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事略
发布时间:2022-11-16 11:41:26作者:药师经全文高僧事略
一、虚云老和尚
幼年喜佛
虚云老和尚〈一八四零年—一九五九年〉,俗名萧古岩,湖南湘乡人。
他出身官宦之家,父母中年无子,甚感忧虑,他母亲往观音寺向观音菩萨求子,因此得到感应而诞下了他。他自小爱吃素,每当阅读佛经便不忍释手,渐渐萌生出家的念头。父亲对他虽然很痛爱,但督教甚严,当然不允许他出家。十九岁时,他父亲逝世后,便到福建涌泉寺拜妙莲长老为师,出家受戒。
勤修苦行
他初出家的时候,以为修苦行便可以得到解脱,故此住在山上一间茅舍中,身边不留一物,冬天和夏天都只是穿着一件破烂的僧服,跏趺静坐,发长披肩,胡子不剃,饿时吃些草叶,自得其乐。
数年后,他慕道来到淅江的天台山,请云镜老法师开示,老法师对他说﹕「可惜啊!你多年的辛苦,不过是盲修瞎炼,完全不得其法。我劝你立刻把须发剃去,整理仪容;子饿了,要吃饭菜,不可胡乱地吃草。依你以前的做法,不但不能证果,反而把性命也送掉了,岂不冤枉?」他听了,醒悟过来,便遵照老法师的指示去做。
到处参学
从此,他的心情宽畅,开始朝礼四大名山,参访各大丛林、道场,足迹更遍及泰国、缅甸、印度、南洋群岛,并在各地募化来修建寺院。
重振禅宗
后来,他更重修南华寺,振兴六祖道场,从此禅风大盛。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去世。
总括来说,他的前半生,多次隐居,并时常到各地参学,是他自度的时期;他的后半生,则致力于重建数十所寺院,皈依他的人有数十万之多,是他度生的时期。他在禅学上的成就非常巨大,实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二、印光大师
受戒出家
印光大师〈一八六一—一九四零〉,俗名赵绍伊,西人。
大师幼年随兄长研读儒家经书,深受唐代韩愈辟佛理论的影响,从而反对佛教,后来因为大病多年,深感生、老、病、死的痛苦,悔悟以往辟佛的错误,便二十一岁时发心出家,受具足戒。受戒后,在寺中担任杂务工作。
提倡净土
有一天,他晒经书时,发现了清代龙舒所著《净土文》的残本,研读之后,知道「念佛法门」可以即生了脱生死,免受六道轮回的痛苦,从此便一心归向净土,提倡「老实念佛」。
其后大师两次前往普陀山闭关阅读藏经,长达六年之久。他出家三十年来,潜心修学,生活严谨,甚有威严。对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无论是达官显贵、僧道学者,都不假词色,可是对农夫村妇却特别亲切和蔼,谆谆教诲。
一九二六年,他在苏灵岩山寺建立净土道场,从此朝山的人络绎不绝,香火甚为鼎盛。到了八十岁,他预知往生的时候到了,便写信叫弟子们回来,并安排好寺中的一切事务,然后在众人的念佛声中安详逝世。火化后,顶骨裂为五瓣,三十二齿齐全,并有数千颗彩色的舍利。
莲宗祖师
大师被尊为我国净土宗的第十三祖,遗作有《净土决疑论》、《印光法师文钞》等,风行全国,影响深远。
三、弘一大师
博学多才
弘一大师〈一八八零—一九四二〉, 俗名李叔同,浙江人,生于一个富商的家庭,是我国近代一位戒行精严的高僧。
他自幼聪敏过人,小小年纪便开始学习各朝的书法,此后从来没有间断。「戊戌政变」发生后,由于他同情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因而被怀疑是康、梁的同党,所以南下上海,住在法租界避难。后来他加入了城南文社,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诗、词、金石、书、画、戏剧等各方面都有涉猎,在上海文坛甚为活跃。
留学日本
当他就读于南洋公学的经特班,受到老师蔡元培的民权思想所影响,有报国的抱负,因而得到老师的赏识。毕业后,留学日本,学油画和钢琴,他在留学期间,感于祖国文艺的落后,于是和一班留日的同学组成春柳剧社,曾经演剧筹款赈济两淮的水灾,他不但因演技而名噪一时,还关创了中国话剧的先河。
学成返国
回国后,历任工专及高等师范的教席,又曾任《太平洋报》的艺术编辑。
出家学律
他在南京任教时,从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了解这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于是在寒假期间,他到杭州的定慧寺「断食」了二十一天,既体验了寺院清净的生活,又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皈依了悟法师。从此茹素、读经、念佛。三十九岁时出家,法名弘一。他受比丘戒后,详细阅读律藏,发觉当时的受戒仪式,尚有未尽完善的地方,于是立志「学戒弘律」。这是他后来成为一位律学大师的因缘。
持戒精严
大师一生专门弘扬「南山戒律」,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爱国主张。
一生贡献
弘一法师出家后,对于以前所专长的艺术活动大都放弃,只有书法一项仍然保留,他认为书法可以作为弘法的工具,并曾经说过﹕「我的字就是法。」因此他的书法流传很广。
大师一生不仅重视躬行实践,而在律学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晚年还从日本请回古刻佛典一万余卷,用来校勘了律学名著「南山三大部」,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重要的成就。其他有关律学的著作共三十余种之多,被尊为律宗的近代宗师。
四、太虚大师
幼年孤苦
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 俗名吕沛林,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孤苦无依,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十三岁时,在一间百货商店做学徒,多次陪同外祖母到普陀山礼佛,因而有出家的念头。
出家受戒
他在十六时,到苏州的小九华寺出家并在宁波天童寺受比丘戒,此后专心读经和学习文字,又到慈溪西方寺读藏经。他阅读藏经后,智慧顿开,于大、小乘经论无不贯通。
革新佛教
一九零九年,他到南京的祇洹精舍听杨文会居士讲授经论,并研习法相宗典籍,颇有心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与专著。后来又受了当时康、梁维新学说所影响,产生改革佛教的志向,提倡「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口号,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成为当时佛教的革新派领袖。他又鼓励僧侣接受教育,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藉以培养人才,此外并出版佛教刊物《海潮音》。他不但在中国各地讲经说法,还周游美国、英国、比利时、德国、荷兰等地宣讲佛教,是中国第一位到欧、美弘法的僧人。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生平著作也很多,后人辑录成《太虚全书》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