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发布时间:2022-07-28 10:49:09作者:药师经全文佛学漫谈 甚深般若
黄国达
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出现,这时般若智慧似乎不见了,呈现明暗、觉迷的交替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般若智慧竟然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有浅深、强殇、偏圆的差别,甚至贪嗔烦恼与般若智慧有时候似乎是同时存在的。
譬如说:当静下来观察呼吸、动作、身体时,确实可以见到静坐、行禅中确实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心中显现平和、无碍的觉受。这时生起一念喜心,继之想与其他禅修者交谈、分享禅修心得。.
这时,如果对方因为禁语或专心禅修,不能或不想交谈,心里会觉得有些微的“失落感”。如果对方很有兴趣地听你的描述,愈讲愈“得意”。这时,烦恼已经生起了。般若智慧偶一现起,又落入“平和”、“无碍”的觉受里,没有见到这些觉受仍然只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继之,“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生起,般若智慧更是完全退失,陷入迷情,没有现观“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也是因缘所生法,里面没有“我”的主体性。这样的观照只是局部的观照,还不是全面的观照。
那么,当返观自照,发现“平和”、“无碍”的觉受,乃至“喜心”、“失落感”或“得意感”都是缘起无我的显现,不陷入其中,不自傲、不自责,身心融入般若智慧,这就是全面的观照。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见到静坐、行禅中的呼吸、动作、身体的缘起无我,而不见“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这是局部的观照。如果连“觉受”、“心念”的缘起无我也能照见,那就是全面的般若观照。
另一个向度是观照的品质,如果还要透过思惟,分解因缘,然后确认无我,譬如:分析“喜心”,原来是把“平和”、“无碍”当作一个殊胜的境界加以执取,才会生起喜心;因此产生想要说给人听的“表达欲”;加上人家乐意听,并且赞赏、羡慕,因缘和合生起“得意”感;若是没有人要听,因缘和合生起“失落”感,这是初阶的般若。
当分析的次数多、范围广以后,当你接触任何情境,还没有开始分解因缘,就知道一定有因有缘,只要继续分解,就可以见到缘起无我。
因缘观成熟之后,心中对事物就不再以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自性见”、“我见”)来看待,这时就可以直观当下的因缘,不经思惟、分解,现观缘起,不取、不舍,当下的一切有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这就是“实相般若”的现观。
为什么会有浅深、偏圆的差别呢?有人以为是方法的差别,其实这只是由表面的现象所得到的认识,真正的关键在于观照能力的差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最主要的是既存於潜意识中的“自性见”、“我见”的厚薄、轻重的不同。对应于身、心、六尘,既存於潜意识中的各种固定、孤立、实体的眼光,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主观”、“成见”、“偏见”,多不胜数,这些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胶着、凝固,对未来的期待、臆测、想像,对当下逃避、抗拒或延续、滞留……等等所造成。
譬如:对于佛、菩萨、法师、老师的权威式的崇拜,内在对应的“自性见”可能是幼时身心弱小,而对父母、老师权威式的教导的经验凝固产生依赖、崇拜,以为他们是万能的、完美的。可是当遇到灾难的时候,佛、菩萨没有显灵保佑的话,就退心了。或是无意间看到法师、老师的缺点,就信心崩溃。有了这些观念和心态,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反之,这些观念和心态愈少、愈淡,就愈没有投射,很容易见到缘起空寂的真实面貌。
经常心无所住、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心空如洗,六尘流过心中却不留痕迹。应对情境,直接由当下实际的因缘来反应,就是智慧觉醒。
反之,如果没有智慧觉醒,就会有迎有拒、有取有舍,脑子装满了各种预存的经验、想像、知识。接触情境时,不自觉、无意识地经由经验、想像、知识来反应,而不是由有觉知、清醒地观察当下的因缘来反应。这些经验、想像、知识,所形成的主观成见、情绪好恶的自动反应,十分快速,当发现时已经造成错误,常常弄得不可收拾,这就是“无明”、“不觉”。
烦恼众生的常态,就是当遇到麻烦、场面难以拾收的时候,不是怪东怪西、怪别人就是自责、发怒或恐惧、悲伤。总要过一阵子,想起佛法,才开始观照。
如果般若智慧时常现前,情况就大不相同,遭遇到挫折时,若没有“自性见”、“我见”, 就不会把它当作“灾难”“祸害”,而能融入当下的真实因缘。即使内心生起一些想法如:“烦死了!”、“我完了!”“全都是因他而起!”、“早知道不该交给他”“我总是这么倒楣”等等隐含自性见和我见的想法时,就如白纸上的颜料,很容易被发现,并且知道这些负面经验、不如实的“添加物”是多余的垃圾、立即丢弃这些想法。纯然地以全新的眼光,根据当下的因缘、运用当前可用的资源来应对!内心清净,不卷入其中,这就是觉醒的智慧。
因此,般若智慧的强弱,除了和观照力的强弱有关之外,自性见和我见是真正的障碍。自性见和我见愈多、愈厚就显示般若智慧很浅也很弱,即使禅修用功时,偶而智慧光明展现,感受寂静自在的滋味,遇到事情,种种念头一拥而上,一下子就失去觉照,接着生起贪嗔我慢等烦恼,根本就来不及观照。
反之,现观缘起、久修般若,自性见和我见愈少、愈淡,智慧光明经常现起,身心融入实相,即使没有刻意用功禅修,触对境界时,也不会添油加醋地加上一堆念头、想法。心中一片清净,偶有烦恼,在强大的般若光明之中,贪嗔我慢等烦恼都会逐渐化解,因为贪嗔我慢都是根源于自性和我见,因为它有违缘起空寂真相的外来物,不是它的真正本质,所以烦恼的消失只是时间迟速的差别,并不一定要以敌对的态度来打击它,正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实知无常、苦、空、无我”,就能“涅槃寂静”。到了这种境地,可说生活即是修行、处处皆是道场了。
当然,这是甚深般若、定慧强大的境地,并非一蹴可及,而是因缘成就自然水到渠成的。本文的用意,并非单纯地赞扬般若法门的殊胜,而是要理解般若智慧确有浅深、偏圆、强弱。禅修者在修学般若智慧的过程之中,有些时候觉得不能受用,有时候还会起烦恼,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怀疑般若法门,也不必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要得少为足。只要不放弃、不灰心,锲而不舍地走下去,你就会明白诸佛菩萨、善知识所言不虚呢!
摘自《正觉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