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

师父的这句话竟让他当下开悟了

发布时间:2024-12-23 01:31:12作者:药师经全文
师父的这句话竟让他当下开悟了

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便另寻他途,由教入禅。他先到天台山朝礼了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遗迹,据说途中曾遇寒山现身,并指点他“逢谭则止,遇沩则住”,到达国清寺时,拾得又预言他将来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

随后,灵佑到江西建昌县马祖道一禅师墓塔所在地的石门山泐潭寺,入马祖弟子怀海门下习禅,深得怀海的器重。

一个冬夜,寒风凛冽,百丈禅师一觉醒来,冻得浑身哆嗦。他伸手探探床前的火盆,尚有一丝温热,于是叫身边侍立的灵佑拨一下火炉,看炉中还有没有火?灵佑拨炉灰看了看,回说:“无火。”百丈禅师站起身来,拿过火棍深深一拨,拨出一点火星,给灵佑看,并说:“你说没有火,这是什么?”灵佑顿觉醍醐灌顶,得以开悟,忙叩首谢师。

灵佑悟到了什么?悟到了佛性本在心中,佛不外求,即心即佛。在这一公案中,深藏于炉底的火星喻佛性,但此火星为厚厚的灰烬所覆盖而不能显现,灰烬喻我们心中的重重烦恼业障,只有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勤修苦学,除尽尘垢,便能证得佛果。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都有一丝善念,如同人人皆有佛性,品德高尚者善性常显现;品德低劣者善性常隐蔽,要想成为前者,就要常常培养自己的善念,常做善事。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孔子也说:“善不积,无以成德。恶不积,无以亡身”,这小善就如同这炉中的点点星火,尽心呵护,竭力维护,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成就我们圆满的人生。

灵佑开悟了,但这仅是见道。如同炉中的星火不久又会被灰烬遮盖,佛性又会被烦恼所蒙蔽,所以还需继续修行,去除心中的烦恼杂念,前方的路还很长,所以百丈又说:“灵佑,你先前未悟只是暂时的。经书上曾说,要想认识佛性的义理,应当观察时节的条件和关系。

时节既然到了,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才能了悟本性不是从身外去寻找的。你今天已经有所认识,自己应好好地爱护,继续努力。”

第二天,灵佑随百丈禅师出坡劳作。百丈问:“灵佑,带火来了吗?”灵佑随即拾起一根柴吹了两下,递给师父。百丈禅师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这里,灵佑拾起柴吹两吹,说明柴头有火,此火即前晚用火棍所拨之火星,也即心中的佛性,灵佑此举表明已开悟见道了。但百丈却评价灵佑的开悟是如虫钻木头偶尔形成了文字,这是鼓励灵佑禅师虽然开悟了,犹如得到了一丝星火,但还没有把这“火种”培养起来,必须再下一番功夫,才能不是偶然的“如虫御木”,而是必然地达到“星火燎原”的涅盘解脱之境。

灵佑开悟后,继续随百丈学修。据说不久以后,有一位司马头陀来到这里,说沩山(在今湖南宁乡)风景秀丽,是一块聚众修道的好地方。接着他给大家看相,认为包括怀海在内的所有人中,唯有当典座的灵佑才是沩山正主。对此说法大众自然不满,怀海为了服众,作了一次勘验,他手指净瓶问:“不得唤作净瓶,汝等唤作什么?”当时,灵佑一脚踏倒净瓶并径直走出门去的作法,赢得了怀海的称赞,从而胜出首座和尚而赴沩山开辟道场,从此灵佑即称作沩山灵佑。在这个公案中,净瓶唤什么都是假言、戏论,唯有破除对这些的执着,方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灵佑到沩山后,生活极为艰难,仅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度日,即便如此,他仍然“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时间长了,山下的民众逐渐被他的德行所感化,纷纷前来皈依并建造寺院,营造了一方人间净土。正是由于灵佑禅师兢兢业业,在解行上精进和策励,由怀海禅师拨出的这一丝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灵佑上承六祖法脉,创立了禅宗五家七宗中最早一家的沩仰宗,成为了一代令人尊崇的宗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