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慧净法师:是不是在今生尚未往生之余,还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发布时间:2024-11-25 01:30:48作者:药师经全文
慧净法师:是不是在今生尚未往生之余,还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问:在《观经》有提到「观想念佛」及「品位」的高低问题,《无量寿经》也有提到「胎生」或「化生」。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前提下,是不是在今生尚未往生之余,还有一些可以再努力的部份?

答:对于我们这个法门如果没有正确了解的话,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无量寿经》有谈到「三辈」以及「化生」、「胎生」,《观经》有谈到「三福」和「九品」,那为什么我们不谈呢?并非不谈这些。为什么?这有分「对内」和「对外」。

「对内」来讲,是因为教门不同。《大经》中所谈的「三辈」不是指往生之后有「三辈」,这「三辈」的意思是指修行的根机可分为三种,虽然根机有三种,但往生的法只有一种,就是「本愿称名」。善导大师解释「三辈」时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这说明众生根机各有不同,但要往生的话,一定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譬如上辈中虽有提到出家、发菩提心等等,即使出家或发菩提心也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一向专念」的意思是,尽管你能修戒定慧、行六度万行,但往生还是靠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靠自己的那些修持,如果靠自修的那些回向求生,就是善导大师说的「要门」,不是「弘愿门」了。中辈也好,下辈也好,根机虽有不同,但都强调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说「三辈」的意思是要引导三辈众生一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进入弥陀报土,不然就会落入「胎生」,也就是疑惑佛智的现象。

「化生」和「胎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佛的智慧在这里指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我们对这五智能了解吗?当然不能,因为那是佛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了解,二乘无份。这五智在哪里?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正觉哪有这五智?正觉的功德在「乃至十念,必定往生」,所以「明信佛智」就是明信:「一切善恶凡夫,只要一向专念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就必定往生。」这样解说大家就能简单容易的了解。若不是这样,则没有人能够往生,因为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了解,菩萨也无法了解,那谁来明信呢?又谁来作诸功德呢?所以「明信佛智」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作诸功德」是「专称弥陀佛名」,诸功德在哪里?在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弥陀名号,《无量寿经》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句名号具足无上功德,所以我们只要念这一句名号就是「作诸功德」;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是「信心回向」。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不经过胎宫,不入胎生的,而是到净土就能在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落入胎生五百岁,胎生五百岁是指:「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所以,如果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但还是相信有罪福、善恶报应而修种种的功德回向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要门」,这等同「九品」。

《观经》讲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是为了引导修圣道门的人,因为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是「定」就是「散」,定善散善就是圣道门所有的行门,为引导这类人归入净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而说三福九品、定善散善。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不流通定善散善,而流通持佛名号,经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已经不是「观无量寿佛像」,而是「持无量寿佛名」了。善导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虽说定散两门的利益,可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说,不在于回向定散,而在于专称弥陀名号。可见定散不是本愿,只有称名才是本愿。而本愿称名之「因」与定善散善的「因」是不一样的,「因」不一样所得到的「果」就不一样。上品的因得到上品的果,中品的因得到中品的果,下品的因得到下品的果。可是本愿称名都不是那些因,所以就不是那个果。

九品有念佛在下品的,这不是显明念佛在下品,而是显明这一句名号有大利无上功德,「无上」就是超越上品、中品……,「大利」就是超越初地、十地……等阶位。所以本愿称名是超越品位阶级,不在品位阶级当中的。

《无量寿经》说:「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我们这个法门是横截的,不但是横截五恶趣,即使一地、一地也是横截的。为什么九品有「念佛在下品」呢?意思是说,念佛有这么大的功德才能救五恶十逆的众生,五恶十逆的众生罪恶太重了,上品上生的功德是没办法救度的,只有佛号才能救度,所以以念佛来显明功德的殊胜。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见在这里的称名是非定非散的称名,是本愿的称名,不是定善散善的称名,所以说「非定非散,非一非多(非一念非多念)」,总之就是称名。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在这里。

如果「九品」和「三辈」对比,「九品」和「三辈」的性质是一样的,「九品」、「三辈」、「胎宫」对比,性质也是一样的。我们个这法门是进入报土,不在胎宫里面,虽有三辈的身份,不依三辈往生。如我的身份是出家,但我往生不是靠出家的身份,是靠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可是这种道理一般不了解,会认为念佛是下品生,其它是上品生,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念佛,还要做其它的;甚至认为单这样念佛不够,还要把念佛的功夫提升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甚至进入念佛三昧,以为这样往生比较可靠,品位比较高超,这样的解释就是「要门」,不是「弘愿门」了。即使我们能够入定观佛,可是我们往生不是依靠入定观佛的功夫,这与六字名号相比太拙劣了,何况我们即使入定观佛,出定之后仍是贪瞋痴的凡夫,不可能二十四小时要观佛就观佛,何况这对这个法门来讲并没有可贵之处,到极乐世界天天都在观佛。进入三昧也是一样,现在进入三昧,时空过了之后,凡夫心就又浮现了,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天天年年都在三昧的境界。往生极乐世界后,烦恼都断了,何况只是三昧而已。所以我们能够往生,而且进入报土,完全是靠弥陀的愿力,不是靠我们凡夫的任何功夫,即使是上升到色界天(禅定)、无色界天(更深的禅定)都仍是凡夫,死了还是堕落下来。在《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表示虽然是天人,但寿命一到就随业力流转,有的直堕地狱;有地狱众生出地狱时,所感的是升天的业,就升上天了。以佛的眼光来看,天堂地狱其实都一样。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觉得某某人的禅定很高可以入三昧、到×禅×禅……,会很羡慕,觉得这样往生应该更可靠、品位应该更高超,但以佛的眼光来看,都仍是贪瞋痴的凡夫。

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凡夫也是靠佛的愿力,恶凡夫也是靠佛的愿力,如果没有佛的愿力,善恶相差很大,但如果靠佛的愿力,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高低的差别。比如石头不管大颗或小颗,只要放在船上,同样都到彼岸。如果没有船可以靠,表面看有大颗、小颗,但因没有船,一样都沈入大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