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云谷先大师传

发布时间:2022-05-13 11:27:06作者:药师经全文

  师讳法会,别号云谷,嘉善胥山怀氏子。生于弘治庚申,幼志出世,投邑大云寺某公为师。初习瑜伽(1),师每思曰:“出家以生死大事为切,何以碌碌衣食计为?”年十九,即决志操方(2),寻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法舟济禅师(3),续径山之道(4),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5),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蒙印可。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于是韬晦丛林,陆沉贱役。一日阅《镡津集》,见明教大师(6)护法深心,初礼观音大士,日夜称名十万声。师愿效其行,遂顶戴观音大士像,通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师初至金陵,寓天界毘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魏国先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师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7),予先太师祖西林翁(8),掌僧录,兼报恩住持,往谒师,即请住本寺之三藏殿。师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9)者三年,人无知者。偶有权贵人游至,见师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师曳杖之摄山栖霞(10)。

\

  栖霞乃梁朝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巢。师爱其幽深,遂诛茅(11)于千佛岭下,影不出山。时有盗侵师,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尚不离庵。人获之,送至师。师食以饮食,尽与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为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师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12)山中,欲重兴其寺,请师为住持。师坚辞,举嵩山善公以应命。善公尽复寺故业,斥豪民占据第宅,为方丈、建禅堂、开讲席、纳四来。江南丛林肇于此,师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师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知有禅道,闻师之风,往往造谒。凡参请者,一见,师即问曰:“日用事如何?”无论贵贱僧俗,入室必掷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自己本来面目,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功夫,难易若何。故荒唐者,茫无以应。以慈愈切而严益重,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栗。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尝有辞色(13)。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即不能入山,有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14)。岁一往来城中,必主于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绕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也。出城多主于普德,臞鹤悦公实禀其教。

  先太师翁,每延入丈室,动经旬月。予童子时,即亲近执侍,辱师器之,训诲不倦。予年十九,有不欲出家意。师知之,问曰:“汝何背初心耶?”予曰:“第厌其俗耳。”师曰:“汝知厌俗,何不学高僧?古之高僧,天子不以臣礼待之,父母不以子礼畜之。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当取《传灯录》、《高僧传》读之,则知之矣。”予即简书笥,得《中峰广录》一部,持白师。师曰:“熟味此,即知僧之为贵也。”予由是决志薙染(15),实蒙师之开发,乃嘉靖甲子岁也。丙寅冬,师愍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师力拔予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教以念佛审实话头,是时始知有宗门事(16)。比南都诸刹(17),从禅道者四五人耳。

  师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己。然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诸山僧多不律,凡有干法纪者,师一闻之,不待求而往救,必恳恳当事(18),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惟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闻者莫不改容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人者。故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相对默坐三日夜,师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公奉教事,详《省身录》。由是师道日益重。隆庆辛未,予辞师北游。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求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将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予涕泣礼别。

  壬申春,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旦泉郑公、平湖太仆五台陆公与弟云台,同请师故山(19)。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达观可禅师,常同尚书平泉陆公、中书思庵徐公,谒师扣《华严》宗旨。师为发挥四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

  师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生平任缘,未常树立门庭。诸山但有禅讲道场,必请坐方丈。至则举扬百丈规矩,务明先德典刑(20),不少假借。居恒安重寡言,出语如空谷音。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余年如一日,胁不至席。终身礼诵,未尝辍一夕。当江南禅道草昧(21)之时,出入多口之地,始终无议之者,其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载,所蒙化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大火发。及明趋视,师已寂然而逝矣,万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日也。师生于弘治庚申,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弟子真印等,茶毗葬于寺右。

  予自离师,遍历诸方,所参知识,未见操履平实、真慈安详之若师者。每一兴想,师之音声色相,昭然心目。以感法乳之深,故至老而不能忘也。师之发迹入道因缘,盖常亲蒙开示。第末后一着,未知所归。前丁巳岁,东游,赴沈定凡居士斋。礼师塔于栖真,乃募建塔亭,置供赡田,少尽一念。见了凡先生铭未悉,乃概述见闻行履为之传,以示来者。师为中兴禅道之祖,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耳。

  释德清曰:达摩单传之道,五宗而下,至我明径山之后,狮弦(22)将绝响矣。唯我大师,从法舟禅师,续如线之脉。虽未大建法幢,然当大法草昧之时,挺然力振其道,使人知有向上事。其于见地稳密,操履平实,动静不忘规矩,犹存百丈之典刑。遍阅诸方,纵有作者(23),无以越之。岂非一代人天师表欤!清愧钝根下劣,不能克绍家声,有负明教。至若荷法之心,未敢忘于一息也。敬述师生平之概,后之观者,当有以见古人云。

  (1) 瑜伽:在汉传佛教中,常用指专为修福、荐亡所做的法事仪轨。明太祖时,曾规定僧人分为三类,除了“禅僧”和弘扬诸经义旨的“讲僧”外,其为人诵经礼忏的应赴僧,统称为“瑜伽僧”(又名“教僧”)。

  (2) 操方:即行脚参方。

  (3) 法舟济禅师:明代临济宗僧道济,字法舟,又称济关主。嘉靖三十九年秋示寂,世寿七十四,法腊五十二,有语录行世。

  (4) 径山:指南宋临济宗禅僧宗杲,号妙喜,孝宗时赐号“大慧禅师”,常住杭州径山弘法,时有径山宗杲之称。其法脉被称为大慧派,后世有元叟行端、楚石梵琦等承其宗风。

  (5) 念佛审实话头:又称“念佛审实公案”,方法是提起一句佛号作话头,即在佛号提起之处,发起“念佛是谁”的疑情。以此斩断妄念,一门深入,直至打破疑团,亲见本来面目。

  (6) 明教大师:北宋云门宗僧契嵩,常顶戴观音像,日诵其号十万声。后游京师,献所著《辅教篇》、《传法正宗记》等,甚为仁宗嘉赏,乃诏令入藏,并赐“明教大师”之号。

  (7) 无何:不久。

  (8) 西林:明代僧永宁,字西林,任南京僧录司左觉义兼大报恩寺住持,是憨山大师的出家剃度师。嘉靖四十四年示寂,世寿八十三。

  (9) 阃(kǔn):门槛。

  (10) 曳杖之摄山栖霞:拖着手杖前往摄山栖霞寺。之,前往。摄山,今称栖霞山。

  (11) 诛茅:剪除荒草以营居。

  (12) 信宿:连宿两夜。

  (13) 未尝有辞色:指说话和表情都很平和。

  (14) 就见:指下山接受众人的参见。

  (15) 薙染:即剃染,指出家为僧。剃除须发、身着染衣,为佛弟子出家之相。染衣,用木兰色等坏色来染成的衣,即僧衣。

  (16) 宗门事:指禅宗参究向上,悟明心地之事。

  (17) 比:合。南都:南京。

  (18) 当事:当政者。

  (19) 浙江嘉兴府别称嘉禾,所辖有嘉善、平湖等县。师为嘉善胥山人,因此几位同乡的宰官护法,共同请师归乡,休老于山中。

  (20) 典刑:可资效法的规范、准绳。

  (21) 草昧:初创尚未明了之时。

  (22) 狮弦:以狮子之筋作成的乐弦,奏之则余弦悉绝,喻指如来正法眼藏。

  (23) 作者:指出世弘法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