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第三次闭关随笔 弘法思路

发布时间:2023-07-08 09:32:34作者:药师经全文

  弘法思路

  社会人生的种种病态,唯戒定慧能彻底治疗!为自利利他,应坚定弘修戒定慧三无漏学!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此是上根者之修法,比诸对治法门直截快捷,但其前提却是须慧照明朗、天资较高者所能为。一般人嗜欲深、天机浅,病得不轻,故此要迅速康复也难,故需渐修、次第发心而来。故此观根机而弘教乃是善知识之明辨了。

  修行人根机不同,故下手处不同。

  一、有的人听闻佛法,一言半语,即顿悟佛心直至佛地,毫无次第可说,此非历劫波罗蜜圆满者所不能做到,实在少之又少。此是顿悟顿了者。

  二、有人虽闻佛法而即悟佛心,但还有历劫习气未曾断除,故须修行觉察而消除习气,以臻圆满。此是顿悟渐修者。

  三、有的人顿悟不适合,因历劫福慧资粮不足,而须依菩提道次第发心,修戒定慧而逐步证悟。此是渐修根机,一般人多此种情况,而渐修之发心和对治法门也须看各人而行;当然,至佛地则是究竟无二。

  大事记:2009年八月闭关。隆华寺闭关中。

  提出:弥陀院系统修行三步骤。

  殊胜:此修行之三步骤统摄八万四千法门,禅、密、律、净、教皆不出此修行三步骤,此是共通的修行步骤。

  打七可系统的开讲:

  佛法之修证分:信、解、行、证。

  下面修“行”之三步走完全落实,则信、解、行、证都具足。为什么只举出“行”之三步同时全收信、解、行、证呢?因为此三步之“前行”属“信”、“解”,“助行”、“正行”属“行”,而如果三步全落实,则证果自然出来了。这是从实践中分三步而明确修行之步骤,其殊胜之处在于清楚说明了修行之切身落实、毫不含糊、实实在在,让笼统、含糊、盲然消于无形,清晰可行。

  题目:系统修行的功夫分三步骤

  简称:修行三步骤——前行、助行、正行(三步完成,必然证果)。

\

  “前行”属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闻思正见(因果业报、三法印、四圣谛、实相印即菩提道之理路)。

  “助行”属日常如何用心修行观照。

  “正行”属专门修止观,成就定慧。如是之踏实修行,做到明确、清楚的彻底落实正确之修法,焉有不成就之理呢?

  三步功夫必须真落实,不要停留在其中一步而自以为不错了。须知:不论渐修、顿悟皆须老实修行,毫无投机取巧之处。自欺欺人难敌业力因果也!

  唯真修落实见地,才能彻底证悟实相,所谓真修实证可了生死也!如果只是分别意识之一时理解、想通,于生死却不能做主,必须依所明白的正见落实功夫才可以,来不得半点虚假。

  前行:修行必须先具备正见;要具备正见,得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必须先具弟子相。

  若无正见,修行起步即已错路,愈修愈错,本欲解脱,反增轮回。

  具备正见后,应于生活中落实正见,即理论指导实践。

  助行:可参考《正道光辉》、《来自阿兰若的法音》、阿姜查系列。

  一、以正见时时对照自心、行为、言语,稍有违背正见,必须及时扭转,改正以前唯依习惯性、情绪性、错误思想下的起心动念,不随其波动,保持正念。

  二、一开始实不容易,惯性的习气毛病、贪嗔恶业、错误的思想观念总是伺机而发,甚至有不推倒正念不罢休之势,故此,必须有戒律之约束,因果之警惕,乃至发惭愧心、时时忏悔,供佛、念佛,祈请佛力之加被,始易冲过业障。

  三、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平常心、平等心、平静心,不极端、急躁,不谄媚、邪曲,简朴、纯直、寡欲知足,中道而不极端,随缘而不放逸,心稍有偏,应及时调整,令回归正道。直心是道场,心净国土净,令心安理得,不消极悲观也不盲目感性,此须时常观照调心,直到顺其自然,安详自在为是。遇违顺是非、八风考验皆须及时看破假相,放下妄执,以保持平直之心。

  因为一念返照,不落善恶习染,自与真如本性相应。如果凡事依良心直心行事,不落妄想情见,自然契合本真,即使未证道,也离道不远。才有妄想情见,则蒙蔽真心,故须时时保持直心、净心。以上乃是日常之功夫,乃是前行、助行,还必须有专门的时间做定课,始易于成就。专门的功课,如静坐以修止观,此是正行,必不可少。

  正行:可参考《禅定品》、《禅定旨要》、《天台止观》系列、《金刚经》等。

  一、止观之修因机而导,法门不同,不离制心一处及般若慧观。各宗有各宗之方便,皆不离此要点,重要在对机而已,个人可选合宜者精进,原无互相诋毁处。

  持戒、具正见、修止观。

  几种修止成定的法门:慈心观、出入息观、白骨观、月轮观、念佛观。

  《大念处经》以安那般那(出入息观)为入门,然后修四念处,成就解脱道。

  菩萨乘也有四念处修法。

  也可以在成就定后,修空宗之中观,或唯识观或性宗之观,以成就慧观,破我法二执,证解脱。

  或直接从观心入手,如胜妙独处法门、《金刚经》。

  空宗之修观:以缘起无自性,唯是假名安立,故空而无所得。如龙树菩萨曰:“诸法从缘起,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空宗之修观方法,以《大般若经》、《中论》等为代表,观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二谛圆融、空性唯名,从依他起性下手,如三论宗。

  相宗之修观:观万法唯识,心识也空为要点。先从修止后修观,如弥勒菩萨《分别瑜伽论》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相宗也立三性三无性以修观,或五重唯识观,以转识成智,故成立法相唯识,从遍计所执下手,如唯识宗。

  性宗以融通空宗、相宗,直指心性,从当下一念下手修观,明心见性为要,属法界圆觉宗,即真常唯心系,从圆成实性下手,如天台、华严、禅宗。

  大乘三大系之修观,皆可破我、法二执,而证悟解脱成佛。

  各人可选合宜者精进,原无互相诋毁处。

  真修行人不可浪费功夫在戏论上,应切实修持所宜法门而了生死才对!

  落实止观,功夫切实,高之者当生亲证,低之者也能得增上生。

  二、至理觉(初地),还须保任功夫,至证觉而地地增上至八地了分段生死,至妙觉成佛彻底了变易生死,乃为修行之究竟圆满。

  如此,修学始完毕。

  需注意者,在未真正证悟空性之前,皆是凡夫,纵使正见、定力、净戒多好,终不可以骄躁,自以为是;否则烦恼障未了,难免被业障烦恼所误。

  纵使初步证悟,也还须到林下水边长养圣胎,不可大意,未到八地菩萨,又焉能了断烦恼障呢?

  所以修行当务实,调好心地功夫,自始至终都须具备平常心、平等心、平静心,时时不忘断恶修善,自净其心才是。

  结语:初学者以前行为主,助行为落实,兼顾正行之修学。老修行者,前行已有相当基础,当以正行为主,助行为辅,兼顾前行以对照修行之过程。

  有一些人容易教导,一点即透。

  有一些人需要多一点的教导。

  有一些人需要长期的教导。

  而有一些人则无法教导,因为他们不想改变自己,不想改变自己的人,你只有放弃。

  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做自己圆证菩提之资粮,这才是良善纯净的发心!

  解脱道之系统修学、证道,可以以《俱舍论》或《清净道论》为依据指导,将无误成就。北传以《俱舍论》为解脱道之代表;南传之修证,多依《大念处经》、《清净道论》为系统的修学。菩萨道之上士道是以中士道之解脱道为基础的,故此弘修《大念处经》、《俱舍论》、《清净道论》甚为必要,正可补今汉传佛教解脱道之缺乏。

  住持佛法,乃是僧团份内事,僧团以比丘为首,故此僧团应努力勤修戒定慧三学。若戒定慧没有力量,如何伏断烦恼?如果自己没有伏断烦恼之能力,如何教化众生伏断烦恼之方法?所以,凡出家者,当发坚固出离心、菩提心,勇猛精进,勤修三学,伏断烦恼,是为真大丈夫矣!凡我同伦,当共勉之!继承佛陀之遗教,度化无量之众生,乃我们不可推辞之责任矣!

  二谛圆融,则能随缘自在。

  什么叫二谛?二谛即两种真理:一为世间真理,即俗谛,这是世俗间共同承认许可的真理;二为出世间真理,乃是超出世俗间有限感官意识而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真理,即胜义谛,也名真谛。

  那为什么要圆融二谛呢?因为如果只是执著世间真理,则未透彻真相,总是在现象界中分别而起贪嗔痴种种烦恼,则不能究竟安宁、解脱;但如果只是重视出世间真理而解脱,却不能圆融当下,就不能大起妙用,只能个人受用,无法在世间度人。

  比如以花为喻。如何是二谛?又如何圆融呢?

  一、花开花谢。此是世俗共同承认许可的事实,即俗谛。

  二、没有一朵花在开在谢。因为花只是众缘所显之相,幻化无实,没有不变的主体在,花只是众缘聚散所显的假名而已。所以说无花开花谢,执著花开花谢是人有限感官意识的错觉而已,从本质上来说,实无一个实在的花在开在谢,这是真谛——出世间的殊胜真理。

  执著花开花谢难免情绪波动,贪嗔忧乐,因在世间假相上而被有限的感官意识所瞒骗的原故;但如果明白真谛实无花开花谢,冒然向人说,而听者不理解的话,难免要反感或冲突。

  再比如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以人为例:如果认为有人生了死了,此是世俗谛;从真相上说没有人生也没有人死,只是众缘聚散。但是,在世间有人生即高兴,有人死则悲伤,如果你执著去向他说:没有人生,也没有人死,那肯定要让人不痛快,甚至挨打,以为你有毛病了。

  那么,如何圆融二谛而达到随缘自在呢?

  即看到花开花谢的同时也看到没有一朵花在开在谢,以无执取的心面对花开花谢,保持平常心、平等心、平静心,但不妨与人和谐相处。如果别人善根深厚,不妨可共论真谛;如果别人不契真相,也无必要看轻或争论究竟有无花在开谢,自己内心明白即可。

  如见人生人死,应同情人之悲喜,但同时要保持正念,知实无生死,内心保持平静、平等、平常;但在世间则应看情况而论,有能力引导、劝导于人、帮助于人则善巧引导、劝导、帮助于人,不可执著己见与人冲突,或故作怪异惊世骇俗。

  如此,时时保持平常心、平等心、平静心,即不妨在世间而出世间,出世间不妨入世间,随缘自在矣!当然,需长期历炼,始能做到自然而然。功夫未到,即到世间度人,难免勾起世俗心而堕落,二谛也难圆融的。

  《长阿含经》说天不降雨、干旱是因为世人邪见拨无因果,悭贪、嫉妒、淫乱等恶业所招;《增一阿含经》说天下雹雨乃至瘟疫等是因为人民之类所作的不如法,如违背因果,不持戒造种种恶业等所招,致使雷电霹雳自然之感招,雹雨坏败生苗,使种种善神不护佑,人多灾难,疾病着床,受瘟疫传染而死难者多。只有明白因果,多行五戒十善等善业,才能使国土安宁、环境美好,花果树木甜美茁壮,这就是依正不二、业力所招的原理使然。所以《地藏经》说明信因果、受持五戒十善,乃至持八关斋戒、修种种善行,布施、供养、念佛、诵经,依《地藏经》所说受持能得二十八种利益,实在真实不虚。

  弥陀院自倡导《地藏经》为修学之根本以来,众生得种种利益皆甚明显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