愿,身口意这三种的业都没有疲倦、厌烦的时候。我永远都发这种愿而不生一种懒惰心,只是一心精进,越难我越要去做去。

  F6.请转*轮(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复次,善男子”:我再给你说一说“请转*轮”的这个道理,善男子!“言请转*轮者”:所说的请转*轮,

  G2.释相(分三)

  H1.举所请境 H2.正明请法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言请转*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就是所有尽法界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佛土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每一个尘中都有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那么广大的佛刹。

  “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在这每一个佛的国土中,每一念里边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诸佛在那儿成佛。“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所有一切的菩萨众会,都有好像大海那“”么多的菩萨在那儿围绕。

  H2.正明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而我都以我清净的身口意业,用种种的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在那地方很勤地、精进地劝请这十方诸佛,和大菩萨、声闻、缘觉,来转最大、最妙的*轮。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像这样乃至于虚空也穷尽了,众生界、众生的业障、众生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然而我常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的这个愿力,永远都不会穷尽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这种的愿是念念相续、接接连连,永远都不会间断的。“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口、意三业也永远不会疲厌,不会认为这件事情太麻烦了,不愿意去做去,没有这个情形。

  F7.请佛住世(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男子!我再给你说一说“请佛住世”的这个道理,所谓请佛常住在世的这一个愿力。

  G2.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就是所有充满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好像最细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化缘完了,将要示现入涅槃的时候,我一定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常住在世,教化众生。“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我不单劝请诸佛常住在世,一切的菩萨、声闻乘、缘觉乘,以及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位和证四果的无学位,乃至于一切善知识、讲经说法的法师,我也都劝请他们不要那么快就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经过所有一切诸佛刹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我都愿意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善知识都常住在世,来利益一切众生。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像这样子,虚空界本来不会没有,假如它也可以没有;众生界本来也不可以没有的,假如也可以没有了;众生的业障本来不会没有的,但是也假设它没有了;众生的烦恼也不会穷尽的,假设它也可以穷尽,而我这个劝请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善知识常住在世的愿力是不会穷尽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接接连连,永远都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语意三业,也不会有疲厌的时候。

  F8.常随佛学(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菩萨又叫一声,善财童子!所说的“常随佛学”的这个愿,现在我跟你讲一讲。

  G2.释相(分二)

  H1.随本师学 H2.随诸佛学 H1.(分二)

  I1.明因中妙行 I2.辨果上胜因

  今I1.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如此娑婆世界”:“如”是好像。就好像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译为“堪忍”,言其这个世界这么苦,真难为这一切众生堪可忍受。怎么说这个世界是苦的呢?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没有真正的快乐。这个世界的一切法都是染污法,都是不清净的,所以非常的痛苦。

  怎么说乐正是苦的因呢?譬如人人都认为穿新衣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你穿上新衣服,一但不小心打上一点汤,或者着上一些尘埃,心里就生了烦恼了。穿上新衣服的时候很快乐,一被这个尘染弄肮脏就会生出一种烦恼来。再者,人最欢喜的就是发财,活着的时候,每一分钱都算得清清楚楚的。没有得到钱的时候就想法子要得,已经得到又怕失了。没得到钱心里有所贪求,这是苦;得到之后又怕丢了,这也是苦,可是你不觉得这是苦。你虽然一生这么患得患失,可是死的时候一分钱你也带不去。你说这是苦是乐呀?所以说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不过你没有觉悟到,因此这个世界就叫堪忍。

  “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毗卢遮那是梵语,此言“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释迦牟尼佛最初见着古释迦佛的时候,还是个做茶杯、碗盘之类的陶师,那时候他就供养古释迦,发愿也要像古释迦佛那样子。由那时最初一发愿,他就时时刻刻都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一时一刻也不懈怠、不懒惰地精进修行。“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他用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身命,或者舍身或者舍命,来做种种的布施。

  释迦牟尼佛见着燃灯佛的时候,他就以身作布施。在因地修行的释迦牟尼佛,看见燃灯佛示现的老比丘从那边来了,他又看见他前边的道路上有一滩水。于是乎他就自己躺到这个水里,旁边还有一些地方有泥,他又布发掩泥,让老比丘从他身上走过去。这就是以身作布施,以他身体来帮助其他的人。若照我们一般人来看,这是太愚痴了,你找一块板子、几块木头铺上去,不就好了吗?何必自己躺到水里头呢?不错,你是很聪明。释迦牟尼佛当时想不起这个好办法。但幸亏他想不起来,如果他想起来这个好办法,燃灯佛就不一定给他授记了。为什么呢?那表示他还有所顾虑,还有一个身体在。他躺到水里,这正是无我相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一种表现。他这是在行菩萨道,不管自己就将身体躺到水里、泥里,来帮助老比丘走过这一滩水。

  燃灯佛一看这个比丘这样诚心,在泥里头躺着让自己过去,就给释迦牟尼佛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这样行菩萨道,我也是这样行菩萨道,如是如是。等来生你成佛,名号就叫释迦牟尼。”

  当时释迦牟尼佛是一个行头陀行的修行人,行头陀行的比丘不剃头也不剃胡子的,但可不是嬉皮,你不要误会,以为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个嬉皮。有个中国人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孔子是嬉皮,这才是胡说八道,简直是以伪乱真,以讹传讹。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以身命来做布施,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做,所以他的菩萨道行得很圆满。

  “毗卢遮那”是梵语,译为“遍满一切处”。这个毗卢遮那清净法身佛,是遍满一切处的,法身是无在无不在的,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在,也没有一个地方他在。但若说佛的法身没有一个地方不在,为什么我们又看不见呢?我们看不见,是不是就表示他不在呢?不是的。我们看见他也在,看不见他也在,佛的法身是遍满法界一切处的,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在。有人就问:“你说他遍满一切处,那个厕所,那么邋遢的地方他在不在呀?”不单厕所他在,就是任何再邋遢的地方他也都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法身,从这个法身来讲,他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什么地方他都在。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释迦牟尼佛为行菩萨道、为求无上佛果,从无始劫来,就以身命来做布施。他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作纸,又把自己的骨头剖开来作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又刺血作墨,来书写经典。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去买一点纸、笔、墨水来写经典呢?这和方才释迦牟尼佛“布发掩泥”是一个道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没有纸。好像在印度最初结集经藏的时候,就是用贝叶(树叶)来写经典,《法华经》就是用贝叶写成,接连起来的,若把它一片一片排开来,有七里路那么长。那时候科学没有这么进步,也没有纸厂,造纸的公司更不要讲了,所以没有地方去买纸。不像我们现在用纸这么方便,笔记随便打出来就可以印了,当时不是这么方便。中国古来的《书经》、《诗经》、《易经》原先就都是用竹片写的。现在纸、笔、墨水都很方便,古来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地方买,这是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他用自己身上的皮、骨头、血来写经典,这就足以证明他是为法忘躯,为着佛法什么也不怕。这也可以说是为求佛法,以身来布施。

  “积如须弥”:他用自己的皮、骨和血写出的经典,有须弥山那么多。“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他因为尊重佛法的缘故,所以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现在香港有一个寿冶和尚,他在五台山广济茅棚和上海菩提寺做过方丈,在越南也造了很大的庙。现在越南有战争,他又跑回香港。他就是割自己舌头的血,写了一部《华严经》,每一个字大约有两寸这么大。他专诵《华严经》、专拜《华严经》,专门修习华严,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啊!

  “何况王位”:释迦牟尼佛对自己的身命都不爱惜了,何况国王的这种地位呢!释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可以做转轮圣王。这个转轮圣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王于四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他都可以统领。银轮王管三洲,不管北俱卢洲;铜轮王管两洲;铁轮王管一洲。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富有四海,这些他都能舍弃而出家修道。“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其他的国城、妻子、部落,和所有宝贵的宫殿、园林这一切所有,他也都能布施,不要了。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以及其他所有一切种种难行的苦行他也都能行,难忍他也都能忍。他以太子的地位出家,修种种的苦行,这岂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和现在生中所行的种种苦行,都是非常不容易做得到的。

  I2.辨果上胜因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乃至”是抄略的词,中间他还经过很多的阶段,好像在雪山打坐六年,然后才在菩提树下成大菩提。当初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共派了五个人跟着他修道,也就是来护他法的。但是这五个人中有三个人受不了苦,先就跑了,跑到鹿野苑去修道。当时释迦牟尼佛一天只吃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于是乎有牧女献乳。有的说是天女,有的说是牧女,我想天女或牧女都不重要。总之,她就用牛奶煮粥来送给佛吃。佛就接受这位牧女的供养,把牛奶粥吃了。剩下的这两个人一看,说:“这回完啰,太子以前受苦还可以修道,现在居然接受牧女的牛奶,这么样子受不了苦的人,我们不能和他在一起修道了!”于是乎他们也离开释迦牟尼佛,跑到鹿野苑去了。

  这五个人都跑了,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在雪山也要搬家了。一找就找到一棵菩提树下,这棵菩提树非常之大,方圆三里之内都可以遮遍。释迦牟尼佛一看,这是一个好地方,就坐在菩提树下修道,并发誓言:“如果我不成道业,始终也不起这个座。”于是吉祥童子就给送来一捆吉祥草,释迦牟尼佛就坐在这吉祥草上边,结跏趺坐修道。修到四十九天,看见东方明星,赫然开悟,三叹奇哉,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为什么众生没有成佛?就因为有妄想、执着,所以就没有成佛。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他显示出来种种的神通妙用,又生出种种变化不可思议的境界“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又现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万化身释迦牟尼佛这种种的佛身,乃至于示现到十方世界成佛的佛身,在种种的法会里边为众说法。“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者和诸大菩萨在一起来讲经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者同声闻和辟支佛这二乘的众生一起讲经说法,成立一个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者处在转轮圣王、轮王以下所管的小国王和转轮圣王眷属的众会道场。

  什么叫转轮圣王?轮王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统理一四天下,他有七种的宝贝:

  (一)轮宝──坐在轮宝上,比火箭还快,在一个时辰之内,就可以游遍一四天下,做种种的事情。轮宝就是一种飞轮,无论陆、海、空任何地方它都可以飞,陆地上、虚空中、水里,甚至火里也都可以去。

  (二)白象宝──这种白象也跑得非常快。

  (三)绀马宝──这种绀马宝是一种龙马,毛是碧绿色的。陆地上它也可以走,水里也可以去,若跑快了就也可以跑到空中去,非常妙的。

  (四)如意珠宝──又叫神珠宝。这神珠宝有一种神通变化,遂心如意,轮王想要什么它就会现出什么。

  (五)玉女宝──轮王什么时候欢喜女人,就有一个玉女来陪伴他。

  (六)主藏臣宝──这主藏臣可以遂心如意的挖藏宝。轮王无论走到任何地方想要用金子,就叫这主藏臣把地刨开就有金子;想要什么珠宝,把地挖开就有珠宝,遂心如意。

  (七)主兵宝。轮王不用训练军队,要用兵的时候,只要向这主兵宝里头这么一叫,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他的兵将都在这个兵宝里头。金轮王又有一千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很勇猛善战,非常的英勇。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刹利,就是刹帝利,印度四种姓之一,就是贵族、王种。婆罗门是梵语,译为净裔,就是修清净行之人。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居士,就是一切居士。“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或者和处于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的众会道场。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佛处于像上边所说的这种种的众会来说法,以圆满的音声,好像虚空中打大雷的声音那么响,随众生所欢喜的来成熟众生。没有种善根的众生,就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众生,就令他善根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众生,就令他善根成熟;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就他得到解脱。“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乃至于最后示现入涅槃,得到“常乐我净”涅槃的四德,像这一切难行的苦行,我都照这样去学去。

  H2.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像现在世尊毗卢遮那佛,以前修行上边所说的种种的行门,又处于种种的众会道场。“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乃至于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每一粒微尘中的一切如来,我也都像前边所发的愿一样来常随这所有的佛学。“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在每一念里边,我都随学一切诸佛的种种行门。

  G3.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像这样子,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这个随学的愿力也不会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念念之中,都相续不断的这么随学。“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业、口业、意业,永远都不会疲倦、懒惰。

  F9.恒顺众生(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普贤菩萨又称一声,善男子!我再给你讲一讲“恒顺众生”的这个道理。

  G2.释相(分二)

  H1.正明 H2.征释 H1., (分二)

  I1.所顺众生 I2.正明随顺

  今I1.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尽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像海一样那么多的国土里的所有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种类。所谓众生者,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和合而生,就各有各的缘,所以就有种种不同的种类。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楞严经》上说:“胎因情有,卵以想生,湿以合感,化以离应。”胎因为有一种爱情,所以成胎了。卵生是以一种想生出来的,好像母鸡在那儿孵小鸡子,它趴在鸡蛋上想、想、想,久而久之,这鸡蛋就孵出鸡来了。湿生是因为湿与湿相合,就生出一种湿生。化生是有变化,譬如由毛毛虫变成蝴蝶,就是离开它原来的那个本体,变化成其他的种类了。“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者有的众生是依靠地水火风四大而生住的。“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或者有依在虚空,以及花草树木上而生住的众生。“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的众生种类不同,色身也都不同。

  “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形状、种种相貌也都不同。“种种寿量”:生命有长的、有短的,也不相同。“种种族类”:畜生有畜生的族类,老虎有老虎的族类,熊有熊的族类,鹿有鹿的族类,各有各的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各有各的名号,也各有各的心性。好像老虎的心性就欢喜伤害众生;鹿的心性就仁慈,它只吃草,不吃一切的众生。众生有胆大的、有胆小的;有的见着人就跑了,有的看见人就想把人吃了。“种种知见、种种欲乐”:众生的知见、所欢喜的东西也都不一样。“种种意行、种种威仪”:众生所做的事情也都不同的,行路的态度、威仪也不一样。“种种衣服”:人就穿人的衣服,畜生就穿带皮的衣服,飞禽就穿带羽毛的衣服,有种种的衣服。“种种饮食”:有的畜生就吃生肉,有的就吃草,有的就吃土类,吃的东西也有种种的不同。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也各住各的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乃至于一切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这种种的天龙八部,以及人和非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或者有的没有足,譬如蟒蛇;有的有两条腿;有的有四条腿,有的有很多的腿。“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有的有形色、有的无形色、有的有想、有的无想、有的非有想非无想,有这种种不同的众生。

  I2.正明随顺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像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的众生,我都变化成他们的身形,来教化他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用种种的方法来侍候他们、供养他们,“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就好像恭敬父母、侍候师长和证果的罗汉一样,乃至于就和供养佛没有分别。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的疾病,菩萨就以八万四千种的良药来对治众生的疾病。良医就是精通医术的医生。对行菩萨道的菩萨来说,众生有病就等于他自己有病一样,所以就尽力用种种的方法令众生的疾病都好了。“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虽然有两只眼睛,但是不知道那一条路是正路,那一条路是邪路,所以有的时候就会误入歧途,走错路了。你若知道他走错路,就应该指示他走正路。好像现在有很多青年人,不知道往正当的道路上走,只知道懒惰、喝酒、吃毒药,走到错路上。在这个时候,菩萨就用种种的方法,引度这些众生走到正路上,不再误入歧途。

  “于闇夜中,为作光明”:闇夜就是黑暗的夜里头。我们人不明白佛法,就像在闇夜里头;明白佛法之后,这才得到光明。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人不明白佛法就会颠倒行事,明白佛法之后,才知道走光明正大的道路。所以不明白佛法的众生,就应该使令他明白佛法,得到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对于贫穷的人,就令他或者从地里头得着金子、银子等种种的宝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应该像这样来平等,而没有分别,来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众生。

  H2.征释(分二)

  I1.令佛喜故

  I2.增大悲故

  今I1.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行菩萨道的菩萨,如果能常常随顺众生,这就是随顺诸佛,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是没有分别的。

  “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对一切众生都恭敬承事,这也就是等于尊重、恭敬、供养如来是一个样的。“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若使令一切众生都生出一种欢喜心,众生欢喜了,如来也就欢喜了。所以出家人要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修行人要摄受自己的身口意,不要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无益的苦行要远离,不要修无益的苦行,这样子才可以教化众生。那么你能令众生欢喜,这个诸佛如来也就欢喜了。

  I2.增大悲故(分三)

  J1.法说 J2.喻明 J3.法合

  今J1.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何以故”:什么缘故众生欢喜,佛就欢喜呢?因为佛和众生是一体的,佛也就是众生,众生也就是佛。佛是已成佛的众生,众生是未成佛的众生。我们和佛是一样的,将来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因为它最平等。“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如来就是以大悲心作为他的本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为众生,所以佛生出一种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这个大悲心,所以由大悲心又生出一种觉道的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这个觉道的心,所以他才能成等正觉,才能成佛。

  J2.喻明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这儿有一个譬喻,好像郊野空旷的沙地里头,有一棵大的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棵树王的树根若能得着水的灌溉,它的枝叶就会茂盛,华果也香甜。

  J3.法合(分四)

  K1.正法合 K2.重征释 K3.反结成 K4.结示知

  今K1.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在生死旷野沙碛里边的这棵菩提树王,也就像旷野沙地里头的树王一样。菩提树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就在这菩提树下成道的。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这一切众生为什么和佛有联带的关系呢?因为众生就像这棵树的根似的,诸佛菩萨就是树上开的华、结的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诸佛菩萨以大悲的智慧水,令众生都得到好处,这样就可以成就诸佛菩萨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智慧、华果。

  K2.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何以故”:为什么说众生是树的根,诸佛菩萨是智慧华果呢?

  “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假若诸菩萨用大悲水来饶益众生。什么叫大悲水呢?就是慈悲的心性,对一切众生都有一种慈悲、怜悯的心,这就叫大悲水。还有观世音菩萨以及一切的菩萨,也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来饶益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四十二手眼里边,也有杨枝手和净瓶手。这个杨枝和净瓶是合用的,将杨枝伸到净瓶里沾上大悲水。观音菩萨时时刻刻都诵持〈大悲咒〉,加持这个净水瓶里边的大悲水,他就用这个大悲水来饶益众生。所以说“瓶中甘露常遍洒”,这净水瓶里边的水就叫大悲水,也叫甘露水。

  “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菩萨因为以大悲心来利益众生,所以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所得的果位。二乘人得到觉悟,证得声闻或者缘觉的果位,但他这只是自觉,没有正等。菩萨的果位是正等正觉,正等于佛。虽然菩萨得到正等,可是还没有得到无上。菩萨叫有上士,佛就叫无上士,所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就佛果了。如果菩萨不利益众生、不饶益众生,不以大悲水来教化众生,始终也不会成佛的。所以怎么才能成了佛呢?就是要利益众生,然后自己才能成佛,这叫自利利他。

  K3.反结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因为这个,所以这个觉道就是从众生那儿来的。“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假若没有众生,这一切的菩萨也不会成佛了。为什么呢?他没有地方做功德了。众生是在三宝面前来做功德,菩萨又在众生的面前来做功德。菩萨怎么样在众生面前做功德呢?就是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反迷归觉,这就叫利益众生。

  K4.结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你这位修行的善男子啊,对于这种的道理,你应该这样来解释它。“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因为佛、众生和这个心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心、佛、众生都是不可思议的,众生不可思议,佛也不可思议,心也不可思议,所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一体的。你能这样理解这个义理,才能成就圆满大悲心。“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以这种大慈悲心来随顺众生,就能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

  G3.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行菩萨道、修行菩萨行的菩萨,就应该像这样来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假设虚空界没有了,众生的界、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都没有了,我这个随顺众生的愿,也不会没有的。本来法界虚空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永远都不会没有的。但假设它们都没有了,我这个愿也还是存在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每一念都像这样相续,接连不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的身业、口业、意业永远都要行持这种愿力,依这种愿力去做去,永远都不疲厌。

  F10.普皆回向(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我再给你说一遍什么叫“普皆回向”?我现在给你讲一讲。

  G2.释相(分三)

  H1.回自向他 H2.回事向理 H3.回因向果

  今H1.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从第一个愿礼敬诸佛,乃至到第九个愿恒顺众生,在这期间所修的这些种种的行门,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可是这些功德是不是我自己留着用呢?不是的。所有的这些功德,我都回向、布施出去。给谁呢?给尽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众生。

  H2.回事向理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愿意以此功德,使令一切众生,时时刻刻都得到安乐、利益,所有一切的病苦都没有了。“欲行恶法,皆悉不成”:假设众生想要行恶法,这个恶法都不会成就;“所修善业,皆速成就”:若修善业、做好的事情都会很快、很快就成就了。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我发愿把我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把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一切恶趣的门都关上,令众生不堕地狱,不转饿鬼,不做畜生,不做阿修罗。“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把人天涅槃的正路显示出来,就是对人说明白怎么去做人,怎么升到天上。你若想做人就要受持五戒;你若想生天就要持五戒行十善;你若想得到涅槃的正路就要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普行菩萨道,就可以得到“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H3.回因向果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假设有的众生因为积聚很多复杂的恶业,这一切众生所应该受的极重的苦果,我都代替他们来受。你看,普贤菩萨发的这个愿多慈悲!我们听见菩萨发的这种愿若再不修行啊,那真是再愚痴不过了!普贤菩萨发愿代我们受苦,我们现在没有多少苦,就因为普贤菩萨给我们代受了很多。可是普贤菩萨也不会告诉你,说:“我替你受了多少苦,或者是一天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我替你代受了,你现在要谢谢我,请我吃一顿饭或者饮一杯茶。”他也不叫你谢谢他,也不叫你请客。我们听经听到这个地方,应该痛哭流涕来感谢普贤菩萨啊!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令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没有苦果来障碍他门,都得到解脱,究竟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

  G3.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菩萨就像这样,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这是菩萨应该做的事情。菩萨就是利益人的,不是专门利益自己,所以他所有的功德自己都不要,而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虚空界假如有穷尽,众生的界、众生的业力、众生的烦恼也都假设会穷尽,而我这个回向的愿力永远永远也都不会穷尽的。虚空本来不会穷尽,众生也不会有穷尽,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不会穷尽,但假设这种种不能穷尽的都穷尽、没有了,我这个回向的愿王也不会有穷尽的。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好像人的念力似的,一念接一念,永远不会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身也修这十种的愿,口也修这十种的愿,意念里也修这十种的愿,永远都不会觉得辛苦、疲倦。我永远都不休息,昼夜精进地行这十种愿王的法门。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若以这十种的愿力来和虚空争长短,虚空就是没有了,他这个愿力也不会没有的。

  这十种愿王不是单单只有普贤菩萨修持而已,若是单单他自己修这十种愿王,普贤菩萨就不会在《华严经》上发表这十种愿王。他说出这十种愿王,就是要令我们一切众生也都遵照这十种的愿王去修行,发这种等于虚空法界那么广大的心,把自己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所有众生的愿和普贤菩萨的愿合成一个,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所有的普贤菩萨又来教化众生。你依照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去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我依照这十大愿王去修行,我就是普贤菩萨。所谓“普者遍也,贤者贤圣也”,普贤就是普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圣人、贤人。所以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不是只给普贤菩萨预备的,也是给我们一切众生预备的。普贤菩萨恐怕我们众生不明白怎么样修行,所以就发大慈悲心发明这十大愿王,叫我们依照这种的大愿来修行。所以你听了这十大愿王之后,不要以为这十大愿是普贤王菩萨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这就错了!我们听见这种十大愿王的修行方法,也都应该发这种的愿,去依法修行。

  D4.结益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善男子”:普贤菩萨说完了前边这十大愿王之后,又叫一声,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摩诃萨是梵语,此云“大”。菩萨摩诃萨就是菩萨之中的大菩萨。这十大愿王是一切大菩萨都应该修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由这十大愿王而成就的,我们众生想要得成佛果,也都应该依照这十大愿王去修行。“具足圆满”:修这十种愿必须要具足,必须要和普贤菩萨所发的愿一样,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修行到一半觉得很不容易就改变了,这不能改变的。你若改变就不是具足,也不是圆满。你要永远都不改变,就是虚空穷尽了,众生没有了,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也完全没有了,可是这十种的愿也不能没有。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假设所有的一切菩萨都能随顺这十大愿王而修行,走到这十大愿王的里边来,就能成熟一切众生。这十大愿就是行菩萨道的菩萨,行菩萨道的菩萨也就是这十大愿王,法和人变成一个了,没有分别了,这叫随顺趣入。

  怎么叫成熟一切众生呢?没有善根的众生,你就引导他修这十大愿王,令他种善根。譬如,一切众生不晓得孝顺父母是好的事情,你能教化他,令他孝顺父母,这也是令众生种善根的一个方法。因为天地间的公律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我们人之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人知道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禽兽是不讲孝顺父母的,但是也有例外,譬如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小羊羔吃奶的时候是跪着吃的;小乌鸦长大了,会反喂老乌鸦。孝是人的一个根本,人若不孝顺父母就没有善根,孝顺父母的一定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你就令他种善根;已经有种善根的,你就帮助他,令他善根增长。

  好像六祖大师在家的时候,天天到山上去砍柴,然后拿到街市上去卖,再买米回来养母亲,他这也是在种善根。六祖大师本来已有善根,这是一种菩萨的境界。有一天,他到客店去卖柴,听见一个客人在诵念《金刚经》。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就有所悟。这个客人就给他十两银子,叫他留一点钱养他母亲,再拿一点钱到黄梅那儿去求法。这就是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成就道业。

  已经有善根的众生,就令他的善根往大了增长;善根已经增长的众生,就再帮助他成熟。成熟就是成就道业,成熟佛果。“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顺就是依照这条道路去修行。修行什么呢?修行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就高过菩萨,正等就高过二乘,正觉就超出凡夫,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超凡入圣,得到佛果的一个名称。“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你若修行这十大愿王就能成就、圆满普贤菩萨的诸行愿海。普贤菩萨专门满众生愿,众生求什么他就给什么,满一切众生愿。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来普贤菩萨过去在一个寺院里做行堂。出家人吃饭都聚会在斋堂里边一起吃斋。斋堂的桌子就这么两边摆着,人就对面坐,每一个人面前有两个碗,一碗盛饭,一碗盛菜。普贤菩萨就帮人来添饭、添菜。他的腰上挂着一围小瓶子,里面装着酱油、盐、辣椒、胡椒粉等等的调味料。你要咸的,他就给你点盐;你要酱油,他就给你倒上一点。你要什么,他就给你一点什么,这就是满众生的愿。但是有的时候他给人一点盐,这个和尚就说:“我不要这么多,你给这么多做什么!”等一会又有一个人要盐,他就给少一点。那个和尚又说了:“你再多给一点嘛,好像吃你的似的,这是公家的嘛,你这么孤寒!”或者有人没有出声,你给他调味料,他就说他不要;或者你就不给了,他又说你看不起他,你对他不好了。所以普贤菩萨也不容易满众生愿。

  那么是不是就不满众生愿,不管他呢?众生越这样,你越要去行这苦行。你行苦行,有人骂你、打你、看不起你,这就是在考验你,看你诚不诚心。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怕难,越难越要去做去。譬如,你扫地,有人骂你:“你一天到晚扫这个地干什么!有什么好处?”你也不要管他。那么你是不是可以故意这么一天到晚扫地,令人发脾气呢?也不应该的。总而言之,无论行什么道,你行得对了,就是有人骂你,你也不要管;你行得不对,有人说你,你就赶快要改。什么事情都是一样的。

  普贤菩萨的愿力像大海那么大,不是单单就只有这十大愿王,我们也应该把这个愿海给填满了。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因为这个,所以善男子,你对于这个意思,应该像我所说的这样来明白它。

  C2.显经胜德分(分二)

  D1.校量闻经德 D2.显余众行德

  今D1.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设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以充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数量,一切世界最妙好的七种宝贝,譬如金、银、琉璃、赤珠、玛瑙等这些最值钱的宝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以及人和天上最殊胜的妙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来布施以上所说这么多世界的众生。“尔所”就是如许,就是像前边所说的那么多的世界。

  布施又分为三种,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

  (一)财施。财施就是自己所有的财产都可以拿来做布施。财施又有内财、外财。内财就是身心性命,属于我本身以内的财产。布施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脑、髓,这都是属于自己的内财。外财就是国、城、妻、子。国就是国家,整个国家都可以布施给人,自己不做国王了。城是大城市,譬如三藩市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的,我也可以把它布施给其他人。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太太或者女朋友,可是放不下的你能放下,这就是真正的布施。你若放不下,那就是没有布施。以前有一个女人听我说可以把自己的太太布施给人,她就问我,她可不可以把她的丈夫布施给人?她说她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布施丈夫的。我说:“那你也要先找着布施的对象才可以啊。有人接受,你才可以布施;没有人接受,你怎么布施呢?你不能把他吊在街上,这就算布施了。你这样是没有布施心呢,你还是舍不得。”果然她也没有布施。

  (二)法施。法施是以法来做布施。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施也叫法供养。你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大转*轮,这都叫法施。这个法施胜于财施,但是你所说的法一定要对众生的机,令众生听了这个法能一步一步地明白佛法开悟。

  (三)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有人遇着飞灾横祸,或者见着鬼、见着魔、见着妖怪、土匪了,这一恐怖惊慌,什么都忘了。这个时候你来安慰他,说:“不要怕,你现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保护着你的,你不要惊恐。”你给他这么一开解,他明白了,于是乎就念观音菩萨。一念观音菩萨自然就无有恐惧了,或者一念阿弥陀佛也就不怕了,这就叫无畏施。

  “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再能以七宝及及诸安乐,来供养一切世界上的诸佛和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经过像这一切诸佛刹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劫数,时时都相续不断的行这个布施,所得的功德是很多的。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又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不要说听讲,只要听别人诵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听到耳朵里,永远就成一个菩提的种子。“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这所有的功德,比前边布施尔所无量无边那么多世界,经过无量无边那么长的时间所得的功德,一百分也不能比听到这十大愿王功德的一分,一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优波尼沙陀分就是尘性,尘性就比微尘还细了。就是尘性那么多的分也不及听到十大愿王功德的一分。为什么十大愿王的功德这么大呢?因为你做布施的功德,只能救人的生命,而十大愿王是属于法施。你修十大愿王这种的观法,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变成一;礼一佛即是礼法界佛;礼法界佛也就是礼一佛。这种的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你一修这种法,菩提的种子就日日生长,菩提的果位不久就成就了,所以这个功德特别大。

  D2.显余众行德(分二)

  E1.总明法行略说功德 E2.唯明一行广说功德

  今E1.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或复有人”:假设再有这么一个人,这不一定有,或者就有这么样一个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以一种真正的、没有怀疑的信心,能依照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的行门来修行,能诵持《普贤菩萨行愿品》。读是对着本子念;不用看本子就能背得出来,这叫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或者不能读也不能诵,就用笔来书写一首四句的偈颂,或者写“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就单书写这个题目也可以。

  “速能除灭五无间业”:这“速能”不是一定之词,不是说你写一、两次或者一天就除灭了,或者你写多几次,很快的就可以除灭五种不间断的罪业。这无间地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一个人在这个地狱里头,见着自己的身遍满地狱;如果有多人也互相没有障碍,人人也都看见自己的身遍满地狱。时间也没有间断,由初到地狱一直到最后,没有一个时间可以减少这个罪业。这无间就是时无间、形无间、苦无间、果报无间、命无间,这一切都无间断。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所有世间众生一切身心的病。众生有的有身病,有的有心病。身病就是身上所生的一切的病苦,心病是心灵上的一种痛苦,总不快乐。“种种苦恼”:你有病就苦恼,有苦恼就不快乐。“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乃至多到如诸佛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的恶业,也都会消除的。但是你要有这深信心,你若没有深信心,说我试试看,那就不会有什么相应分的。因为佛菩萨不想叫众生来考验他。他考验你可以,但你不能说:“我还不相信佛所说的法,我试试看。”你要试就实实在在去做去,不要试试看。

  “一切魔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天魔外道。这些个天魔外道现在为什么不出来呢?就因为有佛法住世,所以这些魔军就要藏起来。如果没有佛法,魔军就都出世了。魔是梵语,具足叫“魔罗”,翻译为“杀者”,就是好杀生的众生,无论见着什么众生,他就是欢喜杀。这魔军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女。魔女的相貌生得非常美丽,但是也欢喜杀生。

  “夜叉”:夜叉有飞行夜叉、地行夜叉、空行夜叉。他的行动非常之快,所以又叫勇健,很勇猛善战,非常凶恶的。他除了害人之外,没有其他的能力。

  “罗刹”:罗刹也是梵语,叫可畏鬼。〈楞严咒〉上有“药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啰叉就是这个罗刹。你诵〈楞严咒〉,他不单不能害人,而且还保护人。这“药叉揭啰诃,啰叉私揭啰诃”合起来能除人的非命难。非命难就是很凶险的难。

  “若鸠槃茶”:鸠槃茶就是瓮形鬼,长得像一个冬瓜,所以又叫冬瓜形的鬼。这种鬼就是魇寐鬼,善于魇寐人。你睡着的时候,他就用法术令你想说话也不能说,想动也不能动,想做什么都不可能。

  “若毗舍阇”:这毗舍阇也是一种鬼,叫啖精气鬼,专吃人的精气和五谷的精气。

  “若部多等”:部多也是一种鬼,叫大身鬼,他的身体特别大,犹如须弥山那样,所以叫大身鬼。〈楞严咒〉上有:“鸠槃茶揭啰诃,部多揭啰诃”,鸠槃茶鬼又叫车骑鬼。好像这个城墙倒塌了,你不小心就要被砸死,你若诵〈楞严咒〉,鸠槃茶和部多这两种鬼合起来会保护着你,可以除灭城郭、坐车、骑马的灾难。〈楞严咒〉里说的都是这一些个鬼王,但你诵〈楞严咒〉,他不单不害你,还会保护着你。

  “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这些恶鬼恶神,不是喝人的血就是吃人的肉,你若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些诸恶鬼神就都会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或者他如果不远离,他就会发心做你的护法,来亲近你、守护你。

  E2.唯明一行广说功德(分三)

  F1.通明五果 F2.别明净土 F3.究竟成佛 F1.(分五)

  G1.增上果 G2.等流果 G3.异熟果 G4.士用果 G5.离系果

  今G1.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因为这个,所以如果有人诵这十大愿王,他在这个世间无论到任何地方,都没有一切的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好像虚空中的明月没有云翳遮障着一样,有一种光明现出来。“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不单这样,十方诸佛和一切菩萨也都会称赞这个人。“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人间的人和天上的天人,也都应该恭敬这位诵十大愿王的人。“一切众生悉应供养”:一切众生也都应该供养诵念十大愿王的这个人。

  G2.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诵十大愿王的这个善男子,生生世世都可以得到人身,能圆满修成普贤菩萨所有的这一切的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和普贤菩萨一样,很快地就可以得到微妙的这种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好像佛那么相好庄严。

  G3.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假设他生到人间或者天上,他到任何的地方,就会生在最有权势、最富有的那种种族、富贵的家庭里头去家庭里头去。“胜族”就是殊胜。

  G4.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他能把一切的恶趣都给破坏了。恶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四恶道。“悉能远离一切恶友”:常常有善友来接近他,把这一切的恶友都远离了。“悉能制伏一切外道”:他也有力量能把一切的外道给制伏了。

  G5.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我们人最不好的就是有一切的烦恼,他能把一切的烦恼也都解脱了。“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就好像兽中之王的狮子,能把所有的禽兽都给降伏了,所谓“狮子一吼,百兽皆惧”。“堪受一切众生供养”:他能受得起一切众生的供养。

  F2.别明净土(分二)

  G1.显法功能 G2.别明胜果

  今G1.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又者,这位读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刹那是很短很短的时间。在最后那一刹那,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都散了、坏了。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着,舌头也不会尝味了,鼻子也不能闻香,身也不觉触了。“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离开了。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他们都要离开你了。“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你所有一切的威德和权力也都完全失去了。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甚至于做国王的有丞相等一切大臣,以及宫殿、城郭内外一切的财产,如象、马、车乘和所有宝贵的东西,“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所有的这一切,等到你临死的时候都不能跟着你去的。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唯独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不会离你而去,因为它已经种在你的八识田里边,没有法子离得开。“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你的前边引导你,“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一刹那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G2.别明胜果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从我们这个世界向西方去,经过十万亿佛土那么多国家的这个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这极乐世界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语,翻译为“无量寿”,又译为“无量光”。因为他寿命无量,光明也无量,所有叫无量寿、无量光佛。“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也是梵语,翻译为“妙德”,又叫妙吉详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本经〈普贤行愿品〉的主人。“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弥勒也是梵语,翻译为“慈氏”,又叫阿逸多。阿逸多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翻译为“无能胜菩萨”,没有能胜过他的。这一位菩萨是下一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成佛的,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

  什么时候弥勒菩萨才来成佛呢?一般外道说弥勒菩萨就出世了,就来成佛了。其实弥勒菩萨出世的时间还很远很远。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在减劫的时候,人的寿命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去一寸,减到人的寿命只有十岁,身高只有一尺多高。那时候的人就和现在的狗一样高,可是小虽小,但是那个坏心却大了,愈小他坏得愈厉害。那时候人一出生就有淫欲的行为,就好像现在的猪、狗似的。你看那猪、狗一出生来没有几天就都有淫欲心了。那时候,用一片草叶也可以杀人,所以人人都互相残杀。那时候的人就像蚂蚁那么多,遍地皆是。因为人多了,所以就互相残杀,你杀我,我杀你。就是不被杀,等到十岁也就死了。从那个时候人寿再增加,也是每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一寸。增到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然后再减。减到人寿八万岁,那时候弥勒菩萨才出世来成佛。所以现在一般外道说弥勒菩萨就要出世了,这等于是说梦话一样。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有的这些菩萨色相都很端正庄严,功德也具足,“所共围绕”:就见着这些菩萨都来围绕着自己。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这位曾经读诵、受持、书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人,就看见自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里边。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所有的人都是莲华化生,不是由父母的肉体生出来的。那个莲华一开就现出来一尊佛,坐在莲华里边,承蒙阿弥陀佛来给他授记,说他在什么时候成佛。“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得到授记之后,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那么多的劫数,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以智慧的力量,顺着众生的心想来利益一切众生。

  F3.究竟成佛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不要多久的时间,他很快就可以坐菩提道场,降伏一切的天魔外道而成佛,转大*轮,说法度生。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能令诸佛国土,极微尘那么多世界的众生,都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随着众生的根性,权巧方便地来教化一切众生,成熟众生的根性。“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乃至于尽未来那么多的大劫海,他都能普遍地来利益所有的一切众生。

  C3.结劝受持分(分三)

  D1.结前胜德 D2.正明劝持 D3.重举胜德

  今D1.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善男子”:普贤菩萨又叫一声,修善行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所有这些听见这十大愿王,或者深信这十大愿王的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他自己能受之于心,持之于身,又能对着本子来读,或合起本子背诵,来广为他人讲说这十大愿王。“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他所有的功德,除了佛能知道这功德有多大之外,其他任何的菩萨、罗汉,都不能知道他的功德有多大。

  D2.正明劝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因为这个,所以你们一切听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人,切记不要生出一种疑惑的心,因为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

  修道的人对佛所说的法不可生疑惑心,你若有疑惑心就会误入歧途,就得不到好处了。“应当谛受”:应当实实在在来受持这十大愿王。“受已能读”:你接受了这个道理,然后对着本子来读这十大愿王。“读已能诵”:久而久之,就能离开经本来背诵。“诵已能持”:你能以背诵了,再常常来受持这十大愿王。“乃至书写,广为人说”:乃至于用笔来书写,又常常给别人讲说这十大愿王。

  D3.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这一切人,在一念那么短的时间里,所修行的所有功德、愿力都会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他修普贤行所得的这种福聚集到一起,多得没有数量可以数,也没有边涯。“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能修普贤行的这种菩萨发心,就可以在烦恼的大苦海里边救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脱离烦恼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我们一般人,虽然有烦恼,但不知道烦恼就是苦。你有烦恼就有苦,没有烦恼就没有苦了。“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往”是到那个地方去,“生”是生在那个国土里边。往生到什么地方去呢?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阿弥陀佛”虽然只是四个字,可是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括着。

  释迦牟尼佛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人请法,譬如《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请法,《法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唯独这部《弥陀经》是无问而自说,没有人请法。为什么没有人请法呢?就因为没有人明白这种法。这个净土法门,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包括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经典。几十年前,我因为念佛而有所感触,曾经作了这么一首偈颂:

  阿弥陀佛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诵,必至寂光不动场。

  “阿弥陀佛”虽然只是一句佛号,可是你若能念这个佛号,一切的法你都可以明白,所以说“阿弥陀佛”是万法王。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这五时八教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含着。修行的人只要能专心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一定能到常寂光净土不动道场那个地方去。一般人认为念佛是老太婆所做的工夫,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修行这个法门,这是错误的!这念佛法门,无论是有智慧或是愚痴的人都可以修,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这三种人都可以修行,不是单单就是度老太婆的。

  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第一,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和观世音菩萨最有缘,观音菩萨是普门示现,有三十二应身。阿弥陀佛和一切众生更有缘。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师父,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在往昔还没成佛以前,有一世做一个法藏比丘,那时他就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每一愿都是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其中有一个愿说:“我将来成佛时,我的世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女人,那么男人从什么地方来呢?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必须要有爸爸、妈妈,然后才有子女。极乐世界若只有男人,男人也会生小孩子吗?不是的。那么极乐世界的人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极乐世界的人是从莲华生出来的。

  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先托生到莲华胎里头。我们这儿念一句佛,那个莲华蕊就大一点,念一句佛又大一点,念的佛越多,那个莲华就长得越大,可以大得像车轮似的。等我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亲自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把我们的灵性放在莲华蕊里边。等莲华一开,你这法身也现出了。花开见佛,就生出一个佛了。因此极乐世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所以才说: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

  愿意生在西方净土,以九品莲华做为父母。九品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每一品里又分出来九品,九九就有八十一品。所有的众生若念阿弥陀佛,就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阿弥陀佛做法藏比丘的时候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的一个愿力,他说:“等我成佛,所有的十方众生,若有称我名号者,皆生我国,莲华化生,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力,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若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垂手接引。你看阿弥陀佛那个接引相,一只手这么伸出来,就是想用手托着你,把你托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说: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阿弥陀佛是第一的,以九品莲华来度一切众生,威德无穷尽。所以你不要把念佛法门看得太简单了。那么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儿有多远呢?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长的路程。

  将来末法的时候,佛法会断灭,一切经典也会没有了。你看现在这个经典上有字,到了末法时代,它自己就没有字了。为什么没有呢?就因为众生罪业太深了,没有福报,所以就没有机会看见经典。不要说将来,就是现在,有的人眼睛根本也没有毛病,但是他看这个经典的字就看不清楚,看得马马虎虎的,这就是业障。有眼睛看不清楚佛法,这也就等于是末法。经典是怎么没有的呢?什么经典先没有的呢?就先从《楞严经》上没有。《楞严经》灭了之后,其他的经典继续也灭了,最后就剩下《弥陀经》。

  《弥陀经》在这个世界上多住持了一百年,度了无量众生。然后《弥陀经》也灭了,这时候就剩“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六字佛号又多住世了一百年,又度了很多很多念佛的众生。然后“南无阿弥陀佛”又减去“南无”两个字,就剩“阿弥陀佛”。那时候明白佛法的人就只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求阿弥陀佛来救命似的那么着急念。再过一百年,连这“阿弥陀佛”四个字也没有了,那时候佛法就完全断灭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弥陀经》呢?就因为它太重要了,它在这世界最后才灭。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切记不要看轻了念佛的法门。好像参禅的人参“念佛是谁”?由这一句就证明,我们过去通通都念过佛的,所以才知道要参“念佛是谁”。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念过佛,哪一个念佛来着?根本就没有一个人念佛呀!怎么又可以参念佛是谁呢?所以由这一句话头来研究,就知道我们过去生中都念过佛,不过有的念得多,有的念得少,有的诚心念,有的马马虎虎念。我们现在遇着这个法门,就不要再轻易把它放过去,应该收拾起我们已经做过的这种的工作,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

  B2.偈颂(分二)

  C1.标颂 C2.正颂

  今C1.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普贤菩萨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当尔之时,这位普贤大菩萨愿意把这个意思再说明显一点。“普观十方,而说偈言”:他就普遍地观察十方众生的根性和因缘,而说出偈颂来。你看,普贤菩萨对我们多慈悲,唯恐我们还不明白经文中的道理,所以再用偈颂来说明一次。

  C2.正颂(分三)

  D1.颂前正示普因 D2.颂显经胜德 D3.颂结劝受持 D1.(分二)

  E1.别颂十门 E2.总颂无尽 E1.(分八)

  F1.颂礼敬诸佛 F2.颂称赞如来 F3.颂广修供养 F4.颂忏悔业障

  F5.颂随喜功德 F6.颂请转*轮 F7.颂请佛住世 F8.合颂后三愿

  今F1.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说的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十方就是东、西、南、北;再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谓之八方;再加上方、下方,总起来就叫十方。寺庙又叫十方常住,就是说从十方来的僧人都可以在这儿住。怎么还有僧人是从上方、下方来的呢?因为在这些僧人里边有很多的贤圣僧。贤圣僧就是证果的圣人,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阿罗汉,或者有菩萨都不一定的。证果的圣人可以从上方来,也可以从下方来,佛也是住于十方,所以寺庙又叫十方常住,就是招待十方的僧人。

  在一百个和尚里边一定有一个真正修道的人,在一千个和尚里边一定有一个证果的阿罗汉。在大丛林的庙上,出家人过堂吃斋的时候,有时有几百个或几千个也不一定。若有三千个和尚,就会有三个阿罗汉在里边,不过你不知道是哪三个而已。阿罗汉也不会故意叫你认识他,他有种种不同的形相,或者现一个大威德身,看着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或者他就现出一个最愚痴的样子,看起来又愚痴又邋遢,你一看就够了,谁不知他就是阿罗汉。所以这个阿罗汉,对着面你不会认识他,等走过去了,你想起来他是阿罗汉,但再找就找不着了。不单阿罗汉是这样子,菩萨也是这样子。所以说:“对面不识观世音”,对着面你不认得这就是观世音菩萨。

  中国的天台山有个国清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太守(好像现在的县长),有一次他和国清寺的方丈丰干和尚谈话,说:“古来菩萨常显圣到人间来,罗汉也常常到人间来。现在这么多和尚,我也没有看见一个罗汉,也没有看见一个菩萨。”丰干和尚说:“你想见菩萨和阿罗汉吗?那很容易,我们庙上后边厨房里有一个煮饭的就是文殊菩萨,那个烧水的就是普贤菩萨。”太守就问说:“他们两个叫什么名字呢?”“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太守就说:“那我见一见去啰!”“可以的,你欢喜见就去见去。”

  这个太守就到厨房去问人:“谁叫寒山、拾得?”就有几个和尚用手一指,说:“他们两个就是了。”太守一看,这两个人相貌长得特别丑陋,头发长长的,胡子也不剃,简直就和现在的嬉皮差不多。但是现在的嬉皮都有魔鬼跟着,身上都有股黑气,这两位菩萨身上是放金光的。你若得天眼通,就能看见现在的嬉皮中,魔气越大的黑气就越盛,后边都有个魔鬼跟着他。没有得天眼通的当然就不知道了,但是你也可以有一点觉察,那些有魔鬼跟着的嬉皮都有一股臭味,臭不可闻,很臭很臭的。他自己不觉得,但是其他人如果不是嬉皮的,就可以觉察得到。

  这个太守虽然看他们两个这么污浊邋遢,但是因为他信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说他们两个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他就向这两个人跪下叩头。这两个人说:“你干什么?你给我们叩头作什么?”太守说:“方丈和尚说你们两个,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请你们两位慈悲,度一度我啰!”这两个人一听,说:“丰干饶舌!他真多事,乱讲话。”于是两个人就往后退,这个太守就往前追。他们两个一直遁,遁到天台山月光岩的石壁那边。

  这个太守亲眼瞅着寒山、拾得遁到石头里头去了。原来那石壁上有个门,门一开,他们两个人就进去了。那个门马上又要关上了,太守想跟进去也来不及,就急得大声说:“你要度度弟子啊!你发慈悲啦!”

  寒山、拾得就说:“弥陀不拜,你来追我门做什么?”太守说:“谁是弥陀?”寒山、拾得说:“丰干和尚就是阿弥陀佛化身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的,你怎么不拜他去?你来追我们做什么?”太守一听,说:“哦,方丈和尚原来是阿弥陀佛化身哪!”说完石壁的门就关上了,他也进不去了。于是他又回去见方丈和尚,想求方丈和尚度他。但到方丈里一看,方丈和尚也圆寂了,坐那个地方就往生了,这真是对面错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走了,阿弥陀佛也圆寂了。但幸亏他还很用功修行,听说以后也修得还不错。

  “三世一切人师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人中的师子,也就是三世一切诸佛。“我以清净身语意”:我都用我最清净、最诚恳的身语意三业。“一切遍礼尽无余”:来礼敬这一切的诸佛,没有任何遗漏的。

  “普贤行愿威神力”: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有这个力量,来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是以修普贤行愿的这种大威神的力量。“普现一切如来前”:普遍地现到一切如来的面前,来普礼一切的如来。所以我现在虽然是礼一佛,也就是礼一切的如来。

  “一身复现刹尘身”:我这个一个身,又现出微尘刹土那么多的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每一个身又都遍礼刹尘数那么多的佛。这完全是普贤菩萨帮助我,我才有这种的境界,拜一佛就是拜无量诸佛,拜无量诸佛也就是拜一佛。你能修这种法界观,你一个人就能遍礼一切佛。你在这儿叩头,也就是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面前都叩头呢!这也就好像无间地狱的无间似的,可是这个不是地狱无间,这是法界无间、修法无间。

  F2.颂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说的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每一粒微尘里边,都有佛刹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这些诸佛都各处于菩萨、罗汉、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以及一切众生的众会之中。“无尽法界尘亦然”:这个无尽无尽没有穷尽的法界,微尘也是无尽的。“深信诸佛皆充满”:我深信法界之中,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世界都充满诸佛。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每一个身都用一切的音声海,普遍发出无尽无尽那么多微妙的声音、微妙的言语、微妙的赞叹,都用这一切的音声海赞叹佛。“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尽于未来一切的劫,都来赞叹诸佛好像大海那么无量无边的甚深功德。

  F3.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这是说的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以”字当用字讲。我用很多很多最好、最殊胜的妙华鬘。我们供佛要用最好的东西来供佛,不要拿我们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来供佛。华就是种种的花,鬘是用华结成的鬘,是属于幢幡之类供养品。

  “伎乐涂香及伞盖”:又唱种种的歌、奏种种的音乐来赞叹佛。涂香,这种香涂抹起来有一股香气。伞盖,伞是好像幢形的伞,四周有一些穗垂下来,很好看。盖就是宝盖。你若开了天眼通,就能看见虚空里有很多很多的幢幡、宝盖,这都是一切菩萨用来供养诸佛的。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像上边所说的这种种庄严的东西,我都拿来普遍地供养所有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我又用最好的衣服和最好的香来供佛。“末香烧香与灯烛”:香末、烧的檀香,和在佛前供养的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观想我所供养的这种种的微妙庄严具,都好像须弥山那么大,又像大海水那么多。“我悉供养诸如来”:这些宝物,我都用来供养十方的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我修的这种供养是广大的供养,我明白这种广大供养的心就是一种胜解心,一般人不明白的我明白了。我这种的供养心是法界的供养,以法界心供养法界佛,以法界佛来入法界心,所以叫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深信就是一种真信、没有穷尽的信。就是法界、虚空没有了,众生界、众生的业障、众生的烦恼都没有了,我这种信心也不会没有的。我深深相信所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诸佛。“悉以普贤行愿力”:都以修行普贤菩萨这种行愿的力量。“普遍供养诸如来”:普遍地以法界量来供养法界的佛。

  F4.颂忏悔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说的忏悔业障。

  为什么要忏悔呢?因为“弥天大罪,一忏便消”,只怕你不忏悔,你若是一忏悔,不论你有什么罪业都会没有了。孔子也说过:“过则勿惮改。”你有过不要怕改,你若一怕改,这过就愈发多了。“过能改,归于无”,有过若能改,就没有过错了。如果你想遮掩你的过,不叫人知道,那你的过错就会更加重、更加多了。愚人无过,一般愚痴的人都说自己没有过错;小人文过,小人犯了过错就把它掩饰起来,不叫人知道;君子改过,君子有过了就欢喜改过;圣人寡过,圣人的过就很少很少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我昔所造诸恶业”:在往昔,在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我生生世世所造的恶业。为什么我造出来很多的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都是因为自己从无始劫以来,生出一种贪心、瞋心、痴心而造出来的。由于贪而无厌,就造了很多罪业。如果得不着自己所要的东西,就生出一种烦恼,这就有了瞋心了。烦恼怎么生出来的?就因为愚痴。一开始是个贪心,这个贪心根本就是一个愚痴,是从无明那儿生出来。“从身语意之所生”:从我的身所造出来的杀生、偷盗、邪淫;从我的意念所造出来的贪、瞋、痴;从我口所造出来的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一切我今皆忏悔”:所有这十种恶,我现在都要忏悔,要改过自新。

  讲到“痴”,这个痴就是一种执着。一般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执着,贪财的就有财的执着,好色的就有色的执着,好写文章的就有文章的执着,好作诗的就有诗的执着。今天我就讲一个欢喜作诗的和尚的执着。这个和尚欢喜以文会友,他这种执着很厉害,是凡有学问的人到他寺庙上来他就欢迎,没有学问的人来他就不欢迎。有学问的人到他这儿来能作两首诗,他就留人吃饭、住宿都可以的;如果是不会作诗的,不要说吃饭、住宿,就连门都不可以进。因为他有这种执着,所以就有了魔障。什么魔障呢?

  有一天晚间,来了一个人,因为这座寺院离附近的乡村还很远,这个人就要在庙里过夜。小沙弥就对他说:“你想要在这儿住,我师父是有规矩的。你要作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赋、一篇文章才能留在这儿住。你是会作文章,还是会作诗、作赋呢?”这个人说:“我什么都会。”其实他根本连字都不认识,不过天就要黑了,他就想先骗着在这儿住一宿、吃两顿饱饭再说。这个小沙弥就回去对他师父讲:“这个人说他会作文章,又会作诗、作赋,诗歌词赋他都来得。”他师父说:“那就留下他了。”于是乎就把这个人留下,又给做很好的斋菜给他吃。

  这个人大概好几天没有吃饭了,也不管作诗不作诗,就先吃一顿饱饭再说。吃饱了,这小沙弥又给拿来一壶茶,然后就从外边把门给锁上了,防着他跑掉,明天好和他要诗。这个人因为吃得太多了,半夜闹肚子就要上厕所。但是想要开门出去,这个门又被从外边锁上了开不开。没有办法,他就拿起花瓶来,就泻到那花瓶里了。一个花瓶泻完了,又泻到另一个花瓶里边,把另一个花瓶也泻满了。泻完了,他就把壶茶里的水给喝了。然后又泻,他就用这个茶壶来装,泻得茶壶里也都是。

  第二天早起,小沙弥就来开门,又给他送饭。等他吃完了饭,小沙弥就问他说:“你昨天晚间作诗了吗?”他说:“我作了两首诗,在花瓶里呢。”这个小沙弥一听他作了两首诗,于是就把门打开,叫他走了。他走了之后,这个老和尚就问小沙弥,说:“昨天晚间来的那个人,他作没作诗啊?”小沙弥说:“有,他说作了两首诗,放在花瓶里了。”老和尚说:“那你给我拿来,我看看啦!”小沙弥就进到房间里,伸手到花瓶里去拿,结果抓了一手的屎。他以为是在另外一个花瓶里,又用手去拿,也是抓了一手屎。他想用茶壶里的水来洗一洗,倒出来的还是屎!老和尚就催他,说:“你都拿来啊,他作的诗呢?”小沙弥只好把两只手这么一摊,说:“你看!这不就是‘两手屎’吗!”这个老和尚以后再也不留人,也不叫人作诗了。这一个人屙了两花瓶屎,把他这个执着给治去了。

  F5.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是说的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好像做人吧,不是这么简单就做了人的,你要做人的事才能做人,你若做鬼的事情,那将来就做鬼。众生也可以说是从现前这一念心所造成的。你现前这一念心想要做佛,就修佛道,将来就成佛;你现前这一念心想要行菩萨道利益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那么就可以做菩萨。你若是想要修声闻乘,就会证得阿罗汉果;你若修缘觉乘,就会证得缘觉的果位。你若想生天,就行五戒十善;你若想做人,就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子就可以做人了。你若想做修罗,就天天和人斗争、生瞋恨心,这样就可以做修罗;你若想做畜生,就做一些个愚痴的事情,就可以做畜生;你若想做饿鬼,就做一些个黑暗、见不了人的事情,就可以做鬼;你若想到地狱去,就造多一点罪业,这就可以到地狱去;所以这一切都是唯心造。本经上也说: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根本也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也没有佛,也没有菩萨,也没有人,什么都没有!那么为什么又有了?这都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所造成的,所以才有十法界这种种的形相。如果我们一念不生,连心都没有了,

  无心无念福无边,私欲杂念是罪愆。

  你若无心也无念,那就是无边的福。你若有一些自私、自利的贪欲,这就是造罪。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都有佛性,众生也都没有佛性。怎么说都没有佛性呢?你若不修行就没有了,你若修行就有了。又可以说修也有,不修也有。你修,这佛性是存在的;你不修,佛性也是存在的。又可以说修也没有,不修也没有。怎么说呢?你若执着说:“我有佛性。”那就有所执着了。你若没有所执着,有而不有,无而不无。修也没有,不修也没有,你不要执着!方才说的那个故事好像是个笑话,其实这就是在破除人的执着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就因为有所执着。所以要把这个执着去了,然后才可以成佛。

  “二乘有学及无学”:二乘就是声闻、缘觉。由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是无学位。“一切如来与菩萨”:以及所有一切如来和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声闻、缘觉、有学、无学的功德,我都随喜;佛的功德,我也随喜;菩萨的功德,我也随喜。像微尘那么小的功德,我也随喜;像须弥山那么大的功德,我也随喜。不是功德小的我就不随喜了,功德大的我就随喜了;也不是功德大的我就不随喜,功德小的我就随喜。无论大小的功德,我都要随喜。所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你不要以为那个恶是小的,你就去做去;也不要以为那个善事是小的,你就不去做去。你要知道所有的山都是由微尘积聚而成的。一粒微尘虽然小,积多了也变成一座山;一件善事虽然小,但小的善事做多了,也就变成无量无边。

  F6.颂请转*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轮

  这是说的请转*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这个十方也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十方。世间灯,佛为世间的明灯。以前没有佛的时候,这个世界是黑暗的,有一些个旁门外道、邪师说法。怎么叫邪师呢?邪师的知见不正当,他不能教人正知正见,只会教人邪知邪见,引人入一种魔的境界。一个人有邪知邪见就是黑暗,你有正知正见就是光明。

  以前我说过:

  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

  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这就是邪师说法。他或者教你吃一点药,就可以得到虚空的那种境界。然后他就给你证明,说:“这就是虚空,虚空就是这样子,你这回证果了,得到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还不要紧,这很平常很平常的。甚至于他还说:“你现在得到虚空啦,和佛是一样了,佛不过也就是这么样子。”这就令人错了知见,指人错路了。他自己也不明白,糊糊涂涂的,这叫懵懂。懵懂就是懵懵碴碴的,什么事情也不清楚,糊里糊涂的。他自己糊涂,还要人向他学这个糊涂,这就叫懵懂传懵懂。这一传,就变成两个人都不明白了。为什么都不明白呢?不明白的人传不明白的人,这不两不明白吗!这也就像盲人给人引路一样,自己已经是个瞎子,还给没有眼睛的人带路。那个没有眼睛的人以为他是有眼睛的,岂不知他自己也看不见路,但是他就要骗人,给人家去引路。

  做师父的自己也没有明白怎么样修行,就这么糊糊涂涂的跑到地狱去了。这个徒弟一想:“师父在前头走,这一定不是错路。”所以他从后边也就跟着去了。但是跟到地狱门口,那个门已经关上了,他就像猪似的用嘴去拱,想把门给拱开。等把地狱门拱开,他师父看见他,就说:“你到这儿干什么来了?”徒弟说:“你做师父的都来了,我做徒弟当然要跟着你来嘛!这是个什么地方啊?”这个师父说:“我现在还不太清楚,不知道这是什么佛的世界。”等一会,夜叉来了说:“你这个做师父的不好好教徒弟,尽打妄语骗人,这回到拔舌地狱去!”这就堕了拔舌地狱。那个徒弟虽然没有骗人,但也做了一些个坏事。夜叉就说:“把他放到油锅里煎他一煎。”

  徒弟说:“这回可糟啰!师父你骗人堕拔舌地狱,这是你罪有应得呀!因为你耽误人。我跟着你学这个糊涂也造了很多罪,要被用油锅来煎,这个罪可真不容易受!”这个师父说:“现在我也没有咒念了,我也没有法子,我救不了你了!我连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了!”这一个师父带着一班的徒弟,就都跑到地狱里受苦去了。所以邪师说法啊,就把人误了,把人带到地狱去了。

  我们修行要寻访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有智慧的聪明人。我们学道必须要跟着有智慧的人学,不要跟着愚痴的人学。有智慧的的人的理论、知见是正确的,不会引导人走到邪路上去。佛没有出世以前,这世间上就尽是这一类懵懂传懵懂的师父。佛出世了,就好像有了灯光似的,把世间都照得光明了。

  “最初成就菩提者”: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最初成佛的这个佛。谁是最初成就菩提的呢?谁都是最初成就菩提者。什么叫菩提?有人说:“我听讲经的法师说过,这菩提就是个觉道,觉道就是菩提。”觉道,觉的是什么道?道是什么觉?你觉悟一切的恶事都不要做,一切的善事都应该做,这就是个觉悟,这就是个觉道。你如果只明白做恶,不明白做善,这也是个觉道,但你觉悟的是个恶道。所以你明白做善事,不去做恶事,这是个觉道.这个觉道也就是节节高,好像那个竹子,一节比一节高,这个菩提也是这样子,你应该一步比一步高,要步步高升。由凡夫到成佛,这是步步高升,就是觉的善道,这就叫作菩提。你若步步下降呢?那你就是觉的恶道。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就往下跑,君子就往上跑。

  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最初成的那个佛。最初这个佛是怎么成的呢?我们知道念经是修行,念咒也是修行,行菩萨道六度万行这都是修行。可是最初没有佛以前,没有人知道六度万行,也没有人明白怎么样修行,也没有诵经、念咒的法门,那他怎么成的佛呢?

  我们现在说,你若能诵〈楞严咒〉,就七世都可以像石油大王那么有钱,所以有的人听到这个讲法,就拼命念〈楞严咒〉。为了求富贵来诵〈楞严咒〉,这是错了!虽然诵〈楞严咒〉最低限度都可以得到七生有如石油大王那么有钱,但其实诵〈楞严咒〉的目的不是在求富贵,是想要成佛。你诵〈楞严咒〉就可以得到这个菩提,就可以步步高升,一步比一步高。你就是像石油大王那样富贵,那也还是人间的富贵而已,出世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

  所以〈楞严咒〉和〈大悲咒〉,要有善根的人才能诵念,如果你没有善根,不要说诵念,就连〈大悲咒〉、〈楞严咒〉的名字也听不见。你们现在计算计算,这世界上有多少人没有听过、念过〈楞严咒〉的?有多少人没有听过、念过〈大悲咒〉的?今天我看见果宁在教他们念〈大悲咒〉,这是最好的一个修道的课程。他们若是想学,应该讲诵持〈大悲咒〉的利益给他们听,令他们都会念、会持。能诵持〈大悲咒〉、〈楞严咒〉的人,将来的成就都是不可思议的,不但可以做石油大王,或者还可以做国王。

  我们诵咒、诵经,就是为的成就这个菩提。那么最初成就菩提的佛,究竟他念什么咒、什么经呢?在无量劫最初、最初的那个佛,就是开辟这个世界的,他本来就是佛,所以他什么也不需要念。为什么本来就是佛呢?因为这个佛也谈不到最初的佛。谁成就道业了,谁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谁没有成就道业,就不是成就菩提者。最初这个佛呀,他是本来就有的。好像那个天主就是跟着佛教这个佛的意思变化出来的,所以叫天主。

  “我今一切皆劝请”:十方三世佛和最初成的那个佛,现在我都劝他们。劝他们干什么呢?“转于无上妙*轮”:请他们转妙*轮。转就是转动;无上就是没有再比它更高的了;妙*轮就是不可思议的*轮。

  讲经固然是转*轮,诵经、持咒、印经也是转*轮。好像我们这个复印的机器,你这么一转它就印出来了,你不转它就不印,你说妙不妙!这就是转妙*轮的一种表现。这是用我们看得见的来比喻,其实这个妙*轮根本就看也看不见,想也想不到的,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有的话都没有办法形容,你心里想走这条路也没有了。所以说

  口欲言而辞丧,心欲言而虑亡。

  你口里想说,但是找不到言辞来说;你心里想要想一想它,但是思虑这条道路也亡了,这是真正在转微妙不可思议的妙*轮。有人说:“我没有看见有哪一位佛在世间上转妙*轮。”这是因为你走的地方少,所以没有看见。

  又说:“整个世界所有的地方我都到过了,我就是没有看见哪一位佛在转妙*轮啦!”你说你走遍世界了,你到了虚空里没有?虚空那儿就有佛在转*轮。你若是想要看佛转*轮,就到虚空里去。但是到了虚空,你也不一定看得见。你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转妙*轮不一定要你看得见。再者,天上也有诸佛在那儿转*轮呢,你也看不见,所以不能说你看不见就是没有。你若明白了,一切一切都是转妙*轮;你若是不明白,就是佛转妙*轮你也不知道那就是在转*轮。你若是觉悟了,世间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依报、正报,无非都是在转妙*轮。要不然怎么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这就是转妙*轮。

  有一个人听我这样讲,很同意我这个讲法,说:“你这回讲的是对的,天主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天主,这只是名称不同,原来他们是一个的。就好像一个人有很多的名字一样,是不是这个道理呀?”不是。我方才说这个天主,这是一个比喻。并不是说天主就是佛,佛就是天主。你不要自作聪明,不要以为你这回又开了悟了。为什么呢?我再给你讲一讲天主和佛的分别。这个天主只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能天主,在〈楞严咒〉里叫“因陀啰耶”。“南无因陀啰耶”这一句就是说的这个天主。这个天主往昔是个女人,她看见一座寺庙坏了,佛像也没有房子住了,就那么在露地里打坐。这个女人看这佛像被风吹雨淋的,于是乎她就发心重修这座庙。她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她就找了另外三十二个女人一起来修庙。庙造好以后,她就生到三十三天做了天主。这是天主的一种因缘。

  佛是无始无终,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了,所以我方才说的这个天主只不过是个比喻。比喻一般天主教说他们的天主能造万物。那么谁造他的呢?没有人造,他自己造自己。天主能自己造天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造呢?为什么就要等着天主来造呢?这简直是最愚痴、最没有智慧的一个思想。又说天主只有一个,其余的众生都不能做天主,那么这个天主就是一个孤独的天主啦。他要做孤独的天主就由他自己做去了!我们世间的人都要有一些个好朋友,怎么做了天主以后,反而变成一个很特别、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种天主做了也没有什么大意思,莫如不做!

  再者,在佛教里来讲天主只是个护法,在佛的面前没有坐的地方,只能站着,就好像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和伽蓝菩萨一样。那么天主为什么不说他上边有佛呢?这是天主的一种自私心,就好像一个国家里头有一个乡下的村长,好像地保官之类的小官。但是这些乡下人通通没有到过大城市,没有见过大场面,所以也不知道还有其他更大的官。这个地保官就对他们说:“世界上我是最大的,你们都要听我的话。我叫你们做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这一些个乡下人一辈子就在这个乡下地方住,没有见过世面,所以就相信这个地保官的话,以为他是最大的了。天主也就像这样子自我称尊,说:“我是最高的了。”你说高矮就要拿出一个道理公开来讲一讲,你的教理也应该公开来讲的,不可人家问你:“这三位一体,这是怎么……?”你就说:“这不可问的!这一问就有罪了!得罪天主了。”这简直是愚民政策。“你不明白吗?你不要问,你一问就犯法的。”这就是一种愚民政策,教老百姓都不要有知识,因为他怕老百姓有知识就会造反。天主不教人学佛法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学佛法,以后成了佛就比他大了嘛!

  F7.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这是说的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有的人不愿得到涅槃,说涅槃就是死了,所以他不愿意入涅槃。其实涅者是不生,槃者是不灭,涅槃也就是到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不生也不灭,不增也不减,不垢也不净,是诸佛所住的地方。

  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叫凡圣同居土,有凡夫、圣人、也有佛、菩萨、声闻、缘觉同住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叫凡圣同居土。二乘人所住的叫方便有余土。怎么叫方便呢?因为这个地方也不错,住着也过得去,不过不是究竟的涅槃,是偏真有余的涅槃。菩萨所住的地方叫实报庄严土。菩萨在这个庄严土里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唯独诸佛所住的地方才叫常寂光净土。

  你们学佛法,什么叫四土应该要知道,不要好像某某人说他自己已经成佛了,我问他:“你在那一土上住着?”他就答不出来了,他自己根本就没有地方了,这是成的什么佛呢?连个佛所住的地方都不知道,还说自己成佛了!他又说:“Every body is a Buddha!”我说:“你成的是什么佛啊?”他也没有口开,没有话讲了。“谁给你授的记呀?你成佛叫作什么名字?”他也说不出来了,这就证明他是个冒牌的佛。所以成佛啊,你要知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叫什么名号。好像舍利弗尊者跟着佛学四十多年,然后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说将来他成佛叫华光佛。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假的,佛也有假的,哈哈哈!佛无量劫以来所教化的众生,他都度了了,这叫化缘已尽。佛教化众生的因缘尽了,所以他就要入涅槃,到常寂光净土去。

  “我悉至诚而劝请”:普贤菩萨修这十种的大愿,诸佛若要入涅槃时,他就至诚恳切地劝佛不要入涅槃,再多度一点众生。“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希望佛久住刹尘劫,来利乐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

  F8.合颂后三愿(分二)

  G1.合颂三愿 G2. 愿生净土 G1.(分三)

  H1.总标回向 H2.别颂三愿 H3.结归回向

  今H1.

  所有礼赞供养佛 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是说的普皆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佛”:前边所有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的福。有的说是“供养福”,供养佛也就是供养福,因为佛是福慧二足的两足尊。“请佛住世转*轮”:我以最诚恳的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种的愿力,请佛常住在世,常常转妙*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我的随喜和忏悔所生出来的种种善根。因为一忏悔罪业就消了,罪业消了善根就增长,所以忏悔也是种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所有的这一切诸善根,我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我所有的功德都是法界众生的,法界众生所有的罪过可以都交给我一个人来负担,我愿意代众生受苦,来回向这个佛道。

  H2.别颂三愿(分三)

  I1.颂随如来学 I2.颂恒顺众生

  I3.颂普皆回向

  今 I1.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是说的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我愿意永远都跟着佛来学习佛道,学习普贤菩萨这种的圆满行力。“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供养过去一切的佛,和现在十方一切诸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未来一切天人师,也就是佛,所有一切意念里边所欢喜的事情,都能成就。“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常常跟着三世诸佛来学习佛法,很快很快的成就大菩提的觉道。

  I2.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一切刹”:所有就包括整个法界。所有法界十方一切诸佛的国土。一切刹,就是一切的刹土,所有一切佛的国土。“广大清净妙庄严”:都是广大清净没有丝毫染污的,有不可思议的微妙来庄严这十方的法界。“众会围绕诸如来”:又有菩萨、声闻、缘觉的海会,或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的海会,来围绕这一切诸佛。“悉在菩提树王下”:这十方诸佛国土都有菩提树,每一位佛都在这菩提树下成道。

  “十方所有诸众生”: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我给他们回向,愿这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离开一切的忧悲、苦恼,常常得到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都得到甚深般若妙法的利益。“灭除烦恼尽无余”:灭除所有的一切烦恼,所有的烦恼一点也都不留。可是说得容易,行之就很难了。你想没有烦恼,这个烦恼又来了;想要断烦恼、断烦恼,又断不了。这个烦恼就好像和你不知有多少大劫的亲蜜因缘,所以你想离也离不开。

  为什么你离不开烦恼呢?就因为你没有智慧,也就是因为愚痴,所以才离不开烦恼。有智慧的人就会把烦恼照破了,照破烦恼,烦恼就尽无余了。所以我们听经闻法,虽然说是学习智慧,其实这个智慧并不是从学习来的,是我们本有的。我们本来就有这种智慧,不过我们太久没有用这种甚深的般若智慧,就把它忘了。现在我们听经闻法,就把我们本有的智慧都想起来了。你想起来智慧,愚痴、烦恼就会跑了,你就是不赶它,它也存在不住了。这个烦恼无明就住在黑暗的地方,你这地方有光明它就跑了。

  光明是什么呢?光明就是智慧。黑暗是什么呢?黑暗就是无明,无明就是黑暗。所以你若没有无明,就没有烦恼,就生出真正的智慧了。无明就是糊涂,糊涂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烦恼呢?就因为不明白了,若明白就没有烦恼。

  I3.颂普皆回向(分二)

  J1.别发大愿 J2.总结大愿 J1.(分十)

  K1.受持愿 K2.修行二利愿 K3.成熟众生愿 K4.不离愿 K5.供养愿

  K6.利益愿 K7.转*轮愿 K8.净土愿 K9.承事愿 K10.成正觉愿

  今K1.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为求菩提觉道而修行的时候。你想要有智慧就要修行,你不修行就没有智慧。你看那些聪明人都是修过道的,或者是前生看经看得多,今生也就聪明了;或者前生修苦行修得多,今生也就聪明了。但是这种苦行不是睡觉的苦行,也不是吃饭的苦行、懒的苦行。什么都不干也是不容易的、也很苦的,这也要有点定力才可以懒,若没有定力,总在那儿坐着也不舒服,站着也不自在。修行有种种的修法,有以布施来修行,有以持戒来修行,有以忍辱来修行,有以精进来修行,有以禅定来修行,有以般若来修行,有这种种的不同。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一个公案。在一万年以前,有这么一个老修行。怎么知道在一万年以前呢?当然知道啰,现在的考古学家几万年以前的事都知道,何况佛教有五眼六通的这种本领,几百万年以前的事也都可以知道的。这个老修行怎么修道呢?他就打坐。最初他一开始打坐的时候,坐一阵子,这个腿就痛得受不了。他就和这个腿痛来斗争,说:“你不愿意痛吗?那我愿意痛啊!”就和这个腿来谈判。这个腿说:“哦!我受不了了!”“你受不了那是你的事,我不管!”他还是继续打坐。最初忍了半个钟头,把腿换一换。然后又再练习坐一个钟头。一个钟头、一个半钟头、两个钟头,就这么继续坐下去,以后一坐就可以坐几天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了,到底把他这个腿痛战败了。他坐的时间久了,就总也不愿起身了,一坐就坐几十年。坐了几十年,起身换换腿,又继续坐,就等着释迦牟尼佛出世,好来帮着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因为他欢喜入定,就总也不醒了。这一睡就睡了几千年,身上的衣服都烂了,脸上都是尘土,头上也被小鸟蓄上窝了。虽然是个人,看起来就像一座泥像似的,也不知道他坐了多少年。

  到了唐朝,有个玄奘法师要到印度去取经,走到半路上就看见这个老修行。这时候他身上的衣服已经烂得不能再烂了,衣服上、脸上、头上的尘土都厚得不得了。玄奘法师就敲一下引磬给他开静。叮!这个老修行醒了,问玄奘法师说:

  “你做什么?”

  “那么你做什么?”玄奘法师说。

  “我在这儿等着释迦牟尼佛出世呢,我要帮他弘扬佛法。”

  “哦!你这一觉可就睡得太久啰,睡了几千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都有一千多年了,你还等着释迦牟尼佛出世!”玄奘法师说。

  “那没关系,我再打坐。我等着弥勒菩萨出世,我再帮弥勒菩萨教化众生。”于是乎就又想要入定了。因为他入定惯了,所以就总想要入定。

  “老同参,你不要再入定了。现在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入涅槃了,但佛法还是在世间,你帮着我去弘扬佛法好了。”玄奘法师就说。

  “我怎么帮你弘扬佛法呀?你又是谁?”

  “我是唐朝的出家人,法名叫玄奘,我现在预备到印度去取佛的法宝。等我取回来一定要有人来帮着我弘扬佛法。你总在这地方打坐,等了这么多年,什么事情也不干,这未免太可惜了。你来帮我弘扬佛法吧。”

  “我可以帮你吗?”

  “可以。不过不要用这个身体。你现在这个身体,我相信站都站不起来了,因为你坐的时间太久,这个腿甚至于都要长到一起了。所以你要换一换你这个房子,搬一搬家。”

  “那我搬到什么地方去呢?”

  “你就搬到长安,到有黄色琉璃瓦的人家去投胎去。等我回来以后,我再找你去。”

  “那好,我相信你的话,我帮你去弘扬佛法。”于是乎他就跑到长安投胎去了。

  本来玄奘法师叫他投生到黄琉璃瓦的人家,但是他记错了,记成绿琉璃瓦。这一跑就跑错了,跑到尉迟公的家里,给尉迟公的哥哥做儿子去了。

  玄奘法师离开长安的时候,唐太宗就问他,说:“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你回来的时候,要给我来一个信,我好欢迎你去。”玄奘法师就指着朝门外的一棵松树说:“这棵松树的树枝现在都往西方长。你看它的树枝若向东弯了,这时候我就回来了。”所以唐太宗就常常看这棵松树,看它的树枝什么时候向东弯。

  经过了十四年,有一天这棵松树的树枝真的都向东弯了。你看,奇怪不奇怪?这棵树就有这么大的感应。太宗就说:“大约今天玄奘法师该回来了,我们快到城外去欢迎他去。”于是乎大家都到城外去欢迎,果然就把玄奘法师接回来了。玄奘法师见着太宗,高兴得不得了,说:

  “我给我主万岁贺喜。”

  “你给我贺什么喜?我也没有什么事情啊。”唐太宗说。

  “我走的隔一年,陛下你不是生了一个太子吗?”玄奘说。

  “没有啊!你走了这么多年,我也没有生过太子啊!”太宗说。玄奘一听,说:

  “这奇怪了,我叫一个人来给你做太子,怎么这个人没有来呢?等一等,等我今天晚间观察观察,看看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唐太宗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事情,就这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

  等到晚间,玄奘法师一打坐观察这个因缘,一看这个老修行跑到尉迟公家里去了,现在正是十四岁,长的高高大大的,一天到晚也不守规矩。你看!这个老修行,因为以前守规矩守得太厉害了,来到尉迟公家里就不守规矩了。怎么样不守规矩法呢?他又吃肉、又喝酒、又玩女人,无所不为。因为尉迟公家里有钱有势,又有地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人敢管他。

  玄奘法师一看他走错路了,跑到尉迟公的家里去。第二天就对皇帝说:“我昨天说你生了太子,原来这个人走错路了。我本来叫他来托生做太子,但是他跑到尉迟公家里去了。你现在要下圣旨叫他出家。因为以前我和他有约,他要来帮着我弘扬佛法的。”唐太宗一听,说:“可以的。”于是乎就下了一道诏书,要尉迟公的这个侄子奉旨出家。皇帝的命令就叫诏书,又叫圣旨。尉迟公一接到这个圣旨,就叫他侄子来,说:

  “皇帝现在叫你出家。”

  “岂有此理,皇帝怎么可以叫我出家呢!我还没有玩够嘛,我怎么可以出家呢!”

  “这不可以的,皇帝叫你出家你不出家,那是要斩头的。你不听皇帝的命令,那还得了!”尉迟公说。

  “那我去见皇帝,我同他讲道理去!”

  玄奘法师早就知道他不想出家,前一天就对皇帝说:“明天尉迟公的侄子会来,他要当面同你讲道理。他出家会有条件的,但无论他讲什么条件,你都答应他,他欢喜怎么样都可以。”唐太宗说:“可以,明天再讲了。”

  第二天,尉迟公果然就带着他侄子来见皇帝。唐太宗对他说:

  “我现在相信佛法,出家是最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希望你也出家来弘扬佛法。”

  “你要我出家?但我有三样东西舍不了。你若能答应我这三个条件我就出家。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宁可你把我杀了,我也不出家!”你看,这真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你有三个什么条件呢?”

  “我最欢喜喝酒,出家人不准喝酒,但我这是奉旨出家,我要例外,我要喝酒。我出家以后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后边都要有一车酒跟着我。”

  “这个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唐太宗说。

  “我欢喜吃肉,出家人要吃斋,我不能吃斋,我一定要吃肉的,一天不吃肉也不行。所以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也都要有一车肉跟着我。”

  “也可以!这是小问题,我答应你。还有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太宗皇帝说。

  “出家的和尚没有太太、没有女人。你强迫我出家,但是我不能离开女人,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也要有一车的美女跟着我。我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你若答应我这三个条件,我勉强可以出家。这三个条件中有一个条件不答应我,我也不出家的!”

  “你想的这主意太坏了!”太宗说。

  但是玄奘法师事先已经交代,无论他要求什么条件都要答应他,所以太宗还是答应他,说:“好了,你要一车美女我也答应你,只要你出家就可以。你的要求我都答应了,你现在可以出家了吧?”他一想,自己最欢喜的东西都有了,皇帝都满了自己的愿,虽然心里还不太高兴,但也只得垂头丧气的到大兴善寺出家去了。

  大兴善寺是唐玄奘那时候修的,从山门到方丈住的地方有十里路,大约有三、四哩那么远,里边几万人都可以住得下。这回皇帝命令叫人来出家,所以大兴善寺就鸣钟击鼓,很闹热的。寺院里有什么佛事就敲钟击鼓,护法善神就都来维护,所以寺院里的钟鼓不是随便愿意敲就敲,不愿意敲就不敲的。若有法会就一定要敲一敲,不是通知人,是一切护法都要听这个号令。这时候大兴善寺就有一个人打鼓,一个人敲钟,乒乒乓乓、叮叮当当的就这么打起来了。

  尉迟公的侄子走到寺院里边,听见钟鼓这么一响,他赫然间就开悟了、明白了。“哦,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来的!”就向后边这三车摆一摆手,说:“你们都回去、回去了,现在我都够了,都不要了!”于是美女也回去了,酒也跑了,肉也没有了。他就这么来到大兴善寺出家,所以有人又叫他三车祖师。

  这三车祖师就是窥基法师,是讲唯识的。他绝顶聪明,无论什么经典一看就记得,过目不忘,就有这么聪明,这也是他修道的一种因缘。以后这位窥基法师对唐朝佛法的弘扬是出了很大的力。

  “一切趣中成宿命”:无论在那一个恶趣里边,都能成就宿命通,都知道宿命,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四恶趣。“常得出家修净戒”:你们不要以为很容易就出家的,随随便便谁都可以出家。出家是不容易的。所谓: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累世种菩提。

  在宝华山那个地方有一个山洞,有的过不去那个山洞就发魔障,或者就死了,死在里边。还有这个受戒,受沙弥戒还可以,等受比丘戒的时候,有的就发神经病,就不能受这个戒了。这种情形很多很多的,为什么呢?就因为没有德行。

  前边说的这个三车祖师,他在前生修行了不知多少年,今生他还迷了,出家的时候还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等到一听到钟鼓齐鸣,他就觉悟了,原来自己前生是个修道的人,于是乎就帮着玄奘法师来弘扬佛法。他研究唯识宗。

  当时还有一位声望更高的法师,名叫道宣律师。这位道宣律师专门修持戒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一点也不马虎,都有一定的规矩。像什么呢?行如风,走路的时候就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微风慢慢地吹,水上就没有波浪;风若大了,水就有波浪啦!走路也要像那个样子。立如松,站着的时候就好像一棵松树那么直。坐如钟,坐在那个地方就好像一架钟似的四平八稳。卧如弓,躺着的时候要像一张弓似的。这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都修持得非常好。口也不随便讲话,眼睛也不随便看东西,耳朵也不随便听音声。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他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他也不听;不合乎道理的话,他也不说;不合乎礼的行为,他也不去做去。因为他持戒持得太真、太好了,就感应到天人给他送供养。他也是日中一食,一天只吃一餐。这一餐他自己也不必做,就由天上的天人给他送供。这个天人叫陆玄畅。

  窥基法师也就是三车祖师,在没有出家以前什么肉他都吃过,出家以后,最好的斋菜他也都吃遍了。人间所有的食物他都吃过了,他又生出一种贪心来。贪什么呢?他说:“我没有吃过天上的饮食,道宣律师有天人给他送供,我到他那儿去赶斋去。”他当时是奉旨出家的,非常有地位,又是个国师,所以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这天一早起,他就来到道宣律师的地方。道宣律师就招待他。他说:“喂!什么东西我都吃过,但是天上的饮食我没有吃过。等一下天人给你送供来,你要分给我一份,你不要自己都吃了。”道宣律师说:“好,分给你一份,你在这儿等着啰!”等着、等着,都过了午了,天人也没有来。这下他不单没有天上的饮食吃,连人间的饮食也都吃不着了。因为道宣律师那儿根本就不预备食物的,也没有厨房,也没有米、面、油、盐、菜,什么都没有,乾而洁净的。若真要吃,只可以吃草、吃树叶之类的。窥基法师就有点不高兴了,说:“你原来尽是骗人的。你说有天人给你送供,怎么到现在也不见有天人来送供呢?”道宣律师也不讲话,因为他持戒的,不愿意多说话,你说我骗人就骗人,你说我打妄语就打妄语,我也不需要辩。这一等,就等到天黑了。从长安到终南山有七十里路,晚间天黑也不能走了,窥基法师就只好留在那儿住一宿啰。

  到了寮房,窥基法师躺到床上就睡起来了,鼻息如雷,他那个呼吸就好像打雷那么响。本来道宣律师一个持戒的老修行不打妄想的,但这回也打了妄想了。他想:“真是,还是个国师呢!一点修行都没有,睡觉睡成这个样子,真是打闲岔。”心里正这么打妄想呢,身上就有虱子来咬他了。因为出家人常常很多天也不沐浴,所以身上有时候就会生出虱子。有虱子咬他,他就把虱子抓起来丢到地下。等一会,又有一只虱子来咬,他又把这只虱子抓起来丢到地下。就这样窥基法师睡了一宿鼻息如雷的觉,道宣律师在那儿打坐不能入定,变成打了一宿的妄想。

  第二天早起,道宣律师忍不住了,就对窥基法师说:“你呀,晚上睡觉睡得鼻息如雷,太不规矩了,搞得我一宿也不能入定。”窥基法师说:“哦,你说我没有修行?你才不会修行呢!”两个人就争辩起来了。道宣律师说:“你怎么知道我不会修行啊?”窥基法师说:“你是一个持戒的老修行,应该不杀生的,但是昨天晚间,你从身上抓了两只虱子,有没有?第一只虱子,你一狠心把它往地下一摔就摔死了。第二只虱子你又往地下一放,虽然轻一点,但也把虱子的腿给摔断了!那只死虱子就到阎罗王那儿把你告了,说你这个持戒的老修行杀生。我到那儿去给你讲和,说你是无心的,叫它不要来报仇。阎罗王就叫它去托生,这个冤才算解开了。”

  道宣律师一听,“哎!我晚间抓虱子是慢慢、慢慢的,没有人知道,他怎么会知道呢?奇怪了!”窥基法师也不高兴了,就说:“我走了,你这儿根本就没有天人给你送饭,你尽欺骗人!”说完就走了。

  到了中午,天人陆玄畅又给送饭来了。道宣律师就很不高兴的对他说:“你昨天为什么不送饭来啊?昨天我有贵客到这儿赶斋,你为什么不送饭来呢?”陆玄畅说:“请法师您慈悲,原谅我。昨天我本来也拿着供要来供养法师你呀,但是你这儿方圆四十里地都有金光缭绕,我想要进入这个金光之内,但就是睁不开眼睛,没有法子看得见东西南北。我当时就问了当方的土地神,就是管这个地方的地保官神。他说有肉身菩萨在你这个地方,所以四十里地以内都有这个金光,因此我进不来,请你原谅我。”

  道宣律师一听,“哦,这窥基法师是肉身菩萨!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还说他没有修行,鼻息如雷,原来他是故意这个样子,他的境界是比我高得太多了,连天人都到不了他的身边。”以后道宣律师就更加精进修行了。窥基法师也不再想吃天人的供,不再打这个妄想。两个老修行结果都成了当代的高僧。

  “常得出家修净戒”,常常都能出家,修持清净的戒律。方才讲的道宣律师和窥基祖师,都是不可思议的菩萨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现在我们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种的行力,也要发愿常常出家。这个出家是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什么叫出烦恼家?人人都有烦恼,你若能把这个烦恼放下,不生烦恼,这叫出烦恼家。出三界家,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虽然住在欲界里边,但是你没有这种淫欲心,形色也空了,乃至于无色界也都空了,这叫出三界家。出无明家,这无明就是根本的烦恼,你能把这个无明破了,菩提觉道、智慧就圆了,这叫出无明家。

  在中国来讲,不一定个个出家都能修行。以前中国有这么一种风气,有的小孩子一生出来很多病痛,请医生医治也医不好,看这情形一定要死了。这时候他的父母亲就说:“反正他也都要死了,我们就把他舍到庙上作小沙弥吧。”这一叫他出家,他这病就好了,不死了。这种人出家固然是有善根,但是恐怕也迷了。怎么迷呢?他不知道修行了。善根是有,可是忘了,所以不一定能修行,或者也有能修行的,这是由小的时候许到寺庙上出家的。

  还有为生活问题而出家的,有的家里穷得不得了,听说出家的饭很容易吃,衣服也很容易穿的,于是乎就出家去了。这是只为衣食着想而出家的。又有的年纪老了,无依无靠,所以就发心出家去作和尚,再收个小徒弟,就有人来孝顺。徒弟都要孝顺师父的,无论吃什么都要先供养师父,对师父要恭恭敬敬的。他没出家以前是个老人,也没有子女,出家以后有个小徒弟,这就有人来照顾了。这种出家只想要养老,这一等人也不一定能修行。也有的是被环境压迫而出家的,就好像窥基祖师就是环境叫他出家的,但是他能修行。还有一种,以前中国有一种法律,无论你杀人放火当土匪造了多少罪,你一出家了,政府就找不着你了,这是为躲避法律制裁而出家的,这种也不一定会修行。

  还有一种是可以修行的。什么呢?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样子就可以修行。

  所以这出家也有种种不同。有时你会听人说:“他都出家了,怎么还那么大的脾气?那么大的烦恼?”就因为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同,所以出家后就有种种的情形。

  “无垢无破无穿漏”:修持这清净的戒,犹如宝珠那样洁净,永远都不破戒,在戒律上没有缺欠。

  “天龙夜叉鸠槃茶”:这时候天龙和夜叉、鸠槃茶等等的鬼。

  这个龙怎么做的龙呢?因为它乘急戒缓。它修大乘法精进得不得了,但是它认为持戒是很平常、很普通的,持不持都可以,所以就堕落成畜生。龙也是畜生之一,但因为它乘急的关系,所以就是做了畜生也有神通,龙是有神通的。

  天龙、夜叉就包括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乾闼婆等的八部神众。鸠槃茶这种鬼横着比竖着宽,高有三尺多高,宽甚至有五尺多宽。它没有脑袋也没有腿,就像个磨盘或冬瓜似的,所以又叫冬瓜鬼。它等人睡着了就来做怪。做什么怪呢?它专门魇人,把人魇住。就是你眼睛睁着,也看得见东西,但是你想要动弹却动弹不了,想要说话也没有法子发出声音来。这样子,有的人憋着这一口气喘不过气来就死了,所以这鸠槃茶鬼是很厉害的。可是在这个经上因为有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来感化它,所以它不但不会害人,还可以当护法。

  “乃至人与非人等”:乃至人或者非人。“所有一切众生语”:所有无论是天人或阿修罗等等的一切众生的语言,“悉以诸音而说法”:都可以用这一切众生的音声来给众生说法,遇着哪一类的众生就说哪一类的语言。

  K2.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净波罗蜜”:勤修就是不懒惰、不怕辛苦、不怕疲倦,时时都精进。时时精进勤修清净没有染污的这种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此云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恒不忘失菩提心”: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勤求佛道的这个心。勤求佛道的这个心,生生世世都不忘失。

  “灭除障垢无有余”:灭除一切报障、业障、烦恼障的障垢。有烦恼就好像有尘垢似的,现在将这些尘垢都灭除了、没有了。“一切妙行皆成就”:方才我听果妙的母亲说,将来果妙结婚的时候要到佛堂来结婚。你若是说将来要修道的时候,要到佛堂来参禅打坐,了生死,这就是修妙行了。修什么行就成就什么行,这就叫成就不可思议的妙行。什么是不可思议呢?就是出人意料之外,你想像不到的。想像不到的他竟然得到了,这就叫妙。这个妙就是你没有办法想,不单不可以心思,也不可言议。什么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行呢?就是参禅开悟。你能开悟,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妙行成就了。

  “于诸惑业及魔境”:什么叫“惑业”呢?这个惑就是迷惑,也就是疑惑。这惑有三种,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是粗惑,思惑又叫细惑。尘沙惑也叫无明惑。见惑是遇着境界生出一种贪爱的心,这个贪爱的心就是一种迷惑,迷惑多了就糊涂了、不明白了。思惑是对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不正确的分别心。尘沙惑就言其太多了,好像世间的微尘或恒河沙那么多。在我们这个心里边,有这种无明。这个无明本来是很少的,也很小的,但是它由少而多就变成很多了,所以就叫尘沙惑。好像你见着一种境界就生出一种贪爱的心,虽然说这是见惑,但根本上还是由无明那儿生出来的。为什么就生出这种贪爱的心呢?这个贪爱的心是从那个地方来的?你溯底穷源找它的根,就找到无明那儿去了。所以无明就是生死的根本哪!我们所以不能了生死,就因为有这个无明障碍着,所以生死不了。

  见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思惑有多少呢?有八十一品。断了八十八品见惑就证初果。断了欲界的前六品思惑,就证到二果。断了欲界的后三品思惑,就证到三果。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证到四果。到菩萨的境界上就断了尘沙惑。到等觉菩萨的境界上,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把这一点点的无明也破了,就成为妙觉了,妙觉就是佛。

  业就是你所造的善恶业。所谓: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假使经过百千劫,你所作的业也不会没有的。你作善就得善业,作恶就有恶业,这个业一直是跟着你的。当因缘成熟再遇上的时候,你自己的果报还是要你自己去承受。你种善因,将来就结善果;你种恶因,将来就结恶果;做好事就得好的果报,做恶事就得到恶的果报。

  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是卖米和酒的。在中国卖米是论斤卖,要用秤或者斗来量。他就在米里头掺上水,这样米的份量就重了,颗粒也就大了,用斗量就多了,用秤称也重了。譬如一百磅的米,他就给加上十磅或者二十磅的水,这个米就又大又好看。但是乾了以后根本就没有多少。这么样子,他就赚了很多钱。他又卖烧酒,他说:“有钱的人才喝酒,没有钱就喝不起酒,我应该赚有钱人的钱。”于是乎他就在酒里头加水,一斤酒就对上二两水,一斤多了二两,十斤就很多了,这么他也就发财了。他一生挣的钱不知有多少,太多了。他有三个儿子,因为他一生就欢喜金子、银子,所以他大的儿子就叫金子,第二个儿子就叫银子,第三个儿子就叫业障。后来他年老就有病了,有病就快死了,请医生给治,医生也束手无策,把手一摆说:“我没有法子了!你有好东西吃多一点好了。”这就是等时候了。

  他一想:“我有这么多钱就这样死了,没有什么意思!我来和儿子们商量商量,看看哪一个儿子愿意跟我去死。平时我最欢喜大儿子,叫他跟我去死去。”他就把大儿子金子叫来,告诉大儿子说:“你知不知道我这一生之中最爱惜的就是你啊。”他大儿子说:“我知道啊!你对我是不错,你是我的爸爸,你发这么多财,将来这些都是我的。我知道你对我不错啊。”他说:“我爱惜你呀,现在我就要死了,我舍不得离开你。你可不可以跟着我去死呀?”大儿子说:“你怎么病糊涂了,我怎么可以跟着你去死呢?你是不是和我开玩笑啊?得了,不可以开这种玩笑。”他说:“不是,我和你说真的,不是开玩笑啊!你倒是可不可同我去死呢?”大儿子说:“不可以的!你已经给我娶了老婆,我现在也有儿子了。我死了,那我儿子怎么办呢?”他说:“哎呀!我这一生爱惜你爱惜得这么厉害,我叫你跟着我去死你不肯,你不去就算了!你赶快走,把银子给我叫来。”

  他又和银子商量,说:“以前我对你哥哥比对你好一点,现在我发觉他对我一点孝心都没有。我觉得你平时很有孝心的,很听我的话。现在我要死了,你可不可以跟着我去死去啊?”银子说:“金子都不愿意跟你死去,我怎么可以跟你去死呢?这不可以的!你要死就快点死了,你不能叫我跟着你死啊!”于是乎一甩袖子走了,边走边骂:“你这做父亲的真是老糊涂了,真是无知识,我这么年轻,什么还都没有享受够呢,你就叫我跟着你死,岂有此理!像你这种老人留在世间简直是废物!”他只有找小儿子了。

  他把第三个儿子业障找过来说:“业障,现在我就要死了,你可不可以跟我去死啊?”业障说:“可以,可以,这我最高兴了!你走到什么地方,我就跟你到什么地方,我来侍候你。”他人一听,还算不错,这一生还有一个儿子陪葬很满足了。于是业障就跟着他去见阎罗王去了。

  阎罗王见他来了,就问他说:“你一生卖米就对水,卖酒也对水,有没有这回事啊?”他说:“没有啊,我没有做过这么缺德的事情啊!”他这个儿子业障就说:“有啊!我看见你卖酒、卖米都对水的,他说的没有错啊,怎么你不承认呢?”这个儿子到那儿给他作见证,证明他是做了这些坏事来着,所以他也没有话讲了,于是乎就堕地狱去了。这时候他恍然大悟,说:“原来你跟着我来是来给我作见证,见证我造了罪业。早知道这样,你不要跟我来就好了。”所以说:

  金银不肯去,唯有业随身;

  阎君审问时,业云真又真。

  你死的时候,金子、银子都不肯跟着去,只有业障跟着去了。阎君审问的时候,业障就说这个也是真的,那个也是真的。所以这个业障是很厉害的。什么叫业障呢?就是你所做的事情。你做好事就有善业,做恶事就有恶业。恶业就是业障。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那是我作沙弥时候的事情,当时正逢过新年。中国人过年,无论庙上或一般人家都要写对联,贴到门上,又叫挥春。庙上或者就写“如意吉祥”,或者写种种吉祥的话。

  那时候我就写了“智慧如海”四个字,这四个字我写得很快,也写得好像有一点笔力似的。另外有一个师兄也是个沙弥,他看见这四个字很欢喜,就一直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智慧如海……”念来念去,总这么念。念了很多遍,我听了很讨厌,就对他说:

  “我看你是‘业力如海’。”他听我这么一说,当场就大发无明,很生气地大声说:

  “你怎么看我‘业力如海’?你怎么看我‘业力如海’?”就想要和我打架的样子。

  “你先不要着急,听我说。我说你业力如海,你不单不应该发脾气,而且还应该谢谢我祝福你。”

  “岂有此理,你说我业力如海,我还要谢谢你?没有这个道理!”我说。

  “你听我下回分解啊。我给你解释解释,你就明白了。”

  “你解释什么?”

  “你知道什么叫业啊?”

  “业就是人所造的嘛。”

  “这个业有善业、恶业。如果我说你善的业力如海,那么你怎么样呢?”这回他的眼睛睁的大大的闭不上了,也没有话讲了。我说:

  “我没有说你是善业或者是恶业如海,你怎么就发起脾气来了?我的意思是说你善业如海。那你现在怎么样?”

  “那没有问题了,那我要、我要……”就向我道歉认错了。我又说:

  “冲着我这句话,你就应该请我吃斋的。”他连说:

  “好!好!好!”答应请我吃斋了。

  你看,就这么妙,就差一个字,加上一个善字,他那么大的脾气即刻就没有了。你说奇怪不奇怪?这也叫妙法。你懂吗?就一个字我没说清楚,他就发脾气了。我再添上一个字,善业如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所以一个字就能令人发脾气,也能令人欢喜。人的这个心是特别奇怪的,一个字就能令人一喜一怒,业力就是这样子。

  还有一次,我手上拿着这么一卷纸,也是我这个沙弥师兄看见了,他这个人很多事的,很喜欢管闲事,就问我:

  “你拿的这个是什么?”

  “这是卖你的契纸。”哈!他又发脾气了。就因为他欢喜发脾气,所以我有的时候就找一点工作,叫他发一发脾气。他又问一遍:

  “什么?”

  “卖你的契纸。”

  “你怎么可以把我卖了,你怎么可以把我卖了!你有什么权力来卖我?”他发脾气了。

  “我当然有权力卖你,我有这个特权。我卖你,你还要欢喜的。你不欢喜,我还不会卖你呢。”

  “你什么特权?”他更火了,和我大发脾气了。

  “我卖你,有人买你,你一定会欢喜的。”我说。

  “岂有此理!你卖我,有人买我,我还会欢喜?你讲来听听。”

  “我把你卖给释迦牟尼佛永远作和尚。”他又眼光光的,睁着眼睛这么看着我,也不闭眼了。我说:“可不可以?你高兴不高兴?”“可以,可以!”我小的时候很顽皮的。

  你看,一样的事情,经过我这么一说,说要卖了他,他还很高兴。这也是妙法,你不要以为这个是讲笑话。

  再来讲魔境。魔境就是魔的境界。你若不修道,这魔还不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的时候就等于是个穷人,这个魔就等于是土匪,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他知道穷人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抢。你一修道了,这就等于发了财一样。你有钱了,土匪不论白天晚间都会找机会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你修道就有魔。所谓:

  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

  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

  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你修道有一点真正的诚心了,这才有魔来磨你。这个魔也就是来考你的,因为你用功有多少真了,这个魔就要来考试、考试你。你越受这个魔考,就越显出你的光明来,光亮也就是光明。你一光亮了,更要磨多一点。磨得好像八月十五中秋月那么明亮。这时候你就能在虚空里边照退群魔了。这也就是说你若有了真正的智慧,魔来你就认识了,你的智慧光明就照得这个魔无隙可乘,他就跑了。这时候就现出本来的这个佛了。

  你修道有所成就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魔障发生。就拿守戒来讲,你心里本来想不犯戒,本来不想杀生,但不知不觉就杀了生、犯了戒了。你本来不想偷盗,不知不觉也就犯了;本来不想邪淫,不知不觉也就犯了。怎么不知不觉呢?就是糊涂了,那时候无明就现前了。无明一现前,就什么都忘了,受的戒也忘了,持的斋也忘了,就又开斋又破戒了。你本来不想打妄语,这无明发现了就打了妄语;你本来不想饮酒,无明上来也就饮酒了。这都是无明把你的智慧给遮盖住了,没有智慧所以就犯戒了,这是一种境界。

  你打坐刚刚有点定力,由这个定力就生出一点智慧,就想断这个淫欲心。于是你就发心了,说:“男女这种问题是一种不好的事情,我一定要把它改了。”你不想断淫欲心还没有事,你这一想断淫欲心的时候,这个淫魔就找上来了。怎么找上来呢?或者在你睡觉的时候,他就化成种种的美女,你欢喜什么样子的,他就现出什么样子的美女来引诱你。若是女人呢,他就现出种种美貌男子的像来诱惑你,也就是在梦中来考验你。这个时候,你一没有了把握,在梦寐中就犯了戒,就没有定力了,没有定力也就没有智慧了。或者不是在梦寐中,就是在普通的时候,或者是你以前旧有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又遇到一起了,也是不知不觉把戒就犯了。犯了戒就没有定力了,于是乎也就愚痴了、没有慧力了。这都是因为有一种无明来遮盖住你的智慧,令你破坏戒律,这是另一种境界。

  还有,你一天到晚就打坐、参禅,坐坐也会发出魔障。或者看见种种的境界,或者觉得自己有了神通,或者觉得自己的身体有虚空那么大。《楞严经》里讲的五十种阴魔的种种境界都现前了,这都是魔的境界。

  以前有一个老修行,在这儿坐禅修道。在将要入定还没有入定的时候,就看见一种境界。他看见自己头上有一根很细的绳,吊着一块几吨重的大石头,就这么悬吊在他的头顶上,这绳子上还有一只老鼠在那儿咬绳子。绳子如果一被咬断,这块大石头一定会掉下来把他砸死。在他看见这种境界的时候,如果他一惊恐,或者一跑,这时候就会走火入魔,魔王就得便了。可是他心如止水。“你把石头吊在我头上要把我砸死,我也不管。我就是死了,也要在这儿打坐。”那么以后他入定了,结果也没有这么一块石头来把他砸死。

  还有,释迦牟尼佛将要成道的时候,魔王波旬就慌张了,说:“哎!这个悉达瞿昙就要成佛了,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令他不要成佛。”魔王正在想妙法想得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魔女来了,就问他说:“父亲,你为什么这么忧愁呢?”魔王说:“现在瞿昙就要成佛了,我不想让他成佛。因为他若成佛,我们这些魔王眷属就没有势力了,所以我现在正在想法子令他不成佛。”魔女说:“我去,我去扰乱他的道心,令他生一种淫欲心。”于是乎魔女就要去破坏释迦牟尼佛的道业。魔女生得非常的美貌,到了释迦牟尼佛这儿,就用种种娇媚的姿态来引诱释迦牟尼佛,想令释迦牟尼佛生出淫欲心来。

  可是释迦牟尼佛对这种境界根本就如如不动,他还作了一种观想,说:“你现在以为你很美貌,其实你将来老的时候就会变成鸡皮鹤发,头发也白了,脸上也生了皱纹了,很丑陋的。”释迦牟尼佛这一观想,魔女也就看见自己即刻就老了,看东西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了,一副老态龙钟的,于是乎就生出一种惭悔心,就跑了。

  讲起魔的境界是很多很多的,不过我们修道的人无论遇到任何境界,都不要为它所摇动。你不为一切境界所摇动,这就是定力。你有定力就能度散乱,不散乱就不会走火入魔,就能破除魔的境界。

  “世间道中得解脱”:就在这个世间道里就会得到解脱,世间道就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道理,就在这个世法上就可以出世,就在这世间就可以出世间。怎么在这个世间就出世间呢?就是不要执着。你离开你的执着就会得到解脱了。怎么叫不执着呢?就是:

  人在尘心出尘,井里栽花不染尘。

  人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可是心超出这个尘世了。好像在井里栽上花似的,没有尘埃可以到得了。“犹如莲华不着水”:也就好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一样。莲华的根虽然长在污泥里边,但是它的华却长到水的上边,一点也没有被污染。我们人若能不着世间上的这一切法,也就好像莲华不染尘似的。“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好像日月虽然在虚空,而不执着虚空,无所执着。

  K3.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完全断除一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苦,平等地赐给一切众生快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像这样子,经过刹尘劫那么多的劫,都常常这样来利益十方一切众生,没有穷尽的时候。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常常随顺一切众生来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穷尽未来际的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我常常都这样修学普贤菩萨的广大行门,来圆满无上大菩提的善根,令它无欠无余。

  K4.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所有和我同修行普贤十大愿这种行门的修行人,在任何的地方,我们都能聚会到一起。“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也都是一样的,一切的行愿我们也都一样的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对我有利益的善知识,都教我普贤菩萨的这种修行的行门。“常愿与我同集会”:有缘的人才能聚会到一起,没有缘的人就是想聚到一起都不可能的。所以常常能在一起修道的人,都是生生世世有这种愿力,要在一起修行用功,同聚会在一个法会里边。“于我常生欢喜心”:对我常常生出一种欢喜心。若是没有缘的人,你就是对他再好,他也不觉得好;若是有缘的人,你就再怎么骂他、打他,他都会生一种欢喜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缘。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微妙关系的。

  K5.供养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发愿要常常到十方国土去亲自看见一切诸佛,亲近一切诸佛。“及诸佛子众围绕”:和一切佛的弟子大众在一起,来围绕、赞叹、供养诸佛。“于彼皆兴广大供”:对这一切的众会都发起广大的供养心,供养一切的诸佛、一切的佛子。“尽未来劫无疲厌”:我这种的广大供养心,就是尽未来劫也没有厌倦的时候。

  “愿持诸佛微妙法”:我再发愿受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微妙甚深的法,我愿意依照诸佛微妙的法门去修行。所谓: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你们不要以为佛法这么容易就明白了,佛法不单不容易明白,就是遇见佛法也是非常难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我们现在已经闻着佛法了;人身难得,我们也已经得到这个人身了;善知识难遇,我们要找这个善知识。“光显一切菩提行”:我要光大佛教,令一切觉道的行门放光,显现于宇宙之内。“究竟清净普贤道”:得到究竟清净的涅槃境界,圆满普贤的这个菩提大道。“尽未来劫常修习”:尽未来劫,我都要常常修习这一切的普贤行。

  K6.利益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我在三界一切诸有里边,所修的福德和智慧,常常是没有穷尽的。你想要修福就要做好事,你想要修慧就要多学佛法。你多做善功德就有福;你多弘扬佛法,转大*轮,教化众生,这就会开智慧。这样就福也无尽,智慧也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定力也圆满,慧力也圆满,用权巧方便和解脱的法门,得到没有穷尽的这种功德藏。这功德藏犹如虚空那么大,如法界那么多,所以尽未来际也不会穷尽。

  “一尘中有尘数刹”:在佛法里边,大中能现小,小中也能现大。一粒微尘是最小的,可是在一粒微尘里边又能现出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一一刹有难思佛”:以每一个世界里边的每一粒微尘作为一个佛刹,在这一个佛刹里边,又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微尘数的诸佛国土;在这每一个诸佛国土里边,又有不可思议、没有法子知道有多少那么多的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每一位佛都有一个法会,这些法会里边都有诸佛、菩萨、声闻、罗汉恭敬围绕、赞叹。“我见恒演菩提行”:我看见这些诸佛海会里边所有的菩萨、所有修道的人,也都修行普贤菩萨所修的这个菩提行。

  K7.转*轮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尽十方诸刹海”:普遍到十方诸佛国土的刹海里边。海就是众多的意思,言其无量无边,你没有法子知道它有多少的数目。“一一毛端三世海”:在每一个毛端上边,又现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刹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所有的佛犹如大海那么多,所有诸佛的国土也多得不可限量。“我遍修行经劫海”:我这修行的时间也是无量无边的,犹如大海深不可测。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切诸佛如来说法的语音都是清净音。“一言具众音声海”:在一句话里边就具足一切的音声海,这音声也是无量无边的。《地藏经》里边就说佛有云雷音、大云雷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等这一切的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佛的这个音声海,也是随顺一切众生所欢喜、所愿意的音声而演说。“一一流佛辩才海”:每一种音声都流出佛无量的三昧辩才,所以叫辩才海。佛是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当时说法的时候,虽然只是以一种的语言说法,可是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听得懂,不需要翻译,所以佛说法是不可思议的。

  “三世一切诸如来”:三世若往事上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若往理上讲,就只有一世,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未来。怎么说呢?你说那是过去,它已经过去了;你说这个是现在,这个现在又过去了;你说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又何必讲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你若明白了,三心了不可得。这个三世诸佛也就是一个理,是一个包括的词。你若单说过去吧,把现在又遗漏了;你若说未来吧,过去、现在也都不包括在内了。现在说三世,就把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内了。这是总起来说,是一个总说。诸如来就是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如来,也可以说你对着哪一个如来就是哪一个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以他们没有穷尽,好像大海那么无量无边的语言海。“恒转理趣妙*轮”:常常来转这种理趣微妙不可思议的*轮。这个“理”是对事而言理,就是讲理论。“趣”是趣入,是“理”所表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好像我们现在讲经说法,就是讲的理趣。这个理趣有深有浅,有广有狭。“我深智力普能入”:我修行深般若这种行,所以有深般若这种智慧的力量,普遍能入一切如来的音声海。

  K8.净土愿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 及威力

  “我能深入于未来”:我不单能深入一切音声海,而且未来的一切音声海我也能深入,“尽一切劫为一念”:能够纳万劫为一念,放一念为万劫。一切劫也就是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切劫。这个道理很不容易明白,现在我举出一个公案来,把这个道理形容一下就容易懂了。

  中国的杭州有五个天目山,就是东天目、西天目、南天目、北天目、中天目。这天目山为什么叫天目呢?因为这些山上的每一个山顶上都有两个水泉,远远看起来就好像山的两只眼睛似的,所以就叫天目山,有很多修道的人都在那儿修行。在西天目山上有一个山峰叫倒挂莲华,形状就像一朵莲华倒挂着似的,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在这儿修道。

  他为什么要到这儿修道呢?因为他每次一坐禅就冲盹,就是睡觉,这么一睡就不得入定,昏沉特别重。你们听过《心经》,在讲“苦集灭道”的集谛的时候,讲了二十六种的烦恼。其中有一种烦恼就叫昏沉。昏沉为什么是烦恼呢?因此你修道这一昏沉就不得入定,不得入定就生出一种散乱心。高峰妙禅师想自己找一个方法来对治这个昏沉。他知道西天目这个倒挂莲华的地方可以打坐。这个地方打坐是可以打坐,但如果一昏沉睡着了,就会跌到山涧里边去。这个山涧有几千万丈深,如果从上边跌下去的话一定是粉身碎骨。

  高峰妙禅师就豁出生命,来到倒挂莲华这里修道,坐在万丈的悬崖上边打坐,如果一睡着了,就会跌下去摔死。他坐了一天,没有睡觉,两天也没有睡觉,三天也没有睡觉。等到第四天的时候,支持不住了,又睡着了。这一睡着,果然就跌到下边去了。在往下跌的时候,他自己就惊醒了。但是跌到山涧的半路时,就不再往下跌了,有一个人把他托上来了。

  他就问:“谁把我救到上边来啦?”救他的这个人就说:“护法韦驮。”他一听说是护法韦驮把他救上来,就生出一种骄傲心来,问韦驮菩萨说:“喂!老韦,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的修行人有多少?”韦驮菩萨说:“这世上像你这样的修行人赛如牛毛,比牛身上的毛还多,你真无惭无愧!我八万大劫再也不护你的法啰!”说完就走了。

  高峰妙禅师一听,韦驮菩萨八万大劫都不护法了,这回可坏了,就痛哭流涕啊,生惭愧心说:“我呀!真是一个不修道的人,方才韦驮菩萨来护我的法,我怎么就生出这么一种骄傲的心呢?”自己就惭愧得大哭。大约哭了很久的时间,忽然间他就想:“以前我不知道韦驮菩萨在护我的法,我也一样修行啊!我也不一定要倚赖韦驮菩萨来护法才能修道啊?现在韦驮菩萨他不护我的法,莫非我就不修道了吗!我还要一样要修道啊!”于是乎又发心继续在这地方打坐。

  这回更精进了,下定决心说:“我豁出生命不要,就是跌死我也要参禅打坐,成就我的道业。”于是乎又支持了几天,又睡着了。睡着后就又跌下去了。这回跌到半路,又有人把他托着送上来。他就问:“这一次又是谁来护法?”这护持他的人说:“韦驮。”高峰妙禅师就发了脾气了,说:“老韦你也打妄语啊?你说八万大劫不护我的法了,为什么你现在又把我救上来呢?你这不是打妄语嘛!”韦驮菩萨说:“不是的。以前我说你生了贡高心,我八万大劫不再护你的法。可是以后你生了惭愧心,你一惭愧呀,已经就超过去八万大劫了。所以现在我又来护你的法了。”高峰妙禅师一念的忏悔就能超过去八万大劫,尽一切劫为一念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切劫,我在一念之中,就可以入到十方三世一切劫那么长的时间里边去。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我在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能见到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的诸佛。人师子也就是诸佛。“亦常入佛境界中”:也常常到佛的境界里边。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一念万劫、万劫一念的境界。这种境界一般没有智慧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没有善根的人也不会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就因为他的智慧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他就不会相信。

  “如幻解脱及威力”:佛的境界也就是如幻三昧,如幻三昧也就是解脱三昧。佛又有大威德的神通力量,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总而言之,佛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如幻三昧。你说它是真的,它又如幻;你说它是假的,它又有真的境界。

  K9.承事愿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中”:在一个毫毛的顶端上,极微尘里边。“出现三世庄严刹”:现出三世诸佛的庄严刹土,这也就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的境界。“十方尘刹诸毛端”:在毛端上现出来的十方尘刹那么多的国土。“我皆深入而严净”:我以普贤十大愿王的这个力量,我也都入到这个境界里边,在每一个毫端的宝王刹里转大*轮,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所有未来的一切诸佛,在这些诸佛成道、转*轮、教化众生。悟群有,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一切的有情。“究竟佛事示涅槃”:一直到把佛事做完了之后,示现大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每一位诸佛到临入涅槃的时候,我都到这一切道场去亲近所有的诸佛。

  K10.成正觉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令我很快的圆满一切的神通愿力。“普门遍入大乘力”:我用普门示现这种的行愿,来成就遍入一切大乘教海的力量。“智行普修功德力”:以智慧的行门来普修一切的功德力量。“威神普覆大慈力”:又成就以大威德神力来普覆一切众生的这种大慈悲愿力。

  卍 卍 卍

  你们预备到台湾去受戒的要准备一点东西。准备什么呢?把《心经》的注解,用多一点工夫研究研究,你们将来到台湾、香港,说不定就会有人请你们讲经。讲经的时候,你要有一点真正的佛法给人家,如果就那么普通讲一讲,没有什么大意思。或者讲一讲《心经》,或者讲一讲《普贤行愿品》,这些经文都是短短的,一个礼拜或者几个礼拜就讲完了,所以你们要准备一下。还有《毗尼日用切要》每天都要读诵。现在有了注解,你们就可以看得懂了,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我,等受戒的时候这些都要背的。还有十小咒和偈颂,好像早起下床的时候要念:

  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

  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还有“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这也都要念的。就是一早起睡醒了觉,不讲旁的,就先说:我刚刚睡醒了觉,我愿意一切众生所有的智慧也都觉悟,都周遍十方。不单我一个人要这样子,也愿所有的众生都这样子。我们无论发什么愿,都要说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来为一切众生回向。好像三皈依也是说: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都是为一切众生回向的。所以你们想要去受戒,这些偈颂和五十三小咒都应该要背得出来。你们是外国人,如果到那儿才临时学,就没有那么快。你早一点预备好了,到那儿他们都还不会呢,你就会了。或者因为你们是美国人,他们说不一定就会请你们去作沙弥首。所以你们什么都要学一学,不然到时候什么都不懂,人家就都不佩服你了。

  中国人好给外国人起一些特别的名字。好像中国人就给印度人起了一个名字叫摩罗刹。摩罗就是很粗野的意思,讲什么话都是摩罗、摩罗的,也听不懂。这个刹是指很没有礼貌的这种人。中国人也给西方人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老番,又有叫番鬼的。这是说外国人的样子都像鬼似的。如果你们到那地方什么也不懂,他们就要叫你们老番了。这个番就是野蛮的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不太好。还有你们如果不会什么道理,他就会叫你们大番薯。这是我知道的,中国人的口很坏的。

  卍 卍 卍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周遍而清净所修的胜福力。胜福就是特别超胜的福,不是普通人所有的。那是什么福呢?就是超出三界的福,也就是菩萨和佛所修的福德。为什么说菩萨和佛才能有这种胜福力?因为除了佛之外,就只有菩萨才能有这种周遍、清净的胜福力,才能有这种的庄严。佛的身体叫福慧二严身,菩萨的身体也叫福慧二严身,用福、慧来庄严他的身。这种福和慧都是无量劫修习来的,就是在无量劫做种种的善事、修种种的善根,才能有这种的胜福来庄严。

  “无着无依智慧力”:这种福德是殊胜的,这种智慧也应该是殊胜的。什么智慧是殊胜的?就是无所执着的智慧。无所执着也就是无所依。依也就是执着,执着也就是依。无执、无着就是无着、无依。我们一般人的智慧都有所执着,见着什么境界就执着到什么境界上,不能得到解脱。这种解脱的智慧是真正明了的智慧,真正明了的智慧没有一切的执着。你有所执着,就是没有真正的明了,也就没有真正的有智慧,最多只是一种小智小慧,就是所谓世智辩聪,是以世间的智慧来辩论的这种聪明。这种世智辩聪是有所执着的。

  “定慧方便威神力”:没有定力就不生慧力,没有慧力也显不出你的定力。有大智慧的人就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不会有大智慧。那么定力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是从戒力里边生出来的。你若不持戒就不会有定力,你没有定力就没有慧力,没有慧力也就是没有戒力。有智慧的人才能持戒,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持戒。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明太重。无明太重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就是犯戒了,还不以为犯戒,以为是守着戒,这就因为太愚痴了,这是不犯而犯。

  所说的“定慧方便”,方便就是方便法。怎么叫方便法?方便法就是无有定法,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观众生的机缘,遇着什么人就说什么法。讲说佛法要对听者的机,所谓“因人施教,应病下药”,要对这个人的机来宣说佛法,有什么病症就给他一点什么药吃,这就叫方便法。你有了方便力,还要有威神力。威是有威可畏,神是神通。譬如有一个打妄语的人,他以为自己说得很巧妙,没有人知道,但是他就骗不了你,这就叫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积聚而成的,也就是由小而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菩提也是一点一点修成的,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释迦牟尼佛在三个大阿僧祇劫里修福、修慧就是在积聚菩提,百劫种相好也是在积聚菩提。

  又好像你们去年才刚刚开始学佛法,这叫学菩提,学菩提也就是积菩提,积菩提也就是集菩提,就是把它集中到一起。你由一开始学菩提学到现在,你这个菩提一天比一天多,你懂得的佛法也就一天比一天多了。你开始学佛法的时候,我讲什么你都听不懂,等听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懂一点,这就是积聚菩提了。再听得久一点,我所讲的你就都明白了。“哦!原来这个就是这个。”为什么你都明白了呢?就因为你积聚菩提了。积聚菩提要有一个恒远的心,不是今天学,明天就不学了。你不学就会丢了、不懂了。

  好像我们有一个小沙弥告假说要出去两个礼拜,结果六个礼拜才回来,超过了三倍。他这六个礼拜就丢了很多菩提,他自己还不晓得是怎么丢的呢!你没有得就是丢了嘛!没有学到佛法,跑到外边去东转西转,这就是没有积聚菩提,把菩提散了。

  你学佛法就是积聚菩提,你不学佛法就是把菩提丢了。菩提就是觉,你丢了菩提就是不觉了,不觉悟自己是错了,不觉悟自己把时间都空过了。有这么好的机会你还不学佛法,各处去乱跑,你说这是愚痴不是愚痴?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就不能积聚菩提。有定慧的力量、神通的力量才能积聚菩提力。这菩提的力量就是一种觉悟的力量。觉悟就是原来你不明白的事情就明白了,不懂的也懂了。本来不懂佛法的,现在一听就明白了,甚至于不听都觉悟了,说:“哦,原来修戒力这么重要,我一定要修持戒律。”你若不守戒律,随便去喝一点酒、随便去做一点坏事、随便去做一些个迷迷糊糊的事情,这都叫不积聚菩提不单犯戒,也失去菩提了。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服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我们人做善为什么不成佛?也就因为善恶夹杂。做点善事,里边又掺上一点恶事;做一点恶事,里边又夹杂一点善事。譬如你看见一个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你就去帮助他。帮助他之后,你又想利用他。“以前我对他有过好处,现在我可以叫他给我做一点事情,也不需要给他多少钱。”这个人以前受过你的好处,你再叫他做事情,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要工钱。譬如原来他做一天工可以得到二十块钱,你叫他作一天工只给他十块钱,无形中就便宜了十块钱。这就是你做善事里边有自私心,你那十块钱的功德就没有了。

  总而言之,如果你做什么善事都有一种企图、希望,希望将来得到好的果报,这样善业里边就会夹杂着恶业,所做的善业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做一切善事都不应该希望别人的回报。譬如你去帮助人,不要希望他再来帮助你。你若希望他再来帮助你,那就是一种自私心,这根本就不是在帮助人,还是在帮助你自己。你若是真帮助人,为什么你希望他再帮助你呢?你为什么要他对你有好感呢?说说看!现在你帮助他,希望他感激你、谢谢你,将来再帮助你,这岂不就是一种贪心嘛!这不是真正的帮助人。真正做善事帮助人,应该是“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你对任何人有好处,都不可以要求他将来报答你。或者他真的会报答你,那是他的事情,你自己不能有这种希望。你一有这种希望,这也就是攀缘。你给别人什么东西也不要后悔,说:“哎呀!我这个东西给了他太可惜了,我不应该给他的。”这就后悔了。你已经给就给了,世界的物质就世界人来用嘛。所谓: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好像有一些个做善事的人,或者供养三宝,他无论拿一点什么东西出来,都想要在报纸上发表消息,给自己卖广告。好像这儿有一个中国人,有的时候就买一点菜蔬、水果来,到这儿来拿着这些东西,就希望大家都能看见。“你看我是个大护法,来供养三宝来了!”你做善事欢喜叫人知道,这不是真善。为什么呢?因为你是贪图这个善的名。“某某人真是好人,报纸上说他做了什么什么好事。”做点什么事就要在报纸上发表一下,叫大家知道,这不是真善,这是假的。可是假的还是比不做好一点。做假的,慢慢就可以到真的地方。如果连假的都不做,这更是次一类的。你做的坏事怕人知道,那就是最大的恶处了。

  你做善事欢喜叫人见,这就不是清净的善业。那么是不是要偷偷地去做善事呢?也不必。你也不必想叫人知道,也不必想不叫人知道。你一定要偷偷地去做善事不叫人知道,这是好没有人知道的那个名,这也是一样的。所以修道最要紧的就在这个地方,你也不需要叫人看见,也不需要不叫人看见,要行所无事,做了就像没有做似的。你想叫人知道你做了善事,这是一个好名;你不叫人知道你做了善事,那也是一个好名,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做善事要叫人知道,这是有所执着;你不叫人知道,这又是一个执着。那要怎么样子呢?不要执着。你不要一定要人知道,也不要一定不要人知道。你要做了这事情就等于没有做,你没有做,怎么又会有一个好名的心和不好名的心!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清净的善业。清净的善业就是这样清净法的。这种清净善业的力量是特别大的。

  “摧灭一切烦恼力”:摧就是摧伏,灭是灭了。灭什么?灭你的烦恼,这是最难的。人哪,你叫他怎么样都可以,但是你叫他没有烦恼就很难。因为烦恼无尽,所以没有烦恼最难。难是难,可是你还是要断它。四宏誓愿不是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吗?誓愿断也就是摧灭,摧灭也就是断,断一切的烦恼。从哪一个地方断呢?怎么样断法?灭又从怎么样灭呢?你不生,它就灭了嘛!有生才有灭,有灭才有生。你不生烦恼就是灭了。你若生烦恼,这烦恼就没有灭。你不生也不灭,就没有烦恼,这就是摧伏一切的烦恼。烦恼讲起来有很多,简单讲就是贪、瞋、痴。这贪、瞋、痴是根本烦恼。你没有了贪心、瞋心、痴心,这就是摧灭一切烦恼力。

  这个烦恼虽说是誓愿断,但你也可以再发个愿,誓愿不断!不断留着它做什么呢?留着它用处大了。你若把烦恼断了,菩提也就断了。所以我就不叫你断烦恼,因为烦恼即菩提。烦恼不断,那怎么办呢?要变。怎么变法呢?这个变就是变化无穷,所谓

  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所以烦恼要化,要紧的地方就在这儿。以前他们说断,我现在给改了,烦恼要变不要断,一断就把菩提都断了。为什么呢?烦恼即菩提嘛!那么怎么样化法呢?当然有方法。现在科学这么进步,化学这么昌明,这个烦恼现在应该用一个“化”字来化。

  怎么化法?我告诉你们,这个烦恼就是冰,菩提就是水。你若把冰打碎了,放到一边去,这是断了,可是菩提也没有了。如果你用阳光把冰照化了,这冰就变成水了,水就是菩提。烦恼即菩提也就这个道理。你若把烦恼化成水,变成本有的佛性,那就是菩提,就是觉道。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常常对你们讲,不过你们都不注意听,所以就不会用。譬如有茶杯这么大一块冰,你若拿着这块冰照着人的头上一下子打下去,可以把人打得头破血流,即刻就和阎罗王去见面去了。如果你把这块冰化成水一碗水,你拿着这碗水,就是用上你几千万磅的力量,照着这个人头上泼去,也不会泼死人的。本来是一样的东西,由冰变成水,就差这么一点点,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由这一点就证明,你若能用菩提心去教化众生,众生就会很欢喜地接受。你如果用烦恼去教化众生,他宁可死也不接受你的教化。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烦恼要化,不要断。你烦恼断了,菩提也没有了。你说冰会打死人,不要它了,但你不要那个冰,水也就没有了。这个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烦恼就是从菩提那儿来的,不过它变成冰了。但是冰也就是水,水也就是冰。因为这个,所以烦恼即菩提。你若会用了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你会用的时候,它就妙不可言;你不会用,那就是粗不可言,太没有意思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大家不要断烦恼,这回留着了。

  “降伏一切诸魔力”:降伏诸魔就是令魔不来恼乱你修道,而且又能变成护法。这个降伏有种种的降伏,有以自己的神通来降伏一切诸魔,也有以自己的道力、德行、定力、慧力、戒力来降伏诸魔的,有这种种的不同。这个诸魔有天上的天魔、地上的地魔、人间的人魔、鬼怪里头的鬼魔、魑魅魍魉之中的魑魅魍魉魔。又有境魔,就是境界的魔,又有病魔、自心魔。外边一切的魔,如天魔、地魔、神魔、鬼魔、人魔以及魑魅魍魉魔,都容易降伏,唯独这个自心魔不容易降伏。这个自心魔时时刻刻都在你的心里边,使令你不守规矩,所以最难降伏。

  但你若是持戒力坚固,有真正的戒力,一切的魔王也没有什么魔法可以摇动你这种定力、戒力,所以你若有定力,也可以降伏一切魔。所谓“大山崩前而不惊,美女当前而不动”,就是再大的山在你的面前崩塌了,你也不生恐惧心。人最容易犯的是淫欲的魔,无论你是男人女人,这淫欲的魔一来就不容易定得住。这个淫魔或者假藉一般的人来魔你,或者现出一个变化的身来魔你。如果这些你都不为所动,那么他就在梦寐中来魔你,就在你梦中变出一个最美貌的女人来引诱你,想得到你这种的宝贝。这时候你若是没有定力,就会被这种淫欲的魔所恼乱。这淫欲魔遇着男人,就现一个女人身;遇着女人,就会现一个男人的身。或者现出最美貌的相,或者现出来你平日最欢喜的那个人的样子。你的定力若不够,就会被这种魔的境界转了。你若有定力就不会被他所摇动。

  讲来讲去,这个魔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魔叫魔罗,翻译为“杀者”,他专门来破坏修道的人。你想修道,他就来破坏你的道业。被魔所摇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都是愚痴、没有智慧的人。你要降伏这个魔也要有种种的方法,你若有智慧剑就可以降伏诸魔。你有智慧宝剑,一切的魔王来了,你都可以把他斩了。有的用咒力来降伏诸魔。你若持咒持得圆满,也可以降伏诸魔;你若诵经诵得纯熟,也可以降伏诸魔;你若拜经拜得有感应,也可以降伏诸魔。

  降伏诸魔的方法很多,因为魔王的种类很多,所以我们降伏诸魔的的方法也很多,就看你临时会用不会用。〈楞严咒〉有五会,五会就分出来五部,中央是佛部,东方是金刚部,南方是宝生部,西方叫莲华部,北方叫成就部。中央佛部是以毗卢遮那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作部主,东方金刚部是以阿閦佛作部主,南方以宝生佛作部主,西方莲华部是以阿弥陀佛作部主,北方以成就佛作部主,又叫羯摩部。这五部有五种的法:

  (一)息灾法──就是息灭一切的灾难。

  (二)增益法──你诵这个咒就能帮助你增加道心、智慧,一切对你都有利。

  (三)降伏法──就是以咒的大神通力来降伏你,令你不能不守规矩。

  (四)勾召法──这个魔不论他距离多远,或者千里、万里、万万里、百千万万里,甚于在其他的世界、其他的星球上,你一诵上这个咒,就可以把他勾召来,就好像用一个勾子把他勾来一样,他不来都不可以的,这叫勾召法。

  (五)成就法──无论你做什么,你诵这个咒都会有所成就。〈楞严咒〉里边就包括这五种的力量,最妙不可言,有不可思议的境界。

  “圆满普贤诸行力”:普贤菩萨的行力最大,他是行力第一的。这一位菩萨在中国就住在四川峨嵋山。峨嵋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常常有一种金光现出来。修道的人多数要到四川去礼拜峨嵋山。这峨嵋山很高,登山的路有一百多里路,很不容易走的,但还是有很多人登山涉水,从很远的地方来礼拜菩贤菩萨。为什么要礼拜他呢?因为这一位菩萨发过愿,凡是到峨嵋山朝山的人,他都帮助他成就道业,所以有很多修道的人去礼拜他。普贤菩萨的这种行力不容易修圆满,但是普贤菩萨能够圆满这一切的行力。好像前边发的这十大愿王,每一个愿都要修到虚空没有了,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也没有了,他这种愿力也不会穷尽,还是照着他这个愿力去行去。

  J2.总结大愿(分二)

  K1.总结十愿 K2.结归二圣

  今K1.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严净诸刹海”:普遍能庄严清净所有一切诸佛国土,好像大海那么多。“解脱一切众生海”: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没有能解脱,没有解脱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为什么不得自由?也就是因为有所执着。以前有一个比丘去向一位善知识请开示,他穿袍搭衣,长跪合掌,请问这位善知识说:“用什么方法才能得到解脱呢?”这位善知识就只说了一句话,他就开悟。他说:“谁把你绑上了?”这个比丘一想:“没有人绑着我呀!是我自己绑着自己。”于是乎豁然开悟,就得到解脱了。解脱一个众生、两个众生这是容易的,若要令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就很难。不过虽然难,但是你若能成就了,也就不难了。

  “善能分别诸法海”:这个诸法就是说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的一切经典。三藏就是经藏、论藏、律藏。经就是佛说的一切经典,论就是所有的一切论学,律就是讲戒律的。又有十二部,这十二部有一首偈颂是这样说的:

  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

  (一)长行──就是经上一行一行,从上到下的长行经文。

  (二)重颂──现在所讲的偈颂就是重颂。就是以偈颂,在一行行文字的后边,又重复宣说一遍。

  (三)授记──蒙佛授记也是一部。就是佛给某一位菩萨、阿罗汉,授记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四)孤起──孤起就是孤起颂,这个颂和前边的经文没有什么关系,和后边的也没有什么关系,突然间孤孤独独地就出现几句偈颂。好像《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谓之孤起颂。

  (五)无问而自说──无问就是没有人问,佛自己说出来的。好像《弥陀经》就是无问而自说的经典。

  (六)因缘──就是讲述说见佛闻法,或者是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七)譬喻──就是恐怕众生不明白,用一个譬喻说出来,令人明白。好像〈法华经譬喻品〉,这也是一部。

  (八)本事──就是讲佛或菩萨、罗汉过去生中的事情。

  (九)本生──本生就讲佛菩萨今生的事情。

  (十)方广──是讲方广部,就是佛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十一)未曾有部──就是记载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十二)论议──就是记载论议问答的经文。

  这十二部经又分出大乘、小乘、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佛乘,有这种种的分别。你如果不知道呢,你修行也就不知道修哪一乘、哪一种行门好。佛法就好像大海似的,你能分别这个诸法实相就会依法修行。“能甚深入智慧海”:你能分别诸法就能深入诸法,深入诸法就得到犹如大海那样无量无边的智慧。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一切修行的行门犹如大海,我修道的时候要纯一不杂,专一地修行清净的行门,不能在清净的行门里边有丝毫的染污法存在,这就叫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修行必须要发愿,发愿必须要满愿,满愿才能谓之圆满。我发一切的愿,就要满一切的愿,修普贤十大愿王也必须要和普贤菩萨一样,圆满一切犹如大海那么多的愿。“亲近供养诸佛海”:十方诸佛也犹如大海那样无量无边,这一切诸佛我都要去亲近供养。“修行无倦经劫海”:我这样修行,就是经过无量无量犹如大海那么多的劫也不会疲倦、懒惰,一定都是这么精进地修行。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诸如来”:十方三世一切的诸佛,“最胜菩提诸行愿”:都修行最胜、最妙的觉道和一切的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我也要同时供养圆满来修行,和十方诸佛一样。“以普贤行悟菩提”:以修普贤十大愿王的这种行愿来觉悟这个菩提觉道。

  K2.结归二圣(分二)

  L1.遍同普贤 L2.双齐二圣

  今L1.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一切的诸佛都有一个大儿子,这个大儿子是谁呢?“彼名号曰普贤尊”:他的名字就叫普贤菩萨。“我今回向诸善根”:我现在把我所修行的这一切诸善根,都回向给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愿诸智行悉同彼”:愿我的智慧和所修行的行门,和普贤菩萨一样。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愿身口意恒清净”:我发愿要令我的身、口、意三业常常清净。身不造杀、盗、淫的恶业,口不造绮语、妄言、恶口、两舌的恶业,意不造贪、瞋、痴的恶业。“诸行刹土亦复然”:我所修行的行门,和所有的国土,也是清净的。“如是智慧号普贤”:我发愿学普贤菩萨,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法,成就和普贤菩萨一样的大智慧,和不可思议的这种神通妙用。“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意我所有的一切,都和普贤菩萨一样。

  L2.双齐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为遍净普贤行”:我为普遍清净、圆满修行普贤的行愿。“文殊师利诸大愿”:不单遍净普贤的行愿,也要圆满文殊师利菩萨的一切大愿。文殊师利叫妙德,又叫妙吉祥。“满彼事业尽无余”:我要圆满像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所修的行愿、所成就的功德事业,我要和他们一样。“未来际劫恒无倦”:我这样修行,一直到将来无尽无尽那么多的劫也没有疲倦、懒惰的时候。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我所修行无有量”:我所修行的行们也无量无边,“获得无量诸功德”:所以得到的功德也就无量无边。“安住无量诸行中”:我在这无量的行门里边安住不动,在这一切的行门之中我都常常修习,“了达一切神通力”:明白通达一切诸神通的力量。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师利勇猛智”: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最大,也是菩萨之中资格最老的。他过去曾经做过释迦牟尼佛的师父,今生释迦牟尼佛成佛,他又到佛的面前来助佛扬化,帮佛弘扬佛法,所以他的智慧是勇猛的。所谓勇猛智也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住在中国的五台山,五台山有中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所以叫五台。那个地方非常冷,就是夏天山上也都有雪,文殊师利菩萨就在五台山那儿建了一个道场。“普贤慧行亦复然”:普贤菩萨的智慧和修行的行门也非常勇猛。

  “我今回向诸善根”:我现在把我所修行的十大愿王的善根都回向。回向什么呢?“随彼一切常修学”:回向常常愿意随着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修习一切的佛法。

  H3.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三世诸佛所称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共同称叹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如是最胜诸大愿”:像前面所说的最殊胜的这十大愿王。“我今回向诸善根”:我现在回向我所有的一切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为着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这种殊胜行门。

  G2.愿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我临欲命终时”:愿意将来等我临欲命终的时候,“尽除一切诸障碍”:尽除一切报障、业障、烦恼障。没有报障就不受果报的苦,没有业障就不受来生的业报,没有烦恼障无明就会断了。

  “面见彼佛阿弥陀”:亲自去见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语,此云无量寿,又叫无量光。因为他寿命无量,所以叫无量寿;因为他光明也无量,所以又叫无量光。这一位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和娑婆世界的众生,和十方国土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佛国土的一切众生都有缘。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过愿,他说:

  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将是极乐世界,

  所有十方任何的世界都没有比我这个世界更快乐的了。

  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若欢喜生到我这个国土,

  只要持我的名号,我就接他来成佛。

  如果他不成佛的话,我也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度众生,十方众生若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都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最后也是回向极乐世界,也是发愿生在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在密宗里是属于西方的莲华部。东方世界就是阿閦佛,阿閦佛是金刚部,金刚部专修金刚不动法。金刚法主要是降伏法、勾召法。为什么那个魔你可以勾召他来呢?因为金刚力士在那儿就好像警察下传票传他,他不来不可以,这就叫勾召法。金刚力士现出金刚的相貌,妖魔鬼怪也都怕了,这叫降伏法。

  阿弥陀佛修的法是摄受法。摄受就是用慈悲的力量来接引众生到他那个地方去。降伏是把你降伏之后,叫你以后不准再胡作非为,不准不守规矩,但是你愿意到什么地方去都还可以去。阿弥陀佛的摄受法,是他发愿把你接到他这国土里跟着他修行。所以阿弥陀佛和阿閦佛,一位是用慈悲来教化众生,一位是用威德来教化众生;一个摄受,一个折服。这两位佛都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和众生都很有缘的。

  “即得往生安乐刹”: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即刻就能往生到安乐的国土。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我既往生彼国已”:修行普贤十大愿王的这个人说,我既然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国里边,“现前成就此大愿”:我就成就我所修行的这十种的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我所修行的行门、所发的愿力,一切都圆满了,没有一点欠缺。“利乐一切众生界”:我修行的功夫圆满,具足一切的神通妙用,也到十方世界去利益安乐一切的众生,所有的众生我都要度他们成佛。因为我得到安乐了,所以我也要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安乐。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彼佛众会咸清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莲池海会里的众菩萨都是清净的。“我时于胜莲华生”:这时候,我也就在胜妙的莲华里边生出来,花开见佛。“亲睹如来无量光”:亲自面见极乐世界这一位无量光、无量寿佛。“现前授我菩提记”:阿弥陀佛即刻就现前给我授记,授我觉道的一个记别号,说我在什么时候可以成佛。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蒙彼如来授记已”:承蒙阿弥陀如来给我授完记之后,“化身无数百俱胝”:我再变化无数的百千万亿化身。“智力广大遍十方”:我这时候的智慧也和佛一样,遍满十方一切处。“普利一切众生界”:我这么大的智慧作什么呢?就是为了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E2.总颂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本来虚空世界无尽,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也无尽,但是假设这一些都可以穷尽,我这愿力也不会穷尽。

  我们这个世界虽然有成、住、坏、空,但是空也没有尽,坏也没有尽,都是一个轮流法,也就是生、住、异、灭。我们人出生后的二十年是生,再二十年是住,就是停止在这个地方。住二十年之后就是异,异就是变异,就是变化密移,刹那刹那不停。异也是二十年。变异之后就该灭,灭也不是一天灭的,也要二十年。所以人的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合起来有八十年。世界一增一减,这叫一个劫。减是由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往下减,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高减去一寸。减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人的寿命平均是一百岁,现在人的寿命平均是七十岁左右。所谓七十岁是平均地说,有的活的岁数大一点,有的小一点。再向下减,减到人的寿命到三十岁,那时候就有瘟疫流行。这种瘟疫没有药可以治,人一得病就死了,把人死了百分之八十,剩下一些在山上或者在乡下住的人。这些人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这种传染病的空气到不了那个地方,所以这一些个人都没有死。

  等人的寿命到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又有火灾。那时候,空中就现出七个太阳来,这都是众生业力所感的。现在不是说要征服太空吗?这征服太空也就是侵略,自己不在自己的世界上住,无缘无故就想到其他世界去霸占别人的世界,这就是一种侵略。征来征去,将来月亮就少了,太阳就多了,空中现出七个太阳来。那时候,整个世界都变成火山,把江、河、湖、海都烧乾了,把这个世界都烧坏了,烧到初禅天。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没有了,它又该有了。火灾把水都烧乾了,不是没有水了吗?虚空中有一种气流蒸发,这水又多了,这回变成水世界。等人到二十多岁那时候,又有一次水灾。这个水淹到二禅天,把二禅天的天人也都给淹死了。这时候人间的人剩的已经很少。

  把这个水灾过去了,等到人的寿命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又有一场灾。什么灾呢?风灾。这个风灾更厉害,刮到三禅天上去了。所以才说:

  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

  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六欲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欲天的天人临命终时会有五衰相现。这五衰相一现,这个天人就死了。怎么叫五衰相现呢?

  (一)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帽子是花冠,是一种天然的花生出来的。等他五衰相现的时候,他这帽子上的花就都乾了、凋谢了。

  (二)衣着尘埃──天人的衣服非常的轻,没有尘土,等他五衰相现的时候,衣服上就有尘土了。

  (三)两腋汗出──天人总不出汗的,再热的天他也不出汗。可是五衰相现的时候,他两腋就汗出了。

  (四)体放臭味──天人身上总有一股香气。在佛教里头,有修行的人身上也有一股香气,但是维摩诘居士就喝斥这些身上放香的修行人,说:“你不要身上尽放这么大的香味。你放香味,众生一闻着就对你生出一种执着心来了,就贪你这个香味,所以你不要再放香了。”各各天人身上都有香气,等五衰一现相,他这个香气就没有了,臭气就生出了。

  (五)不乐本座──天人总有一种禅定相,不像我们人好像猴子似的,一天到晚不是跑到这儿就是跑到那儿,不是做点这个就是做点那个。天人总坐那儿打坐的,也很少说话。不是像我们人,一天到晚话也讲不完。但是天人五衰相现的时候,他就坐不住了,坐那个地方不是这么动弹动弹,就是那么动弹动弹,总也坐不稳。这一坐不稳就迷了,一迷就堕落了,这就死了。

  天上都有五衰相现的,你就是生到三禅天上去,一有风灾也会被刮坏了。就算你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去,也不如生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教化众生比较有把握。

  这个风灾过去了,人已经剩不不太多了。但是那时候的人繁殖得很快。等到人的寿命十岁的时候,又有一种瘟疫病。这种瘟疫病也是很厉害的,人死得剩下没有多少。然后就又增,也是每一百年身高增一寸,寿命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就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世界空了之后就会再成,成多长的时间呢?成二十个小劫,也就是一个中劫。成二十个小劫,住又二十个小劫,坏又二十个小劫,空又二十个小劫。空了然后再成,成了再住,住了再坏,坏了再空。世界就是这样成、住、坏、空地轮转,没有穷尽的时候,也就好像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样。

  “众生及业烦恼尽”:众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力、众生的烦恼也没有穷尽。但假设这一切都有穷尽,我这个愿力也不会穷尽。“如是一切无尽时”: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穷尽的时候,“我愿究竟恒无尽”:所以我这个愿力也是没有穷尽的。

  D2.颂显经胜德(分二)

  E1.颂前校量闻益 E2.颂通显诸行益

  今E1.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十方所有无边刹”:假设有一个人在十方世界所有无边的诸佛刹土。“庄严众宝供如来”:用十方世界所有的众宝来庄严,供养这一切的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又用最殊胜的妙乐,来布施给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经一切刹微尘劫”:经过所有十方刹土微尘数那么多的劫都这么供养。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若人于此胜愿王”:假设再有个人,能听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种殊胜的妙行。“一经于耳能生信”:这十大愿王经历过他耳根的时候,他能生出一种信心。“求胜菩提心渴仰”:诚心地来求这妙胜的菩提,就好像渴了要喝水那么着急。“获胜功德过于彼”:他这一念求菩提的功德,就超过前边以恒河沙数众宝庄严,和最殊胜的安乐来供养一切如来的功德都大。

  E2.颂通显诸行益(分二)

  F1.颂通显五果 F2.颂究竟果 F1.(分五)

  G1.颂增上果 G2.颂等流果 G3.颂离系果 G4.颂异熟果 G5.颂士用果

  今G1.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即常远离恶知识”:我们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你跟着什么人就会学什么人,所以孟母要三迁也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小的时候原来住在坟场的旁边,他常常看见有人把棺材埋到地下,然后用猪羊来祭祀死人。于是乎他也就天天作这种的游戏,用泥土做一个泥人,放在泥的棺材里埋到地下,又用泥做成猪羊的样子,放到那个地方来祭拜、叩头。他母亲看见了,就想:“小孩子学这一类的事情,有什么出息呢?”于是乎就决定搬家。一搬搬到一个屠宰场旁边,孟子又学人玩杀猪、杀羊的游戏。他的母亲一看,这也不可以,于是乎又搬家。这回就搬到学校的旁边,那时候子思就在那儿设教,教学生读书。学生上课的时候都先要向孔子的圣位行礼,下课的时候也要行礼,进退都有礼貌。孟子也就学人家读书、行礼。孟母一看,说:“哦,这回在这地方住可以了。”就把孟子送到学校里去读书。

  有一天,孟子回来说他不要读书了。当时孟母正踩着织布机织布,她听了也没有说什么,就拿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线都割断了。孟子一看,就跪到他母亲面前,说:“母亲你为什么发脾气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孟母说:“你现在不读书就和这个织布的线断了一样,你知道吗?你不读书,将来就没有成就。”孟子一想,说:“那我还继续读了。”以后就成一个大圣人,称之为亚圣,除了孔子之外就是他了。

  他怎么能成一个圣人呢?就因为他母亲善于教子,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校旁边,令他有机会读书,这才能成就他的学业。假如孟母最初不搬家,就在坟场的旁边住,孟子不过也就是一个埋坟的人而已。如果赖屠宰场旁边住,孟子不过也就是一个杀猪、杀羊的人。结果他母亲把家搬到学校旁边,才令他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这也叫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

  所以你接近红色你就会变成红色的,你接近黑色就会变成黑色的,你若染上咖啡色就变成咖啡色,你若染上黄色就是黄色。我们人要亲近善知识也是这个道理。你如果遇到恶知识,他尽教你一些坏的法子,到处去破坏人、妒嫉人、障碍人,这就是恶知识。这种教你学恶法的恶知识你不要接近,要离他远一点,你如果不远离恶知识就会堕落到三恶道。

  “永离一切诸恶道”:诸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四恶趣也叫诸恶道。在这诸恶道里边都是要受罪苦的,为什么要受罪苦呢?就因为你跟着恶知识学了一切恶法,造了一些恶罪过,造了恶罪过就要堕落诸恶道。现在你离开恶知识了,所以也就远离一切诸恶道了。

  “速见如来无量光”:你离开了诸恶道就会到诸善道里边来。人在世界上除了恶就是善,你若没有恶事就是善事。你有善事就有善业,有善就会得到善的果报。什么善的报?就是很快就可以亲自去面见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这位无量光、无量寿佛。“具此普贤最胜愿”:到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最殊胜的这十大愿王你就都会圆满了。

  G2.颂等流果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善得胜寿命”:这种人很快就会得到殊胜的长寿命。胜寿命就是长命。佛教里说无寿者相,怎么现在又讲最胜的寿命,这岂不是有寿者相了吗?这个胜寿者并不是他想得到这种寿者相,这是因为他远离恶知识、远离诸恶道,见着阿弥陀佛了,他就是不愿意长寿也一定会长寿的。极乐世界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想长寿也不得长寿,想快乐也不得真正的快乐。你能生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你也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光明无量,你也光明无量。所以这个胜寿命是由善业而得的,并不是由执着而有的。

  “此人善来人中生”:这个人如果愿意再教化众生,他就会再生到人间。他生到人间也一切一切都圆满,这叫乘愿再来。如果他不愿意来就不需要来,愿意来就自然来了。所以这是一种真正自由的,能随你自己的意思。“此人不久当成就”:这个人,不久就会成就普贤十大愿王的这种功德。“如彼普贤菩萨行”:他所成就的和普贤菩萨所行的行门是一样,无二无别的。

  G3.颂离系果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往昔由无智慧力”:很久很久以前,因为没有智慧力的原因。前边不是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往昔所造的一切恶业,都是因为贪、瞋、痴。为什么有贪、瞋、痴?就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力量。人为什么造恶呢?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造出种种的恶业。有真正智慧的人就不会造恶业。

  “所造极恶五无间”:我们人是一个能造,这个业是个所造。谁能造呢?谁不修善法行恶法,谁就是一个能造者。有了能造的人就有所造的业,所以就有了能、所。造了业,这个能造的人就要受报。极恶就是最恶的业。世间的人本来不会杀父亲的,但是有一种人他就会杀,这种人就是十恶五逆的人。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不过说是这样说,世界上杀父亲的人比较多,杀母亲的人就很少。虽然很少,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有的。弑阿罗汉就是杀证果的阿罗汉,这也在五逆之中。

  破和合僧,僧人就叫和合众。一个人不能算僧,两个也不算僧,要三个以上才算僧。僧人有六种和:

  (一)身和同住──身体要相和,才能在一起住,不能互相斗争、打架。

  (二)口和无诤──僧人在一起不能讲人家的是非,也不能讲自己的是非,这口要和合。口和合就是无诤。《金刚经》上说“无诤三昧”,出家人在一起也要无诤,要得到这个无诤三昧。你一争就有了人我相,有人我相就有了是非,有是非就有了胜负,有胜负就有了众生相,有了众生相就有了寿者相。你有了这四相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定力,所以要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悦──这个心意也要相和,这样大家才会快乐、高兴。不能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你同我也不和,我同你也不和。

  (四)利和同均──有了利益、好处,大家平等的来享受,你也得到好处,我也得到好处,不是单单一个人享受。

  (五)见和同解──这个意见大家也应该相同的,好像学佛法,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见解,意见不会不和。

  (六)戒和同修──大家都共同的来修行,守着这个戒律。有这六和,这才叫和合僧。你如果在僧人里边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令僧人互不相和,你不满意我,我也不满意你;你对我有一种妒嫉,我对你也有一种障碍,这就叫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有的人说我们现在生在佛后,大约不会出佛身血了。凡是你对佛教有所损坏或破坏三宝,这都谓之出佛身血。好像这个佛像,你把他砸烂了,虽然是佛像,但这也就等于出佛身血一样的。或者佛的相片你把它烧了,这也叫出佛身血。所有的经典都是佛的法身慧命,一切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你若把经典烧了或者毁坏了,这也叫出佛身血。僧人是依照佛的教法修行,将来要成佛的,你令僧人不相和,这也叫出佛身血。你不恭敬三宝、破坏三宝,这都叫出佛身血。所以不一定是在佛住世的时候才能出佛身血,就是佛入涅槃了,你若是不拥护佛教、破坏佛教,甚至于破坏某一个出家人,这都叫出佛身血,都在五逆罪之中,都可以说是极恶,再没有比这种恶更大的了。造极恶罪所受的果报就是堕阿鼻地狱。阿鼻两个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间。有五种无间:

  (一)时无间──也叫劫无间,梵语叫劫波,此云时分,就是时候的意思。从入无间地狱这一天开始,乃至于到最后一天,没有一时一刻停止所受的痛苦。这种受苦的时间是接连不断的,所以叫时无间。

  (二)形无间──你这个身形堕到地狱去,你就看见自己的身体充满整个地狱,若是多人也是各见自身充满地狱,互不相妨碍。你有你的地狱,我有我的地狱,每个人都看自己的身形充满地狱,这叫形无间。

  (三)苦无间──这个地狱里有种种苦刑,有刀山、油锅。又有种种罪器,有铁叉、铁棒、斧凿、铁网、铁驴、铁绳、铁马,令你受种种的苦。这种苦也是不间断的,所以叫苦无间。

  (四)果报无间──不论你是中国人、外国人、男人、女人,到了地狱里都一样要受痛苦的果报,这叫果报无间。

  (五)命无间──命就是生命。堕到这个地狱里头,一天一宿的时候就死几万次,生几万次。在这个地狱受罪受得到极点就死了,死了之后被巧风一吹又活过来了,活过来以后又再受罪,又死。所以在一日一夜之中就有万死万生,这叫命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你若能诵念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在一念之中,这五无间的罪业很快的都会同时消灭了。

  G4.颂异熟果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族姓种类及容色”:你的种族、姓氏,或者不论你是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红种人,“相好智慧咸圆满”:你的相貌也圆满,你的智慧也圆满;智慧也大,相貌也庄严,都是圆满的。

  G5.颂士用果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诸魔外道不能摧”:所有的天魔外道也都没有法子来麻烦、破坏你。因为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护持你。“堪为三界所应供”:你可以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受人天的供养,得到应供的这种果位,就是证阿罗汉果。

  F2.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服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速诣菩提大树王”:你能很快很快的就到菩提树下坐大道场,“坐已降伏诸魔众”:在菩提树下降伏一切诸魔。“成等正觉转*轮”: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转大*轮,“普利一切诸含识”:普遍利益所有一切的众生。

  D3.颂结劝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于此普贤愿”:假设有人对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读诵受持及演说”:能读诵、受持,又能为人演说、讲解。“果报唯佛能证知”:这个人所得到的果报,只有佛才能知道。“决定获胜菩提道”:他决定会得到菩提大道的。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若人诵此普贤愿”:假设有人能读、能诵这普贤十大愿王,“我说少分之善根”:他所得的善根,我就是说少少的一点点。“一念一切悉皆圆”:在一念之中,所求的一切也都会圆满的,“成就众生清净愿”:能成就一切众生所发的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我此普贤殊胜行”:我修的这种普贤行是一种殊胜微妙的行门,“无边胜福皆回向”:所有无量无边那么多微妙的福报,我都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普遍地发愿度脱所有沉溺在苦海里边的一切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令他们很快的都能到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极乐国土去。

  A3.结归(分二)

  B1.结说赞善 B2.时众受持

  今B1.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这位萨普贤大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面前,说完他所发的这十大愿王,也就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又说完清净的偈颂之后。“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善财童子听完了这十大愿王,欢喜得跳起来。“一切菩萨,皆大欢喜”:不单善财童子欢喜得跳起来,就是一切的菩萨也都欢喜。

  “如来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就赞叹普贤菩萨说,你讲的这个法真是最好了,真是最好了!

  B2.时众受持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在这个时候,“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释迦牟尼佛和所有一切大菩萨这些圣者。“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在演说前边所讲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法门时,妙吉详菩萨是这些菩萨中的首领。

  “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法会中又有一切的大菩萨和善根成熟的六千个比丘,在这一切诸大菩萨和比丘之中,弥勒菩萨作为上首。弥勒是梵语,此云慈氏;又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的意思。

  “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我们这个劫叫贤劫,因为有很多圣贤出现于世,所以叫贤劫。在贤劫一切的大菩萨中,有一位无垢普贤菩萨,作为大众之中的上首。

  “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一生补处,是菩萨阶位的最高位,就是等觉位,经过这一生就可以补佛位处,所以称为一生补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现在是释迦牟尼佛作法王。等释迦牟尼佛的佛法灭尽了,再来补释迦牟尼佛这个佛位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就是一生补处,他住在兜率内院。

  每一位菩萨要补佛位的时候,都住在兜率内院。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以前也是在兜率内院住,然后由兜率降、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度众生。释迦牟尼佛住在他母亲腹中的时候,就给一切鬼神说法了,不过一般人看不见这种境界,就认为释迦牟尼佛住胎就是住胎。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处佛,将来补释迦牟尼的佛位。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等他退位了,观世音菩萨就补佛位;观世音菩萨再退位,就由大势至菩萨补佛位,这都叫一生补处。

  灌顶,佛成佛的时候要受灌顶,好像以前国王或皇帝即位的时候要受灌顶礼,然后才成为天子。菩萨即将成佛的这一生,叫一生补处,也叫住灌顶位,就是在这儿等着来生成佛,是后补佛住的地方。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用甘露法水来给佛灌顶。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有九龙来给他灌顶,这也就是受灌顶礼,住灌顶位。这些一生补处和等着受灌顶礼的大菩萨不是一个、两个,有很多很多,因为他们要到十方世界去成佛去,所以这些菩萨是很多很多的。

  “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还有从十方其他种种世界,到这个娑婆世界来集会听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说〈普贤行愿品〉的所有一切诸佛国土极微尘数,说不过来那么多的大菩萨。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舍利弗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智慧最大,他在他母亲的腹里的时候,就令他母亲辩胜他的舅舅。他的舅舅叫拘絺罗尊者。他母亲在没有怀孕以前,每次和他的舅舅讲道理的时候,都说不过他的舅舅。可是自从他母亲怀了他之后,他的舅舅再和他母亲辩论,就每一次都输她。他舅舅就说:“你这肚子里的小孩子一定是有大智慧的,是他帮着你来辩论,你才能胜利。”他舅舅又一想,将来这个小孩出生,我这个做舅舅的如果说不过外甥,这就太倒架子了。于是乎他就到外边去留学,读了很多外道的典籍。他读书很用功,时时刻刻都在读外道的书籍。用功到什么程度呢?也不剪头发,也不刮胡子,这还不算,连手指甲也没有时间剪,所以他的手指甲长得很长,长得在手指头上打了好几转,所以一般人就叫他长爪梵志,就是长指甲的清净修行者。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这种为学的精神是不是很大?为什么他要这样用功呢?就因为他要胜过他的外甥。

  他一共学了十几年,回来后就要找他的外甥来辩论。谁不知他妹妹这儿没有小孩子。他就问他妹妹,说:“你生的儿子那里去了?”他妹妹说:“你说舍利弗啊?他已经跟佛出家去了。”他一听就气坏了,说:“我的外甥怎么可以跟这个瞿昙出家呢?他有什么道德!跟他去出莫如跟着我学道,我现在的学问、道德都是最高的,你为什么叫他跟着释迦牟尼佛去出家?”于是乎他就去找释迦牟尼佛要外甥。但是无缘无故,也没有个理由就要往回要外甥是要不回来的,至少也要和释迦牟尼佛立个论来辩论一下。他所学的就是辩论,这叫论师。他到那地方,就问释迦牟尼佛:

  “你凭什么收我的外甥作徒弟?你有什么本事?”

  “我什么本事也没有,他愿意跟着我出家,我有什么办法!”释迦牟尼佛说。

  “那现在我和你来辩论。我们立一个论来谈一谈。”

  “谈什么?你怎么谈呢?”

  “我以不受为宗,你无论说什么我也不受。”

  “哦,你以不受为宗,那么你自己这个以不受为宗的见,你还受不受呢?”

  “我若说受这个见,就把自己的本宗破了,我自己说什么也不受嘛!如果说不受这个见,自己所立的宗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受也是被人破,说不受也被人破了。”他一想。

  在还没有辩论之前,他就和释迦牟尼佛拍巴掌打赌,说:“如果我输了,我就把头给你。如果你输了,就把外甥还我。”这下他知道自己输了,于是乎就跑了。大约跑了一、两个钟头,他又一想:“我是个男子不是女人哪,为什么讲话不算数呢?我说要给脑袋就给脑袋就是了嘛!这还算一回什么事呢?回去了!我都还要作男人,不作女人。自己说的话一定要承认的。”于是又跑回去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看见他,就说:

  “你又回来干什么来了?”

  “你给我一把刀。”

  “给你刀干什么?”

  “我要斩我的脑袋给你嘛!”

  “你斩你的脑袋给我做什么?”

  “我输了嘛!输了就要把脑袋砍下给你。”他自己还真承认他输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把脑袋砍下来给我,我也没有什么用处。我拿你的脑袋干什么用?你若不把它砍下来,让它在你的头上长着,或者还有点用处。你可以当作你自己已经死了,就在这儿出家做和尚,那总好一点吧?你何必又把它砍下呢?你的头已经是我的,现在我不要你把它斩下来,我还把它安到你的身体上。你只要来作和尚,剃头就得了嘛!把头剃了也就等于斩头一样。”拘絺罗说:“哦,那可以的。”于是乎也就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做和尚了。

  舍利弗尊者,又叫舍利子,他是以母亲的名字作他的名字。舍利是印度一种鸟的名字,在中国就叫鹙鹭鸟。鹙鹭鸟的眼睛非常美丽,又好看又有神。尊者母亲的眼睛长得就像鹙鹭鸟那么美丽,所以大家就叫她舍利,她生的儿子就叫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弗的“弗”也就是“子”的意思。

  摩诃目犍连尊者,摩诃是大的意思。目犍连也是梵语,翻译为“莱菔子”,又译为“采菽氏”。莱菔和采菽都是可以吃的东西,他的祖先修道的时候就吃这些东西,为了纪念他的祖先,所以他就叫这么一个名字。目犍连尊者在佛的弟子之中是神通第一的,他和大智舍利弗两个就作这些声闻众的上首领袖。

  “诸大声闻”:声闻就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也就是听见苦、集、灭、道四谛法而开悟的。悟到这个客尘烦恼作怪,所以开悟了,这叫声闻众。“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不单菩萨、声闻、缘觉,而且还有人,还有天上的一切天人、天神和世间的国王。

  “天龙”:龙有很多种类,有天上的龙、海里的龙、守宝藏的龙、行云布雨的龙。龙是怎么作的龙呢?就因为它乘急戒缓,所以就变成龙了。它会持咒、念经,也会参禅打坐,什么法门它都很快就学会了,唯独就是不持戒律。不持什么戒律呢?不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戒。虽然它有修行,但因为它不守五戒,而且瞋恨心还很重,所以就堕龙身了。一般庙上一早起四点钟的时候就打板了。打板就是有那么一块木头,照着这木头上一打,啪、啪这么一响,所有人就都应该起身了。然后就打钟了,这钟当、当一响,你若还在床上躺着睡觉,那将来就会变龙的,因为你不遵守庙上的规矩。往好了说就变龙,往不好了说就变长虫,所以你不要以为懒惰一点没有关系。早起闻钟声不起身要变蛇的,晚间闻钟鼓声不休息也是会堕落的。这龙就是因为不守规矩才堕落成龙。你看那个龙身体弯弯曲曲的,跑起路来也弯弯曲曲的,那就是不守规矩的样子。

  “夜叉”:夜叉也有好多种,有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天上的夜叉、水里的夜叉。这夜叉和龙都是八部鬼神之类的。龙专门吃什么呢?龙就是个大虫子,什么它都吃,可是还有东西吃它,什么东西吃它呢?后边就会讲到谁吃龙。夜叉也是梵语,翻译为“速疾鬼”,走得非常快,长的样子非常可怕的。有一个夜叉长十个头的,有十个夜叉长一个头的,有一个夜叉长十条腿的,有十个夜叉长一条腿的,或者有三条腿、五条腿的都不一定。或者单单有头,或者单单有两条腿,就那么生得很古怪的样子。你若不知道,一看见这个夜叉就会把你吓坏了。

  “乾闼婆”:是玉帝那个地方的乐神,又叫嗅香神。玉帝那儿一焚上沉水香,他闻见这股香气就跑来了,一来就欢喜得奏起乐来。他擅于奏乐,就以奏乐为他的本领。

  “阿修罗”:阿修罗也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无端正就是说他生得非常丑陋。无酒就是没有酒喝,因为他有天福而没有天德,没有天人的福报、德行。阿修罗也有很多种,天上有天的阿修罗,人中有人的阿修罗,鬼里边有鬼的阿修罗,畜生里边有畜生的阿修罗。总而言之,哪一道里都有阿修罗。

  什么叫阿修罗呢?阿修罗就专和人家斗争,言语之中也愿意斗争,身体方面也愿意斗争,心里方面也愿意斗争,身、口、意三业都欢喜斗争。可是修罗女就生得很美貌,美得不得了,不要说人看见会生出一种爱欲心,就是天上的玉帝见着修罗女也生出欲念了。玉皇大帝本来有一种定力,但是看见这个修罗女也就没有定力了,就生出一种欲念来,于是向阿修罗王求婚,阿修罗王也就答应把女儿嫁给玉皇大帝,这个修罗女叫舍直。玉皇大帝得到这么美貌的天女非常高兴,于是就请阿修罗王来吃饭。阿修罗王来的时候,玉帝就毕恭毕敬地带领着天兵天将来欢迎他;他走的时候,又带领天兵天将来欢送他。可是这个阿修罗王不但欢喜斗争,而且又很多疑。他这就生了怀疑了,心想:“你这个玉皇大帝在向我示威啊,你拿天兵天将来吓我,岂有此理!”于是心里就很不高兴,但是也没有什么理由发作,就暂时忍耐啦!

  玉皇大帝欢喜到人间来听一个仙人讲经。这个仙人是得道的仙人,在讲《玉皇心印妙经》,讲到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玉皇大帝天天去听经,修罗女就生了妒嫉心,问玉皇大帝说:“你天天到什么地方去啊?也不在家里。”玉皇大帝说:“我到人间去听经,有一个仙人在讲《心印妙经》,我去听经。”修罗女说:“我也同你一起去听经。”玉皇大帝说:“你是一个女人,你不可以去听经。那个仙人不欢喜女人到他那地方。”修罗女更生了怀疑了,心想:“你不让我去,一定是到那儿和其他的女人胡混去了。”这个修罗女也有神通。玉皇大帝坐着车去听经,她就用一种隐身术把身体隐藏起来,也坐上玉帝的车子一起去听经。

  玉皇大帝下车了,这个修罗女也下车,又现出身形来。玉皇大帝一看见她,就说:“你干什么来了?”她说:“我来听经嘛!”玉皇大帝就用拂尘打了她一下,她就呱呱地叫起来了。这一叫,就被这个仙人听见了。他从来也没听见女人这么样呱呱叫过,就睁开眼看,一看这个女人生得这么美貌,于是把他的欲念也给引动了。这个仙人的欲念一动,就把道业失了,连经也不会讲了,玉皇大帝更不高兴。

  回来以后,修罗女就跑去同她父亲说:“玉皇大帝尽欺骗我,他到外边去和很多女人胡混,还骗我说是去听经。我去跟踪他,他还说我不对,还打我。”她父亲一听,发脾气了:“这回我非打你不可了!”于是乎就把修罗兵将都聚会到一起来打玉帝。阿修罗王又一脚踩到海底下去,一手就把天宫给推倒了。

  玉帝也没有神通来对付这个阿修罗了,于是乎就去找释迦牟尼佛求救。释迦牟尼佛说:“不要紧,你回去叫你的天兵天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了。”天兵天将一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修罗就大败而逃。为什么呢?因为天兵天将一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都有智慧了。阿修罗都是一些个愚痴的种子,天兵天将一有智慧光明就把他们给打败了。这是阿修罗一个大概的意思。

  “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是专门吃龙的。它的身体非常大,翅膀子一伸开来,有三百六十由旬那么宽。他用翅膀一扇,就把海水都扇没有了,海里的龙就露出来了,它就吃这些龙。它那个嘴一张开,最低限度也有一百由旬那么大。它吃龙就像我们人吃面条一样,十几二十条龙一口就可以吞下去了。几千条龙很容易就给吃没有了。

  老龙王一看他的龙子龙孙都快给吃光了,就去求释迦牟尼佛救它,说:“我们的龙子龙孙都快被大鹏金翅鸟给吃没有了,我们现在都要断种了,这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说:“不要紧,我给你我的袈裟。你回去分给你的龙子龙孙每只龙一条线,叫它们把线绑在角上,这样大鹏金翅鸟就找不着你们了。”老龙回去就把佛的袈裟拆了,让每一只龙身上都缠上一条线,金翅鸟真的就没有法子找得到龙了。

  大鹏金翅鸟听旁人传给消息,说是释迦牟尼佛救这些龙的。于是它也去找释迦牟尼佛,说:“你救了龙,现在我们没有东西吃都快饿死了,我们大鹏金翅鸟也要断种了。佛你的慈悲是不平等的,你想救龙,但也要救一救我们啊!”释迦牟尼佛就说:“好!你们若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我就叫我的弟子每逢吃饭的时候就送七粒米给你们吃。你们以后就不要再杀生了。”大鹏金翅鸟就皈依三宝,以后也就吃斋,不再吃龙了。虽然它们不再吃龙,但是龙已经被它们吃得剩下没有多少了,所以现在我们也看不见龙了。

  “紧那罗”:紧那罗又叫疑神,也是玉帝那地方一个奏乐的神。“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就是大蟒蛇。“人和非人等,一切大众”:还有人和非人,这一切在法会里的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听完佛说的这些话都非常的高兴,也都深信这种不可思议的法门,都愿意遵守、奉行这一个法门。

  今年的暑假班,我们用了六个礼拜讲完了这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因为限于时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详细把它的理论完全显示出来,只能讲一个大概的意思。若是想真明白这个经的道理,必须要认真用一番功夫,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法,所以谓之妙法。这一品〈普贤行愿品〉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要把它的道理完全都讲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只是简简单单的讲一个大概的意思。要再深入了解的人,还要自己去用功加以研究。至于我讲得是好或是不好,我也不知道。我也不希望有一个好、有一个不好。我现在讲也是没有讲,你们现在听也应该是没有听。没有听、没有讲,这才是真正的妙法。不需要讲也不需要听的这个妙法你若明白了,这六个礼拜的时间就没有空过。没有空过是怎么样子呢?吃饭还是吃饭,穿衣服还是穿衣服,睡觉还是去睡觉去,就是这样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