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念佛与境界

发布时间:2025-01-18 01:30:36作者:药师经全文
念佛与境界

潜修密证,切勿张扬

嗟今之人,或有修而无效者,盖彼信根浅薄,因地不真。未曾立行,先欲人知,内则自矜,外欲显曜,使人恭敬供养,冀有所得。甚至妄言得见净境;或见小境及梦中善相,未识是非,先欲明说。此等卑下,必为如上魔侣所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可不慎哉!



是则行人还当审谛,密实自行,内怀惭愧,勿露其德;至到家时,不被如上强软二魔所惑可也。中有宿障欲灭,微见好相。如其不能蕴德,闻人之耳,则其行必覆。

妙叶大师:《念佛直指》

[说明]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两卷,明代妙叶大师所作。(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七)。“宝王”,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宝王三昧”,指超越凡圣,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无事禅,系一切三昧中之最上者,故称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乃最高最上之三昧,故也称之为宝王三昧。

[参考译文]

感叹现在的人,或有修行而无效果,其原因在于他们信根浅薄。修行的动机不真实。还没有作多少修持,便首先企望他人知道。内则自我骄慢,外面欲显荣耀,使人恭敬供养,意有他图。甚至妄言见到清净境界,或者见到小的境界以及梦中善相。未曾识别是非真妄,首先便张扬出来。这样的卑下心理,必定被如上的魔侣所迷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轮转,不可不慎重!
由此,修行人还是应当仔细审察,潜密踏实地自我修行。内怀惭愧之心,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功德。直到修证到家,不再被如上强软二魔所迷惑时,方可透露一二。修行过程中,出现宿障即将除灭,或者稍微见到好相,如果自己不能蕴藉其德,而张扬于他人耳目,那么,此人的修行必定前功尽弃。

————————————

妄求境界 即被魔转

近来修行者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是胜境界。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着,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着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对修持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又何况多数境界未必都是胜境啊!

假使对佛法有涵养的人,没有躁妄心,见到了各种境界,不加理睬,如同没有见到一样,不生欢喜贪着,或恐怖惊疑的心情。那么,不要说胜境的出现对他有益,就是出现魔境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为魔转,就能顺利上进了。

————————————

不可贪恋执着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修净业的人,不贪求种种境界,因而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境界。假若心中专欲见到境界,则境界便会多起来。倘若不善于用心细察,或会导致受损。要明白修行的大目标,否则得小益而必定受大损。不要说这种境界,就是真正获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尚且必须置之度外,方可获得漏尽通。假若一贪恋执着境界便难上进,甚或导致退堕。

————————————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大师文钞》

[说明]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弘一律师给印光大师信中说:自己已发下大心,决心刻期闭关,誓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此函以答。

[参考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这种精进之心,真实不可思议。然而闭关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真得一心不乱,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未得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得一心之后,必定感应相交,感应道交后心将更为精一。如同置放在台座上的明镜,形来映照,形去则空。外境纷纭杂沓,与我(明镜)没有关涉。未得一心而迫切求感通,即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躁妄心格外企望境界,有时容易引起魔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继,证得佛法的正受,这是第一的妙法”的开示,在此转述给座下(指弘一律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