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五台山南禅寺唐代彩塑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23-11-21 01:34:24作者:药师经全文
五台山南禅寺唐代彩塑艺术赏析

提到南禅寺,在古建爱好者心目中可以说有着至尊的地位,因为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硕果仅存的三大唐代木建之一。

这座位于山西五台县的寺院其实规模很小,占地仅3000多平方米。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其余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南禅寺主殿,唐建大佛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面开三间,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

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共有一铺17尊唐代造像。

佛坛的正中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左侧一铺彩塑为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前右侧立一尊“撩蛮”和一尊童子,在普贤菩萨前左侧塑一尊立菩萨和天王像。右侧一铺为文殊菩萨,在文珠菩萨前右侧亦为一尊“拂菻”和一童子,在文殊菩萨前右侧亦塑一尊立菩萨和天王像。整个塑像群以释迦牟尼为中心,构成一幅动静结合、各具形态、尊卑有序、和谐协调的场面,是一铺标准的唐代佛坛造像组合。

释迦牟尼佛,高4米,螺髻,身披敷搭双肩式袈裟,袈裟衣褶下垂,复盖台座,内着僧衹支,并在胸部打结;右手扬起作“施无畏印”,作讲经说法状。结跏趺坐于六角形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上下两层塑成莲瓣,束腰部分正中有狮子护法,两侧有二侏儒肩扛须弥座;侏儒裸上身,浑身肌肉暴起。

释迦牟尼 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嘴角稍翘,似呈微笑状;头部微低,略俯视态,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祥。后面华丽的背光呈尖拱形,背光上塑饰着花卉、莲瓣、文殊骑狮、普贤骑象、乾达婆和紧那罗等像,从而更加烘托出主像的庄严气氛。

左侧大弟子迦叶,袒右肩,半披袈裟,拱双手立于莲台之上,他是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佛经称谓“头陀第一”。作者通过深入的面部刻划和肌肉塑造,使迦叶具有一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年僧侣形象。

右侧侍者阿难,身披袈裟,头略俯视,口带微笑。从闲适、潇洒的姿态和自信的神情中,作者着力刻划出这个年轻和尚的聪明才智,“多闻第一”。

左、右二胁侍菩萨,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是唐代所谓“丰肌秀骨”的典型。

右胁侍菩萨,头戴花蔓冠,宝缯下垂至肩,袒露上身,挂璎珞,斜披络腋,披帛下垂戈地,下著锦裙,一腿微曲,重心着力于另一直立的腿上,造成自然向主佛倾斜的动态,同时又保持形体的稳定感。跣足,立于仰覆莲台上。

左胁侍菩萨,服饰与右胁侍相同,只有整体身形向主佛倾斜,是耳若有闻,心若有思,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释迦说法。类似这种造像,乃是五台山唐代菩萨造像的代表作品。这类菩萨的立像最成功的地方是除了身材比例适度外,动态变化很维妙,以略微扭动的身躯和略微歪斜的头颅,构成优美的外轮廓曲线,显得既含蓄又端庄,既有变化而又不外露,俨然是一位温顺、文静而又善良的少女形象。

主像释迦佛之前侧又有供养菩萨二尊。头戴花蔓冠,袒裸上身,颈挂璎珞,胡跪在仰复细束腰莲花座上。

南禅寺大殿内无论是立菩萨,还是供养菩萨都面涂白色,表现皮肤的“素面如玉”,使彩塑更具有真实感。这两尊供养菩萨,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而和谐流畅,栩栩如生,它同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的唐代供养菩萨像如出一辙。

本尊左侧胁侍塑像一铺,为乘白象的普贤菩萨。按照《华严经》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释迦佛的法身像,与文殊、普贤二胁侍菩萨,统称为“华严三圣”。这尊普贤菩萨通高4米,头戴宝珠冠,宝缯垂肩,长发下落,有披肩,左手持经卷,右手扬起,坐于莲花座上。普贤菩萨右侧有一獠蛮和一童子,獠蛮卷发,腮胡须,裸上

身,身向前弯曲,作牵象的姿态。童子面向普贤,拱双手,凝视注目,好像在聆听普贤的嘱咐。

本尊右侧胁侍彩塑一铺,为文殊菩萨。文殊梵语“文殊师利”,译作“妙德”,即能信之心,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文殊表能起之解,凡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诸菩萨中推为众首。这尊文殊高4米,头戴繁杂的宝珠冠,坐在狮子背上的莲座上。按照佛教寺院塑像通常的配置,文殊和普贤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文殊侍佛之左方,普贤侍佛之右方,而南禅寺,佛光寺大殿内却一反常态,普贤乘象侍左,而文殊骑狮居右,同时文殊菩萨的装饰、服装等远比普贤菩萨华丽的多,这可能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所以与其它佛教寺院不同。在这尊文殊菩萨前左侧有一“拂菻”和一童子。“拂菻” 头戴胡帽,身着胡服,脚穿高筒靴,腰系袍带,深目高鼻,形似胡人。

佛坛左右两侧各有一尊菩萨和一尊天王,各高3米。菩萨头戴繁密的花蔓冠,长发至肩,上身袒裸,颈挂璎珞,斜披络腋。左胁侍菩萨,披巾从右肩下垂,从膝盖绕过然后上卷,绕左臂下垂戈地落在莲座上;右胁菩萨披帛从臂绕向右臂下垂,有腕钏,下着裙,紧贴双腿,挺胸直立于莲座上,形如一个健康贵族少妇的形象。

天王,亦称神王,按照佛经的说法,他是佛的护法神。

唐代以前,一般塑力士像,唐代初期增设天王。南禅寺二天王的形象,实际就是唐代高级将领的写照。二天王,左侧头上有束发头饰,右侧头戴兜鍪,前胸有二面大圆护。腹部装饰一铺首,颈有颈护,肩有披膊,甲身下缘,中间垂片甲,护住腹下和前裆;左右各垂着一片膝裙,护住双腿,腿表行滕,脚穿毡靴,威武雄壮,一边在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二天王的整个形象、衣饰,与中原唐墓中出土的三彩武土俑形似,是研究唐代将士装束的重要形象化的资料;它不仅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而且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唐代将士英勇善战的勃勃雄姿。

南禅寺这一铺唐代彩塑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现存的唐代彩塑仅有三处,另两处在五台山佛光寺和晋城青莲寺。这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苦心经营,“各骋奇思” 塑造出的丰富多样、神采如生的艺术形象。我们现代造佛者极其宝贵的艺术资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