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希阿荣博堪布:人人都去修行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谁来生产?

发布时间:2024-10-03 01:34:21作者:药师经全文
希阿荣博堪布:人人都去修行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谁来生产?

佛教不要求所有人出家,现实中也不会人人出家。

问:佛教作为从印度传过来的宗教,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是不是有冲突?比如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结婚生子,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

答: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呢?

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并存了几千年,说明它们之间虽有不同,却并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三家各有侧重,应机教化,才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集体及个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满足。

问: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谁还来生产?社会还如何按照我们常态理解的去进步?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答: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其实,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在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劳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幸福安乐、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丰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中,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你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