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秘法经》卷上说:“沙门法者,应当静处结跏跌坐,齐整衣服,正坐身端,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抵腭,定心会住,不使分散。”如果加以分析归纳,坐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就是调身、调息和调心。   1、"/>
药师经全文

如何坐禅

发布时间:2024-10-02 01:33:25作者:药师经全文

">  《禅秘法经》卷上说:“沙门法者,应当静处结跏跌坐,齐整衣服,正坐身端,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抵腭,定心会住,不使分散。”如果加以分析归纳,坐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就是调身、调息和调心。   1、调身   正脚   一、结半跏趺坐,即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二、全跏趺坐,先将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将左脚安于右膝上。古来分别称为“吉祥坐”与“降魔坐”。禅宗本来没有这种区别,唯以坐久疲劳时,左右上下交替结跏都无否可,但总以半跏趺坐方为相宜。   宽解衣带   坐禅时衣带要适当放松,否则妨碍调息,但也不宜解得太宽松,防止着凉。   安手   以左手掌置右掌上,两手大拇指相接,当心而安。照印相说,名为“法界定印”。   正身   先当摇动其身及诸支节,约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脚差异。如是坐已,则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耸,不得左倾右斜,前躬后仰。坐时不可依靠墙壁及屏障等物,否则久坐成患。   调正头颈、眼、舌   坐时头颈自然不偏,鼻尖正对脐孔,然后两眼轻闭,使外光不人。

同时闭口,舌抵上腭。   2、调息   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这是每一坐禅人都有的经验。坐禅的时候,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入定。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   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   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   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   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气息则定。   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于气海丹田(气海丹田即脐下一寸五分之处)),把心镇静下来,将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调顺。二、放宽身体,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体轻松愉快。三、想气从遍身毛孔出入,通行无障。   息调则众患不生,散心易定。总起来讲,无声音,不结滞,不涩不滑,是息调相。   3、调心   心就是我们的意念。调心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让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说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气,知道自己在吸气,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门。在这种心态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静。在入静的时候,眼睛微睁,否则容易昏沉。当然还有其它的调心方法,如观心,观察我们每一个心念的起灭,观到一念不生,整个的内心世界就象月夜天空,皎洁无暇,明明朗朗。作为初步功夫,还是以观息--观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手。从每一次坐禅来说,调心有入、住、出三个阶段。所谓入,就是由粗入细,令心安静,进入禅定的状态,调伏纷乱的想念,使心念不向外驰求;同时也要让意念沉、浮、宽、急得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所谓住,就是根据每一支香的时间长短,或者是一小时,或者二小时,在这中间要摄念用心,使身、息、心三事调适,安稳正坐,使息道绵绵,若有若无,心神悦豫,定相现前。所谓出,就是每一支香开静时,或者是自己坐禅要下座时,应该放松意念,转移注意力,开口放气,想自己的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两肩、胳膊、头、颈,并轻轻放下两脚,用手从膝盖至小腿处轻轻按摩,令血脉贯通;然后由前额至后脑勺,按摩数次,使全身在坐禅时产生的热量舒散开来,然后徐徐经行。这时仍要使意念与呼吸同步,不要丢失坐禅时的安祥心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