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十四)
发布时间:2022-05-05 11:12:06作者:药师经全文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没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就没有烦恼,所以说空无烦恼。
我们修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个烦恼,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在烦恼外边,另有一个菩提;也不是在生死的外边,另有一个涅槃。就在这个烦恼里边就是菩提;在生死里边,你要是明白开悟了,就是涅槃,好像反掌之易。烦恼就譬喻冰,菩提就譬如水;你用一碗水冻成冰,拿这冰块向人头上打去,可以把人打死。你要是只用一碗水向人头上泼过去,这个人不觉得怎么痛。所以我们一有了烦恼,对人就会生出种种的障碍来;若没有烦恼,只是菩提心,那对人人都会有缘的。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见满钵:那么去乞食,得到食了,就是有人供养饮食,这是满钵。这时候,对著满钵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成满:具足,就是一切都圆融无碍了;具足成满也就是圆融无碍。一切善法:对一切善的法都圆满了,都修行成就。因为见著满钵,愿意一切众生所行所做,所有的希望,都得到圆满了。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若得恭敬:比丘托钵乞食,就会有人来恭敬供养,恭敬礼拜。没有定力的人,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一种欢喜心,没有人恭敬供养就会生烦恼。所以比丘遇著人家恭敬供养的时候,又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个境界来发愿,发愿的原因就是对治毛病,所以说当愿众生,恭敬修行:对于佛要恭恭敬敬的,对于法也要恭恭敬敬的,对于僧更应该恭敬如一,所谓恭敬三宝,修行身口意业三业清净。一切佛法:对于一切佛法都要依法来修行,要把自己贡高我慢这种行为都去了,打倒自己这个须弥山。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不得恭敬:那么得到恭敬了,你欢喜,依法修行;若不得到人家恭敬,你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不得到恭敬,更应该修行,应该生大惭愧:‘啊!我自己道德不圆满,没有道德,所以一切众生都不恭敬。’那么既然是这样,没有人恭敬,这时也要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不去做所有的不善之法,凡是不善的法都不去做,所行所做都是善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根
见惭耻人:人修行要常常生惭愧心,不可以无惭无愧。我很不幸运地就收到一个美国徒弟,他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叫惭愧,无惭无愧。他说:‘为什么要惭愧?’他不知道怎么叫惭愧?这是一个很难教化的西方人。所以我说:‘上天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入地虽难也不难,教化西方人最难。’他根本就是不要有惭愧心:‘做事情就做啰!做就做了,惭愧它做什么?’你看!他理直气壮地讲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可是这是无惭愧,这种的思想是不对的。
耻就是廉耻、羞耻,自己做错了事,有的时候面就红了,面红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知耻。古人又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旁人说的可以,自己不能这样说。譬如说:‘我请教你,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这么一说,这就证明对方不如自己,这就等于骂人一样;好像我是个老师,你是个学生,所以我向你来请教,我是不耻下问。这在旁人来说:‘哦!那个人那么高的知识,向那么没有知识的人来请教,他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可以的。但自己不能给自己戴高帽子,说:‘你知道我吗?我向你请教,我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你说要是没有知识的人,当然无所谓,那么稍微有知识的人对于你这种的言论,就会有问号了。
所以这个‘耻’就是说,我怕做不对的事情,我怕做坏事,就有一种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好像他做了错事,你一提到,喔!他面就红了,那关公的面就现出来了,这都是一种知耻的心。廉是清廉,耻就是自己惭愧,知道惭愧:‘啊!我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所以见惭耻人。这惭耻人就是知道惭愧、知道羞耻的人。那么对这种人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惭愧行:具足惭愧和羞耻这种的行为。藏护诸根:这个藏不是隐藏起来,是在过没有现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没有了,就把它灭了。藏护也就是保护,那么这个‘藏’字,翻译经典时译成‘藏’,其实也就是谨慎的意思,谨慎护理你的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这诸根不随境界转,也就是你很小心、很谨慎地保护你的诸根。眼睛不看非礼,也就是非礼勿视,不看不合理的东西;非礼勿听,不听不合理的音乐。音乐,有的奏得很难听的;歌曲,唱得人都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喝醉酒似的,醉而不醒,迷醉到这种浪漫的声音里头。所以‘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藏护诸根的一种办法。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见无惭耻:前边是有惭愧、有羞耻的人,见著要发这种愿。那么现在见著没有忏悔,不知惭愧、不知羞耻的人,也就是好像没有血、没有气、没有骨头的人,他无惭无愧。像我方才说的,收到一个没有骨头的西方人,他不知道惭耻,不知道惭愧。那么这时也要对境发愿,当愿众生,舍离无惭:应该把无惭无愧这种行为舍离。住大慈道:住到大慈悲道路上。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若得美食:就是美好的食物,味也美,色也美,又香,所谓色香味俱佳。这个美食又分是什么人得?好像北方人欢喜吃饺子,若得到饺子,他认为是美食了;南方人欢喜吃饭,若得到饭,他觉得这是美食;西方人欢喜吃奶油、面包、cheese(起司),你要是给他一点奶油、面包,他就不发脾气了。如果那儿摆著奶油、面包,他要吃,你也不叫他吃,喔!他那嗔恨心就生出来了,甚至于对师父都要不客气了:‘为什么你不给我面包吃?为什么那么好的奶油你不给我吃?’所以这个美食,看什么人得,各有所好。好像猪若得到酒糟,它吃得很香,或者炸油的豆饼,你给它一点吃,它觉得这是美食了;你若给人吃,人就不愿意吃那种东西,酒糟?谁吃啊?狗呢,偏偏欢喜吃人粪,你看!这个人粪,它一得到啊!吃得津津有味,它得到那个也是美食。那么见著美食,就是自己所欢喜的,谓之美食。
见著这个美食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就是他求什么得什么,好像观音菩萨,人向他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寿考就得寿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谁要是想要求儿子,或者求女,就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满愿的。心无羡欲:羡就是羡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没有,这馋欲流涎,就羡慕,就馋了,羡慕人家:‘他吃得那么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面包,我吃不著,这个真是太苦啦!’这是羡欲。不羡欲,心无羡欲,心里没有这种羡慕的心,没有这种食欲。这个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馋欲流涎,这就叫羡欲。若没有,就不会流口水,心无羡欲了。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味
得不美食:这是不好吃的东西,这面包坏了,奶油也臭了。西方人吃cheese,毛长得愈长愈好,那cheese长这么长的毛,他认为:‘喔!这是最好的。’那么不美食,就是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莫不获得:没有不得到诸三昧味:三昧就是正定,又叫正受。所有的众生都得到三昧的滋味,就是正定的滋味,或正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