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第十八愿善导释》 054 昙鸾大师建立他力往生理论

发布时间:2023-09-13 01:33:08作者:药师经全文
《第十八愿善导释》 054 昙鸾大师建立他力往生理论

有声之声、无声之声

“声”有有声的声音,有无声的声音。譬如在这里,大家专一地开怀畅念这句弥陀名号,这是有声地跟阿弥陀佛呼应;那睡觉的时候,没有出声念佛,或者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不能专心念佛,甚至妄想来的时候,也没有在念佛,可是一个念佛人,睡醒了之后就会念佛,动完脑筋、做完事情之后也会念佛,乃至妄想杂念过了就会念佛。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乃至睡觉、打妄想,或是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没有念佛,可是念佛之心、愿生之心,有没有?有!是存在内心之底的,那就是无声之声,在跟阿弥陀佛呼应。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念念不舍、念念相续”的意思,也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内涵。

呼唤某人喻

我们在这里呼唤某某人过来,某某人就会过来,“某某人,请你把那一本书请过来”,他就会请过来,这是因为这个名称就是他本身,如果不是他本身的名称,你念某某人,某某人不在场,他就不能感应而来。

开灯灯亮喻

就好像我们按电灯开关,电灯开关一按,电灯立刻就亮起来,这是因为开关跟电灯线路是衔接的,它的接触是无障碍的。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这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跟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体不二、一体不离的,可说阿弥陀佛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没有障碍的。因此,念佛人不管何时,不管何处,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当下就会无有障碍地应声而现,闻声救苦。这种道理,如果看《念佛放光》的事例,便容易体会。不管何人,只要念佛,身便放光,这光是佛光,能消灾障,能增福慧。

远地唤人喻

如果说阿弥陀佛不是无有障碍的,他不是遍满整个大宇宙的,他不是随时都存在的,这样我们呼唤他,他就未必知道了。好像某某人远在外地,我们在这里再怎样呼唤,他都不知道,因为我们与他之间有障碍,也就是接触不良。事实上,阿弥陀佛与我们是无有丝毫障碍的,他的接触很好,就如电源开关,一按立刻就有感应,电灯就亮,屏幕就立刻出现。所以,“令声不绝”这个声音,是阿弥陀佛跟念佛人之间圆满无间、感应道交的呼应关系。

白鹤呼子喻

《易经》有一句话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就是白鹤,白鹤在树荫底下呼叫它的孩子,鹤子在别的地方听到,也跟着叫,跟着互相应和,这是一种自然互动,不勉强的。为什么呢?所谓母子连心、天性自然。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跟我们念佛人、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也等同是母子连心一般,是天性自然的。阿弥陀佛感动我们来归命他、把他当作我们的救主、把他当作我们的父母、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命、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活,所以,阿弥陀佛念我们,使得我们来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同样来念我们: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的呼应关系。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这就是“南无”,而我们呼唤阿弥陀佛,也同样在“南无”里面,所以善导大师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归命,是我们把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命令。所以“南无”当中有佛的招唤,也有我们的回应。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我们为什么归命?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我们归命?

因为阿弥陀佛把他成佛的功德,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资粮,回向给我们。因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就与阿弥陀佛永远在一起,亦即我们跟阿弥陀佛永不分离。所以,这句“令声不绝”是有呼应关系的,而这呼唤关系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具足十念”是什么意思呢?第十八愿说是“乃至十念”,他就在念念当中,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是“乘念往生”。

二、“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又言(《圣教集》336页):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这里是解释“乃至十念”,就是“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功德、功夫,完全是“缘佛愿力故”,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使得“乃至十念”的念佛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不管是圣人凡夫,不管是善人恶人,不管是平生临终,之所以能够念佛往生,不是靠念佛者本身的功行,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地藏经》说我们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不可能靠我们的业往生极乐世界,必须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乃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是靠他们等觉的功夫、功德,还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所以,文殊菩萨的发愿文就说: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文殊师利发愿经》)

普贤菩萨的发愿文也和文殊菩萨相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华严经》)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流露出的真情,与下品下生所流露的蒙佛救度的真情是一样的。

(一)佛愿强缘,五乘齐入

因为要往生弥陀报土,都是同一种心情、同一个因——蒙佛救度的心、乘佛愿力的缘。就如善导大师所说的: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五乘”就是凡夫的天乘、人乘,以及超凡入圣的声闻乘、缘觉乘,以及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以上的法身菩萨。五乘同样都是靠佛的愿力,而平等地进入佛的报土,同样的因,同样的果。而不是说因为人天还有贪瞋痴的烦惑未断,所以就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声闻、缘觉就到方便有余土,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以上的菩萨就到实报庄严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五乘分入,而不是齐入,那就不同因、不同果了。

(二)一因、一缘、一果

我们的传承有别于其他的传承,我们完全依照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善导大师这个法脉完全依据净土的经论,显出净土正确的内涵。什么样的内涵?就是目标、方法和根机。

目标——弥陀报土。

方法——专靠弥陀的愿力,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根机——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万机就是一个机,也就是第十八愿的根机。

这样,就是一因(念佛)一缘(佛力)一果(弥陀报土)。

(三)他力理论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建立了一种理论,什么样的理论?“他力”的理论,也就是佛力,佛的愿力的理论。不论圣凡善恶,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弥陀报土,无不“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也就是都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是说我们凡夫固然要靠弥陀的愿力,可是菩萨就不用靠弥陀的愿力,不是的,通通都是靠弥陀的愿力,这就是昙鸾大师建立的他力理论。

理论建立必须有根据,而且这个根据必须是佛说,如果是菩萨说,那还不行。所以,昙鸾大师接着就举出《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作为他力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